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3汉语言1班姜童摘要:《白鹿原》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的作品,描绘了从清朝到新中国建立的这一段时间里众多重大历史事件。
而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白鹿原这片深处中国腹地、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甚至作为“封建堡垒”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女性的悲剧,这些悲剧不仅与女性自身的性格有关,更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背景有关。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性文化与贞操观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来分析《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解读这些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白鹿原;女性主义;悲剧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通过其深厚的历史意蕴与文化内涵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民族历史画卷。
中国从来以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著称于世。
然而,这是助力也是羁绊。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灿烂的文明,还有悠久的男权社会传统和在男权统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
这种文化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为男性谋取社会权利与地位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更为女性带去了深重的苦难。
我国性文化的演变与这种文化的影响性与权利从来相伴相随,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可以很好地揭示男权在我国社会中的一步步发展与巩固。
我国的性文化大体经历了从原始生殖崇拜到先秦较开放的性风俗再到魏晋汉唐时期风雅的性文化直至最后宋明理学时期“存天理,灭人欲”的疯狂时代的过程。
男性在理学发展和兴盛的时期掌握了社会几乎一切特权,并且并未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丧失这些特权,相反男性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增强,直至清朝灭亡、新思想的传入。
恩格斯曾经说:“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女性的权利随着性自由的一步步缺失而逐步衰微,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统治手段的进一步加强而愈演愈烈,女性也在这种统治下逐步趋于弱势地位。
从美狄亚看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悲剧【Abstract】Medea is the protagonist of Medea by the ancient Greek tragedian Euripides, which was the first work expressing women’s tragedies. Medea’s tragic image was presented in the way of being a daughter, a wife and a mother. This essay will discover the rebellious spirit of Medea,the cruel options she made and the rebellion ways she tookwhen stuck in a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woman with the awakened self-awareness under the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Greece. In the meantime, this essay analyze the causes for the happening of the tragedy【摘要】美狄亚是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代表剧作《美狄亚》的主任高,是世界上第一步表现妇女悲剧的作品。
美狄亚的悲剧形象体现在她作为女儿,妻子,以及母亲形象三个方面。
本文从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希腊独特的文化背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来看美狄亚的反抗精神,美狄亚的反抗方式和美狄亚机器残酷的选择,同时分析了产生悲剧的成因。
【Keywords】Medea,love,revenge,tragedy【关键词】美狄亚,爱情,复仇,悲剧性【正文】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
由乔特鲁德看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摘要】莎士比亚在悲剧《哈姆莱特》中把美毁灭给读者、观众看,而剧中的主、配角也都成为这被毁灭的美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剧中的配角乔特鲁德,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只是一种摆设般的存在,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本文试图对《哈姆莱特》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解读乔特鲁德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乔特鲁德;中立;爱子;自保;悲剧悲剧作为世界文学创作的一种极其富有情感表现艺术的形式,往往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它的变体是多样的,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中心人物“哈姆莱特几乎受到所有评论家、观众与读者的关注,而戏剧中的女性,往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地位,她们的悲剧也无人问津”[1]。
但是,实际上这部讲述王子复仇的悲剧将“悲”的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色中,主角和配角都成为撕裂的美的见证者。
作为男权社会中的王后,乔特鲁德是很卑微的,她在儿子哈姆莱特和第二任丈夫克劳狄斯之间摇摆,却成为二人仇恨的牺牲品。
她作为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的缩影,首先试图通过中立的模糊态度来缓和丈夫和儿子的关系;同时表现出对儿子的爱和回护;最后虽有觉悟,却无力反抗,只能以悲剧昭示男权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主宰。
一、复杂而模糊的配角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时往往把女性作为男性的陪衬,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都有一种“边缘化”趋势。
《哈姆莱特》中的两位女性,王后乔特鲁德和少女奥菲利亚出场的次数都不及男性角色,甚至在剧中人物的介绍中,二者被写在了众男性龙套角色之后,是一种微弱的存在。
她们的“品质、性格不是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来评论,通过剧中男性话语来定界的”。
乔特鲁德贵为丹麦王后,在剧中却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开场时,她就她劝哈姆莱特对新国王和颜悦色并忘掉已故的生父。
剧中并未交待出王后更倾向于哪一方,虽然看起来更像是她在为新国王说好话,但是话语生成的环境是在国王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之时,所以我们不如把她看作在国王和哈姆莱特之间的调停者。
[论文正文]分析《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男权阴影下女人的悲剧[内容提要]《白鹿原》中的女性因为无法获得男性世界的认同被赋予了悲剧命运,所表达的实质是男性强势性别群体对女性弱势性别群体压制的霸权意识,封建糟粕即男权文化至上思想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这个恢弘的如史诗般的著作中,在宗法制传统精神的侵淫下,女性的命运可想而知,文中的田小娥、白灵、朱白氏、鹿家大儿媳等在男权阴影下演绎着一个个的悲剧。
关键词:男权、生命力、悲剧、命运、压抑、牺牲品、意识专业编码:11753一、女性的诱惑—--田小娥(与男人抗争的无能,使一个依附于男性的女性生命成了男权至上思想的牺牲品。
)二、原上的精灵—--白灵(完全按照男性的标准尺度培植的女性,在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过程中逃不脱自身的悲剧命运,终成为男权文化的牺牲品。
)三、贞洁的圣女----朱白氏、仙草(圣女型女性因为回避了自我,没有主体性价值而变成了只是为满足男性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工具。
在被剥离了所有女性基本生命需求的过程中变成了男权文化的牺牲品。
)男权文化的牺牲品—--鹿家大儿媳(正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幸福的渴望让他成为男权文化下一个最无辜牺牲品)男权阴影下女人的悲剧——分析《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白鹿原》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风波突起的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 原上发生的一幕幕活剧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以政治文化角度看, 其社会结构有以田福贤、岳维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 有以鹿兆鹏、韩裁缝为代表的共产党革命力量, 有以鹿兆谦( 黑娃), 大姆指为代表的农民土匪武装。
以民间文化角度看, 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 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的精神领袖。
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 相互融汇交织, 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在这个恢弘的如史诗般的著作中,在宗法制传统精神的浸淫下,众多的男性形象被人们广泛关注,往往忽视了与男人共同构筑世界的另一半——女性。
《喧嚣与骚动》--读凯蒂解析男权压制下女性的命运摘要:通过《喧嚣与骚动》“南方文艺复兴”著名作家福克纳刻画了一幅美国旧南方贵族逐渐衰败的图景,为没落的旧南方贵族弹奏了一曲凄凉的挽歌,而贯穿全文的核心人物凯蒂用她的浮沉与反抗阐释了当时南方父权体制下传统道德观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反抗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喧嚣与骚动》;凯蒂;女性;男权引言:威廉·福克纳(1897 -1962)是“南方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喧嚣与骚动》描写了美国南方约克纳帕森法县杰弗森镇上康普生家族,在南北战争后逐渐走向没落的故事。
康普生家族祖上曾出过将军和议员,曾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然而到了康普生这一代,如南方在工业发展中逐渐衰落,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在家道中落中郁郁寡欢迷失了方向。
唯独凯蒂是聪明美丽、活泼可爱的,向往着独立且具有反抗精神,她试图冲破南方社会旧道德的束缚,却逃不出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失贞后被迫嫁给不爱的人又被丈夫抛弃,私生女寄养在杰生那反被其贪婪拖进深渊,在大城市打拼挣扎最终还是遍体鳞伤。
一、美丽的天使福克纳曾多次提到他塑造的人物中,最喜爱凯蒂: “对我来说, 她是美丽的, 深为我心所爱。
这就是我这部书。
所要塑造的凯蒂的形象。
”凯蒂具有福克纳所欣赏的南方贵族所具有的一切优点:美丽、活泼、聪明、勇敢且勇于反抗命运。
善良美丽的凯蒂总是竭尽全力去爱去呵护身边的人,尤其是弱者。
男权的压制、南方贵族的衰败使康普生太太郁郁寡欢,在精神崩溃中迷失了母亲的职责与义务之时,凯蒂毫不犹豫地支撑起家族的情感世界,尤其是细心的照料着智障的弟弟班吉。
正如她对母亲所作的承诺:“你不用为他操心,我喜欢照顾他。
”班吉在这个情感畸形的家族中,会不时莫名其妙地哭喊与吵闹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而凯蒂总是耐心地劝导、细心地呵护照料,给他温暖与希望,与冷漠烦躁的母亲形成强烈对比;霸道的杰生总会通过欺负班吉寻找无谓的存在感,而凯蒂是唯一会站出来指责杰生保护班吉的人;凯蒂选择放弃自己的幸福来守护班吉的快乐,如放弃班吉不习惯的香水和与其他男性的约会。
一个挣扎的宿命悲剧-----对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的女性主义解读《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学巨匠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故事。
潘金莲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所塑造出来的美于貌而毒于心的淫妇典型。
这两位女性都因涉及婚外情而被视为中外淫妇的典型代表。
但是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她们的选择却充满了合理性,她们的选择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男性社会体系的反叛和抗争。
痛苦的挣扎,执着的追求,难以逃脱的宿命悲剧也体现了女性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同样的悲惨命运。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波伏瓦所说的“第二性”。
女性的第二性地位的存在具有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这也就不难理解,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却有共同的女性反抗意识了。
包法利夫人处在资本主义时代,当时法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妇女并没有从家庭里解放出来,她们依旧是男人的附庸品。
而潘金莲是在更为森严的父权封建统治时代,虽然明朝中后期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但传统的三纲五常仍是禁锢女性精神的枷锁。
长期以来,父权社会以男性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为依据,压抑女性的正常发展。
父权体制下的女性只是男人风流的点缀品,她们是以“第二性”的身份存在于社会边缘的。
人们想当然的认为女子的舞台在家里,任务就是悉心照顾丈夫和孩子。
在她们眼中,女子尤其是已婚女子的责任就是以自己的身体和美德为男人服务,为丈夫生儿育女,满足丈夫的性欲望,下层妇女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
这种男权社会为女性规定的传统角色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
但社会是由两性构成的,包法利夫人和潘金莲就是敢于挑战男权社会的权威,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典型。
纵观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她的生命的全部都放在了追求理想爱情之上。
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完全是由男人而定,当接受了贵族教育的有素养有梦想的爱玛,怀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嫁给了谈吐平淡,见解浅薄,知识贫乏,庸碌无为的包法利后,她对爱情的幻梦也就破碎了。
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田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涌现中一批杰出的现代小说家,其中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他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金粉世家》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此书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语言平易晓畅,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在读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响。
全书以官宦之子金燕西和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相爱、结婚到分离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豪门贵族从盛到衰的历史。
作者在《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一方面她们善于审视自身,有较强的女性自我意识、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有较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囚笼。
另一方面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小说又逐渐让她们回到传统的生活空间中,遵循男权制思想的规范,附属依赖于男权社会,沦为男人的玩物。
并且对这种命运表现出麻木与妥协的落后性。
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金粉世家》中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都表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尊。
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使女性落入男权统治下的从属地位,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而,无数女子都难以逃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生硬程序,而在这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着旧式女子的新式现代意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尤其是女主人公冷清秋更是一个兼具传统美德和现代性于一身、有着出众才华的知识女性,是《金粉世家》中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论文撰写:蔡煌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
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
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
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
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
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
《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
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评苏童〈妻妾成群〉
苏童的文字有一种女性的幽怨,如同闺中少妇的琴声,浅吟低唱里便道出了一段如泣如诉的美丽故事,〈妻妾成群〉正是如此。
程颂莲这个新式教育下的女学生,因为家道中落,又不能过一般下层女子的生活误入富商陈佐仟的妻妾之中,成为其中的姨太太,从此把自己的美丽青春和爱情梦想埋葬在妻妾成群的阴沉凄冷的后花园里,也埋葬在没落时世的礼教宿命里。
她的天真与傲骨,是一点点的在陈左迁的家族恐怖的凄冷中被消磨掉的。
在无聊的争斗和无休止的妇人之争中,她最后终于沦落为一名世俗的而又怀着梦想的少妇,只是她的灵性变成了狠毒和勾心斗角,她的心里最后只剩下了恐怖,剩下了阴冷,三姨太梅珊的死给了她致命的打击,也让她明白了自己落进了一个怎样的陷阱,这是一个有着物质满足但却充满腐朽和淫荡的地方,是一个填满了冤魂的古井悠悠,就象梅珊的戏曲那样是死亡与腐朽的坟墓!
大太太是个吃斋念佛的不动声色的统治者,她统治这这一群妾,一正宫自居,阴冷死板的面孔里是坟墓的阴气。
二太太笑里藏刀,为了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什么也能做,低贱、狠毒,却也是最可怜的;三太太梅珊,出身梨园,风骚美丽,却也是最终落得埋身古井的下场,剩下了颂莲,这个颇有新时代知识和美丽容貌的女子,也是疯了,是被吓疯了,被旧制度的阴冷无情和残忍可怕吓疯了,被后花园的秘密和古井中的幽幽阴冷之气吓疯了,各是被旧的没落的礼教和世俗扼杀了灵性!她进入陈左迁的后花园,凭借自己的美丽与气质,聪明与机警在这一群妻妾之中占的一席之地,但是她的内心内却是善良的,忍受不了残忍和阴冷的环境,她寻找爱情,和大少爷飞浦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情感,但是他却是儒弱的,他害怕这个地方的一切,他终于一个人远走它乡。
她没有依靠,却因着对于这个后花园一切的好奇在解开了一个个迷团之时自己也被这些迷团吓傻了。
处于一个女子本身的善良她忍受不了这些真实的可怕的丑恶与残忍,光鲜外表之下的肮脏。
在经历了与艳儿之间的争斗后,在经历了梅珊的死亡后,她终于崩溃了,崩溃在了这个后花园的紫藤花架之下,梅珊的白服唱舞成了一种阴魂不散,而陈左迁的贪欲如海,颂莲的疯似乎是必然的,因为任何善良的心灵都忍受不了一种变态的疯狂与纵欲。
梅珊的清唱是她疯后的怀念,古井里的幽幽清波是她灵魂里的清影。
如果她不疯她也必然会是第二个梅珊,因为秘密是不可告人的。
腐朽的内里更需要光鲜外表的遮藏!
大太太维护着这个没落家族的光鲜外表,维护着陈左迁的名声,狠毒而残忍是吃斋念佛的她的本质,是陈的本质,而她自己其实也只是这妻妾成群中的一员,她的心早已腐朽,她只不过是一俱活的僵尸!
还是喜欢其中的那种幽幽的情调,那种氛围里女性的美,比如梅珊清唱里的悲戚与绝望,紫藤花架下的冷风飒飒,在这种情调里弥漫的是一种末世的苍凉与冷艳!
这也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小说其中的女性都是丧失了自身的独立的尊严的弱者是
将自身依附与男权的个人,虽然颂莲是新式教育下的女子,但是她追求个性独立与理想爱情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她是喜欢飞浦的,飞浦也是喜欢她的,但是他们都受于家族礼教和社会的局限在陈左迁的阴影下生活,在这样等级森严的社会下,独立与平等女性的自由与爱情是被完全忽视了的,甚至就连她们自己也忘记了自己的尊严与人格的存在,这就是是深墙大院内女性悲剧发生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