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麻醉管理临床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住院手术闭环管理的临床应用作者:陈艺贤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23期运用信息化技术设备(高拍仪、PDA)和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将患者出病房入手术间返回病房等节点进行优化建设,通过定义各监控节点,对各节点执行人、时间、事件进行记录并通过集成视图调阅展示,实现手术全程无纸化管理和全程监控。
一、手术申请排台手术医生开手术申请,手麻系统与his、lis、pacs 等系统对接,汇总患者各类信息,供麻醉医师调阅制定麻醉计划。
手术室护士长对手术申请进行排台及制定手术工作计划,信息回传给手术申请科室,方便手术医生调阅本科及院内其他科室手术排台情况,做好术前准备。
二、手术患者交接手术当日,护工持系统生成的手术患者交接单,到病房与护士一起核对手术患者的信息,通过PDA 扫码确认,扫描护工和护士工号及患者腕带,系统自动记录操作时间及操作人姓名,工号;随后护工将手术患者运送手术麻醉科,与术间护士一起核对患者信息无误后,持PDA 进行扫码确认;在手术患者转运过程中,手术患者每到达下一个负责区域,均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复核,记录操作人姓名,工号及操作时间,实现交接过程全程可追溯,保证手术患者交接工作的万无一失。
三、手术器械闭环手术医生根据隔日手术所需特殊手术器械及外来手术器械包的情况,提交手术器械申请需求。
器械准备护士进手术器械排台界面,标注手术所需器械包、布类包,汇总当日手术器械、特殊器械清单,供消毒供应中心及手术间内查询调阅。
消毒供应中心根据需求器械包类型和数量,形成器械包,送往手术麻醉科。
术前,对器械包进行扫码,核对手术患者与器械包信息,判定是否与标准数量一致;术中可对新的器械包或单个器械追加记录,术后进行器械清点,判断术后器械数量是否等于术前器械数量与术中新增器械数量之和,不一致情况给予报警;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进行扫码回收、清洗、高温灭菌、封装打包。
手术器械闭环管理保证了手术器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
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的闭环管理摘要目的:探讨无完善电子系统落后地区门诊癌痛患者麻醉药品的管理方法。
方法:通过仅限于本院使用的《癌痛、慢性疼痛专用门诊病历本》进行备案建档,由疼痛科门诊和门诊西药房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各项管理规定为患者开具此类药品,并在专用门诊病历本上详细记录,患者携此专用病历本到门诊西药房进行审核取药。
结果:未发生药物滥用和流弊情况,增强了患者和家属对这类药的管理意识和正确使用率,使癌痛治疗规范化,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闭环管理的应用,改变了门诊麻醉药品的传统管理模式,优化和创新管理内容,提高了门诊麻醉药品的管理和患者用药的合理性,增强了安全性和可回顾性,有效防止流失。
关键词:门诊;癌痛;麻醉药品;闭环管理作者简介:李永翠(出生:1978年3月-),性别:女,民族:汉族,名族:汉族,籍贯: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学历:本科,职称: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癌痛护理原国家卫生部统计显示,我国癌痛的发生率为61.6%,其中50%的疼痛级别为中度至重度,30%为难以忍受的疼痛〔1〕。
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中、重度疼痛选择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治疗,阿片类药列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管理,癌痛病人镇痛多以口服阿片类药物为主。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国家麻醉药品管制政策平衡原则》,提出各国政府制定的阿片类药品管理政策,必须符合药品供应与管理平衡原则,以确保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镇痛药物的医疗需求,并防止药物滥用和流弊。
同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调整政策,实行麻醉药品“备案供应”管理制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强调加强麻醉药品管理,保证麻醉药品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对麻醉药品的采购、贮存、使用、空安瓿、用过的贴剂、剩余药品的处理等各个环节都有严格明确的管理要求。
闭环管理是通过将整个管理过程形成一个封闭的环,从而使得管理系统成为连续且循环的良好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对管理方式和各项决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此来更好的提升管理质量〔2〕。
麻醉精神类药品智能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
医院是该类药品销售使用的主要场所,对之进行合法依规管理是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合肥京东方医院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麻精药品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麻精药品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精细化,提高了麻精药品管理水平。
1.系统构建系统架构麻精药品智能管理系统以DCS为系统架构,以智能化设备为基础,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缝对接医院资源规划系统、医院药品智能一体化服务系统、医院信息系统。
在一级库(药库),设有专用系统完成麻精药品入库、调拨、退库等操作;在二级库(门诊药房、住院药房、急诊药房、手术药房),设置智能药柜,满足麻精药品入库、发药、调拨、回收及交接班等需求;在三级库(病区),设置麻精药品基数管理模块,药学部开通监控端,实时远程查看库存、临床使用、药品效期等信息,实现全流程监管。
系统功能麻精药品智能管理系统可适用于不同临床场景,从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采集数据,与临床数据服务中心进行交互,充分挖掘和分析数据,进而为临床提供支持。
基于HIS,通过智能硬件设备存储所有药品信息,并与院内信息系统进行关联,与人员操作进行捆绑,完成信息互联,明晰药品物流、信息流,再在药品管理流程末端加入反馈环节,将单一链条环合,实现所有用药环节可查、可控、可追溯。
一级库管理一级库管理模块采用B/S架构,终端电脑使用浏览器登录系统,可进行药品入库、出库、退库、回收、盘点、监控、台账等操作,并能按照管理环节的节点,授权操作权限,通过请领调拨与二、三级库实时传输库存数据,形成统计报表。
一级库管理模块可向二级库调拨电子化出库记录,同时接收来自二级库的退库数据及查询三级库的消耗数据,并生成补货计划。
二级库管理二级库硬件(智能药柜)可通过ID卡、指纹和用户名密码方式登录,通过智能药柜完成麻精药品的入库、发药、出库、退库、盘点、交接班及回收等,且支持多批号储存与管理。
临床闭环管理总结报告在临床医疗中,临床闭环管理是一种有益的方法,旨在提高病人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它涉及到医生、护理人员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以保证医疗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决策的准确性。
本文将总结临床闭环管理的重要性、实施步骤、遇到的挑战以及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首先,临床闭环管理对于提高病人安全性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闭环系统,医生和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和治疗计划,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临床闭环管理系统了解患者的手术计划、手术器械使用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以避免患者的手术风险并提高手术质量。
实施临床闭环管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
首先是定义闭环管理的目标和范围。
这一步骤要明确所需改进的领域和关键问题。
其次,需要建立一个团队来负责闭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这个团队应由医生、护士、信息技术人员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组成。
然后,需要设计和开发闭环系统,并进行小规模试点实施。
在试点实施过程中,要收集反馈和评估数据,以改进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最后,进行全面实施,并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闭环系统的持续运行和有效性。
在实施临床闭环管理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文化变革的挑战。
临床闭环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医疗文化和工作流程,这可能会遇到抵抗和困难。
第二个挑战是信息技术的挑战。
闭环系统需要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流转,因此需要解决信息技术的互操作性和数据安全性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培训和教育的挑战。
医生和护士需要接受培训和教育,以了解闭环管理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因此,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并提供持续的教育支持。
成功实施临床闭环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领导力、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
领导层的支持和参与是实施闭环管理的关键。
他们需要提供资源和支持,推动闭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团队合作是保证闭环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
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需要密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流程。
持续改进是闭环管理的核心原则。
闭环管理在麻醉药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麻醉药品管理中应用闭环管理的效果。
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院麻醉药品管理中应用闭环管理模式,2020年1月-12月视为管理前、2021年1月-12月视为管理后,抽取前后各100件麻醉药品。
比较管理前后麻醉药品管理质量评分,统计管理前后麻醉药品周转时间并比较。
结果管理后麻醉药品管理质量评分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麻醉药品周转时间短于管理前,P<0.05。
结论采用闭环管理模式能够提升麻醉药品管理质量,缩短麻醉药品周转时间,最大限度保证麻醉药品用药效率、安全性。
关键词:闭环管理;麻醉药品;药品管理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的药品,此类药品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1]。
在各种检查、手术中,麻醉药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麻醉药品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时性、合理性,继而影响临床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身心健康。
因此,对麻醉药品管理需要提高要求,尽可能从采购到应用提高管理效率、质量,确保麻醉药物的管理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闭环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依托医院内网络高质量完成管理工作,确保提高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程序化[2]。
基于此,本研究分析麻醉药品管理中应用闭环管理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院麻醉药品管理中应用闭环管理模式,2020年1月-12月视为管理前、2021年1月-12月视为管理后,抽取前后各100件麻醉药品。
全部药品纳入时均在效期内,正常投入临床使用。
1.2 方法2020年1月-12月(管理前)采取常规麻醉药品管理方法,即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够用印签卡管理规定》中相关要求执行各环节药品管理。
2021年1月-12月(管理后)采用闭环管理模式进行药品管理,具体方法。
闭环式管理模式对门诊癌痛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王敏 周学健 吉爱军 单靖眙 张赟 刘德林 金陶Nursing effect of closed-loop management model on outpatient cancer pain patients WANG Min, ZHOU Xuejian, JI Aijun, SHAN Jingyi, ZHANG Yun, LIU Delin, JIN Tao Jiangsu Cancer Hospital, 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the closed-loop management model for outpatient cancer pain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who were first diagnosed at the analgesic clinic of Jiangsu Cance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9 to June 2020 and were treated with opioids (oxycodone sustained-release tablets) for analgesia were col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bility of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manage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a closed-loop management model, including first consultation, follow-up consultation, regular follow-up, education, medication records, guidance, etc. During the same period, pain clinic specialists, pharmacists, and nurses formulated individualized and reasonable standards for patients, effective analgesic programs and follow-up plans, focusing on solving problems in patients' analgesic medication compliance and follow-up feedback.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 continuous management for one month.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ate, number rating scale(NRS), number of burst pains, pain control satisfaction, peripheral blood β-endorphin(β-EP), prostaglandin E-2(PGE-2), endothelin-1(ET-1) and physical status(KPS) scores were used to recor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re after management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that occurred during management.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ate, NRS, number of burst pains, β-EP, PGE-2, ET-1 and KP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management(P >0.05). After management, the medication compliance rate, analgesia satisfaction, β-EP,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KPS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The NRS, PGE-2, ET-1 and degre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江苏省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9)【摘要】 目的 探索闭环式管理模式对门诊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可行性。
闭环麻醉管理临床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岳云教授介绍了一组闭环麻醉管理相关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靶控输注与精确的麻醉监测技术可帮助闭环麻醉管理的顺利实施。
靶控输注与麻醉深度监测
靶控输注(TCI)是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容许麻醉医师按不同要求选择血药靶浓度,并通过调整靶浓度来控制麻醉的深浅,从而满足临床麻醉需求的一种静脉给药输注系统。
尽管TCI能为麻醉医师提供用药指导,不过临床TCI多为人工操作。
麻醉深度是麻醉药物的抑制与伤害性刺激的激惹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状态。
它取决于麻醉药物、镇痛药物的效能与手术刺激强度的平衡。
手术刺激增强或药效不足均可引起麻醉深度和意识水平的变化。
《米勒麻醉学》(第7版)指出:麻醉深度是用药物消除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性的概率,并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抑制反应性的难度。
其中,麻醉深度的新概念强调了以给药指标[肺泡最小有效浓度(MAC)、半数有效浓度(EC 50)等)]来衡量麻醉深度。
监测给药指标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岳云教授认为,在麻醉监测中给药指标和反馈指标均可使用。
给药指标包括吸入性麻醉药的MAC和静脉麻醉药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EC50。
反馈指标主要针对个体差异[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AEP)等]。
闭环控制麻醉定义
闭环控制麻醉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和可靠药理学作用测定,通过TCI和术中生理学与药理学监测,系统可以自动达到和维持预设的靶目标,从而帮助麻醉医师给予最佳药量,防止给药过量或不足的安全、有效麻醉管理方法。
可靠的药理学作用测定是理想监测变量之一,它需要反映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能够满足测定药物作用的控制变量、精确调节特定目标值。
药理学作用测定要求具备稳定的控制器、精确的传感器、系统必须适应临床应用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等条件。
现代麻醉深度定义趋向模糊。
与以往单成分药物不同,目前多种药物分别抑制各麻醉成分,各药剂量相对独立,因而,单一参数不足以判断麻醉深度是否合适,需要分别加以检测才能保证临床麻醉目标。
临床满意麻醉标准分为三方面:意识-无知晓;镇痛-无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不良(应激)反应;肌肉-松弛。
麻醉深度监测仍是难题,也是闭环控制麻醉的关键。
在意识监测方面,BIS可监测镇静水平,降低术中知晓发生率。
肌肉松弛度可被精确监测,肌松监测对适当给药和肌松残余测定有利。
伤害性刺激指标包括:体动反应、心血管反应、内分泌反应、心率变异性(HRV)、末梢灌注指数(TPI)和外科伤害指数(SSI),不过尚未出现理想的伤害性刺激监测手段。
闭环麻醉管理研究
闭环麻醉管理研究包含2项试验,分别评价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和全凭静脉三通监控自动注射系统的实用性。
试验1.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试验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型号CLMRIS-I,广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包含一个监测仪和一个药物注射泵。
在一项30例患者自身对照试验中,患者左右手分别使用肌松检测仪TOF-watch SX(对照组)和闭环肌松注射系统(闭环组)。
对照组根据4个成串刺激(TOF)监测指导手动TCI罗库溴铵,闭环组实施TOF反馈闭环输注罗库溴铵。
该试验结果显示,两种肌松监测仪器的准确性未见差异。
闭环肌松输注系统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肌松程度达到临床手术要求、术中无需手动加药、闭环输注系统反馈有效、不存在异常反馈情况和临床研究满意度,试验显示各项指标评分均为100%。
由此得出,闭环肌松输注系统监测准确性与国外产品TOF-watch SX无差异;闭环肌松输注系统可帮助麻醉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的肌松情况,节约肌肉松弛药用量,有效解决肌肉松弛药的个体差异问题,减轻和帮助麻醉医师的工作,有利于推广肌松监测,避免肌松残余阻滞。
试验2. 全凭静脉三通监控自动注射系统试验
该研究分别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三家医疗中心进行。
使用仪器名称为全凭静脉三通监控自动注射系统(型号CONCERT-CL,广西威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
该系统包含三个通道:
A通道(BIS反馈闭环输注丙泊酚)、B通道(血压反馈闭环输注瑞芬太尼)、C通道(TOF反馈闭环输注罗库溴铵)。
麻醉方案试验2将患者随机分入A通道人工调节组(手动调节丙泊酚靶浓度,n=89)和A通道闭环输注组(系统自动调节丙泊酚靶浓度,n=86)。
研究者认为血压反馈闭环输注瑞芬太尼存在较大危险性而放弃闭环控制麻醉。
B通道两组患者均采用TCI 方式输注瑞芬太尼。
因C通道已被试验1证实安全有效,在试验2中两组患者均采用TOF反馈闭环输注罗库溴铵。
诱导期给予丙泊酚(2~4 μg/mL)和瑞芬太尼(4~8 ng/mL)。
维持期:BIS范围为40~60。
必要时,研究者可以停止闭环输注改为人工调节。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是总体分数(GS),它反映了包括充分麻醉(BIS范围为40~60)所占时间比例以及由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和摆动(Wobble)决定的BIS 波动在内的闭环系统的整体性能。
次要指标为满意麻醉(40<BIS<60)、麻醉过深(BIS<40)和麻醉过量(BIS>60)所占时间比、暴发抑制比、药物用量、是否需要手动加药和临床满意度等。
试验结果 A通道闭环输注组与人工调节组患者的GS评分分别为(22.4±8.49)和(27.2±15.26)(P=0.011);满意麻醉所占时间比分别为(83.8±9.57)和(79.9±13.17)(P=0.026);两组患者的丙泊酚平均靶浓度有微小差异(P=0.021),丙泊酚调节次数存在显著差异(P=0.000);其余次要指标未见明显差异(表1)。
该组研究显示,三通监控自动注射系统(CONCERT-CL)安全、有效。
A通道为BIS 反馈闭环控制输注丙泊酚,能够自动使患者达到合适的镇静水平,其效果优于人工调节。
C通道采用闭环控制输注系统,为手术提供合适的肌松水平,使麻醉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的肌松情况。
A通道与C通道联用,有效解决了静脉麻醉中肌肉松弛药和镇静药的个体差异,减轻了麻醉医师的工作量。
该研究的局限性为,因伤害性刺激监测技术不够成熟,未能对镇痛药物进行闭环控制。
今后TPI和HRV可能为镇痛监测带来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