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朗诵诗歌
- 格式:docx
- 大小:17.12 KB
- 文档页数:4
远方长诗背诵活动一、感情诵读,培养语言的流畅性语言是一种心智技能,语言表达得是否流畅是衡量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诗歌应该从整体出发,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这就需要在朗读过程中把握好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转换变化等,把富有激情的诗歌展示出来,从而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
首先,要学会运用短暂停顿来分清声部,把重音短暂拖长来突出韵脚,从而读出诗歌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幼儿因为基础知识不足,不能通过文字的阅读直接把握诗词的韵律与节奏,需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来传递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朗读效果。
其次,教师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提供示范作用。
在朗诵一首诗歌时,教师需要投入真情实感。
这种情感的充分投入,可以帮助幼儿直观地接受诗歌的美感。
众所周知,诗歌能强烈表达诗人的情感。
这种情感传递,一般不是靠教师理性的内容讲解,而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从而激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悄悄话》时,其中有“让我轻轻叫一声老师妈妈”这样的句子。
此时,教师要充分投入情感,让幼儿去感受那依依惜别之情,甚至能流下动情的泪花。
实践证明,只有在声情并茂的朗读基础上,才能让幼儿的口语表达变得更加流畅,甚至让幼儿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能熟练运用诗歌中的优美词句或句子,才能真正实现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诵读兴趣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帮助。
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幼儿对诗词的兴趣。
选入幼儿诗词中的内容简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容易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所以,教学中通过课件创设出优美的图片与动画,能让引领幼儿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
首先,在诵读过程中先营造诵读环境,在幼儿来园时、午睡前、离园前等空余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音乐等,让幼儿在刚步入教室时就能够看到或听到诗词,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
怎样朗读好诗歌怎样朗读好诗歌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过诗歌的阅读、朗诵,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那么,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呢?以下将从语感、声音、节奏、意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音韵的感受力,是朗读好诗歌的基础。
要想培养好的语感,首先需要多读书,多接触诗歌。
当我们熟悉了各种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对于诗歌的韵脚、押韵、语气、情感等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更好地把握和传达诗歌的意境。
其次,还需注意语言的发音和语调。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语言的发音和语调各不相同,因此,朗读诗歌时也要根据文学作品的背景和风格,选择恰当的发音和语调。
例如,唐诗中多用平仄声调,表达出大气恢宏的气势,而宋词则多用近音的声调,表达细腻、清新的情感。
二、掌握好声音朗读好诗歌,除了语感之外,声音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的声音要有感染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引导听众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中。
为了朗读好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声音的响度。
声音的响度要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氛围来控制。
比如,读到诗歌中的高潮部分时,应该提高声音的响度,突出表现出诗歌中的情感起伏。
2.速度的掌握。
朗读诗歌要根据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掌握好朗读的速度。
如果读得太快,会影响听众的理解和感受;如果读得太慢,又会让听众感到无聊和疲劳。
因此,要根据诗歌的风格和韵律来掌握朗读的速度。
3.声音的音质。
声音的音质要有变化,以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起伏。
比如,读到诗歌中的悲伤、喜悦等情感时,应该通过声音的音质来表达出来。
三、把握好节奏节奏是诗歌中的重要元素,是通过声音、语气等音乐元素来表现出来的。
要想朗读好诗歌,还需要注意节奏的把握。
具体有以下几点:1.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一种艺术形式,朗读时要注意押韵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2.音律。
音律是指诗歌中的韵律和节奏,朗读时要根据音律来掌握朗读的节奏和音乐感。
3.拼音。
拼音是指诗歌中的音节,朗读时要注意音节的长度和重音的位置,以更好地表现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诵的技巧朗诵是一种通过朗读文字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演讲艺术形式。
它要求朗诵者具备良好的发音、语调、语感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高朗诵技巧的方法和技巧。
1. 声音的掌控在朗诵时,声音是最重要的表达媒介之一。
要想朗诵出生动感人的演讲,掌握好声音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1.1 声音的音量朗诵时,要根据场合和表达的情感变化,掌握好音量的大小。
在表达快乐、激动的情感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增强表达的力度;在表达哀伤、恐惧的情感时,适当降低音量,增加表达的含蓄。
1.2 声音的音调朗诵时,要注重音调的转折和节奏的控制。
通过转折和节奏的变化,可以使朗诵更加有层次感和韵律感。
要注重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发音时进行适当的抑扬顿挫,以突出重点和表达情感。
1.3 声音的准确性朗诵时,要注意发音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复杂的音节和单词。
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口语,加强对语音的敏感度和准确性,避免发音不清晰、含糊不清的情况发生。
2. 语言的表达除了声音的控制外,语言的表达也是朗诵的重要方面。
要想让朗诵更生动、有感染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2.1 语速的掌控朗诵时,要根据文字的情感变化和表达的需要,灵活调整语速。
在表达激动、紧张的情感时,可以适当加快语速,增加紧迫感;在表达平静、内敛的情感时,可以适当减慢语速,增加冷静感。
2.2 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运用朗诵时,可以通过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运用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可以用手势来强调重点,用身体语言来展示情感或形象。
但要注意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自然和谨慎,不要过度夸张。
2.3 语调和语感的把握朗诵时,要注重语调和语感的把握。
语调的把握可以通过对诗歌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来熟悉。
语感的把握可以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来培养。
在朗诵中,保持自然、舒适的语调和语感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3. 姿态和精神除了声音和语言的表达外,姿态和精神也是朗诵的重要方面。
通过良好的姿态和积极的精神面貌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
自强不息:激励诗歌朗诵
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激励诗歌朗诵可以成
为实现自强不息的有效方式。
本文将探讨激励诗歌朗诵的重要性以
及如何通过简单策略来实现自强不息。
激励诗歌朗诵的重要性
激励诗歌朗诵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它可以传递正能量和鼓舞人心的信息,激发我们的内在动力,
增强自信心。
同时,朗诵诗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度,培养良好的演讲技巧。
实现自强不息的简单策略
1. 选择适合自己的诗歌:选择一首与自己当前情绪和目标相符
的诗歌。
这样能更好地引发共鸣,并激励自己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2. 训练朗诵技巧:通过练朗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诵技巧。
包括声音的节奏感、语调的把握等方面的训练,使自己的朗诵更具感染力。
3. 创造积极的环境:在朗诵诗歌的时候,选择一个安静、温馨的环境。
可以点燃香薰、调整灯光等,创造一个舒适的氛围,帮助自己更好地投入其中。
4. 定期朗诵:将朗诵诗歌作为一种定期的活动,每天或每周朗诵一次。
通过坚持不懈地朗诵,逐渐培养起自强不息的惯。
5. 分享给他人:将自己朗诵的诗歌分享给他人,可以是家人、朋友或社区的人群。
通过分享,不仅可以激励他人,也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和鼓励。
总结
通过激励诗歌朗诵,我们可以实现自强不息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己的诗歌,训练朗诵技巧,创造积极的环境,定期朗诵,并与他
人分享,都是实现自强不息的简单策略。
让我们通过激励诗歌朗诵,不断激发内在力量,迈向成功的道路!。
小学诗歌朗诵活动方案小学诗歌朗诵活动方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我校数学教研组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潜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
现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重点,现就本学期我组的数学教研工作安排如下:二、教研目标:1、继承和发扬我组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教风和教学研究的热情。
在全组发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构成浓厚的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之风。
3、在学习、实践、研讨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探索,总结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潜力,组建一支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数学教师队伍。
4、规范数学教学常规,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5、加强优质课评比,挖掘骨干教员。
三、教研措施(一)扎实有效落实课改精神,以课改为核心开展教研活动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
全体教师透过进一步解读新课标,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用心实践、探索新课程下的课堂教育教学规律。
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用好新教材,透过反复探索、研究、反思、实践,把课程改革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2、细化课改过程管理。
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加强教材研讨、群众备课的研讨,坚持推们听课制度,加强数学常规课的量化考核,收集、整理资料,并及时总结教改经验,确保课该工作落在实处。
(二)加强教学教研量化考核制度,以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1、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实行互动听课,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
广泛借鉴各种优秀教案,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状况设计出优秀教案做好备课和研讨工作,各位教师要用心参与研讨,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修改,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反思。
2、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本学期继续将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我组的重点工作。
关于朗诵的技巧是什么_超级实用朗诵,是充满感情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朗读,是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下面小编分享了朗诵的实用技巧,希望你喜欢。
朗诵的技巧进行讲述1,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形之于声及于听众是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提出并遵循的创作之路。
那么,朗诵同样也要遵循这条正确的道路。
首先,对文章进行感受,确定重点、基调,把握句子和字词的语气,对其所特有的韵律进行认识,然后,确定一个初步的朗诵方案,待试着朗诵之后再对其方案作进一步调整;2,有了具体感受之后,接下来的就是形之于声的工作了。
每个人的情感阈限不同,对同一文字作品的感受不同,有的强烈,有的一般。
但共同要做的是就是“形之于声”,要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朗诵的难也就在于此。
所以,朗诵的形式美更为重要。
难以想象一位诗人的朗诵是个什么样子,也正是为什么当诗人完成一篇大作之后,总是盼望寻找一位艺术家做自己大作的代言人的缘故。
因为,只有拥有了形式美,自己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为大家所接受所感动,才有了完美的“包装”。
3,有的高校的朗诵教材,对朗诵的形式技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计出了语句、字词的表现方式,诸如:上山类、下山类、波峰类等等。
这中技巧对于朗诵初学者有帮助,使之能够快速入门。
但入门之后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摆脱技巧的束缚和创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如何形成新的东西等等。
文无定法,何况朗诵。
因此,朗诵之技巧犹如青砖,抛砖才能引玉,技能的掌握运用和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才是我们的真正课课题。
4,朗诵,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诵比较难,难点之一,是否遵循汉语拼音方案?当然,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有的时候,处理个别字、词的时候,如果遵循字调到位,势必无法表达出诗歌特有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比如:寒山:《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如果,在地热个“杳”字和第二个“啾”字处理上还是遵循“字调到位”的话,根本无法表达出作者的当时感受和所描述的意境。
关于诗歌朗诵的知识与技巧诗歌朗诵是一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的韵律、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将诗歌融入到听觉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下面将结合一些知识和技巧,探讨如何进行更好的诗歌朗诵。
一、了解诗歌二、把握音律诗歌是以韵律为基础的作品,掌握音律是进行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注意韵脚的把握,比如押韵、和韵、假韵等。
其次,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高低、长短、重轻的变化,使每个字、每个音符都能传达出诗歌的韵律美。
三、掌握节奏诗歌的节奏感是指整个诗歌的韵律变化和起伏感。
在朗诵中,要注重节奏的切换和转换,使整个朗诵流畅而有韵律感。
同时,在节奏上可以根据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调整,使节奏更贴合诗歌的表达需求。
四、准确表达情感诗歌朗诵是将诗歌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给观众的过程,因此,要准确理解并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可以通过语气、语调、停顿等方式来表达情感,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五、善于运用声音技巧在进行诗歌朗诵时,要善于运用声音技巧,提高表演效果。
首先,要注意发音准确,清晰明了,使观众能够听清每个字每个音。
其次,要注意语调的把握,使语调变化自然流畅,避免单调和呆板的表演。
此外,在朗诵中还可以运用音量、节奏的变化、停顿等技巧,突出诗歌的重点和情感,增强表演效果。
六、形象表演诗歌朗诵不仅仅是声音的表达,还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辅助表演。
要注意与观众保持眼神交流,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表达。
同时,要注意肢体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使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七、注重细节在进行诗歌朗诵时,要注重细节的把握。
比如把握好每个词、每个句子的停顿和重音,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同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和转换,在重点部分加深音量、语气和节奏,使朗诵更加生动有力。
总之,诗歌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艺术表达的艺术形式。
通过了解诗歌、把握音律、掌握节奏、准确表达情感、运用声音技巧、形象表演和注重细节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进行更好的诗歌朗诵,给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享受。
教师朗诵作品训练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教师朗诵是指教师用声音、语音、语调等声音语言形式,将文学作品或其他教学内容进行表演、演绎的一种教学形式。
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开展教师朗诵作品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训练目标。
1.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训练内容。
1. 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其他适合朗诵的教学内容;2. 学习朗诵技巧,如语音语调的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等;3. 进行朗诵训练,不断提高朗诵的水平和效果;4. 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师朗诵课堂教学。
四、训练方法。
1. 个人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录音自我检查等方式进行个人训练;2. 小组训练,教师可以组织教研小组或班级小组进行朗诵训练,相互交流、互相学习;3. 教学实践,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朗诵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五、训练步骤。
1. 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或其他适合朗诵的教学内容;2. 学习朗诵技巧,如语音语调的掌握、情感表达的技巧等;3. 进行个人训练,反复朗诵,不断提高朗诵水平;4. 参加小组训练,相互交流、互相学习;5. 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朗诵课堂教学。
六、训练评价。
1. 教师个人训练成果展示;2. 小组训练成果展示;3. 朗诵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七、训练效果。
1.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八、总结。
通过教师朗诵作品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因此,开展教师朗诵作品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推广和实施。
忆秦娥·娄山关朗诵技巧
《忆秦娥娄山关》是中国古代一首经典的抒情诗歌,作者不详。
它描写了唐朝宦官崔莺莺入京,与妻子分离后的思念之情,深刻勾勒出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
它是文脉深厚、历史感极强的诗歌,千古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朗诵是汉语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展现汉语的美音,更能表达作品的感情。
针对《忆秦娥娄山关》,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诵,以体现诗歌的情感,是许多读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首先,在朗诵《忆秦娥娄山关》时,朗诵者必须要牢牢把握诗歌的主题,要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包括其中的情思,穿插文气,以正确的语调表达出来。
其次,要熟练掌握诗歌的音乐结构,做到音律优美,把握语言的速度和节奏,使诗歌充满抒情色彩,展示出诗歌的文化底蕴,增强其文学魅力。
此外,朗诵《忆秦娥娄山关》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字词,以强调诗句的意思,营造出变化多端的诗音环境,来表达此诗歌表情的变化和多样性。
同时,还可以运用词汇的替换,在通顺的基础上变换语言的韵调和音色,增加诗歌的音乐性,更好地表达出人物思想和情感。
总之,朗诵《忆秦娥娄山关》这首经典抒情诗,需要朗诵者对诗歌的情思及其格律有深刻的理解,熟悉诗歌的音乐结构和语言特点,把握各种朗诵技巧,朗诵出来既能体现情感,又能传达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把这首深刻的抒情诗歌诠释出来。
- 1 -。
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朗读的技巧1朗读议论文必须认真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一般来说,议论文具有观点鲜明,态度明朗,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有力的特点。
朗读时需要重点考虑:要用清晰的重音突出文章观点,并注意停顿。
语速和语气。
运用语调的挪腾跌宕表达文章内部各种复杂关系。
如运用曲折的语调,较长的停顿,表达语意的转折、因果、假设、选择等关系;运用平直的语调、较短的停顿表达语意的并列、连贯;运用层层上扬的语调、较短的停顿表达语意的递进。
运用重音突出关键的词语,以坚定语气显示是非褒贬。
表达肯定、赞同的态度,语气坚定有力,节奏明快;表达否定、反对的态度,则语气严峻,节奏沉郁。
总之,要做到泾渭分明、铿锵有力。
说明文的朗读,要重点突出说明对象、顺序及说明方法。
整个说明文的朗读,语调要平实自然,节奏变化不宜太大。
即使朗读带有叙述、描写成分的说明文,也要注意平实。
议论文朗读训练:《海洋与生命》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而一些海洋生物的含水量高达百分之九十五。
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它,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
因此,在长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少食物更加危险。
水对今天的生命是如此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海洋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
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海洋浩大,任凭烈日曝晒,冬季寒风扫荡,它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
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
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何进行有效朗诵诗歌
本文来自作文周刊社。
以《再别康桥》为例
朗诵就是大声地朗读,把诗歌的感情表达出来。
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调动全身的感官,声情并茂地将一行行静止的文字诵读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首首和谐的乐曲,文本之意与读者之情自然和谐共振,诗歌的意境呼之欲出,诗歌所表达的志向了然如心。
但诗歌不是在朗诵一遍后就能理解文本的,而是要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诵后,定基调、提问题、挖内涵、悟深情、明旨意。
下面笔者就如何有效朗诵诗歌谈四点策略。
一、初读诗歌定基调
基调本是音乐作品中的一个术语,而在诗歌朗诵时指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声音表现,更强调音色的变化,如松紧、抑扬、顿挫的自如弹动,鲜活铺陈。
把握准了基调,朗诵就有了基本方向,就不会偏离基本方向。
要把基调定准,首先要吃透作品,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其他相关作品。
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为例。
在作者心中康桥是一块精神净土,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深沉炽热的。
可以说,康桥有了徐志摩才拥有了灵性,徐志摩有了康桥才找到了精神皈依。
有了以上背景资料作铺垫,初读《再别康桥》的基调是依依不舍、恋恋不忘的离别,朗诵时一节比一节感情强烈,由于离别的的现实、离别的痛苦不得放歌而沉默,到最后朗诵声音要下降八度。
二、再读诗歌提问题
再朗诵诗歌的同时,用心思考,诗歌中有些什么不懂的问题,有同学针对《再别康桥》提出了如下一些问题:“那河畔的金柳”为什么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阴下的一潭”为什么“不是清泉,而是彩虹”呢?为什么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诗的下一节又说“但我不能放歌”呢?……通过再次朗读诗歌,同学们诵读出了如此多的问题。
读出问题后,就需要继续朗诵以解决问题。
三、品读诗歌挖内涵
品味诗中的意境是有效朗诵的关键。
因为意境是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品读时表达不出意境,也就算不上是朗诵。
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不管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的欠缺。
只有感受意境,通过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才能引发浓烈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继续品读《再别康桥》:通过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解决了为什么是再别康桥的问题,通过看文中的注脚了解康桥在什么地方。
通过品读,闭上眼睛,就会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晚秋,岸边金柳在夕阳朗照下熠熠生辉,天上的彩虹倒映在水中,有“半江瑟瑟半江红”之感。
这样天地遥相呼应,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品读“柳”,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与“留”谐音,传递出作者留恋不舍的情怀。
品读“金”,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斜照在树干树梢上呈金色,同时金色比黄色更显高贵,灿烂、夺目,写尽了杨柳的富丽妩媚。
于是作者由这样美丽意境联想到新娘,也
就是用金柳喻新娘,想象出年轻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肤,婀娜的体态,一如随风摆动风情万种的枝枝柳条,美丽万分,姿态绝佳。
谁能抛开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谁能忍心别离自己喜爱山水花草?然而离别终究还是在眼前,那就再驻足停留,多看几眼,让她的美永驻心中。
这么优美的诗百读不厌,到底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情感呢?
四、读诗歌悟深情
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的要领。
它包括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气息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
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发生。
其实都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何愁没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如《再别康桥》:开头一节和最后一节要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节中的“金柳”“新娘”稍重而读出娇羞状,“荡漾”要读得让听众闭着眼睛想象出水波在慢慢地荡漾开去,范围越来越大,声音拖长“荡——漾——”。
诗歌朗读也像讲故事,这首诗第一节是引子,第二节是开端,第三节、四节是情节的发展,第五节是情节发展的高潮。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情不自禁地两手向上一举,仰头放歌,气宇轩昂。
而这短暂的回忆只有此刻,马上又要离别,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故作失落状,轻而缓,痛心疾首,气息下降。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抑扬顿挫自然而然在美读中绽放,绽放的是意境、绽放的是内涵、绽放的是深厚情感。
诗歌有效朗诵到此才会凸现出来。
第七节自
然结尾,与第一节语意上同中有异,朗诵的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内容上遥相呼应,形式上互相对称,形成周而复始的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