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的创造蒙牛奇迹】牛根生: 2008是否辞去董事长取决于三因素
- 格式:docx
- 大小:19.26 KB
- 文档页数:4
牛根生中庸的几个问题点我们看到,牛根生很中国。
很中国的牛根生,他的追求、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因为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而在很另类中更容易发现其历史背景;因为弘扬了中国商业文明的深刻底蕴而在当代市场经济中独树一帜;因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与外来文化在中西合璧中更彰显了特殊的魅力。
于是,牛根生现象的真正意义是,在中西方企业家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最具借鉴的意义是什么?1、牛根生能否被复制?问:从小50元被卖给人家做养子,从刷瓶工到伊利副总,然后是被边缘化而辞职另谋生路,最后是走投无路创办蒙牛,个性化的牛根生最终还给社会一位个性化的企业家。
那么,在MBO、年薪制、股权、分红等等带有体制根本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中国的企业家,向左?还是向右?答:如果不抱任何的偏见,我们会发现牛根生所进行的,是一种带有超越意义的体制改革。
尽管它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是却体现了一种非凡的探索价值甚至穷尽了人类精神的一定层面。
从这个标本望过去,作为人的企业家的最具价值的选择,也许会离开客观的、世俗的和市场的范畴而表现得更有层次。
2、牛根生能否超越“西方”?问:中国人讲中庸,西方人重偏执。
中庸的中国人至今仍在“发展”,而鼓吹建设性破坏的西方人“发达”得流油。
这个时候将牛根生的“共产实验”津津乐道,如何激发中国企业家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答:中国能否追上发达国家?中国追上的发达是否和他们的一样?中国如果真的也发达了能否有所建树和有所突破?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来看牛根生的案例,答案就会非常明确。
同样,没有谁非要开展一场向牛根生同志学习的运动。
但是,中国企业家不能对此集体性失语,更不能不考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大目标下的自己的创新式活法。
3、牛根生是一流企业家吗?问:比尔。
盖茨是一流企业家。
他将最好的产品奉献给社会,创造了一流公司的不朽神话,在将公司做成帝国后把自己的财富拿来捐赠给社会。
而牛根生在小试牛刀后就平添退意,是典型的中国式“小富即安”的翻版。
成败论英雄——中国当代商界风云人物评析(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今年选的公选课《成败论英雄——中国当代商界风云人物评析》,看着老师放的那些视频,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没有关注过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经历,因为自己一直感觉好迷茫,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后在网上看的资料,我对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我对他的成功和失败充满了好奇。
通过老师视频的讲解,我认为牛根生的成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超前的思想意识和超人的聪明智慧有思想的人具有很大的内在感染力,视野宽阔、眼界高明、思维睿智的人总是受到同事和下属的敬佩,往往能够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古今中外,有思想的伟人身后往往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
牛根生在过去的8年中能够及时把握中国和世界乳制品业的发展趋势,提出对蒙牛未来发展的各种大胆设想,做出“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经营战略,其“大胜靠德,大智靠学,大牌靠创”的哲学思想,对蒙牛吸引优秀人才起了巨大作用。
蒙牛的突出业绩由此也很快为全国所瞩目。
2)专业知识的力量知识就是力量,领袖的专业知识程度对下属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我们工作生活中所熟悉的著名医生、教授、工程师、科学家、企业家等等,都会给下属从内心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人们都愿意相信专家的指点和观点。
牛根生出身贫寒,早期就与牛结缘,父亲养牛送奶38年。
他在1999年创办蒙牛时已在伊利工作10多年,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乃至世界乳制业的特征、内涵、竞争特点、规律摸得门清。
创办蒙牛之后,牛根生又不断走访国内外几十家著名奶制品企业,对世界乳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含量、产品性能、营养成分等均有深刻的体会和独特的理解。
知识是牛对下属产生重大影响力的源泉。
3)卓越的品格和品质一个人的品格魅力涉及诚实、正直、坚忍不拔的毅力、尽职尽责的精神, 换位思维的态度、宽容仁爱的胸怀、勇担责任的义务等。
领袖的这些品质是下属追随的重要原因。
牛根生身上有很多突出的品格和品质,他生性好强,不屈不挠,勇敢顽强,坚忍不拔,“敢想、敢干、敢探索”。
牛根生将重选蒙牛董事会,回顾乳业大王的传奇人生!据蒙牛乳业4月2日公告,蒙牛公司将于2018年5月4日举行股东周年大会,届时将重选下列董事并授权公司董事会厘定其酬金:马建平、牛根生、Julian Juul Wolhardt及Pascal De Petrini。
目前董事会成员包括:执行董事卢敏放及吴文婷;非执行董事马建平、牛根生、Tim Ørting Jørgensen及Pascal De Petrini;独立非执行董事焦树阁(又名焦震)、Julian Juul Wolhardt、张晓亚及邱家赐。
回顾蒙牛,从创办到今天,经历了牛根生、杨文俊、孙伊萍和卢敏放四个核心领导时代,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行业环境,不同时期取得不同的成绩。
而牛根生,可能是蒙牛人心中最难忘的标杆。
牛根生的人生经历:1958年出生不到1个月,就被父母以50元卖掉;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1983年进入乳业工厂,从基层干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同时也是伊利创始团队成员);1999年,从伊利离开的牛根生正式注册成立蒙牛乳业;(小编注,此时牛根生已经41岁)2004年,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2011年,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
今天,食品板和大家一起回顾下乳业大王牛根生的传奇人生,让我们向大佬致敬!前半生经商创业8年,营收从4365万疯涨至213.18亿企业创立之初,牛根生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
当时仅仅在内蒙,以伊利为首的乳品企业就有数百家,和蒙牛乳业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团那个时候已经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态奶和奶粉生产销售体系,当年的纯利润达到八千多万元。
而1999年蒙牛乳业刚创业的时候,没有奶源,没有厂房,没有市场,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但是,牛根生有人,牛根生号召力极强,凭借多年工作积累的人脉和资源,很多以前老部下都来投奔,总计有几百人,无怨无悔跟他从零开始打江山。
牛根生创业经历牛根生的职业生涯与许多传统中国老板相似,大起大落。
其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让人惊讶和赞叹,其陨落之快也同样让人扼腕。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牛根生创业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牛根生创业经历牛根生,内蒙古人,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
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全球捐股第一人”,1999年离开伊利。
1999年创立蒙牛,后用短短8年时间,使蒙牛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
2011年6月11日,蒙牛乳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创始人牛根生辞任董事会主席一职。
牛根生的职业生涯与许多传统中国老板相似,大起大落。
其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让人惊讶和赞叹,其陨落之快也同样让人扼腕。
有媒体人说,比尔盖茨做慈善是因为赚钱赚到手软,不想再赚了。
老牛做慈善,则更多的是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蒙牛从民企转投中粮阵营必将成为管理学教科书中进行长期研究的话题。
蒙牛乳业迅速崛起,一跃成为我国乳业史上的一个显著品牌,牛根生伴随着蒙牛乳业一举成名。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赞助商。
同年11月18日,央视2004年黄金段位广告招标会上,牛根生猛砸3.1亿元,一举夺取了“标王”。
外界在评论牛根生领导下的蒙牛集团高速成长时常用的一个词汇是:“奇迹。
”这个“奇迹”的轨迹是:3年时间,蒙牛乳业从行业排名千名之外到跻身四强,并成功打造出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当蒙牛以3.1亿元人民币的中标额连续夺得《新闻联播》后、《焦点访谈》前和21点档电视剧中插等广告位置,成为2004年央视广告标王后,蒙牛不容置疑地成为2004年中国乳业发展的标杆。
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团在香港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共发行3.5亿股。
当时香港主板市场市道低迷,蒙牛跑赢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国际认购踊跃,认购价落在价格区间的最高端定价,即每股3.925元,募集资金近14亿元人民币。
蒙牛集团管理层的大多数人立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本刊独家揭密:"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其说牛根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不如说老牛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牛根生本人也更认同后者。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人生大戏中,老牛喜欢品味那种从"大有"到"大无"的快感。
"捐献股份"的哲学思考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乳制品企业。
按照《福布斯》的排名,当时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的时候,牛根生却把自己的股份全部捐出,10亿人民币,说不要就不要,老牛将他的散财之举发挥到了极致。
2003年圣诞节的晚上,在牛根生的家里开完了高层会,散席之后,牛根生留下了两个人,一个是他在香港的律师,一个是他在内地的律师。
牛根生对他们说:"我要和你们说点个人的事情,我想把我的股份全部捐出去。
"两位律师看着牛根生,一个说:"你是不是喝醉了?"另外一个说:"你是不是打瞌睡了?"老牛既没有喝醉,也没有打瞌睡,在此之前,他不仅已经深思熟虑了很久,而且已经做通了妻子和孩子的工作。
牛根生的律师弄明白老牛没疯之后,他们建议,牛根生的股份最好是在公司上市之后进行,因为那样就比较规范。
于是,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一上市,牛根生便马上启动了他的捐献计划——"老牛专项基金".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毕,宣告成立。
2005年1月12日,酝酿2年之久的"老牛专项基金"正式成立,具体内容是: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不到10%的股份全部捐出。
具体操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老牛有生之年,将股份红利的51%赠予"老牛专项基金",49%留作个人支配,股份话语权不变,但当牛根生卸任董事长后,表决权将授予继任者;第二步,在老牛百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专项基金",家人不能继承,妻子和孩子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牛根生: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被逼创业当年从伊利出来,表面来看很平静,内心实际上是翻江倒海的。
20多年干企业,而且干的是国有企业,这个时候该做点什么呢?当然,我去过人才市场,也有看看同行或者其他行业有没有用我的地方。
后来人家没问我的经历,就问我的年龄,我说43岁。
人家说超过40岁的不接待,我就走了。
中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感觉,我被免职以后,相继有一些中层干部也被免职了。
他们找我,说:"你被免职以后可以去北大学习,而且带着工资学习,给你租房子,我们被免职干什么去呢?"后来这种事情多了以后,就萌生了重新干企业的念头。
人缘真的很重要过去在伊利,我曾经拿过年薪108万元,那个时候这个钱,就跟中层以上干部分着花,实际上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在国营企业,给我买车的钱给大家买了,给我发的奖金我给大家分了,今天办蒙牛的时候才知道这对我的战略意义有多么深远。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赋闲在家的干部们想,"牛总的钱都给我们分,我们的钱交给他有什么不放心的"。
本着这样一个心态,大家,包括他们的亲戚、朋友和所有的业务关系就把钱拿过来,因为大家都奔我这个人来了。
五个月以后,我们的资本金由注册时的100多万变成了1300万。
这1300万,300万做广告;300万把承包、租赁、托管的企业做一些技术改造,做一些设备的调整,做一些能源的配置,资源的配置;还花了300万建工厂。
当年这一年,我记得非常清楚,实现自销售收入是4300多万。
资源拥有和支配是两回事我在与别人合作的时候只要我不吃亏,有利没利我不去考虑,所以我想跟谁合作都能合作成。
因为一般合作是互惠互利,而我先不要利。
要利干什么?实际上对你来说,资源拥有和支配是两回事。
就跟我们上街打车似的,车是出租者的,但是我们打车的目的就是为了坐车。
我们之间只有合作、使用或者支配,并没有资产的转移。
像我们奶站,过去同行建一个奶站需要40万块钱,我4万块钱都没花。
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
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
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
姓名:牛根生性别:男生日:1958年1月25日国籍:中国供职机构:蒙牛集团职务:董事长(现已退休)简介牛根生,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
从事乳业27年。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
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
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
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蒙牛牛根生总结企业三大死穴与三大成功秘诀市场报在呼和浩特,几乎没有人不知晓牛根生。
牛根生与他创造的蒙牛品牌,随着乳香飘飘,从草原走向了大江南北。
2006年8月8日上午,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最隆重的品牌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隆重揭晓。
蒙牛、海尔、联想等企业获得“中国25大典范品牌企业”大奖,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人获得“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大奖。
认清品牌的“三大死穴” :有利于保护品牌“凡事,只要把死都想清楚了,你就能活得明白。
”一个品牌也是这样,知道什么是死路一条,也许就能杀出一条活路来。
这是牛根生常说的一句“名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日本经济学家小宫隆太郎考察中国后,曾经宣布过一个让世界震惊的结论:中国没有企业。
之后的20多年,中国夜以继日、快马加鞭,诞生了太多的企业,可是也死掉了太多的品牌。
这些“品牌先烈”,有的个头比蒙牛还大,牌子比蒙牛还响,可是它们死了。
所以,牛根生认为,对于办企业的人来说,“天字第一号”的任务是怎样保证品牌不死,只有在寒风里岿然不动、冰雪里照样发芽,春天里你才有机会成为最美的那一枝。
按照牛根生的观点,品牌有3大“死穴”,跳出来就活,跳不出就死。
死穴之一:只重有形资源,不重无形资产市场上的产品成千上万,你最先注意的是哪一个?牛根生认为,当然是会说话的那个。
广告与新闻就是产品的“嘴巴”。
古往今来,会说话的产品卖得快,哑巴产品走得慢。
假如给你1000万元办企业,你准备怎么花?相信90%的人会把90%的钱用到购买机器、设备、原料等有形资产上,而用到品牌和宣传上的钱大概不会超过10%。
牛根生认为,无形资产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但“背会”不等于“体会”,“知道”不等于“得到”,“会说”不等于“会做”。
牛根生办企业首先是从无形资产入手。
企业使命、理念、愿景,都是在公司正式创立前确定的。
1999年总共筹措1000万元,我们拿出1/3的钱,也就是300万元开始做品牌。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牛根生是一本创业教科书,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当企业还很弱小的时候,如何与行业龙头博弈;在利用国际资本这把双刃剑时,如何才能不伤及自己。
今天店铺就来学习一下他的创业之路是怎样走的。
蒙牛老板牛根生的创业故事一:以退为进为企业营造最好的生存环境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
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
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
和他一起被免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
"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
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
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
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
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
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
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
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
蒙牛牛根生的创业传奇创办蒙牛1978年,20岁的牛根生进入了养牛场工作,5年后牛根生进入了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随后逐步升任车间主任,1992年起担任伊利的经营副总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
免职并没有理由,功高盖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九死一生“哀兵必胜”1999年,牛根生卖掉自己和妻子的股份,用100多万元注册了蒙牛。
伊利传出话来,“一百万元能干什么!”牛根生对蒙牛的将来也不是有十分的把握。
但是令牛根生出乎意料的是,郑俊怀的手下大将,包括液体奶的老总、冰淇淋的老总,纷纷弃大就小,跑到牛根生那边去了。
这样先后“哗变”的,大概有三四百人。
牛根生曾告诫他们:“你们不要弃明投暗。
”但大家坚定地认为他不是“暗”而是“明”。
这些忠诚的老部下演出了一幕“哀兵必胜”的悲壮剧:他们或者变卖自己的股份,或者借贷,有的甚至把自己留作养老的钱也倾囊而出……一位中层干部说,“可以说大家连买棺材的钱都拿出来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凑了一千多万元的“同心钱”。
蒙牛终于成立了,然而面对如此信任他的老部下们,牛根生感到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
蒙牛仅在诞生第一年,就遭受了6次由同行发动的致命打击。
即便到了2003年,依然受到过有计划的新闻诽谤,被牛根生善意称作“竞争队友”的同行,却恶意地斥资600万元企图置蒙牛于死地。
2004年也是个多事之秋,这一年,蒙牛先后遭受了新闻诽谤和来自犯罪分子的连环恐吓。
身经百战的牛根生回首这些往事时置之一笑:“世上难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死胎,一种是巨婴。
看来我们被逼成了后者。
”九死一生的蒙牛集团没有倒下,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有人说,蒙牛的成功是个奇迹。
牛根生否认“奇迹”的说法,无论是从经验还是从能力上,蒙牛的成功的确令人叹为观止,却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时的伊利总裁郑俊怀对于牛根生的能力有深刻了解,所以伊利也是对蒙牛打压得最厉害。
但是牛根生对于曾经狠狠地抛弃了他的伊利,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了满怀尊敬。
牛根生一个失败企业家的歧途来源:新华报业网-江苏经济报2011年06月27日6月11日,在中国乳业市场曾叱咤风云的牛根生辞去蒙牛董事长职位,黯然隐退。
当年的牛根生,从国企体制中挣脱出来,靠着市场的逻辑,靠着消费者的信任,培养出蒙牛品牌,实属不易。
可惜的是,他本来受益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却干出伤害消费者的劣迹,本受益于市场竞争的恩惠,却扭头钻进了垄断企业的怀抱……牛根生如何走上失败的歧途?当年的牛根生,从国企体制中挣脱出来,靠着市场的逻辑,靠着消费者的信任,培养出蒙牛品牌,实属不易。
可惜的是,他本来受益于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却干出伤害消费者的劣迹,本受益于市场竞争的恩惠,却扭头钻进了垄断企业的怀抱……风光牛根生:因市场得益在牛根生12年的创业生涯中,属于他的荣誉和光环实在太多。
对于一个善打感情牌,又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牛根生来说,民族品牌的噱头无疑让他在短期内赢得赏识。
风光一时的创业偶像1999年从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创立蒙牛。
创业时牛根生请亲朋好友、上游合作商以几元一股的价格投资蒙牛原始股,两个月募集了1400万元现金。
而后靠大师手笔的“砸牌事件”营销一举成名。
大规模推广了企业省钱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民养牛运动,与投行签订对赌协议笑到最后……作为成功人士,当时的牛根生关于社会责任、商道、企业管理的演讲与报道特别多。
高调健谈的他屡出“名言警句”,被奉为创业偶像。
“一头牛跑出火箭速度”“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曾经引人注目。
央视2003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2004年牛根生还获得了“中国策划最高奖”等荣誉。
到2004年,蒙牛已成为行业老大。
其后,凭借和“超女”的合作,蒙牛的品牌打响大江南北。
牛根生也在2004年进入《福布斯》的富人排行榜,当时身家1.35亿元。
失败牛根生:开时代倒车牛根生从国有企业体制中挣脱出来,靠着市场的逻辑,靠着消费者的信任,培养出蒙牛品牌,实属不易。
牛根生:我退后蒙牛现在只管三件事作为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仍被看作是蒙牛的掌舵人。
对此,牛根生表示,担任董事长之后,将只管三件事,即品牌的维护、文化的建设和战略的管理。
除了这三件事,统统归总裁杨文俊来负责。
“蒙牛,根生造”成了许多人描述蒙牛和牛根生最简洁也最深刻的语言。
说起牛根生就不能不提蒙牛,因为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蒙牛就等于牛根生,那么,在年初辞去了总裁职位后,牛根生是否会功成身退,他对于蒙牛的影响是否还在继续,记者在第27界IDF国际乳业大会上采访了这位蒙牛的创始人。
现在只管三件事今年2月份,杨文俊从牛根生手中接过了总裁的位置,牛根生只担任董事长一职。
然而作为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仍被看作是蒙牛的掌舵人。
对此,牛根生表示,担任董事长之后,将只管三件事,即品牌的维护、文化的建设和战略的管理。
除了这三件事,统统归总裁杨文俊来负责。
牛根生坦言,以前在伊利做了16年副总裁,最后因为“不适应”被免职对他触动特别大。
这恐怕是他愿意给杨文俊更多决策权的主要原因。
“你给人家位置,总要给人家决策权和话语权,要是你都抢着说了,让人家说什么呢?所以凡是涉及总裁的事宜我都让出去,如果要我点头才能干活的话,那干活的人就没有办法做了。
”牛根生说到做到,关于蒙牛具体经营方面的问题他一概不予回答。
不过,在管的这三件事上,他却毫不含糊。
在谈到他让出总裁位置时,他说“我做总裁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尽管总裁和董事长一个人兼,但是那个时候连行业的资格也没有,所以没太过瘾。
最后做了两年,刚刚有作为了,这个总裁的位置就让出去了。
”不过他表示,这是他定的制度,“在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制定了各项制度,包括高管任期、股权分配等等,可以说还没有蛋糕就已经把蛋糕分配好了,这是有备无患,也是相信我们会做成蛋糕。
”牛根生说,蒙牛目前有制度做保障就不用有太多担心,高管甚至董事会的人退下来也很正常。
“至于退下来做什么位置不重要。
”据他介绍,总裁的任期一般不得超过两届,每届3年,哪怕再出色也不得超过3届。
功高盖主被扫地出门,从零开始,创立蒙牛仅8年就超越伊利中国乳业哪家强,伊利蒙牛称霸王。
实际上,伊利蒙牛作为中国乳业双雄,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它们都来自内蒙古,产品类型相似,在一段时间内营收相近,齐头并进。
但是,从蒙牛1999年创立以来,这两家乳品就一直竞争激烈,至今已”相杀“18年之久。
而提到这18年恩仇录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牛根生。
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功高震主,被迫出走伊利牛根生其人,乃蒙牛乳业的创始人,却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创立蒙牛之前,已经在伊利副总裁的高位上坐了很多年。
1999年,当时任职伊利副总裁,主管经营生产的牛根生,被伊利董事会免职被迫出走,当时盛传他与当时的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矛盾激化,而外界则将其被免职的原因解读为”功高盖主“。
被老东家”赶走“的时候,牛根生41岁,是个尴尬的年纪,但他选择了从零开始,从哪里跌到就从哪里爬起,有着十几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的他决定再次创立,蒙牛乳业就此成立。
当时跟随他的还有几位一起被免职的原伊利中层干部。
他姓牛,但他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万事开头难,更何况蒙牛是从零开始,没有奶源,没有生产厂房,注册基金100万基本来自于牛根生与妻子卖掉伊利股票的钱。
万幸的是,听到这个情况,牛根生原先的老下属竟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也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
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可见他们对牛根生能力的认可。
事实上,牛根生做到了不负众望。
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销售额仅4000万元,2007年时蒙牛销售额超过了伊利,从一无所有到超越资历老道的老东家,牛根生仅用了8年时间。
2007—2010年,蒙牛连续四年蝉联中国乳业冠军,创造了国内乳业率先突破200亿、300亿的记录。
后来回忆往事,牛根生曾说:'也许伊利认为我不适合做副总裁,现在我是另一家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我更适合做总裁。
虽是笑言,却也火药味十足。
牛根生退出总裁职位,将会何去何从?是效法比尔·盖茨,参与公司经营,还是满足于董事长地位,从幕后控制蒙牛?他或许将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着眼于企业战略的规划。
两件事情距离如此之近,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今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裸捐”。
今年1月18日,中国蒙牛发布公告称,牛根生将其拥有的中国蒙牛和内蒙蒙牛所获现金红利的49%捐给老牛基金会,作为奖励贡献公司人士之用。
如果他脱离蒙牛,或者死亡,股份(包括期权实现后的股份)将全部捐赠给基金会,家人不能继承。
这些股份中包括牛根生当时拥有的中国蒙牛(2319,HK)约4%股份,以及内蒙蒙牛8.2%的股份。
此举赢得各界交口称赞,甚至被称做为“新财富观”,一度成为新富豪的道德标准。
表面上,牛根生既让利又让权,而实际上,牛根生是权利双收。
资本保障权力不管牛根生未来是否参与公司的实际经营,他始终牢牢掌握蒙牛的最终控制权,这个终极权力通过公司的股权结构安排得到充分保障。
在今年香港联交所最新的董事权益披露中,牛根生所占权益已经占到21.84%,这些权益中超过17%以上是在公告捐赠以后获得的。
仅凭这些股份,牛根生在捐出股份之前就是蒙牛的绝对控股股东。
即使牛根生不当董事长,退出蒙牛,从而捐出全部股份,通过隐性的股权结构安排,牛根生还能够控制中国蒙牛。
在公告捐赠后获得的股权部分是否属于捐赠之列尚不得而知。
即使这些股份全部捐赠,牛根生还通过蒙牛大股东金牛和银牛公司(二者均为BVI公司)控制中国蒙牛。
金牛公司是蒙牛高级管理者持股的公司,牛根生通过牛氏信托,拥有金牛80%的投票权。
银牛公司是蒙牛中层管理者及联系人持股的公司,通过银牛大股东谢秋旭的信托,牛根生拥有银牛63.5%的投票权。
而金牛和银牛分别拥有中国蒙牛13.3%和18.5%的权益,是中国蒙牛的相对控股股东。
另外,根据中国蒙牛的招股章程,牛根生本人通过金牛和银牛的权益计划,直接拥有9,099股金牛公司股份(约占9%)和17,816股银牛公司股份(约占17.8%)。
牛根生:蒙牛昨是而今非
陈楠
【期刊名称】《商务周刊》
【年(卷),期】2008(000)024
【摘要】在2008年9月之前,牛根生喜欢谈"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在他的退休计划里总免不了提及老牛慈善基金会,为此媒体更是不吝笔墨的将蒙牛称为"德企"。
这一切尘嚣止于三聚氰胺的出现。
9月16日晚,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在22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生产的69批次产品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陈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2
【相关文献】
1.乳业怪才牛根生——访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J], 丛天笑
2.强乳兴农打造百年蒙牛--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访谈录 [J], 刘文;崔利军
3.老牛和他的蒙牛——记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根生 [J], 里风
4.牛根生回归蒙牛 [J], ;
5.蒙牛草原乳都的崛起——蒙牛集团当家人牛根生先生访谈录 [J], 信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牛根生:2008是否辞去董事长取决于三因素
牛根生(blog)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
1978年,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种草养牛5年。
1983年进入伊利,从一名洗瓶工干起,直到担任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9年7月,他与几个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当时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居民区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办公室,一共只有53平米,月租金200多元。
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等。
2003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是:“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牛根生,蒙牛集团董事长,一个“大舍与大得”的人,似乎早已习惯被关注。
从宣布辞去总裁职务,到捐出本人与家人全部股份,以及豪言要将内蒙古建成世界乳业中心。
牛根生的种种举动,总令常人难以理解。
入冬后的第一场瑞雪给呼和浩特蒙上了轻盈的薄纱,塞外也由此开始变得浪漫和清新。
11月30日下午,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话题由博客引出,他在率性而高调中向记者敞开了心扉……
博客牛根生:“网民如向我扔鸡蛋,我有心理准备”
上海证券报:最近在新浪网上看到了您的博客。
您开出博客的目的是什么?
牛根生:我开出博客,实际上是受传媒界知名人士的推动,先是应王利芬总导演之邀在《赢在中国》开博,接着应陈彤总编之邀在新浪网开博。
如果讲内心的动因,我在自己博客中也曾提到过:“美国著名政论家赖斯顿说,‘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记者的时代’;顺着这一思路往下走,我认为21世纪是博客的时代。
博客让一个人的‘话语权’得到空前延伸,任何人都可以面向全世界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作所为……一句话,‘博客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媒体掌握在每个人手中。
”
上海证券报:开博的好处自不必说了,但您这样近距离与网友对话,就不怕有人向您扔臭鸡蛋?
牛根生:我开博实际上是有顾虑的,我在博客里用两段话表达了这种顾虑:“我这辈子没离开过‘牛’,姓牛,养牛,做牛奶,卖牛奶,一辈子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
只做了一件事就跑出来满世界嚷嚷,会不会有点像那个抱住象腿便妄说‘象似柱子’的盲人?”;“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博客大军中,没有权威,没有等级,有时甚至没有确切的身份与责任!所以,裸露自己是有风险的,不裸露自己也是有风险的。
”
在网络上,既有朋友,也有竞争者,所以,向我扔臭鸡蛋是避免不了的事。
我有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