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喀什见闻译文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马拉喀什》汉译文之对比赏析作者:肖一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7期摘要:由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制作的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内容丰富具体,其课文翻译被不少《高级英语》辅导书所引用,在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中使用广泛。
其中,散文《马拉喀什》的译文自然流畅,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
对比刘沁秋与赵勇合译的《马拉喀什见闻》,二者在遣词、炼句两个方面各有优劣得失,体现了英汉翻译“一名之立,旬月踌躇”的特点。
关键词:《马拉喀什》遣词炼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7-0113-03散文《马拉喀什》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
作者运用素朴的语言、精选的词句,直观地描摹了他在马拉喀什期间的部分所见所闻,真实再现了殖民地人民贫苦的生活状况,揭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罪恶。
《马拉喀什》语言简洁清晰,生动逼真,作为英语语言使用的典范被选入张汉熙先生主编的《高级英语》教材。
这篇散文的中文翻译有不少版本。
其中,湖北教育学院网站精品课程中的译文自然流畅,在高校英语专业师生中广泛使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对比刘沁秋与赵勇合译的《马拉喀什见闻》,本文拟从遣词、炼句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赏析,并结合翻译的技巧方法提出一些自己的修改意见,供大家参考(以下分别把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译本与刘沁秋、赵勇合译本简称为版本一和版本二)。
一、遣词词语是语篇构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承载者传达信息、情感、文化、语言风格的功能。
语篇翻译过程中根据语境斟词酌句是成功完成移译的一个重要环节。
遣词时应注意词语的增减、词义的选择和文学用语的特殊性。
1.词语的增减增补与省略是翻译中最为常用的变通手段,增补也好,省略也好,基本原则在于增词意思不多,减词意思不缺,从而达到意义更加明确,文字更加通顺的目的。
散文《马拉喀什》开篇由一个长句构成:“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版本一:一具尸体抬过,成群的苍蝇从饭馆的餐桌上嗡嗡而起,追逐过去,但几分钟过后又飞了回来。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黑布林原文翻译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黑布林翻译中文如下:
巴斯科维尔猎犬是柯南道尔的一部获得盛誉的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重视的反映了作品主人公即夏洛克·福尔摩斯原形。
作品中有大量的柯南式情节,幽默滑稽的台高速无懈可击的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查理士爵士死得非常神秘,福尔摩斯和华生前往调查案件。
当地汉传了两百多年的说法是:巴斯科维尔家有一只巨大的猎犬在沼泽地漫游以攻击这个家庭的继承人。
福尔摩斯和华生当然不买“迷信”这张单。
但他们联系上查理士爵士的侄子亨利爵士时。
福尔摩斯惊奇地发现亨利爵士的旧靴子竟然被偷走,而亨利爵士收到了一封其不要再回巴斯科维尔庄园的警告信。
福尔摩斯心中开始明朗了,于是,一次斗志斗勇的侦破事件就拉开帷幕了。
《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堪称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代表作,讲述的是在巴斯克维尔家庭中,三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魔鬼般的大猎狗”的神秘传说,像传说的那样,查尔兹爵士在离伦敦不远的一块沼泽地里死于非命。
小说主人公福尔摩斯如今已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福尔摩斯的办公地点也成了旅游点。
作品合乎逻辑的推理引人入胜,结构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涉及当时英国社会现实。
---------------------------------------------------------------------第二课:Marrakech马拉喀什见闻1 As the corpse went past the fli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ushed after it, 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一具尸体抬过,成群的苍蝇从饭馆的餐桌上嗡嗡而起追逐过去,但几分钟过后又飞了回来。
2 The little crowd of mourners -- all men and boys, no women--threaded their way across the market place between the piles of pomegranates and the taxis and the camels, walling a short chant over and over again. What really appeals to the flies is that the corpses here are never put into coffins, they are merely wrapped in a piece of rag and carried on a rough wooden bier on the shoulders of four friends. When the friends getto the burying-ground they hack an oblong hole a foot or two deep, dump the body in it and fling over it a little of the dried-up, lumpy earth, which is like broken brick. No gravestone, no name, no identifying mark of any kind. The burying-ground is merely a huge waste of hummocky earth, like a derelict building-lot. After a month or two no one can even be certain where his own relatives are buried.一支人数不多的送葬队伍——其中老少尽皆男性,没有一个女的——沿着集贸市场,从一堆堆石榴摊子以及出租汽车和骆驼中间挤道而行,一边走着一边悲痛地重复着一支短促的哀歌。
论系统功能语法在英译汉中的应用田雅文【摘要】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可以作为语篇分析的系统框架;因此它同时对英汉翻译也有指导意义.韩礼德的三大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三大功能在不同的层面影响人们对于语篇的把握,从而对于英译汉有较大影响.深入分析这些功能有利于使汉语译文再现原文所具有的功能意义,使汉语译文更加的准确得体.【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3页(P113-115)【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英译汉【作者】田雅文【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指对语篇进行解释和描述.语篇可以是大到一个篇章,小到小句或一个词。
语言学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可以被用来分析各种语篇,包括用于翻译研究。
例如,杨雪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强调把“语篇”当作一个理论概念引入翻译教学。
[1]59冯庆华在论及“对等译法”时谈到成语翻译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等:比喻意义,感情意义,比喻形式。
[2]45这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大致相同。
这说明系统功能语法在翻译中的可适用性。
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韩礼德的纯理功能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纯理功能指的是讲话者通过连贯性的话语(语篇功能)和别人交际(人际功能)的同时反映周围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概念功能)(M.A.K.Halliday)。
[3]35纯理功能作为语篇分析的框架可用于翻译研究.对要被翻译的语篇进行功能分析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加深对语篇深层次的理解。
这样在翻译时才有可能更形象,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思想意境和功能意义。
一、概念功能与英译汉概念功能是指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现实世界的经历以及揭示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经历的功能,它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前者指人们用语言来谈论对世界的经验或描述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后者指功能语法中表明小句与小句之间关系的机制。
高级英语第二册课文翻译Unit1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酒吧闲聊与标准英语亨利?费尔利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只有闲谈最宜于增进友谊,而且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
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论其方式何等复杂,也是称不上交谈的。
闲谈的引人人胜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一个事先定好的话题。
它时而迂回流淌,时而奔腾起伏,时而火花四射,时而热情洋溢,话题最终会扯到什么地方去谁也拿不准。
要是有人觉得“有些话要说”,那定会大煞风景,使闲聊无趣。
闲聊不是为了进行争论。
闲聊中常常会有争论,不过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
闲聊之中是不存在什么输赢胜负的。
事实上,真正善于闲聊的人往往是随时准备让步的。
也许他们偶然间会觉得该把自己最得意的奇闻轶事选出一件插进来讲一讲,但一转眼大家已谈到别处去了,插话的机会随之而失,他们也就听之任之。
或许是由于我从小混迹于英国小酒馆的缘故吧,我觉得酒瞎里的闲聊别有韵味。
酒馆里的朋友对别人的生活毫无了解,他们只是临时凑到一起来的,彼此并无深交。
他们之中也许有人面临婚因破裂,或恋爱失败,或碰到别的什么不顺心的事儿,但别人根本不管这些。
他们就像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一样,虽然日夕相处,却从不过问彼此的私事,也不去揣摸别人内心的秘密。
有一天晚上的情形正是这样。
人们正漫无边际地东扯西拉,从最普通的凡人俗事谈到有关木星的科学趣闻。
谈了半天也没有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也不需要有一个中心话题。
可突然间大伙儿的话题都集中到了一处,中心话题奇迹般地出现了。
我记不起她那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她显然不是预先想好把那句话带到酒馆里来说的,那也不是什么非说不可的要紧话——我只知道她那句话是随着大伙儿的话题十分自然地脱口而出的。
“几天前,我听到一个人说‘标准英语’这个词语是带贬义的批评用语,指的是人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的英语。
”此语一出,谈话立即热烈起来。
有人赞成,也有人怒斥,还有人则不以为然。
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罗刹海市”是蒲松龄写的一篇讽刺小说,用来讥讽那些颠倒黑白是非的人和事,也讽刺了那些为了融入其中,而故意扮丑的一类人。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作品原文马骥,字龙媒,贾人子。
美丰姿。
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岁,入郡痒,即知名。
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
吾儿可仍继父贾。
”马由是稍稍权子母。
从人浮海,为飓风引去,数昼夜,至一都会。
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
马初见其状,大惧,迨知国人之骇己也,遂反以此欺国人。
遇饮食者,则奔而往,人惊遁,则啜其余。
久之,入山村。
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
马息树下,村人不敢前,但遥望之。
久之,觉马非噬人者,始稍稍近就之。
马笑与语,其言虽异,亦半可解。
马遂自陈所自。
村人喜,遍告邻里,客非能搏噬者。
然奇丑者望望即去,终不敢前。
其来者,口鼻位置,尚皆与中国同,共罗浆酒奉马。
马问其相骇之故,答曰:“尝闻祖父言:西去二万六千里,有中国,其人民形象率诡异。
但耳食之,今始信。
”问其何贫,曰:“我国所重,不在文章,而在形貌。
其美之极者,为上卿;次任民社;下焉者,亦邀贵人宠,故得鼎烹以养妻子。
若我辈初生时,父母皆以为不祥,往往置弃之,其不忍遽弃者,皆为宗嗣耳。
”问:“此名何国?”曰:“大罗刹国。
都城在北去三十里。
”马请导往一观。
于是鸡鸣而兴,引与俱去。
天明,始达都。
都以黑石为墙,色如墨,楼阁近百尺,然少瓦,覆以红石。
拾其残块磨甲上,无异丹砂。
时值朝退,朝中有冠盖出,村人指曰:“此相国也。
”视之,双耳皆背生,鼻三孔,睫毛覆目如帘。
又数骑出,曰:“此大夫也。
”以次各指其官职,率擘擘怪异,然位渐卑,丑亦渐杀。
无何,马归,街衢人望见之,噪奔跌蹶,如逢怪物。
村人百口解说,市人始敢遥立。
既归,国中无大小,咸知村有异人,于是缙绅大夫,争欲一广见闻,遂令村人要马。
镇居民相比,农牧民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要少得多。
西藏应逐渐加大农村社会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解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西藏的农牧业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大的基础性产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农牧民必将遭受损失。
因此,同产业扶贫结合在一起的农牧业生产也需要保障。
把农牧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活、农牧业持续和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
当前我国财政资金充裕,尤其是外汇储备连年攀升,中央有足够的财力把西藏的农牧业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内。
3.5增强农牧民的反贫困能力增加西藏农牧区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存量对农牧民反贫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西藏农牧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社会发育的低层次性,其社会资本表现出社会组织体系缺位,社会整合功能弱,社会关系网简单。
贫困农牧区社会资本的这种状况使得其在整合内部资源,争取外部资源以及诸如推动劳动力流动等影响地区发展的重大问[7](P185-186)题上表现乏力。
其次,卢卡斯的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增长模型证明,经济可以在不依赖外生力量的情况下实现内生增长,经济的内生增长来源就是人力资本积累。
西藏农牧民文盲率高,已接受教育的人受教育程度也很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又大多不愿意到西藏农村工作,因此,西藏农村的人力资本是较缺乏的。
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增大贫困地区的社会和人力资本存量是必不可少的。
增加西藏农村的社会和人力资本积累,就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事业,走智力扶贫之路。
为此,要把教育作为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优先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大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素质和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科学种植,增加农牧民收入重点开发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只要农牧民求富、求知的愿望强烈了,观念转变了,技能提高了,则他们靠自力更生就可以脱贫致富,政府只需要提供环境和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就可以了。
【原创实用版4篇】编制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核人员:_______________审批人员: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___序言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了4篇《经典侦探故事中学生d级5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下载后,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篇)《经典侦探故事中学生d级5译文》篇1经典侦探故事中学生 D 级 5 译文: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金银村的古老村庄。
村庄周围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名叫戴维的贵族。
戴维伯爵拥有大片土地和财富,是村里最富有的人。
但他性格古怪,很少与村民来往。
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起奇怪的案件。
一名叫约翰的青年被发现死在城堡附近的森林里。
他的尸体上有几道伤痕,似乎曾被一阵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鬼魂作祟,也有人说是戴维伯爵为了阻止约翰与他的女儿相爱,而下此毒手。
侦探学生 D 级 5 接到了这个案件,他来到村庄展开调查。
经过一番走访,他发现约翰生前与戴维伯爵的女儿艾米莉有过一段恋情。
而艾米莉在约翰死后,整日郁郁寡欢,忧心忡忡。
D 级 5 学生决定潜入城堡,看看能否找到线索。
他发现城堡内有一个秘密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个地下室。
地下室里摆满了各种奇怪的刑具,显然戴维伯爵有着残忍的癖好。
在地下室的角落里,D 级 5 学生找到了一把血迹斑斑的匕首,上面还留有约翰的血迹。
D 级 5 学生将匕首带回村庄,经过检验,发现匕首上的血迹与约翰尸体上的伤痕相符。
而此时,艾米莉也向村民坦白了一切,她承认是自己父亲为了阻止两人相爱,而残忍地杀害了约翰。
最终,D 级 5 学生将证据交给了警方,戴维伯爵被逮捕,艾米莉也为自己的恋人约翰讨回了公道。
《经典侦探故事中学生d级5译文》篇2经典侦探故事中学生 D 级 5 篇译文如下:1.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之《血字的研究》《血字的研究》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的第一个案件。
论《马拉喀什见闻》的叙事艺术《马拉喀什见闻》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叙述了作者朱熹的朋友和他的一次旅行至马拉喀什的经历,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朱熹对朋友及其旅行经历的一系列评论。
其中,作者朱熹通过叙述和评论,揭示了他对马拉喀什旅行的独特见解,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
首先,《马拉喀什见闻》可以看作是一部具有记叙性质的文学作品。
作者朱熹用他精致细腻的语言,在文章中描绘出马拉喀什的美景。
他描述了当地的景色,景观,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另外,朱熹用详细的描述和细致的注释,抓住了当地风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读者身临其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拉喀什见闻》可以被视为一部描写旅行经历的文学作品。
此外,《马拉喀什见闻》同样可以作为一部具有评论性质的文学作品来审视。
通过朱熹的评论,读者可以对他对马拉喀什习俗的看法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在作品中,朱熹的评论充满了他对马拉喀什的热爱和尊重,从而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例如,朱熹认为本地居民的温柔习惯“比动物还要好”,表达了他对本地居民的尊重和喜爱,从而使读者对他的评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马拉喀什见闻》展现了作者朱熹用以记叙和评论的叙事艺术。
在整个文章中,他利用叙述性和评论性的写作手法,将多方面的内容连贯合理地表达出来。
他贴切而准确地描绘出当地景色,同时又痛心疾首地评论本地的不幸境遇,表达了其对当地人民的强烈同情和关切。
如此,这种叙事艺术既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又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心理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
以上,就是《马拉喀什见闻》的叙事艺术。
从本文可以看出,朱熹善于结合叙述性和评论性的写作技巧,将多方面的信息表达出来,表现出对当地风俗的热爱和尊重,从而实现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
因此,朱熹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叙事艺术不仅为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元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方式,使我们对文学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论《马拉喀什见闻》中“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阿力更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摘要: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其创作的散文《马拉喀什见闻》中成功地塑造了西方殖民者统治下的非洲小城马拉喀什这一典型环境中被埋葬者、劳工、犹太人、妇女和士兵这五类典型人物。
通过对这五类典型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作者揭露了西方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抨击了西方帝国主义的罪恶行径,表现了奥威尔对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关键词:《马拉喀什见闻》典型环境典型人物■《马拉喀什见闻》为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散文家乔治·奥威尔创作的脍炙人口的散文。
据奥威尔传记的记载,1938年9月奥威尔夫妇到达位于摩洛哥中西部的一个城市马拉喀什,在此地的见闻使得乔治·奥威尔感触颇深。
自从15世纪欧洲势力第一次进入该地区以来,欧洲殖民者不断加强对摩洛哥的入侵。
至1912年,法国便占领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当地居民在殖民统治下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因此《马拉喀什见闻》这篇散文通过作者叙述他在马拉喀什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制度下,殖民地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
作者成功塑造了殖民统治下的摩洛哥小城马拉喀什这一典型环境中的被埋葬者、劳工、犹太人、妇女和士兵这五类典型人物。
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1888年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第一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提出了“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
所谓典型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作家可以生动、具体地表现时代特点,有助于对社会现象的客观反映。
对于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解则众说纷纭,有些学者认为典型人物必定是符合时代发展方向和普遍价值观的正面英雄人物,有些学者以典型人物“是否以鲜明、独特的性格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中某类人物的本质特点”为判断标准。
马拉喀什见闻----乔治•奥威尔一具尸体抬过,成群的苍蝇从饭馆的餐桌上瓮嗡嗡而起追逐过去,但几分钟过后又非了回来。
一支人数不多的送葬队伍——其中老少尽皆男性,没有一个女的——沿着集贸市场,从一堆堆石榴摊子以及出租汽车和骆驼中间挤道而行,一边走着一边悲痛地重复着一支短促的哀歌。
苍蝇之所以群起追逐是因为在这个地方死人的尸首从不装进棺木,只是用一块破布裹着放在一个草草做成的木头架子上,有四个朋友抬着送葬。
朋友们到了安葬场后,便在地上挖出一个一二英尺深的长方形坑,将尸首往坑里一倒。
再扔一些像碎砖头一样的日、干土块。
不立墓碑,不留姓名,什么识别标志都没有。
坟场只不过是一片土丘林立的荒野,恰似一片已废弃不用的建筑场地。
一两个月过后,就谁也说不准自己的亲人葬于何处了。
当你穿行也这样的城镇——其居民20万中至少有2万是除开一身聊以蔽体的破衣烂衫之外完全一无所有——当你看到那些人是如何生活,又如何动辄死亡时,你永远难以相信自己是行走在人类之中。
实际上,这是所有的殖民帝国赖以建立的基础。
这里的人都有一张褐色的脸,而且,人数书如此之多!他们真的和你意义同属人类吗?难道他们也会有名有姓吗?也许他们只是像彼此之间难以区分的蜜蜂或珊瑚虫一样的东西。
他们从泥土里长出来,受哭受累,忍饥挨饿过上几年,然后有被埋在那一个个无名的小坟丘里。
谁也不会注意到他们的离去。
就是那些小坟丘本身也过不了很久便会变成平地。
有时当你外出散步,穿过仙人掌丛时,你会感觉到地上有些绊脚的东西,只是在经过多次以后,摸清了其一般规律时,你才会知道你脚下踩的是死人的骷髅。
我正在公园里给一只瞪羚喂食。
动物中也恐怕只有瞪羚还活着时就让人觉得是美味佳肴。
事实上,人们只要看到它们那两条后腿就会联想到薄荷酱。
我现在喂着的这只瞪羚好象已经看透了我的心思。
它虽然叼走了拿在手上的一块面包,但显然不喜欢我这个人。
它一面啃食着面包,一面头一低向我顶过来,再啃一下面包又顶过来一次。
它大概还因为把我赶开之后那块面包仍会悬在空中。
一个正在附近小道上干活的阿拉伯挖土工放下笨重的锄头,羞怯地侧着身子慢慢朝我们走过来。
他把目光从瞪羚身上移向面包,又从面包转回到瞪羚身上,带着一点惊讶的神色,似乎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情景。
终于,他怯生生的用法语说道:“那面包让我吃一点吧。
”我撕下一块面包,他感激地把面包放进破衣裳贴身的地方。
这人是市政当局的雇工。
当你走过这儿的犹太人聚居区时,你就会知道中世纪犹太人区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在摩尔人的统治下,犹太人只能在划定的一些地区内保有土地。
受这样的待遇经过了好几个世纪后,他们已经不再为拥挤不堪而烦扰了。
这儿很多街道的宽度远远不足六英尺,房屋根本没有窗户,眼睛红肿的孩子随处可见,多的像一群群苍蝇,数也数不清。
街上往往是尿流成河。
在集市上,一大家一大家的犹太人,全都身着黑色长袍,头戴黑色便帽,在看起来像洞窟一般阴暗无光,苍蝇麋集的摊篷里干活。
一个木匠两脚交叉坐在一架老掉牙的车床旁,正以飞快的速度旋制椅子腿。
他右手握弓开动车床,左脚引动旋刀。
由于长期保持着种姿势,左脚已经弯翘变形了。
他的一个年仅六岁的小孙子竟也在一旁开始帮着干一些简单的活计了。
我正要走过一个铜匠铺子时,突然有人发现我点着一支香烟。
这一下子那些犹太人从四面八方的一个个黑洞窟里发疯四地围上来,其中有很多白胡子老汉,都吵着要讨支烟抽。
甚至连一个盲人听到这讨烟的吵嚷声也从一个摊篷后面爬出来。
伸手在空中乱摸。
一分钟光景,我那一包香烟全分完了。
我想这些人一天的工时谁都不回少于十二小时,可是他们个个都把一支香烟看成是一见十分难得的奢侈品。
犹太人生活在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他们从事阿拉伯人所从事的行业,只是没有农业。
他们中有买水果的,有陶工、银匠、铁匠、屠夫、皮匠、裁缝、运水工,还有乞丐、脚夫——放眼四顾,到处是犹太人。
事实上,在这不过几英亩的空间内居住着的犹太人就足足有一万三千之多。
也算这些犹太人好运气,希特勒未曾光顾这里。
不过,他也许曾经准备来的。
你常听到的有关犹太人的风言风语,不仅可以从阿拉伯人那里听到,而且还可以从较穷的欧洲人那里听到。
“我的老兄啊,他们把我的饭碗夺走给了犹太人。
想必你也知道这些犹太人吧,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宰。
我们的钱都进了他们的腰包。
银行、财政——一切都被他们控制住了。
”“可是,”我说道,“到多数普通犹太人不也是为了一点微薄的工钱而辛勤劳作的苦力吗?”“噢!那不过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的。
事实上他们都是些放债获利的富豪。
这些犹太人就是鬼得很。
”与此恰恰相似的是,几百年前,常常也有些苦命的老太婆被当成巫婆给活活烧死,然而事实上她们就连为自己变出一顿象样饭菜的巫术都没有。
所有靠自己的双手干活的人一般都有点不太引人注目,他们所干的活儿越是重要,就越不为人所注目。
不过,白皮肤总是比较显眼的。
在北欧,若是发现田里有一个工人在耕地,你多半会再看他一眼。
而在一个热带国家,直布罗陀以南或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就可能看不到田里耕作的人。
这种情形我已经注意到多次了。
在热带的景色总,万物皆可一目了然,惟独看不见人。
那干巴巴的土壤、仙人掌、棕榈树和远方的山岭都可以尽收眼底,但那在地理耕作的农夫却往往每人看见。
他们的肤色就和地里的土壤颜色一样,而且远不及土壤中看。
正因如此,贫穷至极的亚非国家反倒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
没有谁会有兴趣到本地的贫困地区去作依次毫无价值的旅行。
但在那些居住着褐色皮肤的人的地方,他们的贫困却根本没有人能注意大批。
摩洛哥对于一个法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无非是一个能买到橘子圆或者谋取一份政府差使的地方。
对于一个英国人呢?不过是骆驼、城堡、棕榈树、外籍兵团、黄铜盘子和匪徒等富于浪漫色彩的字眼而已。
就算是在那儿呆过多年的人也未必会注意得到,对于当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来说,现实生活只意味着永无休止、劳累至极的斗争,其目的是从贫瘠的土壤中费力地弄出点吃的来。
摩洛哥的土地大半是一片荒凉,赖以生存的走兽至大者莫如野兔。
原先曾有的森林覆盖着的土地如今已成为光秃秃的荒漠,土壤跟碎砖头一般。
尽管如此,仍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被人们开垦,劳动强度十分惊人。
一切活儿全靠手工完成。
排着长队的妇女们弯着腰像一个个倒过来的大写字母L一样,以便慢慢地在地里移动着身子往前走,一边用手去拔除带刺的野草。
农民采集苜蓿喂牲口时,不是用刀去割而是用手将一棵棵苜蓿连根拔起,免得割剩下来的一两寸的根茬白白浪费掉。
犁是用木头做的劣货,一点也不结实,一个人可以毫不费力的扛在肩上。
犁的底部安着一个粗劣的铁尖子,只能犁进地里4英寸来深。
拉犁的牲口的力气也只有这么大。
通常是用一头牛和一头驴子套在一起拉犁。
这是因为两头驴子拉不动,而如用两头牛,耗费的饲料有太多。
农民们都没有耙地的耙,他们指示顺着不同的方向犁上几遍,弄出一道道垄沟来,然后再用锄头把整块田地做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小畦,以利蓄水。
除了较为罕见的暴雨之后紧接着的那一两天外,这地方总是缺水。
农民们在地边上挖出一道道深达三十至四十英尺的沟渠以便把土层深处的涓涓细流汇集起来。
每天下午都有一对年迈的妇女背着柴草从我屋外的路上走过。
由于上了年纪而又饱经日晒,他们一个个都变得想木乃伊似的干瘪,而且身躯都是那么瘦小。
在原始社会里,妇女超过了一定的年纪便萎缩得如孩子般大小,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一天,一个身高不过四英尺的可怜人扛着老大的一捆柴草从我身边蹒跚而过。
我叫住她,往她手上塞了一枚面值五个苏的钱币(略多于1/4个旧便士)。
她的反应竟是一声近乎尖叫的哭喊,这喊叫含有感激的成分,主要还是出于惊讶。
我想,在她看来,我虽然会注意她,似乎是违反了自然法则。
对于自己作为一个老妇人,即作为一匹驮兽的地位,她是早已接受了的。
每当一家人出门远行时,往往可以看到父亲和已经成年的儿子骑着驴子在前边走,而一个老太婆则背着包袱步行跟在后面。
然而这些人的真正奇特之处还在于他们的隐身的特性。
一连几个星期,每天几乎在同一时候总有一队老妪扛着柴草从我房前蹒跚走过。
虽然他们的身影以映入我的眼帘,但老实说,我并不曾看见她们。
我所看见的是一捆捆的柴草从屋外掠过。
直到有一天我碰巧走在她们身后时,堆柴草奇异的起伏动作才使我注意到原来下面有人。
这才第一次看见那些与泥土同色的可怜老妪的躯体——枯瘦的只剩下皮包骨头、被沉重的负荷压得弯腰驼背的躯体。
然而,我踏上摩洛哥国土还不到五分钟就已注意到驴子的负荷过重,并为此感到愤怒。
驴子遭到荷虐,这是无疑的事实。
摩洛哥的驴子不过如一只瑞士雪山救人犬一般大小,可它驮负的货物重量在英国军队里让一头五英尺高的大骡子来驮都嫌过重。
而且,它还常常是一连几个星期不卸驮鞍。
尤其让人觉得可悲的是,它是世上最驯服听话的牲畜。
不需要鞍辔会僵绳。
它便会像狗一样更随着自己的主人。
为主人拼命干上十几年活后,它便猝然倒地死去,这时,主人就把它仍进沟里,尸体未寒,其五脏六腑便被村狗扒出来吃掉。
这种事情当然令人发指,可是,一般说来,人的苦难却没人理会。
我并非在乱发议论,只不过是指出一个事实而已。
这种人简直就是一种无影无行之物。
一头背上被磨得皮破肉烂的驴子人人见了都会同情,而那驮着大捆柴草的老妇人则往往要有某种偶然因素才会受到注意。
白鹳鼓翼被去时,黑人正行军南下——一列长长的满身征尘的队伍:步兵,炮队,接着又是更多的步兵,总共大约四五千人,正靴声橐橐,车声辚辚地蜿蜒前行。
他们是塞内加尔人,是非洲肤色最黑的人——黑得简直难以看清他们颈项上的头发从何处生起。
他们健硕的身躯罩在旧的卡其布制服里面,脚上套着一双看上去像块木板似的靴子,每个人头上戴着的钢盔似乎都小了一两号。
天气正热,队伍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士兵们都被沉重的包袱压得疲惫不堪,敏感得出奇的黑脸颊上汗水闪闪发光。
当他们走过时,一个身体欣长,年纪很轻的黑人回头后顾,和我的目光相遇。
他的那种目光完全超出人们意料之外。
既不带敌意,又不含轻蔑,也没有愠怒,甚至连好奇的成分都没有。
那是一种羞怯的,瞪圆双眼的黑人的目光,实际上就是一种表示深厚敬意的目光。
这种情况我是了解的。
这可怜的小伙子,因为成了法国公民,所以被从森林里拉出来送到军队驻扎的城镇去擦洗地板,并染上了梅毒。
他对于白种人的确是满怀敬意的。
过去别人教导他说白种人是他的主人,对此他至今深信不疑。
然而,无论哪一个白人(哪怕是那些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人也不例外),当他望着一支黑人军队从身边开过时,都会想到同一桩事:“我们还能愚弄他们多久?他们倒戈相向的日子离现在还有多远?”真是怪有意思的。
在场的每一个白人心里都有着这样一个共同的心思。
我有,其他旁观者也有,骑在汗涔涔的战马上的军官们有,走在队伍中的白人军士也有。
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而有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只有那些黑人对此尚茫然不知。
看着这列一两英里长的队伍静静地向前开进,真好像看着一群牛羊一样,而那掠过它们头顶、朝着相反方向高翔的大白鹳恰似片片碎纸在空中泛着点点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