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四十课阳明病篇 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8
郝万山讲伤寒论40讲—阳明热证第40 讲阳明热证大家好,我们上课了。
我们上次课,把张仲景对阳明病篇的概说作了介绍,其实那些条文之中,比较重要的是阳明病的提纲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外证也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证,表现于外的证候,那就是“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阳明病的主要脉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这三条是仲景为阳明病所写的概说中的比较重要的三条,其他的作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阳明本证中的阳明热证,其中的221 条,是讲的原本是阳明经脉有热的一个证候,不能用汗法,不能用温针,提到了汗后的变证,提到了用火针后的变证,温针就是火针,最后提到阳明经热“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这就引出了阳明热证的第一个证候,热在上焦。
它的成因,我们刚才已经说清楚了,是阳明经脉有热,在里并没有实邪,误用下法就导致了胃中空虚,这时所说的胃就是里,里气空虚,于是乎在阳明经的邪气就趁虚内陷胸膈,客气就是外来的邪气,趁虚内陷胸膈,动者伤也。
由于误下,里气空虚,使阳明经的热邪趁虚内陷胸膈。
热陷胸膈,郁热扰心就出现了心中懊憹,所谓“舌上胎”,是指的舌上有薄黄苔,提示了里有热。
这样的特征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大家可能要问到,说太阳病篇就有一组栀子豉汤的适应证,在阳明病篇热证又有栀子豉汤证,这算太阳病的变证呢,还算是阳明病的热证呢?实际上如果病是由太阳来的,那可以看成是太阳病误治以后的变证之一,如果病是由阳明经脉有热而来的,那可以看成是阳明的热证就可以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阳明经热误治以后的变证,不能归属于阳明热证,这个说法也可以,问题是它是写在阳明病篇的,我们把它归属于阳明热也未尝不可。
既然热在上焦,当然在治法上和治疗太阳病变证中的热郁胸膈证是一样的,用栀子豉汤来清宣郁热。
接着看228 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阳明病辨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以有汗和无汗来区分的,阳明胃是主里的,阳明胃也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所谓中风和伤寒,后世医家认为,这里的中风是阳邪伤阳明,这里的伤寒,是中阳不足,寒邪中焦,当然阳邪伤于中焦的话,那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风。
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寒邪伤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
不过今天在临床上,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这两个名词不怎么用了,所以临床意义不是太多。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这是中阳不运,受纳无权的表现,这是中阳不足,清浊不分的表现。
能够分清浊,浊者归大肠的,清者归膀胱,小便就通畅,现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这是清浊不分的表现,这个溅汗出,不是热迫津液外越,而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阳明胃热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这两者在临床症状上就是汗出。
手足汗出,怎么鉴别,手脚出汗是出热汗的,那是阳明燥热盛,手脚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凉的,出热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热的,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个证候的名称,据注解,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而现在小便不利,手脚出冷汗,还有不能食,这是将要作固瘕前驱症状,“必大便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机,我们以前谈过了,因为中阳不足,水湿不运,大便本应当是稀溏的,中阳不足,水湿不运,清浊不分,那大便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湿浊在肠道停滞过久,初头从阳明燥化,因此它是初头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阳不足的一种表现,张仲景进一步解释,出现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病机是,“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中虚寒,然后水谷不运,水谷不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