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5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你若执迷不悟,凭你石烂海枯,此中不可复出了。
”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1~2题。
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 )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解析:本题组考查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
答案: 1.A 2.C下图中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4.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 3.B 4.B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6.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D.④7.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解析:第5题,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第6题,从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可以推断,到达变质岩的箭头应该是变质作用。
第7题,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答案: 5.A 6.C 7.B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这些洞穴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河谷所在流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1、下列地质现象中,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看,与其它三者不同的是( )A、火山喷发B、石林溶洞C、东非裂谷D、温泉2、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岩浆活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侵蚀作用3、下列地理现象由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是( )A、安第斯山B、北美五大湖C、大西洋D、台湾海峡二、综合题4、读下图,回答问题.(1)甲、乙两图中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A、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C、堆积作用D、岩浆活动(2)可见乙图中地貌景观的是( )A、大连海滨B、云贵高原C、阿尔卑斯山D、长江入海口5、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问题。
(1)构成图中①处地貌景观的岩石受高温变质作用会形成( )A、石灰岩B、大理岩C、花岗岩D、岩浆岩(2)上述地貌形成过程与流水、风力作用联系密切的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3)与图中④处地貌形成过程相同的是( )A、泰山B、台湾岛C、夏威夷群岛D、喜马拉雅山6、如下图: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据此回答问题。
(1)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2)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7、下图为“不同气候区岩石的风化深度与当地年均温及年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小题。
课后作业提升4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演练]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
2020年5月27日11点整,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登顶成功。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2.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相反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下面四幅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地貌的形成与河流的流水作用有关的是(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4.①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南地区D.西南地区[2022·金华高二检测]贵州苗族自治州有一处混岩石崖,因每隔30年会产蛋一次,得名“产蛋崖”。
“产蛋崖”的石蛋形成于寒武纪深海碳酸钙分子凝聚而成的结核,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最后暴露于地表。
据此完成5~6题。
5.按岩石成因,石蛋属于( )A.喷出岩B.侵入岩C.变质岩D.沉积岩6.有关“产蛋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石蛋为恐龙化石B.产蛋因风化所致C.火山喷发出石蛋D.断层裂隙产石蛋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典型。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地下而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岩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B、C、D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可能含有化石的有________。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短线上画出风向;下面沙丘剖面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能力提升]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
-、单项选择题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 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
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
图i 为武夷山丹霞地貌3.图甲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B ) A. 地壳的水平运动 C.强烈的侵蚀作用〔课时件业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素养演练)景观图,图2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
读图,回答图I1.形成图1山体陡哨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2.形成图2岩石球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C.火山活动(A ) B.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 第1题,武夷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作用显著,图示山体较周围高,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2题,在外力风化作用下,花岗岩的棱角被剥离,形成球状形态。
读下面景观图片,图甲是一个陡崖,图乙岩石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据此回答B •地壳的垂直运动D.剧烈的火山活动1〜2题。
图2甲乙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3题,图甲景观是一个陡崖,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第4题,图乙中岩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沉积岩,岩层向下弯曲是受水平挤压的结果,成为山峰是抬升后又受到侵蚀作用。
(2018 •安徽淮北模拟)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
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彳、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
下图为全新世(门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第5〜7题。
5 •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D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 •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 •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6.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A.呈上升趋勢B•基本稳疋C.呈下降趋势D•反复升降7.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B)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C.沙坝向;母洋方向推不多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潟湖由沙坝与海水隔离,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可以看出b处有潮汐形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7年1月28日,四川宜宾筠连县发生4.9级地震,震区内有房屋倒塌现象,周边地区震感强烈。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约旦地沟的形成3.在内力作用下,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变质作用D.堆积作用4.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图。
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地貌与①②③④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溶洞—①B.裂谷—②C.沙丘—③D.戈壁—④6.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A.①B.②(2016·浙江杭州教学质检)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
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I~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7~9题。
7.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A.ⅠB.ⅡC.ⅢD.Ⅳ8.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9.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A.华山陡崖B.海蚀崖C.雅丹地貌D.峡湾地貌(2016·山西大学附中诊断)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A.甲B.乙11.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A.②——外力作用B.③——固结成岩作用C.④——地壳下沉D.⑤——高温熔化12.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选择题营造地貌的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力作用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B.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也属于外力作用C.内力作用的进行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D.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2.关于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B.“U”型谷是风化作用形成的C.冰川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D.我国南海诸岛是流水堆积而形成的3.下列有关外力作用与地貌搭配正确的是( )A.风化作用——冰斗、“U”型谷B.侵蚀作用——沙滩海岸C.搬运作用——沙丘、戈壁D.堆积作用——河口三角洲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人类活动并非自然作用,因而不属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中有的进行得很快,如火山爆发、地震等,有的则进行得极其缓慢,如地壳运动。
第2题,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而成的,“U”型谷是由冰川侵蚀而成的,我国南海诸岛多为珊瑚岛,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
第3题,冰斗、“U”型谷属侵蚀地貌,沙滩是堆积地貌,戈壁是风力侵蚀地貌,沙丘是风积地貌。
答案:1.D 2.C 3.D读“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相互作用关系图”回答4~5题。
4.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A.①B.②C.③ D.④答案:C5.表示固结成岩作用的是( )A.② B.③C.④ D.⑤解析:选D。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相互关联,并且可以循环往复,其中⑤为过程的结束,①②为新一轮作用的开始,因此,⑤为固结成岩,③为搬运,④为沉积。
(2012·苏州测试)下图是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答案:D7.图中a、b、c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 .流水侵蚀作用B .化学沉积作用C .化学溶蚀作用D .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B 。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达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2.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科技日报》报道: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
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
“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兽飞禽。
伟硕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
花岗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
据分析,此处的花岗岩体形成于第三纪,在花岗岩体的外围出露的是距今5亿年至4亿年的奥陶纪到志留纪的沉积岩地层。
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岩浆活动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4.关于此处花岗岩与沉积岩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花岗岩先形成,沉积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B.沉积岩先形成,花岗岩后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C.沉积岩与花岗岩同时形成;然后外力作用进行长期侵蚀D.根据材料,无法判断5.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6~7题。
6.2008北京奥运会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B.③C.④D.⑤7.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 C.Ⅲ—⑤D.Ⅰ—⑥8.根据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a.长江三峡____ b.楼兰古堡____c.天山一号冰川____ d.西北“魔鬼城”____e.“鱼米之乡”____ f.“黄土高原”____(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年轻人爱情告白经常说:“海枯石烂心不变。
”其实在自然界海可以“枯”,石头也可以“烂".完成第1~2题。
1.导致“海枯”的作用力是( )A。
内力作用B。
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D。
变质作用2.引起材料中“石烂”发生的作用是()A。
地壳运动B。
冰川侵蚀C。
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解析第1题,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海退导致“海枯”,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
第2题,风化作用导致地表岩石崩解破碎,即“石烂”.答案1。
A 2。
C读图,完成第3~4题.3。
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
甲图景观 B.乙图景观C.丙图景观D.丁图景观4。
对乙图雄伟壮丽景观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
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
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解析第3题,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第4题,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答案 3.C 4。
B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南方分会场广西桂林风景区的象鼻山在灯光映衬下如梦似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A。
图示①表示岩层发生弯曲,为褶皱,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②为风蚀蘑菇,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的结果;③表示河口三角洲,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④表示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为断层,属于内力作用形成的。
(2017·长春高一检测)读图,回答2、3题。
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成因是(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3.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解析】2选C,3选B。
第2题,流水的侵蚀作用使黄土高原地区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地表就形成了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征。
第3题,外力作用主要通过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改变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外力作用是风化和风蚀作用。
(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模拟)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
山体是燕山运动晚期的花岗岩,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被侵蚀形成众多孤峰突兀的风景地貌。
据此完成4、5题。
4.普陀山主要由图乙中的哪类岩石组成( )A.A类岩石B.B类岩石C.C类岩石D.D类岩石5.图甲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A.岩浆喷出→风力沉积→流水侵蚀B.岩浆侵入→地壳运动→海浪侵蚀C.沉积作用→岩浆侵入→风力侵蚀D.海浪沉积→地壳运动→冰川侵蚀【解析】4选B,5选B。
第4题,由材料可以看出普陀山是由花岗岩组成,应为图乙中的B 类岩石。
第5题,图甲地貌首先是岩浆侵入,后地壳抬升,再由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
下图是五种外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示意图。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读某景观图(图4-1-1),完成1~2题。
图4-1-1❶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❷该景观在我国多分布在()A.华北平原B.西北地区C.南部沿海D.云贵高原图4-1-2中,岩石缝隙中充满了水(固态或液态),箭头表示岩石的位移方向。
读图回答3~4题。
图4-1-2❸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作用是()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海陆变迁❹引起图示岩石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A.流水B.风力C.温度D.生物❺读人民币版面图(图4-1-3),形成图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图4-1-3A.冰蚀作用B.流水溶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海浪侵蚀作用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4-1-4),回答6~7题。
图4-1-4❻图中的甲为()A.沉积岩B.喷出岩C.岩浆岩D.侵入岩❼形成沙丘的地质过程属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这些洞穴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河谷所在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图4-1-5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
据此回答8~9题。
图4-1-5❽崖壁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❾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A.年平均河流水位线在持续上升B.海拔越高,岩石越老C.海拔越高,洞穴越年轻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图4-1-6中,a为石灰岩,c为页岩,b、d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据此回答10~11题。
图4-1-6○10a、c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为()A.流水沉积固结、风力沉积固结B.化学沉积固结、流水沉积固结C.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凝固D.风力沉积固结、流水沉积固结○11b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①沉积作用强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浙江省江郎山景区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组成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你若执迷不悟,凭你石烂海枯,此中不可复出了。
”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1~2题。
1.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 )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
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
2.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 )
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
C.风化作用D.搬运作用
解析:本题组考查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
答案: 1.A 2.C
下图中①为石灰岩,③为页岩,②④为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两种岩石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①③岩石的地质作用为( )
A.风化作用B.沉积作用
C.变质作用D.固结成岩作用
4.②岩石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有( )
①高压②石灰岩分布③岩浆活动④风化侵蚀作用强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石灰岩和页岩都是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
答案: 3.B 4.B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6.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7.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
A.侵蚀作用B.岩浆活动
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
解析:第5题,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第6题,从变质岩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可以推断,到达变质岩的箭头应该是变质作用。
第7题,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答案: 5.A 6.C 7.B
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洞穴,这些洞穴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河谷所在流域为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
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8~9题。
8.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海水侵蚀
9.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平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C.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龄越年轻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解析:第8题,图示近现代年均河水位线附近洞穴分布密集且大致平行于水面,应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随着流水下蚀,河谷下切,水面下降,洞穴出露。
第9题,岩壁为沉积岩,海拔越高的上层岩石越年轻;洞穴随流水下切、水位下降而出露,所以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龄越老。
答案:8.A 9.D
图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图Ⅱ为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风化作用,图Ⅲ为四种陆地地貌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甲、乙、丙、丁四种地貌中,由①类岩石经a、b作用形成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1.黄土高原及其表面形态的形成,分别与图Ⅱ中的哪个作用有关( )
A.d、b B.a、b
C.d、c D.b、d
解析:根据图Ⅰ可知,①为岩浆岩、②为沉积岩或变质岩、③为变质岩或沉积岩、④为岩浆。
第10题,图Ⅰ中的①为岩浆岩,图Ⅱ中的a、b分别为风化和侵蚀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图Ⅲ中的地貌丙就是花岗岩这种岩浆岩经风化、侵蚀等破坏作用而形成的。
第11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对应于图Ⅱ中的d;黄土高原的表面形态是由流水的侵蚀而形成的,对应于图Ⅱ中的b。
答案:10.C 11.A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地貌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该地貌在我国________地区分布典型。
(2)图中C为岩浆侵入地下而形成的花岗岩,图中的D岩层在E处产生的断裂是C岩层的侵入造成的,那么B、C、D代表的三种岩石由老到新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可能含有化石的有____________。
(3)若图中F处为流动沙丘,请在F处短线上画出风向;下面沙丘剖面结构示意图中表示正确的是________。
(4)该图示反映了哪些地质作用?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此图地表形态的形成有风力侵蚀——A处的风蚀蘑菇;风力沉积——F处的沙丘。
B、D岩层具有明显层理构造、水平产出的沉积岩特征,所以岩石年龄D>B,E处的断裂又是因C的侵入而产生的,因此C岩层最年轻。
因岩性不同,受风力侵蚀而形成蘑菇石,当风力减弱时,所挟带、搬运的泥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且迎风坡较平缓,背风坡较陡,因沙丘产生移动,在其剖面结构示意图中常用斜层理来表示。
答案:(1)风力侵蚀西北
(2)D、B、C B、D (3)←②
(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风化作用等。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哪类岩石?请简述判断理由。
(2)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3)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哪种岩石?
(4)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简述其理由。
解析:由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 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
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
变质岩。
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
答案:(1)沉积岩。
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2)标注略[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岩石顶端(地表)]。
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3)变质岩。
(4)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