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井田开拓
- 格式:doc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25
《采煤工》职业技能培训授课(参考)大纲(建议学时60学时)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5学时第二章矿井地质与矿图8学时第三章煤矿井田开拓4学时第四章采煤方法(爆破基础知识)10学时第五章回采工作面生产技术(巷道施工)10学时第六章矿山压力及顶板控制(巷道支护)8学时第七章矿井通风与灾害防治8学时第八章矿山救护5学时复习总结2学时第一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1、煤炭工业的重要性国家能源构成比例,煤炭是中国工业生产的动力基础、是我国的主要化工原料之一、是我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资;我国的煤矿建设与分布,四川省的煤矿建设与分布。
2、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主要讲述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什么要加入综合治理;主要的法律:《安全生产法》,《煤炭法》;主要的法规《安全规程》等,体现以人为本,维护法律的思想。
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其对企业文化的重大影响,融入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相关内容;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煤矿职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应体现煤矿职工勇于吃苦、敢于抢险的特殊职业要求;职业道德与安全生产的联系。
第二章煤矿地质与矿图1、煤的形成及分类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构成的,其主要成份是C,碳含量决定其品质。
煤层的分类:其一按厚度分为三类,其二按倾角分为三类。
2、地质构造褶皱、断裂、节理、断层、裂隙,地质构造对采矿的影响。
3、矿图的基本知识:立体图、投影、三视图、剖面图、比例尺、地面点的地理坐标。
4、常用矿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剖面图、煤层综合柱状图等。
其他图纸:通风系统图、避灾线路图。
第三章煤矿井田开拓1、基本概念煤田、井田、阶段、水平、采区、区段、分带等2、井田的划分与井田内的再划分采区的划分方法分带的划分方法矿井储量、井型、生产年限的关系3、巷道名称的介绍垂直巷道:立井、小井、暗井、溜井水平巷道:平硐、石门、煤门、平巷倾斜巷道:斜井、上山、下山、溜井主要硐室:井底车场内变电所、材料库、水源房、采区变电所、绞车房4、井田主要开拓方式介绍立井开拓、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综合开拓本节可以不按教材讲,只介绍本矿区的开拓方式即可,选择矿上实际图纸进行讲解。
采煤概论复习题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一、填空1煤是由___________ 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煤属于___________ 岩。
2、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生成原因可以将煤层及顶底板岩石分___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
3、煤是由____________ 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成煤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两个阶段。
4、煤层的赋存状态主要指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五个方面。
5、煤层按厚度可划分为哪几类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6、近水平煤层倾角为_______ ,急倾斜煤层倾角为________ 。
7、煤层厚度为2.5米的煤层属于________ 煤层;倾斜煤层是指倾角为__________ 。
的煤层。
8 地质构造的常见形态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
9、煤(岩)层的产状要素有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煤层按倾角不同,可分为、_________ 、、。
11根据两盘相对运动方向,断层可分为、、。
12、高程是地面某点至_________ 之间的垂直距离,由于选取的水准面不同,高程又分为 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o13、根据地质作用进行的场所和能源的不同,可以将地质作用分为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两种。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层要素是指_________ 、、o15、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相交线称为线。
16、煤的化学组成主要是_________ 和 ________ 两大类。
第二章 井田开拓方式2.1 井田开拓概念2.1.1 井田开拓方式的概念井田开拓: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采掘工程称为井田开拓。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井筒形式、开采水平数目及阶段内的布置方式的总称。
2.1.2 井田开拓方式的分类(1)按井筒(井筒 :由地面通达矿体的巷道)形式分:立、斜、平、综、分区域;(2)按水平数的多少分:单水平、多水平;(3)按开采准备方式分:上山式、下山式、上下山式、混合式;(4)按开采水平大巷的布置方式分:分煤层大巷、集中大巷、分组集中。
如立井单水平上下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下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及上下山混合(采区)式,绘出关系图形如下图2.1。
图 2.1 开拓方式分类关系图2.1.3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井田范围,进行井田内的划分,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井筒数目及位置;选择主要运输大巷布置方式及井底车场形式; 确定井筒延伸方式及井田开采顺序。
其确定开拓方式的基本原则为:(1)多出煤、早出煤、出好煤、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集中,简单;(2)按《规程》完善通风条件,良好生产条件;开拓方立 井 斜 井平 硐 综 合单水多水平上下山 上 山 上下山混 合 分层大集中大分组集中大(3)减少煤柱损失,减少巷道维护量,提高矿井采出率;(4)减少工程量,降低投资,减少建工工期‘新技术机械化。
2.2 斜井开拓斜井开拓时,根据井田再划分方式和阶段内布置形式可组合成多种开拓方式。
如:“斜井单水平分区式”、“斜井单水平分带式”、“斜井多水平分区式”、“斜井多水平分段式”等。
本节仅举例介绍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斜井开拓方式。
2.2.1 片盘斜井开拓片盘斜井开拓是斜井开拓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它是将整个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倾斜宽度可以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
在井田沿走向中央由地面向下开凿斜井井筒,并以井筒为中心由上而下逐阶段开采。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摘要: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
井田内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
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转载,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
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第一章:概述矿井开采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
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
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
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
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
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
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完整的。
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
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第二章: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一节:工作制度矿井一般的生产制度按设计规定为:每年工作日数为330天,矿井每昼夜分三班工作。
第一章煤矿地质基本知识1.熟悉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及矿物、岩石的概念。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或者岩石圈,力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壳表层,力量主要来自地球以外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矿物:是地壳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岩石:是一些矿物颗粒的集合体2.内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哪几项运动或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项?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是地壳运动。
3.按作用方式,外力地质作用可分为哪几类?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4.风化作用主要类型?风化作用产生原因?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原因: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受到气温的变化、水和氧气及二氧化碳的作用和生物的活动等,使岩石在原地受到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5.简述沉积岩、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具有什么特征?沉积岩:是有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受外力地质作用,即先经风化和剥蚀,被粉碎或分解成碎屑物质和可溶性物质等,又经过搬运,在适当的条件下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沉积物,再经受紧压、脱水、胶结,变成坚硬的岩石。
岩浆岩:岩浆沿岩石裂缝或薄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表层或喷出地表,便冷凝固结成坚硬的岩浆岩。
变质岩:由各种不同的原有岩石收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性流体的作用,使原岩改变其成分、结构和构造而变成新的岩石。
沉积岩特征:含矿物成分多以及化学成分多,覆盖广,易开采。
6.简述煤的形成过程,并分析要形成具有开采价值的煤层,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及其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
条件:1、植物条件2、气候条件3、地理条件4、地壳运动条件7.根据开采技术特点,煤层按厚度或倾角分为哪几类?煤层按厚度分类: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
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全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以实现矿井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和谐人性化为目标,通过现代先进的采掘、信息、自动控制技术优化集成和自主创新手段,建设一批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治理达标的现代化矿井,推动全省煤矿走向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明的“七高一文明”发展新模式。
第二条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山西省现代化矿井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生产规模在150万吨/年及以上井工矿,标准未涉及的内容,执行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规定。
第二章资源与地质保障第三条现代化矿井应有可靠的资源,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井生产能力相匹配。
第四条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确定开采顺序,不断优化矿井和采区设计,科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
对稀缺和特殊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积极推广采煤新工艺、新技术,积极探索应用无煤柱开采、小煤柱开采、充填式开采、沿空留巷、急倾斜煤层和0.7m以下极薄煤层采煤机械化开采技术。
第五条现代化矿井应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分析预测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综合勘探探测方法,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地测资料数据库,实现生产地质工作的模拟和动态管理,为矿井建设、生产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第六条建立能够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煤炭资源/储量、煤层、构造、煤质、瓦斯地质、顶底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可视化系统;提高地质预测预报能力,实现矿井地质条件的量化预测与综合评价,形成矿井地质信息有机集成和资源共享。
第七条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对地质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与厚度、矿井瓦斯(水、气)富集区、应力集中带等进行精细探测;建立矿井瓦斯、水害、热害、冲击地压等动力地质灾害的技术评价体系;建立各类图纸的数字化处理系统,实现地质、测量、水文等与其它相关专业图形的一体化管理。
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第三章井田开拓第一节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一、影响井田开拓的主要因素根据青岗坪井田所处地理位置及井田特点,井田开拓需考虑如下主要因素:1.地形、地貌及河川分布地形、地貌及河川分布是影响井口位置和工业场地、井田开拓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本井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属中-低山丘陵区,区内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沟谷发育。
井田东部的西川河谷地形较为宽阔,地面标高为+1280~+1310m。
适宜工业场地的布置。
2.井田内煤层赋存条件井田开拓方式、水平划分与煤层埋藏深度、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煤层产状紧密相关,是影响井田开拓方式和井田开拓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井田位于中低山区,主要可采煤层埋深154.7~530.3m;埋深变化幅度大;井田内煤层赋存平缓、稳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
适宜斜井和立井开拓。
3.地面煤炭外运条件鉴于本井田地处中低山区,沟谷纵横、地形复杂的特点,对本井开发而言,煤炭外运条件是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矿井距在建的西川煤矿4km。
西川煤矿至庙湾镇10km三级公路已建成通车,庙湾镇有直通耀州区的三级公路,长46km。
工业场地至石门关(耀州区—旬邑公路)12km运煤公路建成后,矿井运煤公路将形成环线,为矿井煤炭外运创造良好的公路运输条件。
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二、井口位置与工业场地选择1.工业场地选择的主要原则(1) 利于井田开拓布局及地面设施布置;(2) 地形平缓,土石方工程量小,且无不良工程地质现象;(3) 不受洪水威胁;(4) 煤炭外运方便,运距短,工程少,投资省;(5) 尽量少占良田,少压煤;2.工业场地位置方案根据上述原则和井田煤层赋存特点及地形条件,经现场实际踏勘,本井田范围内,西川河谷的石窑沟沟口一带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具有布置中到大型矿井工业场地的条件。
另外,在井田中部路台子处地势较开阔,经平整后可布置工业场地。
现结合井下煤层赋存条件,设计提出下述二个工业场地方案,分述如下:场址一:工业场地选择在西川河的石窑沟阶地上。
场地标高+1305m,地形平坦,地势开阔,可满足矿井工业场地的布置。
该处煤层埋深约310m 左右,利于矿井斜井方式开拓。
场址二:工业场地选择在井田中部的路台子。
场地标高+1478m,地形较平坦,地势开阔,经平整后可满足矿井工业场地的布置。
地表距煤层埋深500m左右,具有立井开拓条件。
3.工业场地位置比选上述两场址优缺点分析比较如下:场址一,位于西川河石窑沟一带、西川河北岸的坡台地上,场地平坦、开阔。
场地距在建的西川煤矿仅4km,进场公路工程量少,交通方便;利于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斜井方式开拓;井筒及工业场地保护煤柱小,节省资源19.86Mt;工业场地位于西川河坡台地上,有利于矿井取水,供水工程省;比场址二节省投资1865.6万元。
该场地缺点是,场地位于井田的东部,矿井开拓格局为大单翼开采。
场址二,位于井田中部的路台子,地形较平坦,地势开阔。
该场地主要优点是,场地位于井田中部,井下开拓布局可形成双翼开采,利于矿井生产接续。
但由于场地位于山上,场地标高+1478m,进场公路工程量大;煤层埋深达500m,不适合斜井开拓,只能采用立井开拓方式,矿井井筒装备及提升设备费用高;井筒及工业场地永久煤柱大,造成资源浪费量大。
矿井供水工程量大。
两个工业场地经济比较见表3-1-1。
表3-1-1 工业场地经济比较表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由上述比较分析和表3-1-1经济比较可见,场址一明显优于场址二,设计采用场址一,即工业场地选择在石窑沟一带、西川河北岸的坡台地上。
三、井田开拓方式1.井田开拓方式确定的主要原则根据上述所确定的工业场地位置、特点及煤层埋深,主要原则考虑如下:(1) 结合工业场地和煤层埋深情况,力求开拓方式简单,井巷工程量少,便于施工,建井工期短;(2) 利于井下总体开拓布局,主、辅运、掘、通、排等主要系统简单合理,环节少、效率高,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集中管理;(3) 利于首采区选择在构造简单、储量丰富、控制程度高的区域,利于快速施工和移交后便于矿井生产能力按期达产、稳产;(4) 主井、副井和回风井尽可能集中布置或相距较近,利于集中管理,尽可能的节省初期投资,降低生产成本,为矿井获得较好效益奠定良好基础。
2.井田开拓方式根据上述所确定的工业场地位置及煤层赋存情况、水平标高和提升设备适应条件等因素,本井田具有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的条件。
因此,矿井开拓方式在对斜井开拓方案和立井开拓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及综合分析后确定。
3.井田开拓方案方案一:斜井开拓方案主副井和风井工业场地独立。
在工业场地内平行布置二条斜井,分别为主斜井和副斜井,回风斜井布置在位于井田一采区南部边界外的风井场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地。
井口标高分别为主斜井+1302.7m,副斜井+1301.1m,回风斜井+1332.0m。
主斜井倾角16°30′,斜长1239m,装备一条带宽1200mm钢绳芯强力胶带输送机,承担全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兼作进风和安全出口;副斜井倾角21°,斜长882m,装备一台双卷筒提升绞车,双钩串车提升,承担全矿井辅助提升兼作进风、安全出口。
回风斜井倾角22°,斜长900m,承担矿井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在井田南部4-2煤层东西向布置一组开拓大巷,分别为带式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全井田划分为两个采区。
分别在PK15和PK3钻孔附近南北向沿4-2煤层布置一、二采区巷道,沿走向布置回采工作面。
斜井开拓方案见图3-1-1。
方案二:立井开拓方案主副井和风井工业场地独立。
在工业场地内布置一条主立井和一条副立井,回风斜井位于井田PK7钻孔东南方向约1km处的风井场地。
井口标高分别为主立井+1302.0m;副立井+1302.0m;回风斜井+1340.0m。
主立井直径5.0m,深316m,装备一对8t箕斗,承担全矿井的煤炭提升任务,兼作进风和安全出口;副立井直径6.5m,深326m,装备一对1t矿车单层单车罐笼,承担全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兼作进风、安全出口;回风斜井倾角22°,斜长921m。
承担全矿井回风任务,兼作安全出口。
主立井通过集中上仓胶带巷与大巷连接,副立井通过井底车场及石门与辅助运输大巷连接,回风斜井直接与回风大巷连接。
全井田采区划分、大巷布置及一、二采区布置等均与方案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井田开拓方案二见图3-1-2。
4.井田开拓方案比选图3-1-1 开拓方案一图3-1-2 开拓方案二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1) 方案比较的主要原则:①技术先进可行,经济合理;②井上、下布置合理,系统简单,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③施工方便,工期短,施工费用低;④立足现实,考虑长远,不确定因素少,可操作性强。
(2) 方案比较两个方案参与比较的项目、工程数量及投资见表3-1-2,下面结合方案各自特点,对两方案主要优、缺点分析如下:方案一优点:①施工方便,施工工期短;②主斜井采用胶带输送提升,可实现煤炭的连续运输,环节少,系统简单,事故率低,效率高,运输潜力大,且利于集中管理和监控;③井巷工程量相对小,投资省。
缺点:①井筒施工前,井筒检查钻比立井要多打两个,且钻孔位于山上,钻孔施工难度较大。
②若含水层较厚,其井筒施工难度就会增大。
方案二优点:①井筒检查钻少,在工业场地施工方便,费用低;②副立井的提升速度比副斜井快,相对提升量大。
缺点:①采用立井开拓,施工准备期长,施工难度大,井筒装备复杂,建井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总工期长,运输环节多,效率低,施工费用高;表3-1-2 井田开拓方案经济比较表②煤炭运输不连续,环节多,系统复杂,增产潜力有限;③投资较大,比方案一多投资282.90万元。
综合上述两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方案一明显优于方案二,故本设计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推荐井田开拓方案一。
即在工业场地内平行布置二条斜井,回风斜井井口布置在位于井田PK7钻孔东南方向约1km处的风井场地。
主斜井倾角16°30′,斜长1239m,装备一条带宽1200mm钢绳芯强力胶带大倾角输送机;副斜井倾角21°,斜长882m,装备一台双卷筒提升绞车,双钩串车提升;回风斜井倾角22°,斜长900m。
在井田南部边界布置一组开拓大巷。
第二节开拓部署一、井筒数目矿井移交生产时,共布置3条井筒。
在工业场地平行布置2条井筒,即主斜井和副斜井,在风井场地布置1条回风斜井。
由于井田范围不大,该3条井筒已能满足服务全井田的要求。
二、水平划分与标高确定全井田可采煤层共2层,为4-1和4-2煤层。
4-2煤层为主采煤层,4-1和4-2煤层相距很近,仅为0.90~4.40m。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全井田划分为一个水平开采,水平设在4-2煤层中。
水平标高+985m。
三、大巷布置井田内4-2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 1.15~16.35m,平均厚度10.26m。
4-2煤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12.00MPa。
4-2煤层顶板为细、粉砂岩、泥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8.60~16.00MPa。
4-2号煤层底板以泥岩为主,含丰富的植物根化石,遇水易膨胀。
据岩石力学试验资料,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0.8MPa。
井田内4-2煤层顶、底板岩性及煤系地层均属软弱岩层。
将主要巷道布置在4-2煤层中,支护效果与布置在4-2煤层顶、底板岩层中效果基本相同。
主要大巷布置在4-2号煤层中,按井田开拓和通风要求,大巷组布置3条大巷,即带式输送机大巷、辅助运输大巷、回风大巷。
其中带式输送机青岗坪矿井初步设计说明书第三章井田开拓大巷、回风大巷沿4-2号煤层顶板布置,辅助运输大巷沿4-2号煤层底板布置。
大巷采用半圆拱形断面,锚喷支护。
巷道间距40m,巷道两侧各留80m 宽的煤柱保护。
四、煤层开采顺序全井田可采煤层共2层,为4-1和4-2煤层。
4-2煤层为主采煤层,厚度1.15~16.35m,平均厚度10.26m。
4-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1.05~2.42m,平均厚度1.88m。
4-1和4-2煤层相距仅0.90~4.40m。
本井田煤层为近水平煤层,为解决上下压茬关系,设计确定采用自上而下的下行开采顺序。
煤层开采顺序,先采没有上覆4-1煤层的4-2煤层,再采4-1煤层,待4-1煤层采完之后,再回到4-2煤层开采。
五、采区划分与接替根据井田开拓、大巷位置、煤层赋存特征,为了便于煤层回采,结合目前回采工作面年推进长度,设计确定将本井田沿大巷方向共划分为2 个采区。
开采顺序按照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次开采,根据矿井生产能力和工作面装备水平等因素,矿井移交投产时全矿井只布置一个采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