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者:从青年到全民——改革开放30年志愿服务发展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512.47 KB
- 文档页数:6
2013年5月第5期总第231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M ay.2013N o.5Ser.N o.23l 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与特征高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是在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变化、调整与建构的互动中,伴随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而成长发展的。
大致经历了过渡起步、运动式成长、社会化推进、蓬勃展开等四个基本过程,其发展的主导依靠国家政治权力,内涵在于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前提来自政治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分化,本质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
(关键词】当代中国;志愿服务;特征[中圈分类号】C9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5-0068-04志愿服务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可能会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服务总体认识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
其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D]C PS)。
也正是这些核心观念,成就了志愿服务对于全人类的意义。
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它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毫无意义。
”[2](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志愿服务的概念,也没有正式的志愿者组织,但是,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却存在于社会管理服务之中,其发展变化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先后继起的诸多环节,这些发展变化的基础平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历史与逻辑。
从理论和实践双向考察,一般认为国家与社会(更确切地称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的关系存在四种可能的状态:“1.强社会与弱国家;2.弱社会与强国家;3.弱社会与弱国家;4.强社会与强国家”¨o。
感受巨变礼赞辉煌----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与经验述评1978年开始,由邓小平倡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这过去的30年,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
迄今为止,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阔、持久和深刻的改革运动,从总体上来看,进行顺利,成果巨大,影响深远势头经久不衰。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这场改革运动的成就,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和领导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
中国当代的这场伟大改革已获得成功!这是当代中国人的幸运。
一、改革前后两重天——为什么要改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中国的老百姓处于什么状态呢?先看城里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进厂的工人,转正后的工资一律是二级工的标准——42.5元,这还是多少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托人说情才能够谋到的一份工作。
当时没有自谋生路的可能,因为私有制或个体所有制被严格当成资本主义尾巴,是要被割掉的。
马路上是绝对没有摊贩的,打零工的机会也是没有的。
工厂里普遍人浮于事,大家干活没有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基本上都拿二级工的工资。
收入分配是极其平等的,可又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贡献多的人事实上被懒人“剥削”了。
物资供应越来越差,凭证、凭票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就是没有货。
百货商店橱窗里的东西都是陈列品,都是非卖品。
售货员靠聊天打发日子。
老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青年人结婚时盼的是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那时生活苦,没有人会想着去赚钱,现在人们一天到晚忙赚钱。
郭明义的故事和精神【最新版2篇】目录(篇1)一、郭明义的故事1.郭明义是中国的一位优秀志愿者,从事志愿活动长达30年。
2.他参与了许多慈善和志愿服务项目,如资助贫困学生、支持环保活动等。
3.郭明义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
二、精神1.郭明义展示了持久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2.他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责任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3.郭明义的精神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文(篇1)郭明义是中国的一位非常特殊的志愿者,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也展示了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郭明义从年轻时就投身于志愿服务,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志愿者,更是一位持久的奉献者。
他参与了许多慈善和志愿服务项目,包括资助贫困学生、支持环保活动等。
他的行动不仅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郭明义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的个人品质,也展示了志愿者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的行动激发了人们对社会责任和个人成长的思考。
他的精神鼓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推动社会的发展。
郭明义的故事和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
目录(篇2)一、郭明义的故事1.介绍郭明义的生平事迹。
2.描述他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3.简要介绍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
二、郭明义的精神1.分析郭明义的精神内涵。
2.阐述他的精神如何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3.探讨这种精神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正文(篇2)一、郭明义的故事郭明义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一位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但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和慈善家。
他在工作上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被任命为公司的首席工程师。
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一直追求更高的目标,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并成为了该行业的领军人物。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款建立了许多孤儿院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帮助了许多贫困的人们。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分析论述题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分析说明题1.2022年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
他强调:胸怀大局,就是心系祖国、志存高远,把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国之大者”,以为国争光为己任,以为国建功为光荣,勇于承担使命责任,为了祖国和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共创未来,就是协同联动、紧密携手,坚持“一起向未来”和“更团结”相互呼应,面朝中国发展未来,面向人类发展未来,向世界发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情呼唤。
阅读上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习总书记提到“共同”、“团结”、“协同联动”等词语,我们自然而言就想到“集体”这个词,请回答集体是什么?(2)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谈谈集体的力量是怎么形成的?(3)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这种强大的力量对我们个人会起到什么作用呢?2.材料一近几年来,社会各界都在关注校园暴力事件,而校园暴力的发生却往往是由负面情绪所为,一语不和,便火冒三丈,甚至大打出手,最终酿成大祸。
负面情绪一旦失控,就犹如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
材料二专家支招:情绪不佳时,对着天空大喊,对着墙角踢几脚……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出来,避免情绪火山的大爆发。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像理财投资,同学们也可以使自己的情绪资产“升值”。
材料三升入初中以来,七年级某班的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漠不关心,班级整体也是松松垮垮,毫无生气。
班长和班主任商量后,开展了“我爱我家”主题班会活动。
班会活动中,通过照片的回顾展示,班徽、班训的设计,同学老师对缘分的解读,以及对开学以来让自己感动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传承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的思考国庆节我有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了这篇文章奥运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最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一项体育盛事,贡献奥运是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志愿服务为公众参与奥运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举办奥运会激发了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事业在北京的发展。
奥运会期间我做了《北京青年报》奥运08热线的志愿者,每天热线都有人来电表扬志愿者,语言也是有温度的,聆听志愿者的故事,我为自己能成为奥运志愿者行列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我的同事蒋湘宁先生是二级教授,他这次是奥体中心的驾驶员志愿者,一位名为李跃的先生打进热线,他为蒋教授是自己的同事而自豪。
通过像蒋教授这样的司机志愿者的服务,一定会把良好的北京形象展示给中外游客,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体验。
从而记住北京2008 奥运,了解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志愿者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今年65岁的常志复学习手语和英语,成为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志愿者。
还有的热心读者说;‘我们的邻居一家三口都是志愿者,一对双胞胎姐妹都在做志愿者。
’其实北京的志愿者,包括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和拉拉队志愿者,以及更多的没有明确分工的各方面的志愿者何止170万。
既彰显奥运会志愿服务理念,又促进了志愿精神深入人心。
在圆满完成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各项工作的同时,如何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时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将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传承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中一、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广普及志愿服务理念。
奥运会志愿服务可以说是一时一地的,客观上只有少数志愿者可以参与,但志愿精神是永恒普适的,每个公民都能体认和践行。
理论上只有具有了志愿精神,才会参与志愿服务,但实际上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往往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志愿精神的自然认同;不能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也并非代表着志愿精神的缺乏。
从真实数据比较新中国前后30年发展作者:胖虎发布人:楚风发布时间:2011-2-4 来源:鼎盛中华论坛点击次数: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的所谓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有说1980年)。
从新中国建国到改革开放有29年,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又32年。
很多学者将新中国的这部分历史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如今的中国和西方媒体热衷宣传中国在后30年的经济成就,同时极力贬低中国在前30年的经济进步。
每当提起改革前的经济,中国媒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带政治偏见的事实和经济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在改革前的29年,中国在国家安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建设以及人文建设方面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
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为空白,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
但在7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产值就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8年中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397.00亿元,工业总产值为4237.0亿元,按这个数据计算,1978年时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3倍。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初步工业化。
并且按实物计算,那时的农业产量也翻了一倍多。
中国在70年代末就开始制造核潜艇、能独立修建葛洲坝那样的大工程。
这本身就代表了中国的综合工业水平,也代表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步伐。
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万事开头难。
虽然大家都不耻拿印度做参考物,但参考一下总还是能说明问题的。
今天的印度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几乎是相等的。
更何况在47年独立时的印度比49年的中国不知强多少倍。
英帝国给印度留下的铁路就有5万5千公里。
而49年时的中国铁路只有2万2千公里。
并且大部分在长期的战争中被破坏或完全毁坏。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的艰难。
但在前30年中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5万公里左右。
相当于在前30年,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条件、落后的技术条件、短缺的物质条件下,中国建设了3万公里的铁路。
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产生及其发展【摘要】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给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
本文依据国外志愿者组织的产生,探讨我国志愿者组织的产生和演变历程,从目前志愿者组织的现状中,探索其今后发展的方向。
从而在全社会倡导志愿精神,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产生发展一、我国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产生1.酝酿阶段(1949—1963)1955年,毛泽东为广东中山县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写下了这样的按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50年前的青年突击队在春耕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大的情况下组织成立的。
哪里有困难,哪里的任务艰巨,那里就有青年突击队的身影,这正是现在青年志愿者的原形和精神源头。
2.萌芽阶段(1963—1979)上世纪60年代,以及今后我国社会的一段时期,一些先进事迹人物和学习榜样都以雷锋及雷锋式的模范人物为典范,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系列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志愿者”的雏形。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留给我们的话,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全社会掀起了一系列学习雷锋的活动,雷锋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成长,并成为我国社会的志愿精神标志而一直延续到现在。
雷锋的事迹和学习雷锋的活动就成为了我国最早的、有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志愿者活动。
3.发展阶段(1979—1990)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我国社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社会是一穷二白,需要迅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全社会需要提倡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服务。
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一、我国志愿服务--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统一虽然"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志愿精神的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志愿文化脱胎于慈善文化,而慈善关爱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传统。
我国另一位思想家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兼爱"可算是一种古老的"博爱"思想。
墨家的"兼爱"是对儒家"仁"的发展与超越。
墨子平等的"兼爱"、"爱己"的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是一致的。
我国的宗教文化也对慈善思想又重要的影响。
佛教大慈大悲的思想将慈善思想的外延扩展到一种人所能及的可能范围,不仅关注人而且将此种慈悲扩及其他-切有生物体,这是对爱的扩大。
道教的"积善成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道教慈善思想落实的激励机制,这与西志愿服务的宗教动机是一致的。
志愿精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延伸,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赋予时代意义。
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还是墨家的"兼爱";无论是道教的"功过格",还是佛教的"慈悲为怀",其都拥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其济人、利人、惠人的思想与志愿精神是一致的。
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志愿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西方引入的志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的作用。
二、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阶段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孕育阶段(1986年以前)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20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志愿服务事业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和理念,在社会建设中具有独特的扶助功能、疏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凝聚功能,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
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共青团牵头、各方参与、组织完善、机制健全、充满活力”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本文仅就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机制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模式(一)我国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志愿者(volunteer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 ”,意为“意愿”。
对于这一概念,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由于对volunteer 的译法不一致而有所不同(我国大陆地区一般称为志愿者;香港称之为义工;台湾地区称之为志工),但实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一般认为,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则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和平年代,志愿服务在帮助弱者、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和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失等方面等也发挥了重要的“第三只手”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
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派遣了包括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徐柳[摘要]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