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行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混合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学的数学知识,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纸牌分别写出1~10的数字,然后自己抽出2个数字进行加、减运算。
2. 了解加法与减法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
例如,可以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什么是加法?有哪些应用场景? * 什么是减法?有哪些应用场景?3. 掌握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在学生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后,可以进行混合运算的教学。
首先,在黑板上列出几道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例子,让学生看一遍,然后提醒他们要注意每一个数字的符号,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数学运算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
例如:3+5−2=?4. 练习与运用在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例题练习。
例如: 1. 爸爸有12元钱,买了一个西瓜,花了5元,又买了一本书,花了3元,问爸爸还有多少元钱? 2. 编号为1、2、3、4、5的5个小朋友发糖果,1号发了3颗,2号发了4颗,3号发了6颗,4号发了2颗,5号发了5颗,问他们发了多少颗糖果?5. 总结与扩展在教学结束前,可以和学生共同回顾一下整节课学到的数学知识,并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验。
例如: * 如果这道题里的数值发生了变化,我们还能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吗? * 除了加法和减法,还有哪些运算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场景?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混合运算为主线,让学生加深了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提升了他们的数学运算技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学生观察、合作、让学生经历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够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3分钟)师:在课下啊,我了解到咱们同学都特别喜爱读绘本,谁能给大伙儿说说您都读过哪些绘本?(生:……)谁还想说说?(生:……)师:嗯,您们读过的真多!既然大伙儿都这么喜爱读绘本,今天啊,老师也给您们推荐几本不错的绘本,《我是霸王龙》啊,《跟屁虫》啊还有《您看起来好像特别好吃》师:这些绘本之因此有这么好玩的名字,是因为它们的作者是个诙谐幽默,又特别喜爱小小孩的日本绘本大师宫西达也,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恭喜大爷”、就在10月1号那天,恭喜大爷来到了石家庄,举行了一场签名售书活动。
老师特别有幸做了一名志愿者,在活动现场给每位来宾发放一瓶矿泉水还有一个资料袋。
现在想起来啊,在这场活动中也能给大伙儿提出不少数学问题:第一,活动现场有多少来宾呢?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数一数人数;数一数资料袋。
师:这方法行不行?还有别的方法不?(生:数一数矿泉水的瓶数)师:谁跟他的想法一样?老师这啊,还正好有发放的矿泉水的信息。
一起来看看(幻灯片出示矿泉水3箱8瓶)通过这个信息,咱们能明白有多少来宾不?生:计算一下矿泉水的瓶数。
师:那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呢?我希望大伙儿自己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之前,先来看看老师给大伙儿的提示,谁来给大伙儿读一读?师:今天,处在小组这个位置的同学,您就是这次的中心发言人,一定要做好准备啊!现在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吧!二、解决问题(6分钟)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解决方法及交流过程并适当指导做到提问心中有数。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3冀教版教学目的:1、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停止两级混合运算。
2、在处置实践效果的进程中,阅历自主探求,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进程。
3、在自主处置效果、改写算式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践运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2、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进程:【导入】活动1师:之前我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明天我们就做两道题温习一下。
〔板示〕师:第一题752–164 = 588 588 + 258 = 846把两个算式分解一个算式,第二题说说运算顺序,你标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就可以了。
如今同窗们拿出本自己做一做。
〔教员巡视〕师:好,如今我们找同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其他同窗留意听,看看和你的答案一样吗。
生1:752–164 + 258师:十分好,请坐。
你们是这样做的吗?我找同窗再说一遍。
生2:752–164 + 258师:声响十分洪亮,很好请坐。
如今我们一同看第二道。
哪位同窗情愿自己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生1:第一步先算119 + 208第二步再算119 + 208的和与–303的差。
师:对不对啊同窗们,回答的很棒,谁还想再说说?生2:第一步先算119 + 208第二步再算119 + 208的和与–303的差。
师:很好,请坐。
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明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这里有张图片,说说你都从这张图片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讲授】讲授新知板书:混合运算〔出示课件〕生:有3箱饮料,每箱有24瓶,箱外有8瓶。
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如今拿出本试着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做完后和小组讨论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员巡视〕师:好,哪个小组情愿下去展现,自己到讲台上讲讲怎样计算的①先生能够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用8加上乘法算式24+24+24+8=80〔瓶〕②也有能够先写乘法算式再加上8。
24×3=72〔瓶〕72+8=80〔瓶〕〔找两组同窗最好是包括书中这几种状况的〕师:谁还有不同的?提出效果〞写成一个算式〞,鼓舞先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四则混合运算(1)》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分组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7-16+24 54÷6×9师:谁来说一说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生: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师:如果我们把加减乘除混合在一起又该怎么算呢?生:先乘除后加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二、新课学习例1:每箱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从这幅情境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每箱有24瓶,有3箱,还有12。
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师:我们就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综合式会列吗?请大家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试着列一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先请列24+24+24+12的小朋友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媒体出示):24+24+24+12=72+12=84(瓶)答:一共有84瓶饮料。
师: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因为每箱都是24瓶,3箱就是24×3,所以算式是:24×3+12 师:你的想法真好!但是这个算式里有乘有除还有加,又该怎么算呢?请大家同桌商量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汇报:24×3+12=72+12=84(元)答:一共有84瓶饮料。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在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先乘、除,后加、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 不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教学难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学生注意混淆运算的优先次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习题册。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习题册。
四、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单独或与学生合作呈现混淆的运算式,由学生讨论和确定计算顺序,理解混淆运算的本质。
2.讲解(15分钟)•回归知识点,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引入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介绍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例题,依次讲解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过程,可参考以下例题:例题1:23 + 16 - 8 × 3 =解:其中减号、乘号的优先级高于加号,故先计算8 × 3,得出 24,将原式子变为:23 + 16 - 24 =接着,按照加减法的顺序,得出最终结果为 15。
所以,23 + 16 - 8 × 3 = 15。
3.探究(30分钟)让学生分组探究、总结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可采用以下方式:•每组选取一道混淆运算题目,通过讨论确定计算顺序和答案;•各组分享计算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计算规律;•学生针对题目进行拓展,自行设计新的混淆运算题目,检验所得出的计算规律。
4.练习(30分钟)让学生完成习题册上的相关练习,并督促他们按照混淆运算的计算规律完成题目。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不带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总结,并强调掌握混杂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三年级上册《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难点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赏析法。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二、新课学习1.出示“试一试”:150+120÷6×5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结论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课堂练习方法一: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36 + 15×4 = 36 + 60= 36 + 60 = 96(元)= 96(元)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五、作业布置自己找算式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并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六、板书设计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三、活动尝试四、巩固反思五、总结质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5篇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混合运算。
其中,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一、口算引入1、计算:140×3+280 400—400÷8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
一副围棋15元。
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一共要付多少元?(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63-64,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二)。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对除加、除减混合运算顺序的探究与总结,教学时借助采摘节的情境解决问题,探究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解决、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除加或除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除加或除减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适应,进展数学摸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运算。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课件。
学生预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班的同学都专门聪慧,谁最聪慧呢?我们来测试一下,猜一个谜语。
“远看玛瑙紫溜溜,近看珍宝圆溜溜,掐它一把水溜溜,咬它一口酸溜溜。
”打一水果。
生:葡萄。
师:真聪慧,答对了,你喜爱吃葡萄吗?生:喜爱。
师:今天,我们就和阳阳一家走进葡萄园,去那儿参观。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爱好的谜语导入本课,第一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了解数学信息。
出示情境图:杨阳一家来到了采摘节上,他们进入了葡萄园。
从图中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杨阳摘了35千克葡萄;杨阳的爸爸摘了45千克;杨阳的妈妈摘的葡萄能够装12箱。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先算杨阳摘了多少箱,再算妈妈比杨阳多摘了多少箱葡萄。
35÷5=7(箱)12-7=5(箱)师:列成综合算式如何样列呢?学生试列,纠正错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_冀教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四则混合运算,是在二年级上册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把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安排的。
要紧包括:没有小括号和有括号的两步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有三个运算符号,能够两步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材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采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体会和常识解决情形题,从而做到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进而将运算顺序渗透其中。
这些知识内容,既能够解决人们生活中常遇问题,又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第一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现实素材明白得运算顺序,而且明白了同一问题能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出现以下特点:1、充分表达了“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特点,实现了数学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的宗旨。
2、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观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在混合运算的编排和活动设计上,都采取“出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自主尝试解决——试着写成一个算式”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1、明白得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进一步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把握相应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感受四则混合运算与生活的紧密关系,能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够尝试将分步算式改为综合算式过程中,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合理性,并了解同一问题能够有不同的解决方案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欢乐,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提高运算能力。
难点:了解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建议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括号、把握了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现在的学生差不多能够解决一些需要两步运算的简单问题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不带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能够进行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2.能够正确运用运算律、结合律、交换律等简单的运算规律;3.能够熟练掌握个位数的加减法,简单的进位与不进位计算;4.能够精确地理解并解决与实际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混合运算的法则和方法;2.加减法中的进位与不进位计算;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实际问题;2.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混合运算规则。
教学准备1.课件、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2.板书材料、草稿纸;3.学生练习册、教师答案。
教学过程Step1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认真预习和自主学习章节课本(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第一节,P38-P41);•了解混合运算的概念和相关运算法则;•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草稿纸上,运用小学数学知识,试着解决本章节练习中的题目。
Step2 教师讲解(20分钟)2.1 运算法则和方法•教师介绍不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法则和方法,包括运算律、结合律、交换律等;•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符的优先级,例如先计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等;•教师通过ppt、板书等方式演示运算示范,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2.2 加减法中的进位与不进位计算•教师重点讲解个位数的加减法,包括进位与不进位计算;•通过题目示例,引导学生掌握两种不同情况的运算方法;•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体验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Step3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在草稿纸上,结合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试着解决本章节练习中的题目;•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督导和指导;•学生可在获得教师批注后,进行纠错和订正,提升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Step4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引导数学学习的思路和方法;•激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课后巩固的意识和自我训练能力。
评估方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讨论,并在草稿纸上完整解答练习题;•重点评估个别学生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数学应用方面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版三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版三年级上册四则混合运算(一)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三个小组去西瓜地摘瓜,仔细观察图画,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瓜?该如何计算?
生:28+34+23=85(个)
教师:这样的连加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简便写法。
(二)探究新知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看这幅图画,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车上原来有67人,到站时下车25人,上车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师:我们应该怎样算?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67+28=95(个)综合算式:67+28-25
95-25=70(个)=95-25
=70(个)
答:现在车上有70人。
2、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
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3、教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巩固提高
1、牛刀小试,投影出示
(1)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52+15=67 (人) 67-9=58(人)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在这一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怎样把两个减法算式写成一个连减算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
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进而了解运算的顺序)
2、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3、大显身手
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1)295+326-483 420+191+78
(2)205-176+317 670-218-132
五、教学总结:
师生交流: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大家在运算中要牢记:计算结果时,重点比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数和运算符号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带小括号的一定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同级运算按顺序先左后右计算,混合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