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 ) 蔡元培的美育教育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
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
“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
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
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
”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
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
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
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就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人与自然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就是首创的。
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5篇第一篇:对于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理解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之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在清同治丁卯年(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等。
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
在留学期间,主张勤工俭学。
1916年回国,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提到蔡元培,人人都会肃然起敬。
恐怕没有人不会不知道,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治学主张。
那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这是开一代的新风的。
蔡元培既是一名民主革命家,也是一名科学家,但是更加是一名教育家。
可以说,蔡元培是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
早年的他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而德国的教育是主张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原则的,这已经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准则。
蔡元培先生就深受这种学术自由思想的影响。
这给他后来进行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蔡元培早年留学德国、法国,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接受西方新思想的学者。
而在德、法的大学却都是十分主张学校的自由自主的,所以蔡元培先生受到了德、法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就不难想到。
他提倡大学的实质是进行高深学问的研究的阵地。
不错的,大学,非有高楼,且有大师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大学。
大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场所,是进行先进的文化传播的源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的发源地。
对于学术,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应该分开,教授和学生应该是进行学术研究的主体。
并且主张文、理相容相通,反对把文、理分开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当蔡元培还没有出任北大校长时,北大的教学、治学、管理是很混乱的,原因当然和北大处于动荡的首都北平因而沿袭封建思想太重有很大关系。
但是,经过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进而实行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治学思想之后,北大便由一潭死水,转而展现出了一派生机,呈现出活跃和朝气,并且成为北方的民主思想的摇篮、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地。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意义【摘要】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改革北大腐败校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不仅使北大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大学、中国最高学府,也对青年知识分子、中华民族开创了新的起点,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周恩来在1940年吊唁词中说“为革命奋斗40年,为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
”他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对学校的改革上,更体现在人格上,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上。
【关键词】蔡元培北大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现代价值蔡元培生于清末商人家庭,6岁入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受业于王懋修,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4岁成为贡士,26中进士,28岁授职翰林院编修,而立之年转向革命民主主义者,终身致力于革命教育事业,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不仅开创了新北大,也打开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正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北大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自稷下学宫以后从来没有过的百家争呜的局面,而且超越这个传统,使学术得以脱离政治权力而具有完全独立的品格。
一、就职北大、锐意改革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原名京师大学堂,初办时所收的学生,都是京官,所以学生被称为“老爷”,监督及教员被称为中堂或大人。
后来一段时间内,不少学生还是把毕业做为获取功名的手段,更有一小部分学生并不读书,而是混文凭,以得到做官的资格。
对于有学术研究水平的教员,他们并不见得就欢迎,甚至点名认真一点,考试严格一点,都要遭到反对。
当时的“八大胡同”(妓院所聚的地方)有“两院一堂”之说。
即逛八大胡同的以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国会议员与大学生为最多。
(一)、改革学生思想,、有专长的教授为第一步受科举思想影响,北大当时陋习诸多,人人害怕搞不好影响自己名声,蔡元培从法国回国就职北大校长,他说正是因为有陋习才有改革的必要性么,就明知艰难甚重,决心迎难而上,他了解北大情况后,上任之初的那些针对学生自称“老爷”,读书为做官的思想的举措,无疑给北大带来了新气象。
浅析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浅析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蔡元培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蔡元培被公认为推动近代社会教育正式纳入国家行政体系第一人。
本文试图考察蔡元培社会教育思想来源,阐述其社会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施途径,以期为今天发展教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蔡元培;社会教育;现实意义在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之前,人类的教育活动都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进行的,但社会和教育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德国。
我国“社会教育”使用最早是在1912年,人们普遍认为是蔡元培从德国把社会教育的概念引入了我国。
他认为学校要向社会开门,服务于社会,教育应以平民主义为取向。
他认为一所大学应负有引导社会风气的责任,主张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1、现实启示蔡元培是一位富有理想和勇气的教育家。
倡导平民教育、普及社会教育,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他的理想。
虽然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但他为此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与实践为21世纪的我们如何发展社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
1.1大力宣传终身教育朗格朗认为,在当今世界,那种拥有一种知识或技能后可以终身享用的观念已经过时,教育不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而在于促进个人的发展。
所谓终身教育,“是从出生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的区别。
与培养人格、与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
从蔡元培论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实施方式等方面来看,他坚持的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教育观,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既包括学龄儿童又包括成人;其学习的内容、时间、空间都是广泛的,蔡元培本人就是很好的终身教育的范本。
在《我的读书经验》中他说:“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60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倡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其高校思想教育的自由人格和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基础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来源分析,着重于分析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渊源;教育;思想;意义蔡元培是我国的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探索阶段不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教育道路,制定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蔡元培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蔡元培是一个以文化为己任、以文化革命事业为职志的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其制度在中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蔡元培陪的教育射击诸多方面,在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又重要贡献,特别在教育实践方面,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他在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论也被后人借鉴。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新、民主性、创新性。
蔡元培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
在反清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支持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都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每一个失误、每一次失败都认真总结,不断的积累,在以后的革命任务中不断实践。
他把教育看作救国、强国的唯一途径,启发民智、提倡教育,教育救国。
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
由是教育家之任务,即在为受教育者,养成此种能力,使能尽完全责任,亦无可疑也。
”①(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蔡元培饱读诗书,但不是死读书、也没有完全相信书中所说,他喜欢自由的阅读诗书,喜欢探索书中的生命哲学。
“蔡元培教育思想”资料合集目录一、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二、近二十年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综述三、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四、蔡元培教育思想探源五、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他一生追求进步,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五四运动中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他以“尚自然”、“展个性”为核心,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与单一以至凝固的中国传统教育观相对立。
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也与孙中山、梁启超等同时代人的进化论教育观有共通之处,其以人的自由本性为出发点,把教育的对象从政治引向文化领域,用文化的精神去影响国人的思想意识,并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
蔡元培不仅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首倡者,而且也是美育实践的先行者。
他的美育思想广泛地影响了五四时期的一代青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在今天看来,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封建专制文化的彻底否定。
他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张民主、自由、科学,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树立了标杆。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
他强调教育要振兴中华,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还突出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实力。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认为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倡的“五育并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其高校思想教育的自由人格和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对我国的教育基础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来源分析,着重于分析其教育思想。
关键词:渊源;教育;思想;意义蔡元培是我国的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将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探索阶段不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教育道路,制定了适合中国当时教育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蔡元培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教育家。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渊源与特点蔡元培是一个以文化为己任、以文化革命事业为职志的教育家、革命家,他一生致力于建设现代教育制度,其制度在中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奠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蔡元培陪的教育射击诸多方面,在儿童教育、基础教育、大学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又重要贡献,特别在教育实践方面,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他在多方面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理论也被后人借鉴。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革命新、民主性、创新性。
蔡元培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
在反清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他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支持和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不论是胜利还是失败,他都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每一个失误、每一次失败都认真总结,不断的积累,在以后的革命任务中不断实践。
他把教育看作救国、强国的唯一途径,启发民智、提倡教育,教育救国。
他认为:“人类所最需要者,即在克尽其种种责任之能力无可疑。
由是教育家之任务,即在为受教育者,养成此种能力,使能尽完全责任,亦无可疑也。
”①(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蔡元培饱读诗书,但不是死读书、也没有完全相信书中所说,他喜欢自由的阅读诗书,喜欢探索书中的生命哲学。
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作者:申改敏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10期
摘要:蔡元培积极倡导的世界观教育,是其“五育”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信仰问题的深刻思考。
世界观教育实质就是一种信仰教育,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关怀,主张教育应该给人以信仰,其有效途径是实施美感教育。
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掀起了层层涟漪,也对当今社会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有着较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世界观教育大学生启示
当今社会,物质经济极度繁荣,知识和技术更新也越来越快,但是人们的感情信仰缺失却日益严重。
药家鑫事,李启铭“我爸是李刚”事件,“杭州飙车案”,“小月月事件”等,无不反映了当前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情感交流日趋淡薄、冷漠。
在各种压力和诱惑环境下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如何对人生充满信心,自觉的创造和享受生活;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宁静致远;如何养成高尚健全的人格,怀抱理想和信仰……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给了我们答案。
1.蔡元培世界观教育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社会背景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几千年以来的封建专治统治,新政权的建立亟需对旧式的专制教育进行革新。
1912年2月,时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他明确提出了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在内的“五育并举”的主张,其中世界观教育作为重要一项被首次提出[1]。
蔡元培世界观教育的哲学思想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尤其是康德哲学。
蔡元培认为,人除了有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理想的、超越的、具有精神追求的“实体世界”。
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的两个方面。
现象就是人们生活其中的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现象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受到因果规律的制约,是我们可以经历和感受到的,其存在形式是相对的,强调事物之间存在的相对性,隶属于政治的;在现象世界,人们都被物质、利益、欲望等束缚而不得自由,这不是理想的社会,也不是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实体则不同,实体即本体世界,它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律,只可以主观感受,突出思想自由,它的存在形式是绝对的、超越政治的[2];实体世界以完善人的品德,追求精神信仰为目的,它看不见、也摸不到、没有任何规律可言,但实际上又支配、引导着人的种种行为;在实体世界,人的感情和思维摆脱了物质世界的种种欲望而可以自由驰骋,思想和言论绝对自由,追求更高的精神信仰。
但是,蔡元培并不主张放弃俗世幸福,只是强调不可仅仅局限于此。
蔡元培虽深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其二元论哲学思想,在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也做了一些修正,抛弃了它的不可知论。
在蔡元培看来,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达于实体”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而教育就是由现象世界达于实体世界的桥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追求,关怀人的精神信仰。
但这些仅靠道德教育去约束人们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世界观教育去建构一种上位的精神境界和精神品格,我们称之为信仰。
2.世界观教育实质是一种信仰教育
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的教育理念,他倡导的世界观教育,超越物质世俗的追求,其实质是一种信仰教育。
蔡元培认为,教育就是作为个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的桥梁,而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实体观念,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从而帮助人们扫除两个世界之间的障碍,在走向实体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人对世俗的超越;同时还能够实现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
他认为人只有完成这两种超越,人才可以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他将这种超越定格为一种信仰。
这就从根本上阐释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3],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教育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功利地谋求眼前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超越现象世界的精神追求,指向的是人的终极价值目的和意义。
因此,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目的,它不能不关注理想和信仰。
学校如果不能给受教育者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
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称其为教育;教育必须给人以信仰,没有信仰人的生存就变得没有意义。
在谈到如何进行世界观教育时,蔡元培认为,引导人们达于实体世界,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美感教育,利用美感美育的超越特性淡化现象世界的意识,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
例如可以把人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等种种感情引入绘画、诗歌、音乐等而成为美的材料,让人们获得一种浑然的美感而不会卷入到现实的情感矛盾之中。
此外,蔡元培还认为世界观教育可以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他曾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提到,凡是学校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
例如数学,仿佛很枯燥,但是美术上的比例、节奏全是数的关系;物理、化学看似机械,但声学和音乐,光学和色彩联系都很密切,雄健的美也全是力的表示。
蔡元培主张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作为美育的材料,通过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而引导学生怀抱美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
3.世界观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蔡元培在教育思想上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提出教育的使命是给人以价值,给人以信仰,其教育思想曾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1教育应该关注学生信仰的养成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民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而当下的教育,不断致力于传授学生们“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技能,放弃了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和培养,忽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
许多大学生不断追求物质享受、漠视生命等问题的出现,让我们看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缺失和需要,没有超越于现象世界的精神关怀,缺乏人文社科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丰富,对受教育者缺乏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教育如果不能超越功利的束缚,不能超越营求之心、人我之见,那么,成就实体世界之“大我”就会成为一个泡影。
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启示我们,关注和追求物质世界的幸福,但不能仅局限于此,要达于本体世界,树立理想、怀抱信仰。
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高尚的信仰。
这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可以清洁人的内心,使人的内心世界光明洁净,不再沉浸于物质追求,更满足于精神追求,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的心中总是要有信仰支撑,支撑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道义、责任的承担,使他们崇尚伟大的、神圣的、高贵的、典雅的事物,这信仰,也意味着一种淡定的价值追求—在物质社会里坚守精神的高地。
3.2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探求世界本质
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求学生对现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现象背后所反映的规律和本质的探索,透过事物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当今教育教学手段方式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应试教育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教育方式主要以理论灌输式为主,学生“知其然”,但却不能“知其所以然”,对于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缺乏追求真理和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对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要遵从教育规律,引导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生存和生活的世界本质,要学会生活和生存,关怀学生对精神生活世界的价值追求,尊重其主体地位,帮助其实现其人生理想信念的最高目标,进而将个人的发展自觉的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
3.3树立哲学主义信仰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教育是对社会一味适应,不断追求着功利和效益,学校像个大工厂,成批成批地生产着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
大学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嗤之以鼻,哲学这种具有超越性的学科,它的存在价值更是遭到怀疑。
蔡元培则提出用哲学主义信仰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价值与信仰。
哲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正确看待人生的各种遭遇,追求对物质、功利的超越,使人怀抱坚定的信仰热情地生活、工作,以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
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虽然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明确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用世界观教育思想来解决这一问题,蔡元培是第一人。
世界观教育虽然在当时社会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其价值不可磨灭。
在当今物质社会里,如何让大学生们始终树立理想、怀抱信仰,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梦瑶.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思想的提出以及现实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2(07).
[2] 赵建梅.蔡元培世界观教育的当代价值[J]. 新疆社会科学,2010(05).
[3]高平叔.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A].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于潇.对终极价值的追寻—蔡元培世界观教育思想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
申改敏(1987-),女,河北邯郸,汉族,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2010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