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水生动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述

1、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发展趋势

3、今后的研究重点

国际: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持续生态系统

国内:可持续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与管理的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及自然保护生态生态学基础理论及方法

4、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生理功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研究意义生态学各分支学科实际上都在不同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中生理生态学是最基础的

(2)国内动态20世纪60~70年代昆虫、兽类——重点研究气候因子对生长发育、存活、迁移、群聚等行为生态的影响贝类、淡水鱼类——重点研究不

同发育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淡水鱼类——重点研究生物能量学、营养生理(3)国际动态微观:组织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宏观:群体生理生态学

研究热点:

A生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特殊环境(不稳定)

高、低温,高盐,干旱

极端环境(稳定)

极地,高山,深海,荒漠

人为环境

大气、海洋、河流污染

B遗传生理学

生理生态学与遗传学、进化相结合,研究生物生理功能的个体变异和进化的关系C有机生物学

生理生态学与功能形态学、比较内分泌、行为生物学等发展成为一个综合学科

第二章浮游动物

一概述

1、定义

浮游生物

个体一般很小,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大多数种类不能自主游泳而营浮游生活的生物2、分类

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简单)、浮游动物(复杂)

按体形大小:超微型(<2 um)、微型(2~20 um)、小型(20~200 um)、大型(0.2~2 mm)、巨型(>2 mm)

按生活史分:终生浮游生物、季节性浮游生物

3、重要性:初级消费者、经济鱼类的基础饵料、影响渔业资源和产量养殖生产、人工

育苗环境监测。

二漂浮机制

1、环境特征盐度、粘度、温度——密度——浮力

2、生物特性生物密度:密度越大越易下沉

表面积:表面积越大下降阻力越大

3、漂浮参数

4、减小沉降率

(1)改变表面阻力

改变体液成分、积累体内脂肪、身体带有气囊

(2)降低生物体密度

减小体积、增加表面积、改变身体外形

三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是浮游动物最典型的行为特征

1、距离和速度

迁移距离<1 m~10 m↑、100 m~400 m、>800 m(磷虾)与个体大小,游泳能力有关速度10~170 m/h(桡足类、蟹幼体)、100~200 m/h(磷虾)

2、迁移形式

昼夜迁移(为主)、晨昏迁移和反向迁移

3、昼夜迁移机制

逃避捕食、捕食需要、生产力和能量效率(间歇性的捕食压力有利于浮游植物繁殖。昼夜

垂直移动可以提高能量效率)

4、垂直迁移的意义

生物学上:有利于不同种群混合,增加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上:促进垂直方向上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四漂浮动物

1、环境特征

A高强度的紫外线抑制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很少

B高光强度环境下,充分暴露在视觉捕食者(空中和海中)的视线中

2、摄食

僧帽水母:漂浮在水面的气囊,有下垂的触手捕捉到水面下较深的浮游动物和小鱼

桡足类:浪花破碎产生的气泡,聚积大量有机物,形成一层膜,含有大量的细菌(含量比下层海水高10~1000倍)和原生动物,成为啃食性桡足类的主要食物

3、捕食防御

A保护色:蟹、鱼幼体,帆水母

B行为:桡足类遭到攻击时会跳出水面

五挠足类

1、摄食

①桡足类占草食性浮游生物量的70~90%,研究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时主要考虑因素

②浮游植物量的变化在不同水域有不同的规律,除光照、水温、营养盐等之外,浮游动

物的摄食也是重要因素

③浮游动物对饵料生物量变化的适应策略:储存脂肪和采用不同的繁殖期和幼体发育期

2、繁殖

(1)繁殖期与浮游植物丰产期的关系

a.繁殖期与丰产期基本重合,成体摄食,脂肪储量少

b.繁殖期在丰产期外;成熟个体不摄食;卵中卵黄多,孵化时间长,幼体发育慢;在丰

产期时幼体发育成长

c.全年繁殖,两者都无明显高峰,浮游动物每年多达十几代,个体小,发育快,体内很

少脂肪储存

六温度与盐度适应

1、遗传适应

不同种生态分布不同、热带种耐高温、寒带种耐低温、河口种广盐性、大洋种狭盐性2、非遗传适应

动物的温、盐驯化

同一种的不同地理种群的温度适应

同一种的不同季节的温度耐性

孵化时的盐度对幼体适盐性的影响

第三章潮间带动物

一潮间带的成因及划分

二潮间带的环境特征

温度、盐度、湿度、波浪、水坑

三潮间带的生物适应

1、藻类的抗失水性

对潮间带环境特征的适应:忍耐失水率60~90%

2、动物的温度适应

①行为适应:如招潮蟹挖洞

②形态适应:如贝类的体形、颜色和结构(如螺壳的各种突起)

③生理适应:如藤壶的蒸发散热等

3、动物的盐度适应

多数潮间带动物都是渗透压随变动物(如贝类),盐度适应方法之一是紧闭贝壳

4、动物的干燥适应

①行为适应:躲在海藻或岩缝阴凉处

②生理适应:耐失水能力比较强如石鳖可忍受75%的失水率

保湿能力比较强如弹涂鱼分泌粘液等

5、动物对风浪冲击的适应

①防止被冲走或击碎:如牡蛎有坚硬的贝壳、螺类靠足部附着、藤壶附着在岩石上

②沙滩底栖动物的适应:临时、较浅的洞穴--蛏子挖洞

固定、较深的洞--招潮蟹的洞

6、动物的繁殖和摄食适应

①摄食节律:大多数潮间带动物在退潮时不摄食

②繁殖周期:成熟期与产卵期随潮汐大小而改变

五影响潮间带动物分布的生物因素——捕食和竞争

第四章河口动物

一河口的定义

部分封闭的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并混合的滨岸海湾

二河口的类型

正河口:径流量> 蒸发量

负河口:蒸发量> 径流量

三河口的水环境特征

盐度变化大:受潮汐和径流量影响,河口盐度有日、月及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大:河口水容量小,表面积大,升降温快,温度有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

浑浊度高:河口有大量悬浮颗粒,混浊度高

水体富氧底质缺氧:

原因

●水较浅

●河水和海水不断流动

●风的混合作用

●底质有机沉积物多

基质:由于水流变缓和海淡水混合,大量悬浮颗粒沉降于河口

污染严重:

四河口动物的适应

①形态适应:对水体浊度大的适应如底栖生物边缘毛或刚毛保护呼吸腔

②行为适应:

1)挖洞洞中间隙水、温盐变化小,逃避敌害

2)关闭贝壳盐度、温度变化剧烈时关闭贝壳

3)上下迁移不同季节上下层水温、盐度变化不同,通过迁移寻找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4)产卵洄游卵和幼体适应能力差,繁殖时游到河里或海里,成体返回河口

③感觉器官:河口透明度低,视觉以外感觉器官发达

④生理适应:河口动物根据体内渗透压是否随环境而变,可分为

1)渗透压随变动物具有较强盐度耐受力,采用其他适应方法

2)渗透压调节动物转移水分、转移离子、调节体内水-离子平衡

包括体内外渗透压调节和细胞内外渗透压调节

●体内外渗透压调节

1)海洋动物

渗透压:体液 > 河口水

水:体外到体内

调节:

☆肾脏--排尿

☆鳃(吸盐细胞)--吸盐

☆食物--补充盐分

2)淡水动物

渗透压:体液 < 河口水

水:体内到体外

调节:

☆水,食物--补充水分

☆鳃(排盐细胞)--排出盐分

☆排泄物中盐分较高

●细胞内外渗透压调节

通过游离氨基酸进出细胞保持胞内外渗透平衡

但是,渗透压调节有一定的范围和极限

五河口动物的区系

1、区系特点

种类少:环境变化大、形成和地质年代短、小生境少

生物量大:食物丰富,竞争小

2、区系组成

1)海洋动物

狭盐性:局限在河口出海处分布,盐度大于30‰

广盐性:分布范围较广,盐度大于15‰

2)半咸水动物

真正的河口动物,生活在5~30‰的河口中部

3)淡水动物

生活在河口上区,盐度小于5‰

4)过渡型动物

只限在某个季节或某个发育阶段出现在河口,如洄游性鱼类,虾类,索饵的鸟类六河口生态系的食物网和能流

1、河口生态系的特点

1)初级生产力低

底质多淤泥,大型藻类不能固着,水体透明度低,浮游植物分布水层受限制2)次级生产力高

有机碎屑多,悬浮颗粒多,细菌多,以此为食的小型动物也多

3)微生物多

水体微生物比海洋多数百倍;底泥1~4亿个/g,比海洋高数千倍

4)海鸟、洄游性鱼类造成能量向系统外输出

第五章深海动物

一概述

1、深海的划分

一般指大洋中光线不能到达的海洋环境,或者比大陆架更深的地方。

如果以光照强度划分,则不同水域有一定差异热带水域起点较深(约600 m)

温带水域起点较浅(约100 m)。

2、深海的采样问题

1)采样时间长,一次约24 h

2)缆绳易打结缠乱,难伸到海底

3)水层拖网速度慢,许多生物漏网

4)定量难度更大

5)活体标本难以取得

二深海环境特征

光照:几乎黑暗、没有植物

压力:20~1000个大气压以上

盐度:恒定在35‰左右

温度:温跃层(上层水和深层水的过渡地带,厚度几百米~1千米)变化较大5~15℃温跃层以下变化较小,一般1~5℃

溶解氧:深海水团源自南北极水团的下沉移动,大多水层不缺氧。

影响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生物量最低氧区水深500~1000 m,DO <

0.5 mg / L,其次是离海底20 m左右的区域。

食物:

●能直接利用

幼体在有光层,成体游到深处而成为

食物;大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尸体,

下沉快,有部分可到达深海;其他有

机碎屑,下沉慢,越往深越少

●不能直接利用(下沉中微生物分解,菌蛋白)

粪球和甲壳类蜕的壳;木头、纤维素

三深海动物环境适应

1、形态适应

①体色灰色、黑色;最深层的为无色或不鲜明白色

②眼睛大眼睛:栖息深海最上部,光极弱,大眼增强采光

眼睛退化:栖息深渊,完全黑暗,眼很小或退化

管状眼睛:眼呈圆柱体,有两个视网膜,分别看远处和近处

异形眼睛:两眼大小不同,分别收集上方的光线和下方的生物发光

③口口很大,朝上开,可以吞下很大的食物

④个体大小深海鱼类大多比中上层鱼类小,但深海甲壳类有“深海巨型化”现象

2、摄食适应

①食性广――不挑食

②断续摄食――无节律

③嗅觉灵敏

3、繁殖适应

①繁殖周期深海相对恒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些动物同样存在繁殖周期

原因

●与潮汐周期相关的近底层流的变化

●温跃层的季节变化

●上层水域的生产力变化引起深海食物的季节性变化

②繁殖行为

黑暗环境如何寻找配偶

●发达的嗅觉

●发声器

●小个体雄鱼寄生或附着于大个体雌鱼

③繁殖能力和胚胎发育

深海动物大多性成熟晚,鱼类产卵量少,卵体积大,孵化时已处于较高发育阶段

④生活史类型

●幼体在有光层,成体游到深处

●幼体和成体都在同一区域

4、生理生化适应

①呼吸和代谢适应

●垂直移动

在中下水层向下移动时,水温下降,呼吸减少,抵消压力增大引起的呼吸作用增强

狭温广深性种类在深海低温环境下,垂直分布广

●低氧适应甲壳动物鳃表面积大,通气率高

●代谢率低温下减少活动量,降低代谢率

②循环适应

●循环器官特征

深海糠虾与浅海甲壳类比较:心脏大,大动脉粗,血管短

●总血量大,血液流速大

③抗压的生化适应

●深海动物垂直分布极限

1995年日本“海沟号”深潜器在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动物存在

●随深度增加,深海动物组织水含量增加(保持内外压平衡);脂肪和蛋白含量减少

●酶结构与酶活性

a与蛋白络合物有关如贻贝在强化钙海水中驯化后可提高抗压能力 b具有酶的保护剂如深海鱼类的FDPase(二磷酸酶)随压力增加而活性降低,但加入作用物FDP和Mg2+可保护酶活性

c酶调节剂如深海动物一磷酸腺苷的亲和力(对FDPase的抑制作用)与压力无关,而表层动物随压力增加而增加

5、深海动物的发光

发光器数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最深处反而减少

发光器结构:

简单的由一系列发光腺状细胞组织

复杂的由一种或几种结构:水晶体、滤色器、色素细胞调节膜,甚至肌肉组织,可开

闭和调节发光

发光的意义:

●隐蔽身体,逃避捕食(中层鱼类、乌贼等)

●强烈闪光,逃避捕食(深海乌贼被捕捉时

不放墨汁,而放强烈光雾)

●照明与发光诱食

●识别同类

四深海动物区系与多样性

1、区系组成

●大型底栖动物海绵、海星、海参等

●同一类群,深海与浅海种类组成不同

深海甲壳类:小型甲壳类(端足类、等足类、异足类)多;

大型甲壳类(蟹、虾、龙虾)少

深海鱼类:种类稀少。拖网捕鱼最深纪录是北太平洋的

千岛-堪察加海沟(7230 m);利用深潜器

观察到10000 m水深有比目鱼和虾类

2、物种多样性

●深海动物分布特征:低密度(不过“底上雪橇式拖网”改变了过去认为深海物种多

样性低的看法)、低生物量

为什么深海仍具有高的生物多样性???

●假设1:稳定性-时间假设 stability-time hypothesis

高度稳定的环境条件延续很长时期后,各种生物为适应其特殊的小生境及获得食物而演化成特化的物种。

★质疑:

深海的摄食环境及食物来源、性质相对于浅海很特殊,

但对于深海本身却很普遍

●假设2:“收割者” Cropper / “干扰理论” Disturbance theory

深海动物饥不择食,加上生物密度低,有效避免摄食竞争,因此各种动物都能生存下来而形成较高的多样性

★质疑:

强烈的摄食应该导致一定的生活史特征:如生长快、寿命短、

繁殖能力强等,但深海动物生活史类型却恰恰相反

●假设3:区域假设 area hypothesis

种类数与区域大小正相关,深海是很大的区域,所以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且随深度的增加,区域减小,多样性也随之减小

★质疑:

只适于大西洋;而在太平洋,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半深海

第六章生物能量学

一概述

1、定义

研究能量在生物体内转换的一门科学

生物能量学被用于三个相关的应用领域:

●研究生化过程及细胞活动中的能量转换(微观)

●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换(宏观,生态能量学)

●动物个体水平上的能量转换(中观,生理能量学)

2、研究概况

国外上世纪60年代兴起,国内上世纪80年代兴起

二能量收支基本模式

1 cal = 4.184 J

能量收支方程式:

C = F + E + M + G (+ P + Ev)

C――Consumption(食物能)

F――Feces(粪能)

E――Excreation(排泄能)

M――Metabolism(代谢能)

G――Growth(生长能)

P――Production(繁殖能)

Ev――Exuviation (蜕皮能)

生物能量学中心问题——阐述动物能量收支各组分之间定量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子对

这些关系的影响

三水生动物的摄食

1、食性的划分

1)碎屑食性食各种动物、植物性有机碎屑

2)草食性草食性动物共同特征: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蛋白酶活性低

●水生维管植物食性: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

●藻类食性:消化管长,淀粉酶活性高,具海藻酸分解酶

●浮游植物食性:消化管比体长大,淀粉酶活性高

3)肉食性共同特征是消化道较短,蛋白酶活性高,淀粉酶活性低

●浮游动物食性:以桡足类、枝角类、轮虫等为食物

●底栖动物食性:以螺、蚌、小虾、多毛类、寡毛类等为食物

●游泳动物食性:以小鱼为食物

4)杂食性

●杂食性偏植食性

●杂食性偏肉食性

2、食性选择及食性变化

1)食性的稳固性和可塑性

稳固性:稳固性:食物组成比较稳定,很少变化

可塑性:食物组成不稳定,容易变化

●高稳固性低可塑性动物:浮游植物食性、浮游动物食性、肉食性、植食性动物

●高可塑性低稳固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食物的选择

食物的易得性——饵料的量及其分布

3)食性的变化

原因:动物自身的变化和外界环境变化

●不同发育阶段变化:

●不同体长的变化:同一发育阶段,体长不同,食性不同

★以上两种食性变化主要是动物自身的变化,引起对食物喜好性的变化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栖息地变化同一种动物因栖息地不同,食物组成不同

渤海湾小黄鱼:毛虾、虾蛄、褐虾

黄海小黄鱼:太平洋磷虾为主

★以上三种食性变化是由于环境中饵料的易得性发生了变化

3、食性与摄食器官的特征

鱼类摄食器官:口、牙齿、鳃耙

●口位

口上位:中上层,吃游泳生物

口下位:底层,吃底栖生物

●口裂和牙齿

肉食性鱼类:口裂大,牙齿尖利

草食性鱼类:口裂小,牙齿钝

●鳃耙

非滤食性鱼类:鳃耙粗而疏

滤食性鱼类:鳃耙细而密

4、动物的摄食过程:生物饵料――捕捉――摄食

视觉:感觉器官为眼睛(肉食性鱼类)

触觉:视觉不发达,只有当饵料生物与感觉器官相接触,才能感知饵料和摄食

嗅觉(距离感觉器):视觉不发达,以嗅觉发现食物(鲍鱼)。嗅觉也可作为靠视觉捕食的动物的辅助感觉器官

味觉(接触感觉器):一般用于食物选择

侧线:可协助视觉发现食物,甚至成为主要的感觉器官

5、摄食方式

●捕食:

吞食:主要是鱼类,食物大小受口裂限制

撕食:甲壳类和鱼类,牙齿发达

●采食:摄食水生维管束植物(草鱼)

●滤食:滤食浮游生物或悬浮有机颗粒(鱼类、贝类、小型甲壳类)

●舔食:底栖鱼类及贝类,吻部发达

●其他:吮吸

6、摄食影响因素

①生物因素

●饵料密度:大多数情况下,摄食量(r)与饵料密度(P)呈正相关关系

●饵料大小:饵料大小对摄食的影响与摄食方式有关

吞食:饵料大小 < 口裂

撕食:饵料大小 > 口裂,但影响捕食效率

●动物本身密度:动物本身密度(N)对摄食有影响,特别

是有群居性或领域行为动物

②环境因素

●光照:

光照强度:与生态习性有关(夜行性、昼行性、趋光性)

光谱(光波长):对不同动物影响不同,因不同动物的感觉光谱范围不同

●背景颜色:罗氏沼虾幼体在不同颜色背景下的摄食与游泳速度

第七章动物的饥饿与补偿生长

一饥饿对水生动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1、饥饿的定义

完全没有食物供应(狭义)

食物不足(限食)

食物营养缺乏(食物的营养素水平没有达到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需要)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揭示动物适应饥饿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

指导意义:对渔业资源管理及水产养殖等方面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饥饿对水生动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①饥饿对代谢的影响

?水生动物在饥饿状态下将降低代谢水平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

?饥饿过程中不同种类代谢率的变化特征有所不同:

1、代谢率变化为先下降而后稳定在一定水平

2、代谢率的变化呈波动状

3、代谢水平下降过程呈阶梯状

水生动物饥饿状态下的能量利用方式:

1、降低代谢水平以节约能量消耗

2、将代谢尽可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②饥饿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

?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饥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被消耗。

?饥饿条件下,动物对机体能源物质的利用有先后次序,并且因种类而异。

?不同种类在饥饿阶段的主要供能物质有很大差异。

③饥饿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饥饿使消化系统形态和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肠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肝脏横切面萎缩,胃粘膜皱褶高度下降,肌纤维体积及横切面积减小

④饥饿对水生动物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通常采用不可逆点(PNR)来衡量动物体耐饥饿能力。

?处于某个发育关键阶段的仔幼鱼对饥饿的耐受力较差。

?饥饿导致幼体发育、变态时间的延长。

?饥饿对水生动物存活的影响程度因不同种、同一种的不同种群或发育阶段而异。

⑤饥饿对形态行为的影响

?饥饿使动物外部形态产生某些特定变化。

?饥饿使某些鱼类的集群性减弱。

?饥饿还会影响动物的游泳速度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二水生动物的补偿生长

1、补偿生长的定义

动物继饥饿后恢复摄食时其生长速度加快并超过未受饥饿胁迫的正常个体的现象

2、研究意义

?了解动物适应环境胁迫的生理生态对策

?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缩短养殖周期

?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降低饲养成本

?降低动物排泄物导致的环境污染

3、补偿生长的分类

1)超补偿生长:指动物经过饥饿或限食后再恢复投喂一段时间,其体重净增量超过了

相同时间内持续投喂的个体。

2)完全补偿生长:饥饿或限食后恢复投喂的个体体重净增量接近或达到持续投喂体。

3)部分补偿生长:动物在饥饿或限食后恢复投喂时生长速度加快,但最终体重不能赶

上在相同时间内持续投喂的个体。

4)不能补偿生长:指动物在恢复投喂后,不仅体重赶不上持续投喂个体,连生长速度

也不及正常水平。

4、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

?提高食物转化率

?增加摄食量

?增加摄食水平同时改善食物转化率

5、影响补偿生长的因素

?饥饿时间或限食程度

?食物的营养性质

?恢复投喂时间

?动物的发育阶段和性成熟程度

6、补偿生长的实验设计

1)就食物的限制程度来分

研究完全断食之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限制摄食水平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限制食物中某种营养成分后产生的补偿生长

2)就饥饿时间和恢复投喂时间来分

处理组饥饿和恢复投喂的时间相等,采用饥饿和恢复生长交替循环的方法,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时间不等,而恢复投喂时间相等,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时间相等,而恢复投喂时间不等,对照组持续喂食。

各处理组饥饿和恢复投喂的时间都不相等。这种设计可以有多种组合,比较复杂。

7、补偿生长研究存在的问题

?研究资料比较零散,不系统

?一些研究方法尚待探讨

?关于补偿生长的机制问题

8、补偿生长现象的应用前景

?利用补偿生长原理,改变投喂方式,提高食物转化率。

?利用饥饿期间排粪排泄量减少以及恢复生长期间食欲的增加来减少养殖过程的残饵

量,从源头上控制自身污染。

9、研究展望

?重要经济种类饥饿后是否有补偿生长效应、补偿生长的程度以及各种因素对补偿生

长的影响。

?饥饿对动物免疫力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一、概述 (5分) 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2)稳态的概念 2.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2)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补充。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分)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的概念 (3)阈值、阈电位和锋电位 2.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 细胞膜的生理功能:物质转运和信号传导 物质转运方式:1.小分子物质或离子的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转运:出胞和入胞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答案

. 答案 一、名词解释: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文档Word

.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 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 形成圆盘状的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调节肾素的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的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的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的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称为肌小节,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露出在粗肌丝的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和,直至处于持续的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跨膜外流而引起的终板膜跨膜内流和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的NaK 的去极化称终板电位。.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37文档Word .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基本概念 生物系统 生物系统: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环境系统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物种 物种: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形成,而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隔离 生态因子、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因子、非密度 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第一性周期因子:光;温度 次生性周期因子:湿度;溶解氧 非周期因子:自然灾害 非密度制约因子: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与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如天气和污染物等非生物因子 密度制约因子:系统中对种群的作用大小随种群本身密度变化而变化的因子,如竞争者和疾病等生物因子 限制因子、生态幅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某个最小量的因子限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幅:耐受性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即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耐性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 成分。 耐受性定律: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能耐受的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生态上的最高点 驯化、休眠、滞育、适应、适应组合 适应:有机体面对所有的环境胁迫成分所采取的降低生理压力的改变

驯化:生物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适应组合: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所表现出的协同的适应性 滞育:昆虫等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发育时期,由于内在原因,出现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的生理状态,是对有节奏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生物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生理有效辐射、生理无效辐射 生理有效辐射:能被光合作用利用的辐射(红光和蓝紫光) 生理无效辐射:很少被光合作用利用的辐射(绿光) Bergman规律、Allen规律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法则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发育时期内的有效温度与发育时间的乘积是一个 常数K=N(T-C) K:有效积温,常数,用“日度”表示 N:发育历期,天数 T:发育期内的平均温度,C? C:生物学零度,C? 范霍夫定律(Q10定律)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全

(注:其中加粗的知识点考大题的概率为99.9%、还有编辑时可能有误差请大见谅、祝大家考个好成绩!!!) 绪论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①整体和环境水平;②器官和系统水平;③细胞和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2.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3.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机体受到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通过反射活动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4. 动物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第一章、细胞的功能 1.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指一些小分子的脂溶性物质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方式。如:二氧化碳、氧气 易化扩散:某些物质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电化学梯度)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如:Na+通道 易化扩散分类: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主动转运:在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下,通过消耗ATP,将某种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特点:(1)逆浓度梯度转运(2)消耗能量(3)需要载体介导 (1)原发性主动转运如:钠钾泵、钙泵、碘泵(2)继发性主动转运如:主动转运分类: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分类:(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由G蛋白耦联受体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试题库-期末考试-兽医考研-专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正常原尿的下列成分中哪一种能全部被重吸收? ( ) A、水 B、Na+ C、尿素 D、葡萄糖 2. 在肾小球滤过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出球小动脉血压 3. 阴部神经兴奋时( )。 A、尿道括约肌收缩 B、逼尿肌收缩 C、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D.尿道外括约肌舒 4. 对原尿部分物质而言,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降支 D、髓袢升支 5. 大量失血引起尿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C、.囊压增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滤过膜通透性减小 6. 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 )。 A、重吸收物质种类少 B、各种物质重吸收量少 C、小管液与上皮细胞液保持等渗D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7. 肾维持机体水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下列哪一项的调节实现的?( ) A、肾小球的滤过量 C、近端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B、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8. 下列哪一项可直接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 ) A、血管紧素 B、抗利尿激素 C、心房钠尿肽 D、醛固酮 9.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维持依靠( )。 A、弓形动脉 B、小叶间动脉 C、管周毛细血管网 D、直小血管 10. 建立起肾外髓部渗透压梯度的物质基础是( )。 A、NaCl B、尿素 C、肌酐 D、KCl 二、填空题 1.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__________、肾小管、集合管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2. 肾小球滤过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而__________调节Na+、K+的转运。 4. 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大量饮清水引起的利尿称为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的增高、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的降低,是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6. 肾小球旁器由,和三部分组成。 7. 浓度升高、浓度降低可直接刺激醛固酮的分泌。 8. 滤过分数是和之比,表示流经肾脏的血浆被滤出生成原尿的情况。 9.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是定比重进行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左右,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 10. 初级排尿中枢在。皮层的高级中枢可抑制或加强初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三、判断题 1. 在一般情况下,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维持的。…………() 2.原尿与血浆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尿中不含有红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3.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将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量减少。………………() 4.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尿量增多。…………………() 5. 尿液的浓缩主要发生在髓袢升支粗段。因为该段肾小管不能主动重吸收 Na+而对水通透,使髓袢升支粗段小管液成为高渗溶液。………………………………() 6. 肾小管和集合管可分泌H+、K+和NH3。…………………………() 7. 生理状态下不同物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能力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大小, 而和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8. 葡萄糖的重吸收是与Na+的主动重吸收是相耦联的,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9. 抗利尿激素可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水的重吸收 大部分在该部位进行。……………………………………………() 10.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入胞方式从小管液中重吸收少量被滤出的小分子蛋白质。()

水生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复习题 1 名词解释 1. 似亲孢子:藻类在形态结构上与母细胞相似的不动孢子 2. 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少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的孢子。 3. 段殖体:丝状蓝藻藻丝分出的短的分段,又称藻殖段 4. 咀嚼器:是轮虫消化系统中特有的构造,它与头冠结合,与取食有关,用以磨碎食物,下部常具2~7 个唾液腺。 5. 假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气泡,显微镜下呈黑色、红色或紫色的不规则形。 6. 壳缝:是羽纹硅藻细胞壁上的一个重要结构,壳面中部或偏于一侧具有一条纵向的无纹平滑区称为中轴区,在壳面沿纵轴有一条裂缝即为壳缝又称纵沟。菱形藻等壳缝呈管状,称为管壳缝。 7. 壳弧:枝角类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为壳弧。 8.水生生物学: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除鱼、微生物以外的动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水生生物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及经济意义各个方面。 9 昼夜垂直移动:各种动物对光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因此,当水环境中光照条件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白天,当光照较强时,浮游动物则躲进较深的水层,而夜晚则上升到水的表层,随着光线的昼夜交替,浮游动物每昼夜往返运动一次,这种现象称为昼夜垂直移动。 10. 自游生物:(游泳生物)是形状较大、游泳能力很强、能主动地做远距离游泳的生物,也能逆流自由行动。 11.漂浮生物:在水面区生活的生物类群称漂浮生物,它们的身体一部分在水中,另一部分则露出水面。 12.底栖生物:指水中营异养生活的浮游动物,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称为底栖动物。 13. 固着生物:固着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固着生物。指固着于底泥,石块或其它固着物上的生物。在动物中除脊椎动物以外各门都有固着的种类。 14 浮游植物:淡水浮游植物主要是指各种藻、细菌和菌藻植物中的一些植物,浮游植物一般是小型的,它们有的是单细胞体,有的是群体或丝状体,丝状体多为不分枝的,还有多细胞分枝的丝状体。 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 15. 湖靛:微囊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消化,使水色呈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常被风浪吹涌堆集在一起,好像在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称之为湖靛。 16. 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夏卵直接发育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当环境恶化时,雌体产出的卵,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为单倍体,这种卵称为需精卵,产生需精卵的雌体称为混交雌体。 17. 不混交雌体:轮虫生殖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雌体能不停地产出非需精卵又叫夏卵,这种雌体称为孤雌生殖的雌体又叫不混交雌体。 18. 夏卵:又称为需精卵,卵壳很薄,不需要经过受精,也不需要经过减数分裂,即可直接发育为可混交雌体。 19. 休眠卵:卵壳厚,壳上具花纹和刺,能抵御如高温或低温、干涸以及水质恶化等各种不

《养殖水域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养殖水域生态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22216) 一、名词解释 1.限制因子:。 2.临界氧量: 3.拥挤效应: 4.生态位: 5.水呼吸: 6.赤潮生物: 7.内禀增长率: 8.窒息点: 9.营养级: 10.生态学: 11.生态系统: 12.生态因子: 13.生境: 14.阈: 15.生态幅: 16.指示生物: 17.种群: 18.环境容纳量: 19.生物群落: 20.群落演替: 21.库: 22.积温: 23.有效积温: 24.生物群落: 25.生态平衡: 二、选择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生态学定义是由首次___ ____提出 的。 A. Odum E.P. B. Haeckel E. C. Forel D. Tansley 2.水体光照特点之一是透入水层光的光照强度随着水深的增加而_________。A.指数式 递减 B. 指数式递增 C. 不变 D.算术级数递减

3.鱼类和贝类的存活曲线接近于__ _____。 A. B型 B. C型 C. A型 D. 其它型 4.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5.以下哪种生物更倾向于K-对策者____ ___。A.轮虫 B.枝角类 C. 桡足类 D. 原 生动物 6.海洋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 _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7.淡水硬骨鱼类对水体溶解盐的适应性调节机制是____ ___。A. 等渗调节 B. 低渗调节 C.高深调节 D.随渗调节 8.天然淡水温带湖泊中氧气的主要由___ ___消耗。A.鱼类呼吸 B.逸散入空气 C.底栖生 物呼吸 D.水呼吸 9.林德曼定律生态效率一般是_____ ______。 A. 10% B. 10-20% C. 50% D. 15% 10.两物种间相互作用彼此得利但缺少另一方不能继续生活的种间关系为_____ _____。 A. 互利共生 B. 原始合作 C. 竞争 D. 中性作用 11.个体水平的生物能量学方程一般是指_____ ______。 A. C=P+R+F+U B. PG= PN+RA C. P = PNC +R D. PNC = PG – RA-RH= PN-RH 12.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 _______。 A. D = KCL B. D = K-C+L C. D = KC/L D. D = K+L -C 13."Q10=2-3"所表示的生态学意义符合________。 A. 10%规律 B. Vant Hoff' law C. R.Q. D. 发育温度阈 14.有机物质的分解包括破碎(C)、降解(K)和淋溶(L), 则有机质分解(D)的表达式为 ___________。A. D = KCL B. D=K-C+L C. D= KC/L D. D = K+L-C 15.生物多样性可用________________指标而数量化。A.生长曲线 B.种群转变速率C. 香 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D.能量转换效率 16.____________是水生生物最重要的限制因素 A.水温 B.光照 C.溶氧 D.盐度 17.表示化学耗氧量的是____ __。 A . BOD B. COD C.TOD D.TOC 18.下面不属于水体生态因子中的自然因子的是___________。 A.降水量 B.土壤深度 C.微生物 D.溶解盐 19.以下呈C型存活曲线的生物是______。 A. 熊猫 B. 鲸鱼 C.鲤鱼 D.人 20.被水分子强烈散射的是____ __。 A.红光 B.蓝光 C.紫光 D.黄光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

一、概述 (5分) 1、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与内环境得概念(2)稳态得概念 2。机体功能得调节 (1)机体功能调节得基本方式 (2)反射与反射弧得概念 动物生理学:就是研究动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及其调控得科学。 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①阐明机体各部分机能活动特点,以及各部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得规律;②阐明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各器官、系统活动得变化规律、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水平:①整体与环境水平;②器官与系统水平;③细胞与分子水平。 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①离体实验;②在体试验)2、慢性实验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就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得环境、 内环境稳态:组成内环境得各种理化因素得变化都保持在一个较小得范围内,称为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就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得必要条件,也就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得基本条件、 内环境稳态并非静止不动,而就是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所产生得有规律得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得基本方式就是反射。类型:1、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 反射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特点:迅速、准确、时间短、作用部位局限 2。体液调节:内分泌腺与具有内分泌功能得组织细胞产生得特殊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到达较远或邻近得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特点:范围广、缓慢、持续时间长 3。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得反应,这种反应就是组织、细胞本身得生理特性,并不依赖于外来得神经或体液因素得作用,所以称之为自身调节。例如:血管平滑肌在收到牵拉刺激时,会发生收缩反应。 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就是神经与体液调节得补充。 动物生理功能得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系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调节:即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号返回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能够根据反馈信号来改变自己得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得活动进行调节。 反馈包括正反馈与负反馈。 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得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正反馈。如: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负反馈:反馈信号能够降低控制部分得活动,称为负反馈。如:血压、体温、肺牵张、血钙、 二、细胞得基本功能(5分) 1、细胞得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得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兴奋性与兴奋得概念 (3)阈值、阈电位与锋电位 2.骨骼肌得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得兴奋传递(2)骨骼肌得兴奋-收缩偶联 细胞膜得生理功能:物质转运与信号传导 物质转运方式:1、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得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2。大分子物质或团块得转运:出胞与入胞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名词解释: 7.原尿:入球小动脉得血液经过肾小球得滤过作用,形成得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得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得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得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得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与其它不需要得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得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得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得能量释放、转化与利用得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得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得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得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得代谢强度与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得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得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 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得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与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得过程。 20。胃得排空:随着胃得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 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

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得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与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与胃体部得肌肉舒张得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得消化液中得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得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25。肾单位:肾单位就是肾脏得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26.致密斑: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或髓绊升支粗段部分,细胞核密集而形成圆盘状得聚集区,其功能为感受小管液中钠离子浓度得变化从而调节肾素得分泌. 27.继发转运:指通过耦联转运系统由离子梯度驱动得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原尿得量 2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得血糖浓度 30。高渗尿:尿得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31.肌小节: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得部分称为肌小节,就是肌肉收缩与舒张得基本单位 32.横桥:肌球蛋白得头部露出在粗肌丝得表面形成横桥. 33.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得收缩 34.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得收缩 35.强直收缩:对肌肉刺激频率不断加大,肌肉不断进行收缩总与,直至处于持续得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36.终板电位:终板膜上发生得Na+跨膜内流与K+跨膜外流而引起得终板膜得去极化称终板电位。

水域生态学资料整理

生态学:Ecology: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内涵变化 有机体①不包括人②包括人而且强调人的活动 环境①不包括人类环境②重视人类环境 生态学的层次 1.个体 2.种群population:栖息在同一水域或环境中放入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3.群落community在一定空间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组成的集合体 4.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同一体 5.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面有生命的部分,包括大气、水域和陆地。 生态学分类 按生命层次划分 1.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主要研究生物的个体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主要研究同种个体组成的种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形成和发展方面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研究由群落与周围理化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平衡与调 控机制等方面 按研究生物分:动物、昆虫、鱼类、植物、微生物等 按栖息地分:陆地、淡水、海洋、荒漠、森林 按应用方面分:渔业、农业,景观、保护生物学 按研究手段分: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数学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态经济学 水的性质:1、物理性质:①比热;②密度;③表面张浮力; 2、光与热:①热:夏;冬;②光 3、化学性质:①高度溶解性;②PH为中性 水体分类:1、按流动性分:静止水体、流水水体、半流水水体;2、按盐度分:淡水水体、半咸水水体、咸水水体、内陆盐湖 河流的水文学特征指标 水位、干流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流速、径流量、径流深、比降、径流系数、 河流的分段 1.河源:河流的发源地,水较浅,比降比较小,水流比较缓慢,底质为冻土层或卵石 2.上游:河谷呈“V”字型,比降大,流速非常大,含沙量高,底质多为大小不等的石块 3.中游:水面不叫开阔,河谷呈“U”字型,比降较低,流速减缓,底质多为卵石或石砾 4.下游:水面非常开阔,比降非常小,流速缓慢,底质多为淤泥或细沙 5.河口:河流与海洋的交界处,此处容易形成三角洲和河网 湖泊的形成原因 1.构造湖:由于地质运动地壳断裂形成的湖泊,一般湖泊面积比较大,水比较深 2.火山湖:由死火山的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面积不大,水体较深 3.堰塞湖:由地震、山崩或火山喷出物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 4.泻湖:本来是海湾,但由于泥沙的淤积作用与海洋分离而形成的湖泊 5.牛轭湖:由于河水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曲所形成的湖泊 6.溶蚀湖:在可溶性石灰岩等分布区域,由于地下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湖泊 7.冰川湖:由于磨蚀和冰渍物堆积所形成的湖泊 8.风成湖:由风力的作用所形成的浅而水的洼地蓄水所形成的湖泊,随水源的变动而移动,又称游移湖 岸线发育系数:湖岸线长度与湖水面积相同的园的周长的比值 湖泊的分区及生物:包括水底区、水层区、水面区 1、水底区:沿岸带、亚沿岸带、深底带(底栖生物) 2、水层区:沿岸区、湖心区(浮游生物) 3、水面区:水体与空气交界的地方(漂浮生物) 水库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 1.湖泊型水库:修建在平原区,表面积比较大 2.河道型水库:修建在峡谷之中,形状如同河道 3.分支型型水库:多修建在丘陵山区,具有很多淹没的港湾,支流等突出部分 根据库容大小分类 1.大型水库:库容>1亿立方米 2.中型水库:1000万立方米<库容<1亿立方米 3.小型水库:库容<1000万立方米 水库分区 1.河道区:水库的上游,水流比较急,水比较浅,透明度比较小,水文性质类似河流 2.过渡区:河道区以下,沉积作用增强,透明度增大,水流变缓,深度增加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得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得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得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与环境水平得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得反应与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得整合机制。(捕食行 为、逃离行为) B、器官与系统水平得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与控 制它们得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得作用与意义。 C、细胞与分子水平得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得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得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得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得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得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 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得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得手术与方法;整体条 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就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得在体活 动情况. 4、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就是机 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得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与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得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得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得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与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1、细胞膜得结构特点 液态相嵌模型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 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 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得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 跨膜转运得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得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 四、入胞与出胞:入胞:细菌、异物得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得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得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得概念 兴奋:就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理功能加强得反应。 抑制:物质得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得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与机体发生反应得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得刺激引起得相应得活动。 兴奋性:就是指活细胞,主要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外正内负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可扩布得电 位变化过程。 极化:细胞就是不良导体,膜内得细胞内液与膜外得

畜牧兽医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动物生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每分通气量2.氧饱和度3.氧解离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5.余气量6.肺牵张反射 7.原尿8.终尿9.肾小球滤过率10.有效滤过压11.排泄12.肾糖阈 13.能量代谢14.基础代谢15.氧热价 16.等热范围17.蒸发18.辐射 19.物理消化20.胃的排空21.反刍 22.容受性舒张23.化学消化24.微生物消化 25.肾单位26.致密斑27.继发转运 28.肾小球滤过率29.肾糖阈30.高渗尿 31.肌小节32.横桥33.等张收缩 34.等长收缩35.强直收缩36.终板电位 37.量子释放38.三联体39.横管 40.化学性突触41.神经递质42.突触延搁 43.受体44.特异投射系统45.脑干网状结构 46.去大脑僵直47.锥体系48.条件反射 49.牵张反射50.脊髓休克51.内分泌 52.神经内分泌53.旁分泌54.激素 55.垂体门脉系统56.长反馈调节57.应急反应 58.性成熟59.体成熟60.发情周期 61.精子获能62.顶体反应63..着床 64.生殖65.排卵66.分娩 67.妊娠维持68.初乳69.常乳 70.心动周期71.每搏输出量72.心力储备 73.期前收缩74.代偿间隙75.窦性节律 76.异位节律77.每分输出量78.脉搏压 79.动作电位80.静息电位81.主动运输 82.易化扩散83.内吞84.胞吐作用 85.时值86.阈值87.内环境 88.血压89.吸收90.基本电节律 91.肺活量92.血型93.稳态 94.血清95.血浆96.红细胞比容 97.红细胞脆性98.血液的粘滞性99.血沉 100.血液凝固101. 去极化102. 中枢延搁 103. 突触104. 兴奋-收缩耦联105.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106.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107. 突触前抑制108. 突触后抑制109. 潮气量11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11. 单收缩 112. 凝血因子113. 等渗溶液114.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15. 血浆胶体渗透压116. 血浆胶体渗透压117. 解剖无效腔118. 氧容量119. 氧含量120. 消化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对x作图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共生、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