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志怪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37
《搜神记》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初识经典深入品评六朝“志怪”小说有着悠久的传统,上承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先秦两汉史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中的神鬼妖异故事,下启唐代传奇和宋代评话的先河,一直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说和戏剧文学,而明清的笔记小说则可以说是六朝志怪的嫡传。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朝“志怪”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
而《搜神记》则是现存“志怪”小说中的翘楚,它是其中价值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种,是我国最早的志怪小说集。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六朝志怪小说的艺术魅力。
从形制篇幅上看,《搜神记》中出现了许多叙事婉转、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如《华山使》,故事情节虽然不及唐传奇中《柳毅传书》的情节那么曲折动人,但也写出了郑容路经华阴,受华山使托书,传书的经过,传书的结局等等。
这些故事中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大体具备,表现出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构思。
可见《搜神记》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上对前代神怪传说都显示出有着继承,更有着创造性的发展。
《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委婉曲折,是“直而能婉”的典范。
其艺术成就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出类拔萃,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范,又是后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库,后代的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有很多是出自于《搜神记》的篇章。
可以说,《搜神记》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名篇选读东海孝妇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①。
姑曰:“妇养我勤苦。
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
”遂自缢死。
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
”官收系之,拷掠毒治。
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
时于公为狱吏②,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
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
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
”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
天立雨,岁大熟。
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摘要】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过程中,深受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文章从思想内容,小说题材,小说构思方法和语言文风四个方面来分析说明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六朝;志怪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一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文言短篇小说行将没落之前的辉煌收官之作。
这是一部倾注着一个终生追求功名却不可得,而受尽坎坷的老学究的泣血之作。
这部小说甫一问世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风行天下,万口传诵。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当然离不开作者蒲松龄天才式的创作,以及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文化背景。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促使了这部杰作的问世。
毫无疑问,《聊斋志异》的辉煌成就不是空中楼阁,倏忽一下就产生的。
它恰恰是来自于蒲松龄对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艺术形式及其内容的完美吸收和融合,尔后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其中六朝志怪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非常巨大,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着重谈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我们可以看出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幽明录》对他的深刻影响。
蒲松龄看到了干宝和刘义庆特别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思想艺术的养料,他也如法炮制,“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坚持不懈的从民间文学中寻找积累资料。
他也像六朝志怪小说作家一样,不拘一格的从宗教传说故事中寻找素材,获得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聊斋志异》里面虽然关于佛教观念的小说最多,但并不缺乏有关道教的故事以及原始宗教神话传说。
这也使得这部著作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姿,小说成就也就非凡了。
六朝志怪小说家们热衷于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其目的在于“明神道之不诬”。
因为当时生产力不发达,人的认识有限,认为鬼神是存在的,记叙这些神鬼故事,在这些作家看来是一种实录。
比较六朝志怪小说与清朝志怪小说的不同六朝志怪小说和清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史上不同的两个阶段,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六朝志怪小说是清朝志怪小说的准备阶段,而清朝志怪预示着古代文言小说的成熟。
六朝志怪小说与清朝志怪小说的区别表现为以下几点:(1)文体方面的不同①六朝志怪小说大都形制短小、情节简单,缺少细腻感人的艺术魅力。
唐传奇在此基础上有了发展,除内容的变化外,结构上从六朝“粗陈梗概”发展到有头有尾、情节丰富曲折的完整故事。
艺术上主要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优美动人的故事。
②清朝志怪小说则吸收两家精华,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终至成熟。
(2)创作观念的不同①六朝志怪小说作者确实并非有意进行虚构,而是把鬼神之事当成现实之事来写,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证明“神道之不诬”,对搜集来的传说故事很少作根本性的修改。
②清朝志怪小说则是有意地借鬼神故事来揭露现实,抒发情怀,借助非现实的情节反映现实。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聊斋志异》,其中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3)写作手法的不同①从故事体到人物体《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性格复杂,它已经从六朝志怪小说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刻画人物为主。
如《婴宁》中描写的美丽少女婴宁,爱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清纯。
②环境描写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描写比较少。
《聊斋志异》发展了环境描写,并使之与刻画人物相互表里。
如《婴宁》风景美丽的山上,住着同样美丽的少女婴宁。
③心理描写六朝志怪小说中少见心理描写,《聊斋志异》中却不乏见到。
如《聂小倩》写男主人公宁采臣对鬼魂聂小倩在几个不同场合相遇,所产生的不同想法和心理变化,表现了他们关系的进展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面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
六朝志怪小说之叙事特性:以干宝《搜神记》为例中正大学中文系谢明勋一、志怪小说之「数据源」(一)汪绍楹《搜神记(校注)》标举两种体例:△凡本事见干书前者,作「见某书」。
△与干书同时,或在后者,作「亦见某书」。
(二)论者对于志怪小说之「数据源」,尝多所论说,大体而言,当可分为「书承」与「口承」两大类。
此一观点于传世之志怪小说或作者「自序」,已然可以及见。
试条举数例如下:1予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于《仙经服食方》,及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以传知真识远之士。
(葛洪《神仙传.自序》)2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
……闻见之难,由来尚矣。
……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
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茍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羣言百家,不可胜览;耳目所受,不可胜载。
今粗取足以演八略之旨,成其微说而已。
幸将来好事之士录其根体,有以游心寓目而无尤焉。
(干宝《搜神记.序》)3张华字茂先,挺生聪慧之德,好观秘异图纬之部,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造《博物志》四百卷,奏于武帝。
……帝常以《博物志》十卷置于函中,暇日览焉。
(王嘉《拾遗记》卷九)4世德陵夷,文颇缺略。
绮更删其繁紊,纪其实美,搜刊幽秘,捃采残落,言匪浮诡,事弗空诬,推详往迹,则影彻经史,考验真怪,则协附图籍。
……今搜检残遗,合为一部,凡一十卷,序而录焉。
(萧绮《拾遗记.序》)二、从「数据源」论「叙事策略」(一)六朝志怪小说之数据源,约有二途:一是根据前代典籍而来,此一部分系属「目见所及」者;一是根据父老、耆宿之讲述而来,此一部分系属「口诵耳闻」者。
如前所述,志怪作(编)者在面对众多不同数据时,其心中实有一「标准」存焉,所录者必须切合所拟标准,方会收录书中。
(二)在编录过程中,面对上述两种不同的采录路径,志怪作(编)者必须慎重思考如何处理两种「前有所承」之状况:一是「从书面到书面」,辑录者系如何处理书籍文本之转录问题;一是「从口语到书写」,文人学士系如何将口述转化成书面,如何将「俚俗」意味浓厚且「叙事」稍嫌松散之口语陈说,进行「雅化」之文学加工。
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谶纬内容浅析摘要:流行于汉魏六朝,以鬼神异怪、佛法灵异、地理博物为主要内容的志怪小说的发展与谶纬在这一时期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
显而易见,志怪小说的内容与谶纬思想不谋而合,其中包括的谶纬内容有对谶语谣谶的扩展、对圣人感生的描述、对符瑞祥兆的叙写、对灾异谴告的记录以及对阴阳五行的叙录。
关键词:汉魏六朝;志怪小说;谶纬思想一、对谶语谣谶的扩展谶和纬的含义是不同的。
谶具有应验、灵验之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谶,验也,从言谶声[[1]]。
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书,曰谶。
”《释名·释典艺》:“谶,纤也,其义纤微而有效验也。
”[[2]]由此可见,谶的本义是应验,因此,这一内容又可以说是对谶语应验的记载。
谶是一种非常诡异的隐语,也称为预言。
谣谶是以童谣、谣谚形式出现的,预测未来后事的一种谶语,是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政治预言。
古代预言家、方士以及儒生和政客给谶这种预言似的话语披上神秘的外衣,以求让百姓信奉并获得广泛流传。
因其显著的特点而具有某一种神秘感,历经好几个朝代而不衰落。
谶语和谣谶是中国古代谶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当中就有很多对谶语的记载。
如干宝的《搜神记》卷四《华山使者》中所记载的华山神带信的故事。
《搜神记》中的这个故事情节源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本来的故事情节及其简略,《搜神记》对原著做了很大的扩展,较之以前增加了情节的描写、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了小说所具备的特征。
在故事当中华山使者帮忙带的信,就是谶书,而“明年,祖龙死”就是典型的一条谶语。
《搜神记》对《史记》的扩写,让谶语以另一种更加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从而促进了谶语的广泛流传,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信仰与认可。
谶语应验的记载,在荀氏的《灵鬼志》中也有一些记载,其中共有四则“谣征”,基本上都是预言后事、记录谣谶。
荀氏的《灵鬼志》当中所记载的“谣征”都是极其简略的,缺少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的叙写。
试论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那可都是咱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角色呢。
先来说说故事内容。
六朝志怪小说啊,好多故事都是讲一些神神怪怪的事儿,像什么山精鬼怪、神仙灵异之类的。
它更像是在记录一些民间传说或者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就像是大家聚在一起,你说一个我听一个,然后有人把这些故事简单记下来了。
比如说《搜神记》里的故事,很多都是这种风格。
而唐传奇就不一样啦。
唐传奇的故事可丰富多了,除了那些奇幻元素,还加入了很多人间的情感和故事。
它会描写爱情,像《莺莺传》里张生和崔莺莺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里面有爱情的甜蜜,也有爱情的无奈。
还有描写侠义之士的,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就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人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追求。
从写作手法上看,六朝志怪小说往往比较简单直白。
就像是讲故事的人平铺直叙地把事情说出来,没有太多的修饰,重点在把这个怪事儿讲清楚就行。
唐传奇可就讲究多了。
它会有很细致的描写,不管是人物的外貌、心理,还是环境描写,都很细腻。
比如说描写一个女子的美貌,会从她的头发、眼睛、皮肤等各个方面去写,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这个女子就在眼前。
而且唐传奇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更复杂,有起有伏,像一个精心编织的网一样,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
再看看创作目的。
六朝志怪小说有一部分是为了宣扬一些宗教思想或者是封建迷信的东西,通过这些神怪故事来让人们相信一些超自然的力量。
唐传奇呢,更多的是一种文学创作,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它可以是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或者是对侠义精神的赞扬。
在篇幅上,六朝志怪小说大多比较短小精悍,一个故事几句话就说完了。
唐传奇的篇幅可就长多了,它能够把一个故事讲得很完整,有头有尾,情节丰富。
总的来说啊,唐传奇和六朝志怪小说虽然都有奇幻的元素,但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它们就像两个不同性格的朋友,各有各的魅力,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