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4.03 MB
- 文档页数:36
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朱小龙;徐卫星;刘杰
【期刊名称】《中国骨伤》
【年(卷),期】2016(029)009
【摘要】随着椎间盘摘除手术的广泛开展,椎间隙感染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由于缺乏诊断特异性指标,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椎间盘穿刺取样微生物培养是抗生素选择的金标准,但其阳性检出率有待于提高,目前,不同医疗机构间存在流行病学、治疗经验的差异,抗生素的选择、用药疗程及手术的方式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近几年,磁共振成像、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介导下经皮椎间盘穿刺、经皮脊椎内窥镜病灶清除+灌洗引流术、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等的广泛应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椎间隙感染应重视预防、早期诊断、尽早明确致病菌,治疗应结合医生自身的经验和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实验室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通过辅助治疗以缩短治疗时间、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
【总页数】5页(P870-874)
【作者】朱小龙;徐卫星;刘杰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1;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骨科,浙江杭州31001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1【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J], 张忠荣;杨星华;孙红振;王爱民;官正华;谢志坚;刘洋
2.34例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J], 郑兴平;赵俊华;钟建
3.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断与治疗 [J], 菅振;傅一山
4.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J], 杨风亮
5.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J], 王权;贺振年;林向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间盘炎诊断标准
椎间盘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1. 病人无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或椎间盘疼痛,并有感染的影像学证据。
2. 外科手术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椎间盘感染的证据。
3. 手术切下或针吸的椎间盘组织证实有感染。
病原学诊断标准则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以下两条之一:
1. 感染部位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2. 血或尿中检出抗体(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或B组链球菌),并排除其他部位感染。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地区和医院而有所不同,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信息。
微小单胞菌引起腰椎间隙感染_1例报告和综述引言:腰椎间隙感染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感染性疾病。
微小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但其引起的腰椎感染报告相对较少。
本文报告了1例微小单胞菌引起的腰椎间隙感染,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54岁男性,主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和发热。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和慢性酒精中毒病史。
体格检查发现腰背部明显叩痛和受压痛。
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间隙模糊,周围软组织水肿。
初步诊断为腰椎间隙感染,行手术探查及穿刺活组织检查。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微小单胞菌感染。
综述:微小单胞菌是一种好氧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
其可通过皮肤的破损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脊柱造成感染。
微小单胞菌引起的腰椎间隙感染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仅有少数病例报告。
此类感染的发生多与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抗生素、外伤等因素有关。
该病例患者的糖尿病和慢性酒精中毒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重要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使得微小单胞菌有机会在腰椎间隙定植并引发感染。
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因为抗生素可能破坏了局部正常细菌群落的平衡,导致微小单胞菌等其他致病菌的过度生长。
对于腰椎间隙感染,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表现通常为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和发热。
影像学检查包括X光片、CT和MRI等可协助确诊。
穿刺活组织检查以获取病理学结果,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的种类。
治疗方面,早期手术清创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基本策略。
对于微小单胞菌感染,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结论:微小单胞菌引起的腰椎间隙感染虽然罕见,但其临床表现严重,诊断和治疗需要及时。
本文报告的1例病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借鉴,加深了对该疾病的认识。
此外,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腰椎感染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微小单胞菌引起的腰椎间隙感染的警惕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综上所述,腰椎间隙感染由微小单胞菌引起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但其临床表现严重,诊断和治疗需要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