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文言文学习有帮助)

【转】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尹——官名,商代西周辅弼官。

巫——官名,商代掌管占卜、祭祀;后来亦作医官。

卿——官名,属于朝廷执政官秦汉两代有九卿即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

史——官名,商代设置的官职,管宗教、占卜、祭祀等史官。

卜——官名,商代设置,掌管占卜吉凶、主持祭祀,朝中官。

射——官名,商代设置掌管部分军事常督领族众守边或征伐。

太师——官名,司职略有不同是辅佐国君的官;历代沿袭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皆为中央参与朝政辅君之官。

太保——官名,西周辅佐国君的文职官员历代沿用。

三事——官名,亦称‘三事大夫’,‘常伯大夫、常任大夫准大夫合称’。常伯为管民事之官,时称牧民之官,故称牧。常任替朝廷选官之官。故称任人。准夫为执常司法之官亦称准人。后也有说三事为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六太——官名:太宰、太宗、太士、太史、太祝、太卜。

太宰——官名。西州设立管理王室的财产和奴隶的官。

太宗——官名。西周设立官理贵族事务的官;又称作大(TAI)宗。

太士——官名。西周管理司法的官。

太史——西周管理君王册命祭奠的官。

太祝——官名。管理祈祷祭祀天神的官。

太卜——官名。西周设置为卜之官员之长。

司徒——官名。管理土地和耕作的官员。

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和百姓职事的官。

司马——官名。管军事的官。司寇——官名。管理刑狱纠察的官。

虞——官名。西周管理山泽之官。

六官——官名合称,周制,天官荒丘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合成为六官或六卿。分掌朝政。

左徒——官名战国楚国设置,参政议政辅王颁布命令处理外事。

相国——官名。百官之长亦称相国丞相等。将军——官名。春秋时晋卿的称号。尉——官名。战国时秦置廷尉掌管司法;汉景帝改称为大理由北齐沿用至明清。

太仆——官名。管理王宫车马的官,秦时为九卿之一。

令尹——官名。春秋战国楚国的最高官职。掌管军政大权。

三闾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掌管昭屈景三氏贵族的官,屈原任此职。

天子——古代君主的称号;君权神授,故称天子。

皇帝——封建君主元首秦王开始古城秦始皇。

皇太子——封建社会皇帝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嫡长子。

皇后——指皇帝正妻。昭仪——封建帝王嫔妃称号。

美人——帝王妃嫔。

妃——古时贵族配偶;后来帝王妾;太子妻王妻。

贵妃——妃子等级称号。

贵人——妃嫔称号。

才人——妃嫔称号。

公主——帝王诸侯之女称号。

三公——古代中央军、政、监察最高职官周代为司马、司徒、司空。也叫三司。也有说是太师、太傅、太保。

丞相——官名。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宰相——辅佐皇帝政务之臣。

大司徒——官名。西汉哀帝刘欣废丞相立大司徒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御史大夫——官名。秦汉时官职次于丞相的官职掌管监察副丞相。

御史——官名。国君秘书。送往迎来。

太尉——官名中央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合称三公。校尉——官名位于将军之下的武官。

衙内——唐代警卫官,后称官府子弟为衙内。

三省——隋唐时代官名。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合称,位于三公三师之下为最高政务机构。中枢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博士——官名。汉武帝时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转掌经学传授,与今天的教授相似。精通某种技术的官职。

主簿——官名,典领文书办理常务。

九品——古代官吏等级。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共九等从北魏时每品分正从,从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公分处三十个等次,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隋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界之为清代知县为正七品。知府为从四品。

六部——封建中央机构合称系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执掌全国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副职为吏部侍郎。

户部——官署名。执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之事,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礼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执掌礼仪、祭祀、贡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礼部侍郎。

兵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执掌全国无官司全选、兵籍、军械、军机政令,长官为兵部尚书,副职为兵部侍郎。

刑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执掌国家法律,刑狱、长官为刑部尚书,副职为刑部侍郎。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长官为工部尚书,副职为工部侍郎。

大学士——官名。自唐到清历代多设此职,唯权职不一。

中堂——宰相的别称。

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政务机构。

钦差大臣——官名。明清时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外出办专项大事的人员皆以此称呼。

锦衣卫——官署名。原为明代护卫皇宫的亲兵,后演化成镇压异己的特务组织。

东厂——官署名。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以外增设的组织用太监汪直提督。

管带——官名。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舰长亦用此称呼。

古代官职资料大全(自秦至明代)

1、远古尧时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筑的官员

后稷掌管农业的官员

工师掌管制做器物的官员

虞掌管山泽的官员

典乐掌管教育、音乐的官员

2、秦

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秦)

督道仓吏管理官仓内粮食的官员(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员(秦)

3、汉、三国时期

太史令职掌文史、星历的官员

大农丞管领盐铁事务的官员

中郎将统领皇帝侍从的官员

典属国掌管少数民族各部的事务的官员

大长秋皇后的近侍,用来宣达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

武骑常侍皇帝的侍从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军事,官阶略低于太守,秩比二千石

骑郎将统帅骑兵的将官,秩比千石

骁骑都尉禁卫军将官

未央卫尉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长乐卫尉长乐宫禁卫军长官

前、后、左、右将军职位仅次于上卿

轻车将军汉时杂号将军之一

骠骑将军官位仅低于大将军

长史大将军的秘书

建章监监督建章宫羽林军的长官

骑都尉羽林军长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员,汉制,侍中是在原官职上特加的荣衔

国相相当于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东汉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军校尉武官,统领皇帝宿卫兵的长官,汉灵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典军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汉代掌管宫廷藏书之处的官员

兰台令史在藏书之处典校图籍,管理劾奏等文书档案

太守专门治理一个郡,掌握生杀大权

4、宋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5、唐

观察使管理一道或几个州的地方行政、监察长官

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中央禁卫军之神策军的最高将领

礼部侍郎掌贡举、礼仪的行政长官

京兆尹长安地区最高行政长官

防御使负责一州或数州军事的地方长官

招讨草贼使专为镇压农民起义或讨伐逆叛而设置的军事长官

监军判官监军使下的副职

行营都统为镇压和讨伐而设置的出征兵统帅

侍御史负责纠察的官员

右卫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左神武大将军中央禁卫军之军事长官

校书郎太子东宫所属学馆中校勘典籍的官员

尚书右仆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长官

率府率太子东宫侍卫长官

金吾大将军中央禁卫军军事长官之一

尚书左右仆射全面负责行政事务的长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折冲都尉一府之军事长官。统兵两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团之军事长官。有兵三百

队正一队之军事长官。有兵五十

车驾检校官负责皇帝车驾并开路后保驾安全的安员

转运租庸盐铁使设置造船厂,保证漕运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禄卿主管膳食事务的长官

将作大匠负责营造建筑事务的长官

兵部尚书主管全国军事政务长官

司农卿主管农业事务的最高长官

鸿胪卿负责接待来宾事务的长官

虞部郎中负责山林绿化的官员

民部尚书主管财政的最高政务长官

吏部尚书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务长官

尚辇奉御专管御用车辆的长官

中郎将正四品

郎将从五品,地方府兵将领

子将从五品下

中书令即内史,最高辅政官

右拾遗咨询建议官员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右补阙咨询建议官员

前锋游弈使前哨巡逻官

左散骑常侍议政官之一

6、宋

通直郎随奉太子的侍从官

承信郎武职官最后一阶,宋武职共有52阶。

成忠郎武职官第48阶,充左班殿前侍卫官。

秉义郎武职官第45阶

武翼郎武职官第41阶

宣抚使负责督察军事的重任,职位高于安抚使。

节级弓手班头,统制弓手,听命于县尉。

巡检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务,属于较高一级官职。

通判由朝廷中央直接派遣,有权和知州(知府)共同处理事务,并监督行动。

士曹参军州府六曹之一,掌婚姻、田土、斗殴等诉讼案。

司录参军书写六曹公文的专职官员。

局务官掌监造盐、铁等业的官员。

主簿掌出纳官物、销注簿籍等事的县级官员,官阶次于县丞。

县尉掌管训练兵丁、防奸禁暴、查缉走私等治安事务的县级官员。

兵曹六曹之一,置参军一人掌兵事、缉捕等事。

兵马都监马步军统制官。

都监有两种,一种是路分都监,掌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另一种是州府都监,掌本城军队的屯戍、训练、器甲、差使等事。

监当官州府所设掌管征收茶、盐、酒税事务的官员。

典级掌礼仪制度的官员。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吏。

都统制属于御营使,为监护诸军将领协同作战的军事长官。

同都统制官职相当于副都统制。

御营使统管全国军事。

保义郎右班殿前侍卫官。

团练使州府一级的常设武官,从五品。

钤辖重要州、郡或路屯禁兵统制官。有路分钤辖、州钤辖。

武经郎又称西京左藏库副使,即西京(洛阳)供备库副职武官

朝奉郎又称左、右司谏,即谏议官,位次于谏议大夫下。

宣谕使、抚谕使中央派往各地巡察民情,处理冤狱,措置营田的监时性官员,即所谓“钦差大臣”。

忠训郎又叫“左侍禁”即内宫侍卫官。

镇抚使由中央委派负责一个地区或几个州府军事防务的临时设官。负责辖区军事防务兼理民政、财政等事务。

宜文字简称“机宜”如同秘书或机要秘书。

龙图阁学士皇帝侍从的荣衔,掌管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属籍、世谱等事。

提举原意管理,主管专门事务,提举宫观,为安置罢退的大臣而设,光领俸禄不管事。

枢密使掌全国军机、边备、征战等事的最高军事长官。

大理评事签书判官掌管刑狱的京官。

参政知事宰相的辅助,通称“使相”。

起居舍人又称右使,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皇帝的言行。

中书舍人地位比起居舍人高,掌管起草诏书。

翰林学士皇帝最亲近的顾门兼秘书,权力极大,有“内相”之称,往往是“将相之储”。

7、明

尚书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各部正官。

侍郎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布政使一省之民事财务总管。

按察使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都指挥使一省之兵权掌握者。

殿阁大学士皇帝的顾问人员。以后逐渐权重,成为实际的宰相。

总督始于明代,凡用兵时派部院大臣总督军务,无定员,也无一定辖区,视军情所至,随时设置。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①、表征召、举荐、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察、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任:担负、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③、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④、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项练习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 ⑵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古代最常见的四十个官职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文言文中有关官职方面的词语

文言文中有关官职方面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文言文句式翻译专练及答案 古文翻译表达题要求: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 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 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⑶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 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⑶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 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古代官职一览

尹史卿宰尉令丞 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 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 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 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 将军冼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 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 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 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 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 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 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 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 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 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 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 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 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士宣政院集贤院 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 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 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 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 今昔对比 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文言文中官职变迁的词语

文言文中官职变迁的词语 一、任职任命: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4.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5.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6.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7.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8.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9.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10.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11.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12.放”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二、提升职务 1.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2.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3.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

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衡水中学四篇文言文翻译讲解

解释下面红色字、加【】的词及划横线的句子 (一) (周二午)孙玚,字德琏,吴郡吴人也。少倜傥,好谋略,博涉经史,尤便书翰。/王僧辩之讨侯景也,王琳为前军,琳与玚同门,乃【表荐】为戎昭将军、宜都太守,仍从僧辩救徐文盛于武昌。会郢州陷,乃留军镇巴陵,修战守之备。俄而侯景兵至,日夜攻围,玚督所部兵悉力拒战,贼众奔退。/高祖受禅,王琳立梁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征玚为太府卿,加通直散骑常侍。及王琳入寇,周遣大将史宁率众四万,乘虚奄至,玚助防张世贵举外城以应之,所失军民男女三千馀口。周军又起土山高梯,日夜攻逼,因风纵火,烧其内城南面五十馀楼。时玚兵不满千人,乘城拒守,玚亲自【抚巡】,行酒赋食,士卒皆为之【用命】。//周人苦攻不能克,乃矫授玚柱国、郢州刺史,封万户郡公。玚伪许以缓之,而潜修战具,楼雉器械,一朝严设,周人甚惮焉。及闻大军败王琳,乘胜而进,周兵乃解。玚于是尽有中流之地,集其将士而谓之曰:"吾与王公陈力协义,同奖梁室,亦已勤矣。今时事如此,天可违乎!"遂遣使奉表【诣阙】。/ (周三早)高宗即位,以玚功名素着,深委任焉。太建四年,授都督荆、信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出镇公安。玚增修城池,【怀服】边远,为邻境所惮。/后主嗣位,复除通直散骑常侍,兼起部尚书。后主频幸其第,及着诗赋述勋德之美,展君臣之意焉。又为五兵尚书,领右军将军,侍中如故。玚事亲以孝闻,于诸弟甚笃睦。性通泰有财物散之亲友常于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而处己率易不以名位【骄物】。时兴皇寺朗法师该通释典,玚每造讲筵,时有【抗论】,法侣莫不倾心。以年老累【乞骸骨】,优诏不许。祯明元年卒官,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陈书》)译文: 孙玚[yáng],字德琏,是吴郡吴县人。(孙玚)年轻时就洒脱不拘束,喜欢研究战术攻略,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传,尤其熟悉【便:熟习,擅长】书牍文札【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

古代常见个官职一览

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职位的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门卫),门类和现在相比,也挺齐全和有趣的,只不过过去的官位明确正职较多,只有个别职位有副职,不像现在一个县长,下面一群副县长,甚至还有县长助理。 这些官职在文学着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便于理解和对照。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

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动的词语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所以在中国古代,走向宦途一般是“名人”的必经之路。而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就有一类专门的动词。 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贬职《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5、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征召《晋书。谢安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 10、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洗马,官名) 12、提提拔《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坐因犯……罪或错误《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几乎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文言文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死生,昼夜事也。【判断句】 译文:死生是早晚间的是情。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判断句】 译文:而处境艰难险恶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断地发生,不是人也间的能忍受的。【3】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 译文: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 译文: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天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河一带你追我躲。 【6】将请罪君。【状语后置句】 译文:准备向君王请罪。 【7】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 译文:不能说不是这五人的功劳呀。 【8】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译文:这五个人,就是在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 【9】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实在是百年难得际遇啊。 【10】激昂达义。【被动句】 译文:为达义所激动。 【11】谁为哀者、【宾语前置,或省略句】 译文:在为谁悲痛? 【12】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 译文:本郡有声的士大夫们向当地行政长官请求。 【1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状语后置】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竖立碑石。 【14】显荣于身后。【状语后置】 译文:在他死后享受到荣耀。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16】扼腕墓道。【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在墓道上握腕惋惜。 【17】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的国错。 【1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译文: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军却损害他人是不仁的。 【19】夫晋,何厌之有、【宾前】 译文:晋国那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20】以其无礼与晋。【状后】 译文:因为它曾对晋国无利。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 职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古代官职 姓名:班级: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或选拔任以官职。如:延佑、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40个官职名

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下面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隋代演变并确立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六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军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 明代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 清代康熙设立南书房,于清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兼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教师版

《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四大类。其中倒装句又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主谓倒装(又称谓语前置)四种类型。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一、温故知新,掌握规律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句式特点。 第一组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孰、安、焉。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其格式为:否定词+代词宾语+谓语动词。常见的否定词有不、弗、未、非、否、毋、无、莫。 5、何厌之有 6、唯利是图 7、惟弈秋之为听 明确:此为宾语前置的典型形式:用“之”“唯/惟……是……”“唯/惟……之/之为……”作标志词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其结构形式为:宾语+之+谓语动词、唯/惟+宾语+是/之/之为+谓语动词。翻译是“唯/惟”可译为“只”“只是”,“之”“是”“之为”不译。 8、何以战? 9、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一言以蔽之。 明确: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第二组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5、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明确:定语后置句 规律一:“之”做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 规律二:“…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之+定语+者) 规律三:“……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中心词+定语+者) 规律四:“…而…者”做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中心词+而+定语+者) 规律五: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中心词+数量词) 第三组

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讲解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时数: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文言文直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注释:“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注意: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二文言直译的方法——“九字法” (一)针对实词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a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c 江宁之龙皤,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d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 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b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最新)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20·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20·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

文言文官职名称及古今对照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十三例孔子曰:“学而优则仕。”所以在中国古代,走向宦途一般是“名人”的必经之路。而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就有一类专门的动词,较好地掌握这一类动词,对于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短文大有裨益。以下所举之十三类词,是平常学习和各类考试中可以经常遇见,希望同学们好好掌握。 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贬职《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 则表示降职。“徙” 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5、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 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征召《晋书·谢安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 10、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史记· 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11、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 (洗马,官名) 12、提提拔《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坐因犯,, 罪或错误《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 “以荫补+(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 做+ (某官名)”。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几乎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官职升迁知识补充 一、表示授予、提升官职的词语 拜:《举隅》谓“‘拜'授予官职(任命)或接 受官职(上任)。”不确。“拜”是指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多用于两汉以前的 史书。例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拜婴为大将军。——《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代以降,也还有用拜的,但较为少见,并且一般用于君主亲授大臣官职。例句: 顺宗继位,拜礼部员外郎。——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命:任命,委任。既有由人事机关授职,也有帝王直接授官。例句: 中丞颜岐奏曰:“‘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宜及其未至罢之。'”——《宋史?李纲传》 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清史稿?玄宗本纪二》察:考察后予以推举。常见与之相关的词语有“察举”。例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史记? 刺客列传》 表:推荐授官。例句: (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曹)操即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超:超级擢升。见与之相关的词语有“超迁” 、“超擢”。例句: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子璠亦超擢太长少卿。——《明史?徐阶传》就:接受官职,到任视事。常与之相关的词语有“就吏”、“就职”。例句: 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晋书?阮籍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朝廷再授官职。《举隅》解释不够全面。例句: 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秦策》寻起林则徐督师。——《清史稿?徐广缙传》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例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辟:《举隅》未注音,不妥。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当“辟”为“征召”义时读作“ bì”。 二、表示降职或罢免官职的词语 废:《字汇?广部》:“废,放也。” 废黜、贬退。常见与之相关的词语有“废免”、“废黜”、“不废” 等。例句: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殷中军被废,徙东 阳。——《世说新语?文学》斥:驱逐,疏远。《广韵?昔韵》:“斥,逐也, 远也。” 常见与之相关的词语有“逐斥”。例句:辅星明近,辅臣亲强,斥小、疏弱。——《史记? 天官书》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封建论》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常见与之相关的词语有“放逐”例句: 放弑其君,则贱之。——《周礼?夏官?大司马》放宁夏道——《谭嗣同》出:《举隅》指出“出”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 相对。”其实,“出”也特指“出仕”即“出任”。例句: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周易?系辞上》 黜:除了有降职或罢免(详见《举隅》)之意外,一般也用于削夺王位或太子的王位继承权。例句: 莒纪公省太子仆,又生季佗,爱季佗而黜仆。——《左传?文公十八年》 三、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徙:《举隅》释为“贬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