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性玻璃
- 格式:doc
- 大小:103.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活性玻璃一、引言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AG)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BAG-被用来修复和再生骨骼和牙齿组织,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二、生物活性玻璃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全欧洲的学者和医生都在寻找一种可以更好地修复骨骼缺陷的方法,而玻璃领域的科学家们则在研究如何用玻璃代替骨骼的缺陷。
这些研究最终导致了生物活性玻璃的发现。
196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Larry Hench教授首先提出了生物活性玻璃的概念。
Hench通过在玻璃中添加天然的人体成分和改变玻璃化学构成来使玻璃具有生物活性,并被称为“胡萝卜玻璃”,因为它的配方中包含了苹果、胡萝卜和菠菜。
在BAG-45S5的构成和材料所使用的原理上,也是Hench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明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Hench创造了第一种BAG, BAG-45S5,它包括SiO2、Na2O、CaO和P2O5。
BAG-45S5存储在A-W慢晶体基质的研究并且在存储后才释放出离子,该研究是BAG行业的里程碑。
三、生物活性玻璃的材料和制造方法生物活性玻璃是由玻璃形成材料和可释放出溶解离子的化学元素的混合物组成的。
BAG的组成可以通过改变其成分控制所释放的离子,包括Na+、Ca2+和SiO4^-4等。
BAG的制造方法大多基于锻造、键合、重燃及溶胶-凝胶等步骤,其中,溶胶-凝胶法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
四、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及应用BAG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是由于其表面的氢氧根离子与生物体的液体接触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有益于骨细胞生长和修复的离子。
因此,BAG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骨科修复和牙科修复。
(一)BAG在骨科修复中的应用1、 BAG可以加速骨细胞形成和骨重构,它的离子能够引发生长因子的生物化学反应,加速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2、 BAG可以促进骨重构,并增强骨密度、硬度、强度和抗扭曲性等物理特性。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及其基本原理;2. 掌握生物活性玻璃的性能测试方法;3. 研究生物活性玻璃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变化。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硅砂、硼砂、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铝等;2. 实验仪器:高温炉、研磨机、电子天平、分析天平、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三、实验方法1.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1)按一定比例称取硅砂、硼砂、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铝等原料;(2)将原料混合均匀,加入适量去离子水;(3)将混合物放入高温炉中,在1200℃下熔融;(4)将熔融物倒入模具中,自然冷却;(5)将冷却后的玻璃块研磨成粉末,过筛,得到生物活性玻璃。
2. 生物活性玻璃的性能测试(1)X射线衍射分析(XRD):分析生物活性玻璃的晶体结构;(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生物活性玻璃的微观形貌;(3)原子吸收光谱仪(AAS):测定生物活性玻璃中各元素的含量;(4)力学性能测试:测定生物活性玻璃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等;(5)生物活性测试:模拟人体生理环境,研究生物活性玻璃的溶出性能和细胞毒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XRD分析通过XRD分析,发现制备的生物活性玻璃具有典型的玻璃晶体结构,表明制备方法合理。
2. SEM分析SEM分析显示,生物活性玻璃的微观形貌呈现出均匀的颗粒状,说明玻璃粉末具有良好的分散性。
3. 元素含量测定AAS测定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中Si、B、Ca、Na等元素的含量与理论值基本一致,表明原料配比合理。
4. 力学性能测试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5. 生物活性测试模拟人体生理环境下,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溶出性能,溶出物中Si、B、Ca等元素含量较高,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生物活性玻璃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五、结论1.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并通过XRD、SEM、AAS等方法对其进行了性能分析;2. 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选择;3. 本实验为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提供了参考,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和拓宽应用领域。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I. 引言生物活性玻璃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材料,可用于骨修复、医疗器械、药物传递等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以及其性能研究。
II.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A. 熔融法熔融法是制备生物活性玻璃的常见方法之一。
通过将合适的化学成分混合,并在高温下熔融,然后迅速冷却,可得到无定形的玻璃材料。
此方法可实现大规模生产,但由于工艺复杂,可能导致玻璃中的结晶和气泡形成。
B. 反应法反应法是制备生物活性玻璃的另一种常见方法。
一种典型的反应法是溶胶-凝胶法。
通过将溶胶中的金属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或多元羟基有机分子进行反应,形成凝胶。
凝胶可通过干燥、烧结等工艺得到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此方法可控制材料的孔隙结构,但制备周期长。
III. 生物活性玻璃的性能研究A. 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是衡量材料的重要性能之一。
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即能在生物环境中与组织发生相互作用,促进骨组织再生。
该性能由玻璃中的离子交换和表面反应引起。
B. 生物相容性生物相容性是评价材料在体内应用时对机体无害性和可接受性的指标。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低毒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医疗材料。
研究表明,该材料对人体细胞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C. 力学性能生物活性玻璃的力学性能对其在骨修复中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力学性能可以保证材料在植入后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因此,研究人员对生物活性玻璃的强度、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D. 药物传递性能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还具有良好的药物传递性能。
其孔隙结构和表面活性可用于控制药物缓释速率,实现局部治疗和药物输送。
许多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可有效提高药物传递效果。
IV. 结论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已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熔融法和反应法是常用的制备方法,各有优劣。
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和药物传递性能是评价该材料的重要指标。
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优化制备方法,以实现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的研究引言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能够与生物体组织发生良好的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骨外科领域。
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生物活性玻璃的基本特性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由硅酸盐玻璃和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在生物活性玻璃表面,存在着富含羟基(OH-)的无定形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吸附性和生物活性。
生物活性玻璃还具有可溶性的特性,能够释放出活性离子,如钙离子、磷酸盐离子等,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这些特性使得生物活性玻璃成为一种优秀的软组织修复材料。
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二是作为软组织修复支架材料。
作为软组织填充材料,生物活性玻璃可以用于填充软组织缺损,如皮肤损伤、软组织创面等。
研究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形态可控性,能够填充软组织缺损并促进软组织再生。
生物活性玻璃还能够释放出钙离子等活性离子,促进软组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软组织修复过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将生物活性玻璃与生物活性材料(如生物活性陶瓷、生物活性高分子材料)复合应用,可以提高软组织修复材料的生物活性和机械性能,促进软组织修复和再生。
另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表面改性和纳米结构设计,可以调控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实现对软组织修复的精准促进。
一些研究还关注生物活性玻璃的生物降解性能和组织材料相互作用机制,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软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目前,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与软组织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
还需要完善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提高其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以更好地满足软组织修复的临床需求。
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具有组织修复功能的特种玻璃材料,最初由佛罗里达大学的Hench教授于19世纪70年代研制开发出来,属于硅酸盐体系且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
其在植入体内后能够产生键合作用从而紧密的结合骨组织,同时不产生炎症等不利反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因而引起了生物医用材料界的高度关注,并且随着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生物活性玻璃的特性、制备工艺、化学组成、组织结构以及理化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1、熔融法熔融法生物玻璃是第一代生物玻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其制备方法与普通玻璃的方法类似,首先将一定纯度的粉体原料按照一定化学计量比均匀混合,然后将混合原料在高温条件下(1300~1500℃)熔融,再将高温熔体在水中淬冷,最后通过干燥、研磨和过筛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粉体。
Hench使用熔融法制备了生物活性玻璃(45S5)。
研究发现,45S5生物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生物活性和优异的骨修复性能,其产品已在牙科和整形外科等临床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如中耳骨修复、牙周缺损修复以及牙槽脊增高等,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熔融法自身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比如高温熔融工艺能耗较大,生物玻璃中的碱金属成分在高温下易腐蚀坩锅造成成分污染,研磨过筛进一步导致有害杂质摻杂且导致颗粒形貌不规则、粒度不均匀,混料不均和分相现象导致成分不均匀,材料呈块状且致密无孔,比表面积小,离子释放和降解速度慢,不利于新生组织的长入等。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在酸或碱催化下,使含有Ca、P、Si等化合物前驱体在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玻璃溶液,后经过陈化等后处理形成玻璃态凝胶,最后通过干燥工艺去除凝胶材料中未反应的挥发有机物得到生物活性玻璃的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熔融法,制备的产品具有颗粒小、比表面积大等优点。
此外,烧结温度远低于熔融法制备玻璃温度,该工艺技术对设备要求较低,制备的材料具有更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及相容性。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型材料备受关注。
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广泛用于骨组织修复、药物传递以及组织工程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行探讨。
一、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制备方法1. 熔融法制备:熔融法是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制备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多种金属氧化物和无机盐混合加热熔融,然后迅速冷却得到玻璃材料。
不同的成分配比可以获得不同性质的玻璃材料。
2. 溶胶-凝胶法制备: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制备高纯度、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方法。
通过将金属盐和有机预体进行水解、缩合和烧结等过程,最终得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纳米级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3. 生物结构仿生法制备:生物结构仿生法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制备方法。
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生物材料进行分析,模仿其结构和组成,最终制备出具有类似生物结构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
二、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的应用1. 骨组织修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可以与骨组织充分结合,促进骨细胞生长和骨再生。
因此,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领域,如骨水泥、骨粉和骨填充材料等。
2. 药物传递: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有效地嵌载和释放药物。
通过调节材料的孔隙结构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不同速率和方式的药物释放,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3. 组织工程:生物活性玻璃材料可以作为三维支架用于组织工程。
通过将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与干细胞或组织片段相结合,可以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分化,从而实现组织再生和修复的目标。
4. 软硬组织接合修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还可以在软硬组织接合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介质,可以促进软组织和硬组织的接合,提高修复效果。
总结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潜力的新型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玻璃
生物玻璃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材料,具有许多优秀的特性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
绍生物玻璃的定义、特性、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定义
生物玻璃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类似于传统玻璃的透明性和硬度,同时
具备生物活性。
生物玻璃能够与生物体内的组织和液体进行良好的相容,促进愈合和再生过程。
特性
生物玻璃具有以下特性: - 生物相容性:能与人体组织无害地接触并促进愈合 - 生物活性:能促进骨细胞生长和骨组织再生 - 生物降解性:能够逐渐降解为无害物
质并被吸收 - 抗菌性: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 高强度和硬度:比一般生物材料
更坚硬耐用
制备方法
生物玻璃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熔融法、溶胶凝胶法和熔体法。
熔融法是最常用
的制备方法,通过将各种化学成分的氧化物和其他化合物混合后高温熔融,然后迅速冷却形成玻璃。
溶胶凝胶法则是通过溶胶的形式将玻璃材料制成凝胶,然后干燥和热处理形成玻璃。
熔体法则是将玻璃材料加热到熔融状态后注射到模具中成型。
应用领域
生物玻璃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骨科修复:用于制作骨修复材料、骨钉等 - 牙科治疗:用于制作牙科修复材料、种植体等 - 药物传递:作为载体用于
控释药物 - 生物传感:用于制作生物传感器
综上所述,生物玻璃作为一种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具有广阔的
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未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生物玻璃必将在医疗和生物技术领域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和突破。
生物活性玻璃第一篇:生物活性玻璃的概述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材料,它是在玻璃基质中加入了适量的生物活性元素(如钙、磷等)和化合物,使其能够与人体骨组织直接结合并促进骨的再生。
生物活性玻璃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活性强、可降解性佳等特点,在骨组织修复、关节置换、组织工程和口腔修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物活性玻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犹他大学的Kokubo等人研究发现SiO2-CaO-P2O5-B2O3晶体玻璃能够同时发挥骨刺激作用和骨替代作用。
1991年,日本山口大学的Ishikawa等人开发出了一种基于SiO2-CaO-P2O5体系的生物活性玻璃(BAG),这是生物活性玻璃的第一代产品。
自此之后,生物活性玻璃逐渐走向实用化和产业化。
目前,世界上生物活性玻璃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和应用领域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生物活性玻璃也逐渐成为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第二篇: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热熔、凝胶、溶胶-凝胶以及快速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快速溶胶-凝胶法,其制备过程如下:1. 溶液准备:取适量的硝酸盐和磷酸盐等生物可降解的物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一定浓度的预混合溶液。
2. 溶胶制备:将硅酸盐类物质(如TEOS)加入到预混合溶液中,搅拌均匀,制得非晶态溶胶。
3. 凝胶制备:将溶胶倒入模具中,在常温下放置一定时间使得溶胶形成凝胶。
4. 热处理:将凝胶放入炉中进行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烧结或熔融,得到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生物活性玻璃。
此外,还有氧化物-玻璃法、共晶法、双碱法等生产生物活性玻璃的方法,但大多数方法都是基于溶胶-凝胶法的改进和优化。
第三篇:生物活性玻璃的应用前景随着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活性玻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目前,生物活性玻璃已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1. 骨组织修复:生物活性玻璃可以促进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加速骨组织愈合,对于骨缺损修复、关节置换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生物活性玻璃
1生物活性玻璃 (1)
1.1有序皆空生物活性玻璃 (2)
1.2生物活性玻璃发展史 (2)
2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 (3)
2.1 熔融烧结法 (3)
2.2 溶胶凝胶法 (4)
1971年,美国福罗里达州立大学L.L.Hench教授偶然发现,一些特殊组分的玻璃材料植入生物体内,作为骨骼或牙齿的替代物,能与骨形成紧密结合,经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证实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迅速有效的促进骨修复的特点,因此首次提出了生物活性的概念。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玻璃,所以称其为生物活性玻璃。
继Hench之后,又有多种生物活性玻璃不断被开发研制出来。
研究者们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了大量体外生物活性测试、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以及动物体内移植实验,使得人们逐渐了解了生物玻璃与人体骨组织成键联结的过程和机理。
至今人们对于生物玻璃的研究已达三十多年,已成为材料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学科。
目前生物玻璃在骨科、牙科、中耳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其前景可观。
由此可见,对于生物玻璃组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对于材料与细胞作用机理的进一步探讨,以及积累更广泛的动物和人体实验数据,有望给人类医疗健康事业带来巨大贡献。
1生物活性玻璃
生物玻璃是一种能实现特定的生物、生理功能的玻璃。
将生物玻璃植入人体骨缺损部位,它能与骨组织直接结合,起到修复骨组织、恢复其功能的作用。
其主要成分有Na2O、CaO、SiO2和P2O5。
由于生物材料的特殊要求,制备生物玻璃须采用高纯试剂作原料,以铂坩埚为容器,尽可能减少杂质混入。
由于生物玻璃化学稳定性差,易与环境中的水分反应,因此在加工、灭菌和保存中,须保持干燥,防止变质。
目前主要用溶胶凝胶制备,这样能很好的保留其生物活性。
1.1有序皆空生物活性玻璃
有序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是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的简称,是将介孔材料的合成引入到生物材料中,合成出的一种高于普通生物玻璃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并具有可控的介孔和介观结构的新型材料。
介孔材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介孔的孔径分布均一、可调,比表面积以及孔容较大。
期望利用介孔材料的这些特点,获得组分、结构可控,生物性能更佳的新型生物玻璃材料。
1.2生物活性玻璃发展史
1971年,Hench教授等合成了一种由钠-钙-磷-硅组成的特殊玻璃,植入老鼠股骨后,并不在界面形成疤痕组织,相反它们与活体骨形成骨键结合而牢固地固定在植入处,这个发现就是我们前文中所提到的生物活性玻璃材料(bioaetiveglass,BG,简称生物玻璃)。
这种玻璃不是一种常规的玻璃,其SiO2的质量百分数仅为45%,其他组分请见下图1。
在组分中Na 和Ca作为玻璃网络改性剂。
此外,为了有类似经基磷灰石的Ca/P组分,6%的P被加入。
这就是商品化的生物玻璃Bioglass45S5,其在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得到广泛应用。
80年代中生物活性玻璃作为中耳骨植体开始人体临床应用研究;90年代初作为骨修复替代材料在临床上使用;某些产品己获得美国FDA许可和欧洲CEMark认证;1999年中国亦许可其在骨科上的临床使用。
继Hench之后又有多种生物活性玻璃不断被开发研制出来。
如西德Bromerx等在生物活性玻璃成分基础上,减少钾、钠含量,增加钙、磷含量,合成了塞拉维托玻璃,被广泛地应用于中耳外科手术;1982年,日本京都大学的Kukob。
等研制成功A-W微晶玻璃。
为满足临床使用的需要,生物材料必须被加工成一定形状,这就要求所使用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
为此,人们设计出一种含氟磷灰石和氟金云母两种微晶相的可切削加工生物玻璃陶瓷。
随着研究的进步,生物玻璃的合成有了重大突破。
1991年,Hench课题组钧各溶胶凝胶技术与生物玻璃的合成技术相结合,合成了三元的生物玻璃。
溶胶凝胶方法的引入,大大地拓展了生物玻璃在组成上的变化,降低了合成时焙烧温度的要求,最为关键的是使得生物玻璃由完全致密的结构转化为多孔材料。
这些将在下面有详细介绍。
其后,vanet-Regi课题组对生物玻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不同组分
材料的体外生物活性,不同材料孔径与体外生物活性的关系,以及生物玻璃材料在医学上的潜在应用等。
现在,合成生物玻璃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近年来,合成大孔的生物玻璃,逐渐成了研究者们关心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由于大孔材料能有效地为附着在材料上的细胞传输营养物质,有利于其繁殖分裂,从而使其成为优良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此外,复合材料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生物材料由于其本身收缩大,强度低等缺点,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最近出现了生物玻璃与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的复合,提高了机械性能;生物玻璃与羟基磷灰石的复合;生物玻璃与磁性粒子的复合等。
图1 生物玻璃主要组分图
总之,从Hench教授发明生物玻璃至今己经过去快四十年,生物玻璃已经在骨科,牙科,五官科等医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可观。
随着研究的发展,生物玻璃的研究己经成为材料学、生物学及医学的交叉学科,成为研究热点。
2 生物活性玻璃的制备方法
目前,生物玻璃材料的制备方法可分为熔融烧结法和溶胶凝胶法两大类。
2.1 熔融烧结法
早期生物玻璃就是通过熔融烧结法合成的,其中SiO2和P2O5构成了材料的骨架,CaO和Na2O则作为玻璃网络的改性剂。
将以上组分的前驱物混合之后,在1400℃高温条件下将反应原料进行熔融,然后冷却,固化,褪火得到无色透
明的生物玻璃。
由于此种方法合成的生物玻璃材料经过高温处理,所以结构较为致密。
2.2 溶胶凝胶法
使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生物玻璃是将实验用原料,一般是正硅酸乙酯(TEOS)、硝酸钙和磷酸三乙酯(TEP),盐酸作为催化剂,按照一定的比例依次加入烧杯中搅拌成均匀溶液。
在室温下陈化使水解-缩聚反应充分进行,形成凝胶,将所得的凝胶块烘干,最后进行热处理(700℃左右),便制得生物玻璃材料。
与传统熔融烧结法制备法相比,溶胶凝胶法有很多优点,如制备条件温和简便,产品纯度更高,大大拓宽了生物玻璃的组分范围,并且将原本认为必须加的Na2O组分去除,首次获得SiO2-CaO-P2O5三组分体系的生物玻璃。
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孔结构,以及丰富的形貌和表面硅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