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5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军阀混战,统一中国。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介绍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起因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严重,形成割据割据局面,国家统一和发展受到阻碍。
2. 经济危机:北伐战争前的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农业、工业和商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3. 国民党内部矛盾:北伐战争前,国民党内部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形成困难。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发动的一场武装革命战争。
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 第二次合作:国共合作关系再度发展,北伐战争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
3. 前进路线:北伐战争中,以苏区为根据地,采取坚持游击战争和歼灭战相结合的策略,逐渐向内地进军。
4. 打破长江防线: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发生多次激烈战斗,最终击溃北洋政府军队,打破了长江防线。
三、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 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展: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达到了国家统一的目标。
2. 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伐战争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现了政权的更替,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北伐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可,增强了党的领导地位。
4. 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北伐战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战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结起来,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意义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理本课线索
记必背重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标志1924 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基础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黄埔军校的建立
条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时间1924年5月地点广州黄埔
负责人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
部主任
作用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
伐战争作了准备
北伐战争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时间1926—1928年
经过
(1)北伐先锋: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
2)湖南、湖北战场(初期的主要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
昌战役,吴佩孚主力被基本消灭;
(3)江西战场:歼灭孙传芳的主力;
(4)闽浙战场: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易误警示
1.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而不是中共三大的召开。
2.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的一部分,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知识拓展
国民革命运动与北伐战争的关系
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 是1924—1927年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指导下,国共两党及其他革命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和武装斗争等。
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一部分,也是国民革命运动中的高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