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课测试卷 必修1(12)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同步课时作业(共12课含答案)课时作业1[基础演练].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寥廓城郭敦厚淳厚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ɡ”;D项,读音依次为“uò”“ɡuō”“dūn”“ch ún”。
答案:c.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方遒怅寥廓漫江B.浪遏飞舟主沉浮鹰击长空c.百侣激扬万户侯D.击水峥嵘岁月稠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大全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人教版)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
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
它可以帮助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
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
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
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
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
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
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
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
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
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
人已经习惯于晚上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
如果不适应,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
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
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
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
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
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
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同样,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
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
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
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
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能够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效果。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含答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语文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出题人:XXX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第Ⅰ卷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XXX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
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辟谣(pìyáo)2.“自力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XXX,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湘江北去,独立XXX,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XXX自力,湘江北去。
D.XXX,自力橘子洲头,湘江北去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得当的一项是()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蜜意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征的形象和想象中,构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XXX、彩虹、XXX,得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XXX 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4.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A.③②①B.①③②C.①②③D.②③①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谪戍(zhé shù)箕畚(jī běn)踯躅(zhí zhú)B. 踌躇(chóu chú)徜徉(cháng yáng)蹉跎(cuō tuó)C.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黝黑(yǒu hēi)峥嵘(zhēng róng)D. 恣意(zì yì)踟躕(chí chú)缱绻(qiǎn quǎ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C. 他虽然年轻,但是工作能力很强。
D.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填空题3. 请填写《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
”4.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三、简答题5.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理解题6.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内容略)(1)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文章中“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五、作文题7. 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二、填空题3. “秋水共长天一色”4. 孔子的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失方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三、简答题5. 林黛玉性格多愁善感,聪明伶俐,但同时也有些孤傲和悲观。
四、阅读理解题6. (1)文章中的“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人。
(2)他的行为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五、作文题7. (略,考生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发挥)结束语:本次高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必修一)旨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课标测试题及答案(共三套)高中语文课标测试题(一)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40分)1、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2、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3、选修课程不应该体现基础性,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研究,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4、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注重个性化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指出:高中学生要能阅读较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中指出:研究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0、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选修课程小说与戏剧中指出: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1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
(√)1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全体学生而非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1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相同。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第一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0 分)(一)课内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1.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独立”一词,表现了词人卓然独立的形象。
B.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击”“翔”两个动词,富有表现力,刻画了雄鹰和鱼儿矫健、轻快的身姿,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
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表现了词人的消极情绪。
2.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首诗运用了想象、夸张等手法,营造了壮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破旧立新的强烈愿望。
B.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太平洋以人的力量和意志,形象地表现了大自然的伟力。
C. 诗中“力哟!力哟!”的反复咏唱,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感染力,突出了“力”的强大与重要。
D. 整首诗语言典雅含蓄,情感深沉内敛,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3.下列对《红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红烛》这首诗采用了象征手法,以红烛自喻,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特点,象征着诗人要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B. “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在诗中多次出现,反复咏叹,既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C. 诗中“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只注重付出,不关心结果的豁达胸怀。
D. 《红烛》的语言优美华丽,情感真挚浓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百合花》这篇小说,使我们看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
B. 小说《哦,香雪》讲述了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的故事,表现了香雪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以为轮()②须臾()③吾尝跂而望矣()④假舆马者()⑤跬步()⑥驽马()⑦锲而舍之()⑧金石可镂()⑨蟹六跪而二螯()(2)给多音字注音:①木直中绳()中国()②其曲中规()歌曲()③槁暴()残暴()④日参省乎己()山东省()⑤君子生非异也()生命()⑥功在不舍()房舍()⑦下饮黄泉()饮马长城()2.词语释义①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虽有槁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圣心备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功在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出于蓝(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一语文必修一试卷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B.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D.在十四届亚运会女子100米蛙泳比赛中,名将罗雪娟不负众望,以1分06秒84的成绩刷了新的亚洲纪录,并且为中国队再添一金。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这则笑话因为对人民疾苦漠不关心的官员讽刺得很有力量,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
②他在国内影视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③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懈可击。
④她的演技,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她扮演的慈禧太后栩栩如生, 演得真绝了。
⑤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⑥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一份行业报告显示,英国政府通过高效使用公共大数据技术,每年可节省约33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每人每年节省约500英镑。
B.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
C.2016年9月以来,九度视频推出“五年思变,我为广州代言”专题采访。
所采访的人员不仅改变着华南创投圈的历史,促进了社会变革,也经历着自身年龄、身份、职业等各种变化。
D.11月26日,第二届华侨华人与中国周边公共外交研讨会在华侨大学举行。
此次研讨会旨在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单元测试【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本题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红烛.(zhú)锈蚀.(zhuó)怒涌.(yǒng)拥.护(yōng)B.情景.(jǐng)情境.(jìng)力量.(liang)量.杯(liáng)C.滚.动(gǔn)衮.服(gǔn)洪涛.(tāo)滔.滔(tāo)D.狂飙.(biāo)寰.宇(huán)灵魂.(hún)灼.热(zhuó)2.(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你好啊,欢乐的精灵!B.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C.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D.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3.(本题3分)以下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词人选择了湘江秋天几个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鲜明。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诗人借石砾滑坡这一形象,写出“我”攀爬到这一高度的艰难,暗指其在生活困境中的身心遭遇,从而更加突出他坚持的态度。
C.《百合花》中“他背的枪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野菊花”这一细节表现了小通讯员对自然及生活的热爱,讴歌人性的美好,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
D.《哦,香雪》,在香雪下火车归来时,作者站在香雪的视角描写了山间景物,有柔和的风、明净的月亮、像金铃铛的核桃叶等,意在表现自然的静美,从而衬托香雪的纯洁。
4.(本题3分)对下列相关现代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站在橘子洲头,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图景。
词人在写景时,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既是写景,也是抒情,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营造出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
2021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综合测试卷 Word版含答2021年秋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综合测试卷word版含答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讨论文本阅读(9分,每个子问题3分)阅读以下文本并完成1~3个问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清明节起源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最初,清明节只是一个节气,用来提醒农民春耕和春种。
《淮南子天文训练》记载:“春分十五日,北斗七星柄指向B位,清明风来。
”“十岁百题”说:“万物生长时,洁净明亮,故称清明。
”清明节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都在上升,这是春耕和春种的好季节。
因此,有“清明前后种瓜豆”、“清明谷与雨密不可分,浸种与春耕不能耽误”等农业谚语。
这个象征物候变化、提倡春耕的节气,是如何成为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综合性节日的?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念死者,一是寻找新的护理专业学生;一生一阴一阳一息。
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高中语文课课练(12)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抉.择矍.铄咀嚼.大放厥.词群雄角.逐
B、赝.品筵.席笑靥.笔墨纸砚.狼吞虎咽.
C、没.落陌.生蓦.然顶礼膜.拜秣.马厉兵
D、皈.依瑰.丽龟.裂循规.蹈矩岿.然不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描摹曲水流觞儒子可教管窥蠡测
B、震撼安分守纪不假思索流言蜚语
C、昏聩瓜熟蒂落入不敷出羁旅行役
D、诲涩心心相印欢欣雀跃趋炎附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日前,继载人航天工程之后,中国航天下一个目标是月球探测。
②日本政府各部门和政府机构近期公布了一系列令小泉内阁振奋的经济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复苏的力度正_______增强。
③今年1至8月,仅在港岛区已发生1912宗涉及有人受伤的交通意外。
在这些交通意外中,52%是由于行人_________导致的。
A、披露日见忽略
B、透露日渐疏忽
C、透露日见疏忽
D、披露日渐忽略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文裁定:长虹并未对竞争对手厦华构成侵权。
至此,围绕“CHDTV Ready”的商标标识之争尘埃落定。
B、有些党员干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抛于脑后,对人民群众的困难充耳不闻,这种现状应引起高度重视。
C、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强调,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
D著名制作人张纪中先后把金庸武侠力作《笑傲江湖》等搬上荧屏,遭到各方批评,实为
对原著的狗尾续貂。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截至日前,希望工程已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改造和新建了9508所希望小学,使300多万名学生走进新校舍。
C、足坛名帅戚务生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5年内,把云南红塔队改造成一支甲A强队,为西南足球赢得荣誉。
D、选美赛场里,活跃着一群“星探”,他们肩负着为一些知名的服装模特公司从参赛选手中挑选签约模特的任务。
6、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会计未按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B、审计局的同志正在查阅新安化工厂基建部分帐目。
C、有关部门对公交公司调整运行线路的要求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D、上海申花、上海国际将分别迎战深圳健力宝和天津康师傅。
参考答案
1.D(A“劲”读jìng,其余读jīng;B“逦”读lǐ,“霾”读mái,其余读lí;C“侩”、“脍”读kuài,其余读huì。
)
2.C(A慧—惠 B 技—伎 D用—庸)
3.B(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
原型: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的人。
留连:留恋不让,舍不得离去的情态。
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
只要/就:表充足的条件。
只有/才:表必需的条件。
)
4.B(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好看的花。
A“讳莫如深”指隐瞒得很深。
C“箪食瓢饮”指简朴的饮食。
D“一蹴而就”比喻一下就成功。
)
5.D(A成分残缺,应在“状告”后加“于”。
B结构混乱,应去掉“令人感慨”或把“令人感慨的”放置“一种”后。
C表意不明,去掉“以上”或“将近”。
)
6.A(B在“心语”后加破折号或逗号。
C“他”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
D前两个问号应改为逗号,后一个问号改为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