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86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一单元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及要素,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重点)2.把握本文严谨缜密的语言特点,学习在评论中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历史观。
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热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核心素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随后在南京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在这次大屠杀中,我30万无辜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我国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国政府再次以隆重的国家公祭仪式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和日军侵华期间惨遭日军杀戮的死难同胞,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同一天,《人民日报》针对该事件,以钟声的笔名发表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与作者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含义是:国家举行公祭,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
本文标题既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而且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文章的作者“钟声”并不是某人的姓名,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栏目”使用的笔名,是“中国之声”的谐音简称,有“警世钟声”的寓意,也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国际评论的谐音简称)之后创立的又一个评论栏目的谐音署名。
“钟声”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反应快速、评论尖锐见长。
“国际评论栏目”自2008年11月推出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正面影响。
三、背景探寻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级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并主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主要参战国的政府纷纷推出国家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以增强国人对国家曾遭受战争灾难这一历史的记忆和表达对世界和平的祝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精品教案教案名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内容。
2.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公祭活动的意义和目的。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世界和平的关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内容。
2.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 教学PPT教学过程:Step 1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学生可以先浏览全文,然后再仔细阅读,理解文中的内容。
Step 2 合作探究(15分钟)与同桌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 文中提到的五四运动和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有什么影响?2. 公祭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 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Step 3 教师讲解(10分钟)使用教学PPT,给学生讲解和解答他们的问题。
着重解释课文中较难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Step 4 讨论交流(15分钟)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 你对公祭活动有什么看法?2. 你认为公祭活动对世界的影响有多大?3. 你有什么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的贡献?Step 5 拓展活动(10分钟)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其他国家公祭活动的信息,并写一份报告。
可以使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
Step 6 总结归纳(5分钟)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点评学生讨论的观点和报告的内容。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下节课的课前阅读任务,并让学生预习下节课的课文《中医草草稿》。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公祭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世界和平意识。
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公祭活动,增加他们的国际视野。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做到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 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3.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过程:一. 导入播放南京大屠杀视频,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
出示国家公祭日的有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过程。
二. 检查预习1. 读准字音初衷(zhōng)杀戮(lù)呓语(yì)篡改(cuàn)磅礴(páng)妄图(wàng)辱没(mò)铭记(míng)彰显(zhāng)惨绝人寰(huán)振聋发聩(kuì)无处遁形(dùn)2. 解释词语:杀戮lù: 杀害(多指大量地);屠杀:~无辜。
篡cuàn改:别有用心的改动或曲解。
抵赖lài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呓yì语:即“梦呓"。
梦话。
遁dùn形:隐藏形体。
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彰zhāng显:鲜明地显示惨绝人寰huán :人世间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kuì: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聩,聋。
三. 简介背景:1937 年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残忍的杀害了中华30万南京同胞,血淋淋的历史事实,让人无法忘记!为了“勿忘国耻,珍爱和平”,2014 年2 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要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 月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教材分析:《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的一篇新闻评论。
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以及这一仪式的重大意义。
新闻评论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时事动态的重要渠道,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我国在公祭方面的举措,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家公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基本理解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同时,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观点。
但是,学生对国家公祭仪式的了解程度可能存在差异,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让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感受新闻评论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能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
(2)掌握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国家公祭仪式的意义。
(2)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和语言风格,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2.示范法:通过示范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分析和评价新闻事件。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让学生参与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品析新闻评论语言,梳理结构,把握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提高新闻的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作者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教学重点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提高新闻评论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教学方法朗诵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的一种文体。
它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包括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一、写作背景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1937年,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
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形式悼念当年的遇难同胞,体现了对这段历史史实的尊重,能更好地教育青少年了解认识历史、传承历史,充分激发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二、作者介绍“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
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读读写写1.初衷【chū zhōng】2.杀戮【shā lù】3.篡改【cuàn gǎi】4.抵赖【dǐ lài】5.妄图【wàng tú】6.辱没【rǔ mò】7.呓语【yì yǔ】 8.遁形【dùn xíng】9.铭记【míng jì】 10.彰显【zhāng xiǎn】11.惨绝人寰【cǎn jué rén huán】:形容痛达到了极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刻反思和祈愿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激发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了解其意义。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课文主题,明确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祈愿世界和平的愿望。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分享学生对国家公祭日的认识。
2.分析课文(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理性认识。
3.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从课文出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2)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感悟。
第三课时1.作业展示(1)展示学生关于国家公祭日的感悟文章。
(2)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心得。
(2)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课时1.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2)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学习。
2.案例分析(1)分析现实中的和平问题,如战争、恐怖主义等。
(2)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本课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了解其写法的特点;3.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热爱珍惜和平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教学目标,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有的放矢,在复习总结时有路可循。
操作建议:齐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始终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
南京不再是一座城市,不再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它成为了人类的记忆。
行人莫问当年事,时移世换,85年前的“恐怖之城”已被历史的黄沙掩埋,成为“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以证明和平是何等珍贵。
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能够保护人民安全,保证人民安定生活的伟大国家。
关于南京,关于国家公祭日,我们有太多的故事要讲,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捍卫和平!播放视频补充知识: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是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设计意图:渲染氛围,提醒学生铭刻历史记忆。
引入课堂。
操作建议:此处教师应用严肃、深沉的语气朗读导入词。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间达六星期之久,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追思-为佑世界和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行追思-为佑世界和平》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思考,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文《国行追思-为佑世界和平》的教材。
2. 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和平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国行追思-为佑世界和平》。
2. 学生进行课文的基本理解,并做相关的阅读题。
3. 进行课文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作者用词和修辞手法等。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1. 针对《国行追思-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以逻辑清晰、语言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3. 学生互相交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4. 总结和反思1. 回顾课堂研究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价值和意义。
3.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和平的理解和对作文写作的感悟。
四、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个人写作等形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互动,评估他们对和平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关于和平的信息和故事,并进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通过国行公祭活动的举办,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为佑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教学目标1.了解国行公祭的意义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2.了解公祭仪式的流程与规范;3.掌握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与技巧;4.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5.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培养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国行公祭的意义及历史背景a. 国行公祭的定义与目的b. 历史背景:回顾近代历史中的战争与磨难c. 国行公祭活动的作用与影响2. 公祭仪式的流程与规范a. 仪式前准备工作:场地布置、形式安排等b. 仪式流程:开幕词、默哀、祭文朗诵、献花等c. 规范与礼仪:参与人员行为要求、服饰规范等3. 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与技巧a. 爱国主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b. 爱国情感的诗歌、歌曲、演讲等表达方式c. 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爱国行为4. 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a. 公民意识的培养与重要性b. 社会责任感的定义与发展c.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递社会责任5. 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培养国际视野a. 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及影响b. 国际组织与合作的意义c.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风情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展示国行公祭活动的过程和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教案涉及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3. 角色扮演:设计公祭仪式的流程与环节,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和感受公祭的庄重与肃穆。
4. 互动游戏:通过爱国主题的互动游戏,增加学生参与感和乐趣,加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个人总结:让学生写一篇个人总结,回顾本次学习所获的知识和体会,并就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行公祭精神提出自己的想法。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根据教案内容,设计一份展示报告,分享小组成员的发现和收获。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巩固世界和平》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国行公祭的背景和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和平理念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有关和平与和谐的话题教学步骤导入- 通过引导讨论,激发学生对和平话题的兴趣,引发思考:你认为和平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预- 学生在课前阅读文章《国行公祭,为巩固世界和平》-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标记出关键词和难点阅读与理解- 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分享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和疑惑-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文学鉴赏与思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讨论文章所传达的和平理念是否与现实社会的现状相符合,为什么?创作与表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文章内容和所传达的情感,设计并表演一场小剧场-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和平的理解和期望总结与展示- 学生总结本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学生展示小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学评价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创作表演等环节文字表达-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和总结中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创作表演- 评估学生创作表演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包括创新性、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理解与思考- 观察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和平理念和情感的理解和思考程度,包括评论和提问等表现参考资料-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巩固世界和平》教材原文- 相关参考资料,如课外阅读材料或在线资源以上教案旨在通过阅读与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和平与和谐的话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和平的重要性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国际视野。
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确保世界和平》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国行公祭的含义和意义- 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写作教学重点- 理解国行公祭的重要性和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教学内容本节课将通过研究《国行公祭,为确保世界和平》一文,让学生了解国行公祭的含义和意义,并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并深入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课堂活动包括:- 课前导入: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公祭的概念和意义。
-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并分析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 词汇与短语研究: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词义和用法。
- 思想与情感表达: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和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并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感受共鸣。
- 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写作练的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表达对国行公祭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方法- 导入讨论法: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研究动力。
- 阅读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升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 课堂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思考和感受,促进思想交流和情感共鸣。
-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主动发言、思考等表现。
-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练和写作作业的质量和内容。
- 互评互鉴:通过同学之间的互评和互鉴,促进学生之间的研究交流和进步。
教学资源- 《国行公祭,为确保世界和平》课文和课外阅读材料- 黑板、白板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讨论和写作练的纸笔材料以上是对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确保世界和平》教案的简要描述,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五课。
本课文通过讲述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并引发学生对和平的思考。
课文选材严谨,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富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同时,他们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的主题。
二、语文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学生能够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探究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品味和感悟文本,学生能够欣赏文本的语言美和思想美,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文本,学生能够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2. 教学难点:能够结合现实,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2. 探究法: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4. 多媒体教学法: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有关国家公祭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公祭日,进而引出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5课《全球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全球行公祭的意义和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反思和探究历史文化,并加深对世界和平的理解。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全球行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掌握本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表达对全球行公祭的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全球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练册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全球行公祭话题的思考。
- 引导学生谈论过去的战争和和平的重要性,为引出本课的主题做铺垫。
2. 导入新课:- 简要介绍《全球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背景和意义。
-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3. 深入研究:- 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展开批判性思考和写作训练。
4. 巩固练:- 分发练册上的相关练,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 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全球行公祭的看法,并与同学分享。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 引导学生反思并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全球行公祭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促进世界和平?课后作业:1. 完成练册上的相关题。
2. 继续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世界和平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训练,促使学生对全球行公祭的意义与目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在下次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评论的特点。
2.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感受这篇新闻评论的写作目的。
3.培养学生牢记历史、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评论的标题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深度和说理性。
(3)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和准确的语言。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引用的史料和事例的作用。
(2)体会作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深刻反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沉重。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明确: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悲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
)二、知识备查1.介绍新闻评论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或公众关注的话题。
特点包括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备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靠独特见解吸引读者,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2. 简要介绍作者“钟声"的寓意和发表文章的意图。
三、字词学习1. 展示字词,学生朗读。
初衷(zhō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抵赖(lài) 妄图(wàng) 辱没(rǔ) 呓语(yì) 遁形(dùn) 铭记(míng) 彰显(zhāng) 惨绝人寰(huán) 振聋发聩(kuì) 国殇(shāng)2.分组学习字词,每组4个,解释词义。
第一组:公祭、国殇、惨绝人寰、篡改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举行祭奠,向死者表示哀悼。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活动背景与目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我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课,通过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传递了民族记忆、弘扬了民族精神。
为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我们特举行国家公祭日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1. 祭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珍惜和平生活。
2.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3.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4.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筹备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2. 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参与人员等。
3. 宣传发动:利用校园广播、班级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活动信息,提高师生参与度。
4. 筹备物资:准备活动所需器材、道具、礼品等。
5. 联系相关部门:与学校领导、班主任、学生家长等沟通,争取支持与协助。
6. 撰写活动稿件:包括活动致辞、主题演讲稿、主持人串词等。
7. 培训主持人、志愿者:进行活动流程、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8. 确保活动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活动现场的安全管理,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9. 前期宣传:通过校内外的宣传渠道,提前营造活动氛围,引导学生关注活动。
10. 活动场地布置:根据活动内容,设计合理的场地布局,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一)举行升旗仪式暨默哀仪式1. 活动开始前,全体师生集合于操场或室内活动场地,整理队伍,保持肃立。
2. 主持人宣布升旗仪式开始,国旗护卫队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端。
3. 国旗升至顶端后,全场默哀三分钟,以示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哀悼。
4. 默哀结束后,主持人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强调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
5. 校领导或教师代表发言,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二)主题演讲与师生感悟分享1. 主题演讲:邀请校内外知名人士或历史学者发表主题演讲,深入剖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意义,阐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让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了解其写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中运用的事实论据的作用,感受文章的说服力。
2.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理解其在表达观点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理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图片,如屠杀场景、遇难者照片等。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们知道多少?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
4.教师总结: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惨痛记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今天,我们将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杀以及国家公祭的意义。
(二)检查预习1.教师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宝鼎国殇初衷杀戮篡改呓语遁形矢志铭记缅怀彰显磅礴惨绝人寰振聋发聩2.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以理解?3.明确:“国殇” 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振聋发聩” 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4.让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1.介绍“国家公祭日” 的由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 月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介绍“钟声”:“钟声” 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既是“中国之声” 简称的谐音,又暗含“警世钟声” 的寓意。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
2.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运用大量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3.懂得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深远意义,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中心观点。
2.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运用大量事实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论证思路。
2.思考作者是如何用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新闻评论的写法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唐]于濆《塞下曲》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
——[唐]李嘉祐《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教师讲解或者学生讨论这三句诗的大意,点明这是描写厌恶战争的诗句。
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新知探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钟声”这个集体。
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作为补充。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3.新闻评论。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新闻评论”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概念和特点。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课内容。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加以点拨。
宝鼎()国殇()惨绝人寰()篡改()抵赖()呓语()振聋发聩()遁形()矢志()国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杀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篡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矢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遁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惨绝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聋发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进一步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回顾历史,勿忘国耻,增强青少年对民族、国家、人类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出示一些日军南京大屠杀时的照片,让学生谈观看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目标展示
课件出示
三、课前检测
1.字音检测。
2.解释词语。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
这里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遁形:隐藏形体。
四、讲授新课
1.读
请大家翻开课本,认真阅读这一则消息。
下面我们就结合这一则消息来分析一下消息的结构。
分析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
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2.悟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思考:这则消息有什么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交流点拨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也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深切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2)本文是如何体现消息的特点的?
交流点拨
本文具有消息的真实、准确、时效的特点,并且注重了文学性的写作,另外还具有政论性。
(3)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南京大屠杀的照片。
交流点拨:说明有很多照片是日本人自己拍的,这是实证,但是,日本当局却几次篡改教科书,企图抹去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歪曲历史,还诬告中国“虚构”南京大屠杀,日本的这种行为令人义愤填膺。
(4)全班齐声朗读国际法庭查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杀的中国人数,明确日军杀了多少中国人。
交流点拨:被查证的就有34万人,还有许多无法查证和举证的,被焚尸和秘密活埋的人数是无法估计的,在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人被杀害,却是无法统计的,可见日军的罪恶有多大。
(5)请同学朗读消息的最后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交流点拨:这些文段抒发了为祖国强盛而倍感欣慰、自豪之情。
回顾历史,我们既要了解祖国的文明和曾经的富强,也要记住祖国深重的灾难和民族的奇耻大辱,明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3.结
(1)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了消息的特点:新闻性和政论性,更清楚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怎样去走自己的路,我坚信大家会实践自己的诺言,会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首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
(2)拓展延伸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
回顾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
交流点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4.结束语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
以尊崇之心珍视和平
以民族之力矢志复兴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