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文言单元内容导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全册单元梳理本文主要内容是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全册单元梳理,涵盖诗歌鉴赏、小说分析、文言文学习、戏剧文学和艺术欣赏五大模块。
通过“五步学习法”:即: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和单元小结等环节进行全面梳理,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批判性思维。
适合人群:致力于提高文学素养的初中生、寻求教学资源的语文教师、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
第一单元梳理一、单元导读1. 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诗歌,主要包括新诗和具有时代精神的旧体诗,通过这些作品,学习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革命与生活的深刻情感与思想内涵。
•学习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感悟诗人笔下的精神世界。
(2)理解诗歌的结构、语言特色及艺术表现力。
(3)通过背诵与赏析提升文学修养与表达能力。
2. 单元内容•必读篇目: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现代自由诗,通过意象表达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希望。
2.《梅岭三章》(陈毅):革命诗歌,展现革命者的豪情壮志与理想追求。
3.《短诗五首》:《月夜》(沈尹默):表现孤寂与独立自主的思想情感。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对革命志士的怀念与敬仰。
《断章》(卞之琳):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风雨吟》(芦荻):表达抗争与希望。
《统一》(聂鲁达):展现对统一与生命和谐的哲思。
《海燕》(高尔基):象征自由与斗争,鼓舞革命者的散文诗。
3. 学习计划•第一阶段:单篇精读——赏析每篇诗歌的情感与艺术特色。
•第二阶段:整合联读——比较不同诗歌的意象与主题。
•第三阶段:读写实践——仿写或扩写诗歌,深化理解。
二、单篇精读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1)内容解析•主旨:通过丰富意象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殷切的期望。
•核心意象:o旧水车、熏黑的矿灯等:象征祖国曾经的苦难。
o雪白起跑线、绯红黎明等:象征祖国的希望与未来。
(2)艺术特点•意象运用:通过鲜明意象构建情感起伏。
•结构对称:前后对比,形成情感递进。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嘶哑2.锦幛(zhàng) 荇(xìng)藻蓬蒿(hāo) 蝼(lïu)蚁3.干瘪(biě) 淤(yū)滩驳(bï)船簇(cù)新胚(pēi)芽纤(qiàn)绳纤(xiān)维第二单元4.虔(qián)信慰藉(jiâ) 狼藉(jí)晨曦瞰(kàn)望5.羼(chàn) 蘸(zhàn) 阔绰(chuî) 颓唐营生格局大抵(dǐ) 绽(zhàn)出6.擀(gǎn) 嘬(zuō) 剜(wān) 檎(qín) 腌(ā)臜(zā) 捯(dáo)气唿(hū)哨隐匿(nì) 荣膺(yīng) 一气呵成妙手回春断壁残垣如坐针毡芒刺在背天伦之乐影影绰绰望眼欲穿名讳(huì) 酉(yǒu) 腻(nì)歪(wāi)7. 逮(dǎi)住无赖(lài) 戳(chuō)穿坯(pī)子乞丐(gài)伶俐(línglì)洋溢(yì)魁梧(kuíwú) 盛(chãng)满一气呵成:一口气做成。
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
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
指医生医术高明。
断壁残垣:残垣:倒了的短墙。
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
形容残败的景象。
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芒刺在背:芒刺:细刺。
象有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
泛指家庭的乐趣。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
形容盼望殷切。
8.窒息巉(chán)岩骸骨吹毛求疵(cī)奄(yǎn)奄一息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只剩下一口气。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它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独特形式。
科举制度是小说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相,吏役里胥等三教九流的人物推上舞台,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卧闲草堂本评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说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其博大精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用心读进去,再用心走出来,从而做到读有所获。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寒假期间读过《儒林外史》,开学后学校也每周安排一节名著阅读课,在时间上予以保证。
但因《儒林外史》是一部文言白话小说,语言表达和今天有所不同,学生读来不很通畅。
同时不少学生因为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欠缺,所以阅读《儒林外史》时兴趣不浓厚,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能体会作品讽刺的艺术手法和批判的精神。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通过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讽刺小说的能力,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阅读认知。
【教学目标】1、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2、知独特结构,赏讽刺手法3、悟批判精神,促学习成长【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品精彩片段,感人物形象②掌握“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形式③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2、教学难点:欣赏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体会批判精神【教学方法】1、合作、交流、展示法2、多角度主题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促探究播放《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借助《胡屠户训女婿》的视频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营造了良好的气氛,让整节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归纳《曹刿论战》本文选自《左传》,这本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曹刿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是取信于民,文中具体指的是“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同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术,把握进军时机(彼竭我盈时)和追击时机(辙乱旗靡时)本文紧扣“论战”,以庄公的“鄙”衬托出曹刿的“远谋”,剪裁精当,详略得当,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细,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搏杀写得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历史散文集,西汉刘向编订。
本文从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国君要广开言路,才可以兴国。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下》,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即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文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文章采取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政治家、军事家,时人称“卧龙”。
表是臣子写给君主的奏章,这个表是诸葛亮准备出师伐魏,夺取中原,出发前给后主刘禅。
本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和对先帝感恩图报的一篇深情。
“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前提),严明赏罚(关键)和亲贤远佞(核心),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和抒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7.《公输》一、文学常识1.墨子,名翟,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墨家学派创始人。
2.本文选自《墨子·公输》。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辑录。
二、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抵挡3.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据”抵御4.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5. 争:同“诤”,直言相劝。
(二)一词多义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替。
夫子何命焉为?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必为有窃疾矣是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制造。
以牒为械当作2.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动词,会见。
胡不见我于王动词,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动词,召见。
3.子:子墨子闻之子,先生,老师愿借子杀之子,您4.说: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请说之说,解释,陈说。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6.起:起于鲁出发、动身子墨子起,再拜起身7.以:将以攻宋凭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以牒为械用(三)古今异义1.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古义:即使这样今:表转折,常与“但是”搭配2.虽.杀臣,不能绝也古义:虽然今义:表转折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古义:用来....的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古义:敬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允许”今义:请求5.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古义:本来今义:坚固6.墨子起,再.拜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7.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领土,土壤8.请献十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今常表示“金银”的“金”9.舍其文.轩古义:彩饰今义:常指字和文章10.胡.不已乎古义:为什么今义:姓氏(四)词类活用1.吾既已言.之王矣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2.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动词作名词,巧妙的方式4.虽杀臣,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尽,杀光5.吾不言.言:言:名词作动词,说,告诉6.义不杀少而杀众.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五)虚词的用法1.之: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于:胡不见我于王向今有人于此在起于鲁从3.而: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表顺接知而不争表转折,却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表顺接(六)特殊句式1.反问句然胡不已乎?2.省略句(1)将以(之)攻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九年级两册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陈涉世家》一、字意(1)通假字1.发闾左适戍渔阳(适通谪)2.为天下唱。
(唱通倡)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二、词语归类(1)实词总结为①作,当。
“若为佣耕。
”②担任。
“为屯长。
”③是。
“号为张楚。
”④作为。
“为天下唱。
”⑤制,建造。
“为坛而盟。
”行①(háng)行列。
“皆次当行。
”②做,进行。
“乃行卜。
”③行进,行军。
“行收兵。
”次①编列。
“皆次当行。
”②停留,驻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当①值,承担。
“皆次当行。
”②应该。
“不当立。
”③在,正当。
“当此时。
”举①起事,发动。
“举大计”。
②立。
“死即举大名耳。
”(2)虚词总结之①往。
“辍耕之垄上。
”②助词。
“怅恨久之。
”③的。
“鸿鹄之志。
”④代词。
“二世杀之。
”(代人)“然足下卜之鬼乎!”(代事)“皆下之。
”(代地方)以①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②认为。
“或以为死。
”③把。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用。
“以激怒其众。
”⑤表界限。
“徇蕲以东。
”⑥已经。
“固以怪之矣。
”也①表判断。
“吾闻二世少子也。
”②表诘问。
“何富贵也?”乃①于是,就。
“陈胜吴广乃谋曰。
”②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固①本来。
“固以怪之矣。
”②必定。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①表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②表前后是承接关系。
“夺而杀尉。
”③表前后是方式与目的关系。
“为坛而盟。
”④表前后部分在时间上有先有后。
“收而攻蕲”。
三、翻译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四、问题1、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抱负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本段叙述了陈胜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有什么作用?为以后领导起义作伏笔。
XX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22.邹忌讽齐王纳谏23.愚公移山24.《诗经》两首教材精梳理1.重点字音曹刿又何间焉玉帛车辙登轼旗靡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间进万仞山北之塞迂回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萋萋蒹葭溯洄未晞湄芼厝惩跻坻涘沚提示guìjiànbózhéshìmǐzōuyìzhāoguānkuījījiànrènsèyūkuíhèjīběnshuāngchènsǒukuìjūjiūyǎotiǎoqiúxìngwùmèiq ījiānjiāsùhuíxīméimàocuòchéngjīchísìzhǐ2.重点词义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弗敢专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夫大国,难测也望其旗靡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孰视之臣之妻私臣王之蔽甚矣能谤讥于市朝时时而间进皆朝于齐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其如土石何何苦而不平帝感其诚君子好逑寤寐思服左右芼之宛在水中央道阻且长白露未已提示间:参与。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以:凭,靠。
弗:不。
专:个人专有。
加:虚报。
信:实情。
鼓:击鼓进军。
逐:追赶,追击。
作:振作。
测:推测,估计。
靡:倒下。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服:穿戴。
孰:仔细。
私:偏爱。
蔽:受蒙蔽。
谤讥:指“议论”。
间:间或,偶然。
朝:朝见。
且:将近。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阻塞。
许:赞同。
焉:疑问代词,哪里。
置:安放。
易:交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苦:愁。
感:被……感动。
逑:配偶。
思服:思念。
芼:挑选。
九年级下册文言单元内容导读单元点睛《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趣味的一篇,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性文章,主要采用排比和夸饰的手法,记叙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他“兼爱”、“非攻”的主张。
《<孟子>两章》节选了《孟子》中的两个片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两篇短文运用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充分证明了观点。
《鱼我所欲也》也出自《孟子》,论述了“舍生取义”的重要主张。
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的特点。
《〈庄子〉故事两则》写的是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鄙弃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
从这个矛盾可以约略看出《庄子》一书的突出特色:汪洋恣肆,无所拘束,想像奇特。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反映了曹刿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
文章语言简练,选材详略得当。
《邹忌讽齐王纳谏》描写邹忌婉词规劝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长、修明政务的故事,表现了邹忌巧妙的说理技巧。
《愚公愚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这一人物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关雎》、《蒹葭》是我国最早的爱情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考点分析与备考建议【考点分析】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基本篇目的作者及朝代;2.常见重点文言实词的音、形、义;3.重点语句的背诵与翻译;4.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5.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6.开放性试题。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预计今后中考对文言知识的考查将会有较大变化:(1)主观题型增多,单纯选择题减少;(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增多;(3)所选文言文语段逐步走向课外,或课内外结合;(4)题目分量增大,会出现少量的开放型试题;(5)根据新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地在中考文言文测试中会相应降低难度,同时可能加大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试题的分量。
【备考建议】一、基础要牢固,运用要灵活。
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夯实基础,特别要注意对字词的理解、记忆。
有了牢固的基础,考试中才能灵活运用。
二、把握断句停顿的节奏。
诵读文言文时有时要在句中停顿,就必须辨清语意和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及语言结构一致。
如:”今齐地方千里“就应读成”今齐地/方千里“。
三、注意文言语句的翻译。
1.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信”、“达”、“雅”三原则。
“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顺;“雅”就是译文要文笔生动优美。
2.翻译的方法翻译文言文,有两种方法,即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文言文的词语和语法结构,用现代汉语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
不便于直译的,可以联系上下文,根据需要,辅之以意译。
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注意问题:首先是译句不能脱离原文、原句的意思,必须忠实地表达愿意。
其次,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第三,文言文多省略,翻译时要补充。
最后,专有名词不翻译。
四、把握意脉,突出整体理解。
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大都是对句子含义、句子作用(在文中的地位)、句子语气、句子表达效果(含品析)和对文段中心意思、思想倾向、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的分析理解。
所谓把握译脉,就是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要胸中有数,这是整体理解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要统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将词(关键词)、句、段,段与全文的主旨、作者的思想倾向、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综合理解。
不能架空分析,牵强附会。
在分析过程中可运用联系、比较法。
真题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边加点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地域,表处所)B.朝服衣冠,窥镜(察看)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2.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D.何陋之有3.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答:_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5.将下边这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析】第1题是对文中重点实词的考查,要在平常学习时将其掌握。
第2题中涉及的“之”有多种用法,可以作代词,可以作助词“的”,可以表宾语前置,可以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可以作动词“去、往”等,例句中的“之”为代词,与B项相同。
第3题是对文章理解的考查,涉及到文章的中心。
第4题则是对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的考查,侧重于语势和论证关系角度。
第5题属翻译句子,并不复杂。
答案:1.A2.B3.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志。
(答对其中一方面即可)4.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5.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重点落实“孰与”“谓”“于”等词,译句符合句式特点即可)专题研究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写法赏鉴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
3.语言简练生动。
一篇300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
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
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
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都是异常简洁的。
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4.别致精巧的层次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很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
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
上赏、中赏、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记的。
在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
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二、《愚公移山》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这篇寓言中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它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生动性,而且也为突出文章主旨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愚公提出“吾与汝毕力平险”后,家人“杂然相许”,一个“杂然”道出了大家热情之高。
可见,愚公的主张得人心!愚公率领三个人,“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一词,交代了工具之简单而落后。
愚公的坚定意志由此可见!邻人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一个动作细节“跳”,既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又道出了其热心参与的态度。
可见愚公移山不仅家人赞同,群众也支持!“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一个神态细节“笑”,让读者看到了智叟可掬的自作聪明之态;“北山愚公长息曰”,一个“长息”,写出了愚公早已成竹在胸。
二者对比,突出了愚公不畏艰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