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1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句⼦赏析 《⼗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语⽂下册第10课,同学们在做句⼦赏析时要注意什么呢?店铺为六年级师⽣整理了《⼗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希望⼤家有所收获! 六年级语⽂下册第⼗课《⼗六年前的回忆》课⽂句⼦赏析 1、⽗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地讲给我听。
这⼀次不知道为什么,⽗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对⽗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件不理解。
她好奇地问⽗亲,却只得到⼀个含糊的回答。
这同⽗亲平常不管⼯作多忙、不管⼥⼉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分严重,不是同孩⼦谈⼼的时候,⽽且像防⽌⾰命的书籍和⽂件落到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写出了李⼤钊同志对待亲⼈慈爱和善与对待⼯作认真严肃两个⽅⾯的统⼀。
2、局势越来越严重,⽗亲的⼯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次劝他。
⽗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的⼯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劝李⼤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他把⾰命⼯作看得⽐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的⼯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命⾼度负责的精神。
3、在法庭上,我们跟⽗亲见了⾯。
⽗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的平静⽽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亲虽受敌⼈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对李⼤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钊对亲⼈的爱。
4、⽗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句话。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课文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 shì似的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络:luò脉络 lào络子骨:gǔ骨头 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六年级下册第十课笔记一、生字词1. 生字- 阀(fá):军阀,指在一个国家内,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这个字可以想象成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伐”有征伐、权力的感觉)站在门(“门”字框)里,掌控着一方。
- 屉(tì):抽屉。
就像一个小盒子藏在桌子里面,这个字下面的“世”像抽屉的底部,“尸”像抽屉的外壳。
- 怖(bù):恐怖。
看到这个字就会让人感觉心里发毛,“忄”表示和心情有关,“布”可以想象成一块黑布,蒙住了让人害怕的东西。
- 瞅(chǒu):瞅一眼,就是看的意思。
这个字左边是“目”,和眼睛有关,右边的“秋”就像眼睛在秋天的萧瑟中冷冷地看。
- 魔(mó):魔鬼。
这个字很有邪恶的感觉,“麻”字让人感觉混乱、杂乱无章,加上“鬼”,就是那种混乱又恐怖的恶魔形象。
- 胖(pàng):肥胖。
“月”字旁和身体有关,右边的“半”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变得很宽,一半都很胖的感觉。
不过这里要注意它还有“pán”这个读音,如“心宽体胖”。
- 刑(xíng):刑罚。
左边的“开”可以想象成打开枷锁之类的,右边的“刂”就像一把刀,是用来惩罚犯人的工具。
- 哼(hēng):冷哼一声。
这个字很有那种不屑、生气的感觉,从鼻子里发出的声音。
- 峻(jùn):严峻。
左边的“山”表示像山一样高大、威严,右边的“夋”让整个字有了一种严肃的感觉,就像严峻的山峰一样。
- 匪(fěi):土匪。
这个字里面的“非”表示不是好人,外面的“匚”像一个包围圈,把这些坏人围起来,就是土匪这种不合法的群体。
- 窝(wō):鸟窝、被窝。
就像一个小巢穴,里面可以藏东西或者住人(动物),“穴”字头表示洞穴的感觉。
- 啃(kěn):啃骨头。
这个字左边是“口”,表示用嘴,右边的“肯”就像在坚定地咬东西,不肯松口的感觉。
- 舅(jiù):舅舅。
这个字比较复杂,上面的“臼”像舅舅脸上的皱纹(一种联想啦),下面的“男”表示男性,是妈妈那边的男性长辈。
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字词积累1、生字注音及组词络luò(脉络、网络、络绎不绝)钩gōu(铁钩、上钩、窃钩盗国)锤chuí(锤打、锤子、铁锤)凿záo(开凿、凿子、凿空)焚fén(焚烧、焚香、心急如焚)燮xiè(调燮、燮和之任)2、多音字似:sì(相似、似乎)shì(似的)当:dāng(当前、当今)dàng(适当、正当)络:luò(经络、网络)lào(络子)骨:gǔ(骨头、白骨)gū(骨碌)3、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赂(贿赂)锤(锤子)捶(捶打)唾(唾液)焚(焚烧)婪(贪婪)禁(禁止)钩(铁钩)钓(钓鱼)构(结构)二、课文内容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三、主题归纳《马诗》通过写骏马希望套上金络脑,任意驰骋,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的心情。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四、古诗意思理解及作者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诗句节奏划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意思(译文)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何时将要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3、作者介绍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鬼”之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10课堂笔记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是《李白与诗的邂逅》。
本课讲述了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与诗歌结缘的故事,通过讲述李白的成长历程和他与诗歌的不解之缘,引发我们对于诗歌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成长的启示。
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天赋异禀、才情出众,被誉为“诗仙”。
本课以李白少年时期的一次游泳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他与诗的第一次邂逅。
李白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渔村,他聪明好动,学习也特别认真。
在他六岁那年的夏天,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游泳。
当时的李白游得最快,最后一个到达目标岸边,其他人都以为他会输了,但他却并不气馁。
相反,他感到河水的洗礼是那样的美妙,他内心涌动起无尽的向往和热情。
从此以后,他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用美丽的诗歌来描绘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语文课堂上,老师通过课文的讲解,引导我们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言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传递出诗人深沉的情感,表达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课堂上,老师还鼓励我们尝试写诗,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情感表达,感受诗歌的魅力。
不必害怕写诗不好,只要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去写,就已经迈出了诗歌创作的第一步。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李白在河水中的游泳经历中,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在生活中,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困苦,坚持不懈地追求诗意的生活。
课堂上,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品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通过诗歌的美妙描绘,我们仿佛置身于庐山之巅,感受到了山水之美和大自然的厚爱。
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形象描写,让我们对于诗歌的美感有了更深的体会。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
《古诗三首》是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的内容,包括三首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和《十五夜望月》。
以下是这三首古诗的笔记:
1. 《寒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作品,描绘了寒食节期间人们禁火、吃冷食的情景。
全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 《迢迢牵牛星》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全诗如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 《十五夜望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描绘了中秋节之夜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如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教材分析课文一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生活中保持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课文二讲述了哥伦布带领自己的船队在海上探险时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使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告诉了我们维生素C的用途。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一的对话进行自由表达,掌握文中的表达方式。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的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方式,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4.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并能模仿其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学习效率,总结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通过关键词、句来理清文章的线索。
3.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事实教育学生:健康是最重要的,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不能挑食,不能偏食,不能暴饮暴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词语的用法。
对课文一和课文二的理解。
2.教学难点:本课两个句型的用法。
教学方法1.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学习任务给各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查找、小组讨论交流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学法:小组合作、读课文等方式。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2.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词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独立读词语、写词语。
培养独立组词和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读词语。
2.教学难点:用生字组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你知道什么样的学生容易被传染疾病呢?吃饭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板书: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四、学习生字。
(1)咽:左右结构,口字旁,右边是因。
是指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与喉咽3部分。
如:咽喉、咽部等。
比较:烟、茵等。
(2)泻:左右结构,三点水,右边是写。
意思是液体很快地流。
如:泻药、吐泻、倾泻等。
(3)浑:左右结构,三点水,意思是全,都。
如:浑身、浑然等。
(4)茫:上下结构,草字头。
意思是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
如:白茫茫、茫然、渺茫等。
(5)返:半包围结构,走之底,里面是反。
形声字。
意思是回;归来。
如:返校、往返、一去不复返。
比较:板、版、扳等。
(6)尸:独体字,代表死人的身体。
如:尸体、死尸、尸首等。
(7) 噙:左右结构,口字旁,意思是含着。
如:噙着眼泪。
五、学习重点词语。
(1)狼吞虎咽:形容吃饭时速度很快的样子。
近义词:大吃大喝。
反义词:细嚼慢咽。
例句: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
(2)上吐下泻:呕吐与腹泻。
指人患病。
例句:昨天他吃了不卫生的食物,上吐下泻了一个晚上。
(3)暴饮暴食:没有节制或没有规律地大吃大喝。
例句:暴饮暴食对身体有很多危害。
(4)适量:形容词。
意思是适当的数量。
如:适量的小米、适量的调料。
例句:中午适量的休息有利于健康。
(5)浑身:名词。
意思是全身。
如:浑身不舒服、浑身水。
例句:没带雨伞,她浑身都被雨淋透了。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个生字和生词?学生自己总结。
七、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熟读课文一。
(2)熟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书面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各5遍。
板书设计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课文一1、生字:咽、泻、浑、茫、返、尸、噙2、词语:狼吞虎咽、上吐下泻、暴饮暴食、适量、浑身课时反思:第二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重点句型的用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和回答问题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及句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事实教育学生:健康是最重要的,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注意饮食卫生,不能挑食,不能偏食,不能暴饮暴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一的理解。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能给同学们说一说吗?板书: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一。
朗读课文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方式来完成。
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完成熟读课文的目标。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最好采用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课文一的内容是按情景对话的方式设置的。
学习时,我们要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谈话的内容或主题来理解课文。
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六年级1班在召开什么样的主题班会?(2)为什么说肥胖的人、特别瘦的人、脸色不好的人可能是不健康的人?(3)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哪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4)关于健康饮食班主任是怎么说的?(5)狼吞虎咽、暴饮暴食会产生哪些后果?(6)平时不爱吃蔬菜,只吃肉,长时间会有什么结果呢?(7)关于健康饮食你还知道哪些?六、重点句型(1)一个人的健康直接跟饮食有关,因而,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
“因而”,连词,“因此”的意思。
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一句是上一句的结果。
例句: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因而我们要保护她。
(2)然而,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注意。
“然而”,连词,“但是”的意思。
用在句首,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引出与上文相反的意思,或限制、补充上文的意思。
与“虽然”配合使用时,作用相当于“但是”。
例句:那位老人虽然年过七旬,然而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阿里木虽然年龄很小,然而他能背很多诗歌。
七、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让学生做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八、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作小结,之后老师进行总结。
九、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背诵课文一。
(2)预习课文二。
2.书面作业:(1)抄写课文一。
板书设计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课文一重点句型:(1)……因而……(2)……然而……课时反思:第三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字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2.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课词语,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独立读词语、写词语。
培养独立组词和造句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准确读音和意思。
2.教学难点:用重点词语造句。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能告诉大家松鼠是什么样的?板书: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四、学习生字。
(1)蓬:上下结构,草字头,下面是逢。
形声字。
意思是散乱。
如:蓬乱、蓬松、蓬头垢面。
(2)垢:左右结构,土字旁,右边是后。
意思是脏。
如:污垢。
(3)狂:左右结构,反犬旁。
意思是残暴、凶狠。
如:狂暴、狂傲、猖狂、狂傲自大。
比较:旺、汪、枉等。
(4)谓:左右结构,言字旁,右边是胃。
本意是招呼语。
引申义:报、告、说、谈。
如:所谓、谓之等。
(5)乏:独体字。
意思是缺少。
如:乏味、贫乏、不乏其人。
比较:泛、芝。
(6)愈:上下结构,心字底,上面是俞。
意思是更,越。
如:愈加、愈发、愈益、愈演愈烈。
比较:喻、榆、渝等。
五、学习重点词语。
(1)沉重:形容词。
意思是重。
如:沉重的负担、沉重的责任。
反义词:轻松。
例句:家庭的沉重负担使他的爸爸过早的有了白头发。
(2)奇迹:名词。
指极难做到的、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平凡的事,前人无法去想象的事,不能做到的事。
如:出现奇迹、少见的奇迹。
例句:医生已经无能为力了,大家都在盼望奇迹的发生。
/奇迹终于降临到他的头上。
(3)所谓:动词。
表示所说的。
用于复说、引证等。
如:所谓希望、所谓道理。
例句:这就是他所谓的正事。
/你所谓的帮助就是给我们添麻烦。
(4)缺乏:形容词。
意思是(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如:很缺乏、缺乏爱心。
同义词:缺少。
例句:他缺乏勇气再坚持下去。
/人们对他缺乏信任感。
老师在讲解词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法,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
六、小结本节课内容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的生字和词语,并用生字组词和词语造句。
七、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1)熟读课文二。
(2)熟读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书面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各5遍。
板书设计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课文二1、生字:蓬、垢、狂、谓、乏、愈2、词语:沉重、奇迹、所谓、缺乏课时反思:第四课时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及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和回答问题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保护野生动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的思想教育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启发等方法。
教学用具:黑板、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听写学过的词语,检查学生复习词语的情况。
二、前提测评。
三、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一看哥伦布的照片?你们知道关于哥伦布的什么事情吗?板书:第十课维生素C的故事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
五、指定学生读课文,并翻译,老师给予帮助。
六、朗读课文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完成熟读课文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意思。
课文熟读后,小组进行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们也可以自己提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
如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l)哥伦布常常到哪里去探险?那时的航海条件怎么样?(2)“海上凶神”这种病的反应是什么?(3)望着茫茫的海水,哥伦布的心情为什么十分沉重?(4)哪些得病的船员对哥伦布说了什么?他同意了吗?(5)几个月后当哥伦布的船队胜利返航时,他发现了什么?(6)野果子的秘密是怎样被发现的?(7)这篇课文让我们知道了什么?七、按自然段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八、让学生分段,并总结段意,老师加以补充。
第一段:(第1自然段)介绍了航海家哥伦布。
第二段:(第2-6自然段)那时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而且充满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