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4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25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温故知新】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2.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2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什么是真理?怎样认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4怎样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1、议一议: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
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辩一辩:真理和谬误的关系⑴相互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和条件内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⑵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两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一个规律。
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向谬误转化:A真理是具体的,超出范围就会变谬误B真理是全面的,片面理解也会变谬误C真理是一个过程,按原来一套也会变谬误谬误向真理转化:A回到原来范围,谬误就会变真理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3、议一议:认识的反复性的原因?⑴受认识主体的限制:人们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受立场、观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的限制、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
⑵认识客体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本质的暴露要有过程,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经过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