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教学丰富英语课堂(一)
- 格式:docx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1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依托传统文化,整合文本内容2011版新课标这样界定基础阶段的外语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
简而言之,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从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开始,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而人文性则承担着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开拓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然而小学英语教材的编撰对文化项目没有作分门别类系统的介绍,在教材中只是以零星、不完整的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教材中那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
如将“戏曲、脸谱、太极、皮影、茶艺”等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本知识巧妙结合。
【案例】湘少版三年级上册Unit 9 It’s a mouth课堂中以京剧脸谱为切入点。
第一步:趣味认读、学习新知。
将京剧脸谱中独有的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形状单独剪彩出来,同时分别用英语描述:“Eye looks like a bird. Nose loo ks like a bone. Mouth looks like a hat”,以此帮助学生辨别器官。
接着将剪纸贴在提前画好的脸谱框架里,层层揭晓脸谱面容,学习知识:eye、nose、mouth、ear。
第二步:甲骨文与单词抽象结合,巩固新知。
以现有文字作为桥梁联系甲骨文和英文,让孩子来猜对应的单词。
在古今衔接、中西对照的趣味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第三步:情感升华、课外延伸。
一个京剧脸谱最凸显的部位是眼睛,每个人都要保护爱惜自己的眼睛,同时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总结8篇第1篇示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全球交流中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文明之根。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了解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传统文化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比如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同时学习有关中秋节的英文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水平,还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可以作为英语教学的主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国家的风土人情。
比如说,通过学习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并通过英文介绍这一发明的历史和作用。
这样的主题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还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也可以在英语教学的评价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学生的考试和评价中,可以适当地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测试,以评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值得鼓励和推崇的做法。
希望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2篇示例: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瑰宝,它包含着这个国家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借助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英语所代表的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作者:黄丽娟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20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让之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堂【作者简介】黄丽娟,女,湄州湾职业技术学院,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公共课的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编号:JZ18103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影响着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三观。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思维模式、审美品位和品德三观,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对学生有着许多现实意义。
本文笔者指出了大多数英语课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对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代代相传,仿佛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影响着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三观。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文字、语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例如,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高山流水》古筝名曲、敦煌壁画等属于“乐”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傳统文学;春节、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
此外,中国园林、庙宇;对联、成语;宗教哲学、神话传说;传统服饰、茶道、八大菜系等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思维模式、审美品位和品德三观,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及策略摘要: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日益强大,“中华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新时代”的新潮流。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上,老师要对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加深对英语教材的理解,从而弥补英语课堂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英语;必要性;策略1小学英语课堂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课,既是一门工具课,又是一门具有一定文化交流能力的素质教育课,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门课给予足够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门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最优的教学计划,并把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到课堂上,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英语课单调乏味的弊端,促进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语言学习效率。
同时,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小学生因为年纪小,英语基础比较差,在学习中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英语水平很难提升,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专心听讲,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眼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国家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许多教育领域过分重视外来文化的传播,而忽视了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只知道国外的节日文化,却不知道中国的节日文化,如果再不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一点很重要,既要靠国家来控制,也要靠老师们主动承担起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也有一些老师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该由语文老师来承担,这是一种很可笑的想法。
作为外国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他们应该积极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让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巨大影响,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将我们民族的精髓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后代人看到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辉煌。
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入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
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入挖掘学生的情
感和思想,通过体验中华传统文化掌握英语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
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
首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师生可以一起用英语引用《礼记》、《诗经》等有关文学作品,迅速将语言语境和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有更丰富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巧,完成听、说、读、
写的英语任务。
其次,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学生的情感思维学习。
为此,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以故事的形式探
讨中华文化的精髓,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
背景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获得思辨能力,重新评价各种
文化礼仪和价值观念,心态放松,学会热爱和尊重他人。
最后,通过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丰富并完善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的英语素材,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学习内容,实现“爱中华文化,学好英语”的目标,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早日实现英语学习的价值。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深入挖掘学生情感思维,丰富并完善英语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英语学习的价值,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其教学也逐渐引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
在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本文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在英语课堂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古诗词、传统节日、戏剧表演等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在教授英语诗歌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诗人的诗作,通过诗歌的翻译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节日习俗时,可以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与英语阅读材料结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与英语阅读材料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可以选取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历史传说等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意义1. 丰富英语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英语课堂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也能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其对世界文化的认知。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文化,增强与我国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促进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许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一味传授西方文化,导致崇洋的思想日趋严重。
学生们对英美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只字不提。
他们往往可以清楚地掌握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对中国传统的元宵、端午、七夕等节日的渊源知之甚少。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的教学,应成为我国教育各阶段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而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无疑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呢?一、课前小点尽享充分利用课前预备的两分钟。
往常的这段时间,欣赏英文歌曲,诵读英语歌谣居多,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歌曲和歌谣越来越少,每天单调的儿歌诵读已经渐渐成为机械的重复,很难达到应有的热身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两分钟时间,起着反作用。
为更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可以设计如下教学内容,称之为“课前小点”,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英语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谚语格言起步走。
中国有许多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语后也朗朗上口,而且与英语的一些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师可将谚语收集并稍加分类,如学习篇:It’s never too ol 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时间篇: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hours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
意志篇: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品德篇:So said, so done. 言出必行等等。
2.旅游景点开心数。
假期前后,可以由假期的旅游引入对中国著名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的介绍。
由于贴近自己的生活实践,学生总会很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地址名称。
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能收集很多地名,长城:the Great Wall,西湖:West Lake,苏州园林Suzhou Garden,常州恐龙园The dinosaur park in Changzhou,并渐渐养成了关注身边英语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17期(总第529期)小学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打造魅力英语课堂施中美【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教学改革队伍,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来改进英语教学课堂,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形式。
小学英语教师也应意识到,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以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分析渗透传统文化、打造魅力小学英语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渗透策略作者简介:施中美(1976—),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经过诸多教学尝试后,许多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也有所提升。
但仍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够利用英语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形成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应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后“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
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英语能力与素养的同时,也应在小学英语课堂巧妙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让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野面对英语学习,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一、在单词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单词是学习英语的基石,掌握了丰富的单词,学生才有机会、有能力将英语学好。
但是英语单词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变化形式丰富,只通过死记硬背学生是记不住单词的,学习效率也难以提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1]。
要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教师不妨赋予单词更丰富的含义,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让学生结合相关文化知识认识单词、记忆单词,对单词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何利用英语文化促进英语教学作者:胡娟来源:《成才之路》2014年第30期《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强调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本文的教学探索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展开,尝试从英语文化在提升课堂趣味、助力知识理解与促进教学互动这三个特殊教学功能入手,就如何化“英语文化因素”为教学催化剂分享了自己几点教学经验。
一、英语文化提升课堂趣味小学生好奇心强但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积极性高但是情绪不稳定,而课堂趣味性则是解决之一难题的灵丹妙药。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缺乏趣味的英语操练活动往往会使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消极情绪,导致朗读的声音拖拖拉拉,举手的学生稀稀拉拉,课堂气氛沉闷,不仅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也教得疲惫不堪。
由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方文化因素,把它作为调剂课堂气氛的调味品。
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 8“Dolls”时,为了顺其自然地导入“dolls”这个教学话题,笔者以外国儿童主题乐园——迪士尼(Disneyland Park)导入教学,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呈现了那些陪着我们成长的经典卡通形象,如米老鼠(Mickey?Mouse)、唐老鸭(Donald?Duck)、白雪公主(Snow?White)、小熊维尼(Winnie?the?Pooh)、跳跳虎(Tigger)、辛巴(Simba)、贝儿公主(Belle)等,旨在通过这些熟悉可爱的卡通形象激发起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dolls”的形象更加直接生动,为本课的英语教学添上一抹童真的色彩,激发学生们对玩偶的喜爱之情,从而让教学更加顺利更加有趣。
在学习外国卡通形象的基础上,笔者由此及彼,转换镜头,播放一些国产热播动画形象,如喜羊羊、灰太狼、光头强、海绵宝宝、大耳朵图图等,从文化的跳跃,拉近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让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找到乐趣之源。
用文化教学丰富英语课堂(一)
【摘要】本文结合英语教学课堂实际,探讨了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利用文化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创造生动、动态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学习课堂教学
一、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文化的过程,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流与沟通。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语言失去了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教学会变得呆板,学生会变成操练的机器,从而对英语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忽视文化教学,许多大学生在进行简单的日常英语交流方面会出现障碍,闹出笑话。
因此在教学中强化文化教育更便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来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而且丰富多彩的异国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充实我们的英语课堂。
二、传统的文化教学误区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似乎还缺乏深度的认识和实践,或者我们进行了文化教学,但不注重方法,或是过于侧重直接向学生灌输诸如英语的历史、地理、经济、宗教、教育等理论性很强的东西。
但在人们更讲究现实,注重时效的当今社会,单纯的说教和引导只会让英语课堂显得更加乏味,苍白,使原本鲜活的文化现象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通过学习本身和知识内容引起的兴趣就格外重要。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和无意注意。
文化教学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就词讲词或就话语论话语,不局限于对语言材料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通过所学语言学习了解其中的民族文化语义,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用文化教学丰富英语课堂
1.通过英文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学习鲜活的语言
英文电影故事情节取材于生活,其中的场景,道具及其他方面都充分展示西方生活的真实,演员说的英语也是生活中本族语者说的英语,具有“权威性”。
电影作为动感的可视媒体,使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不仅能听到人物的对白,而且能看到背景画面,演员的动作,表情,着装等超语言线索(extra-linguisticclues),可以更容易,更准确地理解语言。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选取不同情景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察体会,模仿练习,既可以学习语言又可以吸收文化。
这样不但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学习、生硬的语言说教,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在不同情景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和地道的英语表达。
此外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感染力可以很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成为—种精神享受,进而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