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92.65 KB
- 文档页数:2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及治疗规范标准一、解剖:解剖:1、骨:①内侧平台相对较大,从前向后、从内向外都是凹陷的;外侧平台相对较小,从前向后、从外向内都是凸起的。
外侧平台高于内侧平台,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另外,从前向后胫骨平台有大约10°的倾斜。
这两点会知道临床螺钉打入的方向。
②内外侧平台被胫骨的髁间隆起分开。
髁间隆起有内外两个结节。
前交叉韧带附着于前内侧结节的前方,后交叉韧带附着于后侧髁间区并延伸到干骺端的后侧面。
③胫骨结节可以用来定位手术的入路。
它位于平台下2——3厘米处,为髌腱附着。
髂胫束沿着胫骨外髁展开,附着于Gerdy结节上。
2、软骨:每侧平台都被一个半月形的纤维软骨覆盖,它们通过半月板胫骨韧带-冠状韧带附着于胫骨上。
二、损伤机制:1、胫骨平台的损伤常由于:①由外向内(造成外翻畸形,典型的保险杠骨折)或者由内向外(造成内翻畸形)的侧方暴力——剪切力;②轴向暴力——压缩力;③轴向和侧方暴力混合。
临床上产生最常见的劈裂骨折、压缩骨折或两种皆有的劈裂压缩骨折。
2、单纯的劈裂骨折更常见于年轻人。
年轻人软骨下骨较坚固,能抵御压缩应力,但不能抵御剪切应力;随着年龄增长,骨质密度下降,对压缩应力的抵抗力也逐渐下降。
50岁以后劈裂加压缩骨折更为常见,甚至可以由低能量损伤引起。
3、暴力的大小不仅决定骨折的粉碎程度,还决定关节的移位程度,并相关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
例如:外翻应力导致外侧平台的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的损伤。
三、损伤结果:1、ORIF在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意义:①膝关节周围损伤后如果单纯管型石膏固定,超过3周会造成不可接受的关节僵硬,理疗对其毫无作用。
②塌陷的关节骨块没有任何软组织联系,牵引不会使其复位。
因此,只有关节内骨块被解剖复位,下肢的力线被恢复(只有通过ORIF),并且早期主动活动,主要的并发症才会避免。
2、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的压缩和劈裂都会导致轴向力线的偏斜,而关节面的对合不良也会导致力线偏斜。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02-28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
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日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
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一、流行病学特点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在老年人骨折中约占8%。
胫骨平台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以40~50岁患者居多,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占72.9%和27.1%,男女比为3:1。
致伤原因中,交通伤最多,占46.7%,压砸伤和高处坠落伤分别占31.1%和18.7%;单髁骨折约占60%,由于膝关节存在7。
生理外翻角,损伤机制义以外侧暴力常见,因此累及外侧平台的骨折约占90%,双髁骨折约占30%~35%。
胫骨平台骨折常合并半月板(57%)和前交叉韧带损伤(25%),后交叉韧带(5%)、外侧副韧带(3%)以及内侧副韧带损伤(5%)则相对少见。
损伤机制胫骨平台骨折常由内、外翻暴力、轴向暴力或内、外翻暴力合并轴向暴力引起,骨折形态与受伤机制密切相关。
通过骨折块的大小及其移位方向和程度,可大致判断损伤暴力的大小及方向。
膝关节伸直时受到单纯外翻暴力可导致外侧平台骨折,受到内翻暴力时可致内侧平台骨折;膝关节屈曲或半屈曲时受到轴向应力,常导致平台后侧冠状面骨折;屈曲90度时后侧常呈压缩骨折,屈曲30度与60度时后侧常为劈裂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阅读记录目录一、基础概念与分类 (2)1.1 胫骨平台骨折的定义 (2)1.2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 (3)二、病因与诱因 (4)2.1 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见病因 (6)2.2 胫骨平台骨折的诱发因素 (7)三、临床表现 (8)3.1 胫骨平台骨折的典型症状 (8)3.2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依据 (9)四、治疗方法选择 (10)4.1 胫骨平台骨折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11)4.2 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12)五、手术前后处理 (13)5.1 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 (14)5.2 手术后的康复训练 (15)六、并发症及预防 (16)6.1 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并发症 (17)6.2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18)七、临床案例分析 (19)7.1 典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介绍 (20)7.2 病例讨论与分析 (21)八、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23)8.1 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最新进展 (24)8.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25)一、基础概念与分类单纯型胫骨平台骨折:指胫骨平台仅部分骨折,未伴有其他结构的损伤。
这种类型的骨折多见于年轻、运动量较大的人群。
双侧性胫骨平台骨折:指两侧胫骨平台均发生骨折,常见于高能量外伤或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而发生的骨折。
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指骨折伴有软组织损伤,如皮肤破裂、肌肉撕裂等,容易导致感染和并发症。
关节面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指骨折后胫骨平台关节面发生塌陷,可能导致膝关节功能受损。
碎裂型胫骨平台骨折:指胫骨平台骨折后碎裂为多个小块,需要采用手术治疗以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为实际工作中遇到类似情况的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1.1 胫骨平台骨折的定义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形成膝关节,而胫骨与股骨下端接触的面即为胫骨平台,它是膝关节的重要负荷结构。
胫骨平台骨折一.概念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
膝关节遭受内/外翻暴力的撞击或坠落造成的压缩暴力等均可导致胫骨髁骨折。
由于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同时胫骨平台骨折常常伴有关节软骨、膝关节韧带或半月板的损伤,遗漏诊断和处理不当都可能造成膝关节畸形、力线或稳定问题,导致关节功能的障碍。
因而,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处理是膝关节创伤外科中的重要课题。
二.健康指导1.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患者手术完回病房后,将患肢抬高置于功能位约30度,可局部冰敷,小腿处垫一软枕,膝关节屈曲5度,等患者麻醉消失并清醒后,确定患者可以锻炼时,即指导患者做以下恢复训练,如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环转足趾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的锻炼。
每天活动3至4次,每次锻炼时间10至15 min,每次运动限度以患者适宜为准,不可过度锻炼,以免加重患者的病情。
应逐渐加大患者的锻炼限度,如第一天初始角度-15-0度,终止角度10-30度(一般以患者能忍受最大角度为宜),时间60 min,2次/d进行锻炼;次日可根据的患者的病情以及使用度适当的加大锻炼限度,活动角度增加10-20度,时间频率不变。
第3天后对病情良好且适应的患者加大活动限度,活动角度增加10-20度,以此类推。
检查活动是否有效的方法如下:可以把手放在膝关节上方,感觉到髌骨向上随肌肉收缩而移动,也可以用手推动髌骨,如推不动,说明收缩股四头肌方法正确。
2、术后中期的功能锻炼:把患者术后4天到术后2周称之为术后中期,本次研究中在患者的术后中期,采用cpm机被动训练关节活动度并辅以主动功能训练为主要的功能锻炼方式,帮助患者骨的矿物质沉淀,使骨坚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骨的愈合,同时可避免假骨的形成。
减轻疼痛、肿胀,最大限度增加关节活动度。
3、术后晚期的功能锻炼:把患者术后3周以后称之为术后晚期,在此阶段可以逐步加大运动幅度,引导患者在锻炼时提高活动限度到膝关节完全伸直和屈曲60度至90度,对关节僵硬的患者可以辅助理疗促进瘢痕软化,从而缓解膝关节僵硬。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治疗技巧胫骨平台骨折,又称为胫骨髁骨折,为膝关节创伤常见骨折,主要为膝关节受外界严重撞击或经受高处坠落等外伤引起,青壮年群体较为多见。
临床上单髁骨折较为常见,特别为外髁,根据研究调查表明,外侧平台骨折占比为45%-70%,内侧仅为10%-20%。
伴随经济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不断增加,双髁骨折发生呈上升趋势,部分患者骨折后,通常使多个组织受累,严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
因此,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表现与诊断包含哪些?如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表现与诊断1.1表现及体征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之后,膝关节存在肿胀、疼痛感,针对未发生位移患者而言,其局部表现较轻,需通过拍摄X线才能最终确诊。
骨折发生位移患者,通常会产生严重的血肿,并存在大面积淤斑。
患者骨折损伤之后,受局部肿胀影响,其周围张力大幅度增加,对骨折复位和固定存在较大影响。
1.2并发症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之后,不同程度引发各类并发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韧带损伤。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合并侧副韧带损伤占比5%-20%,针对此类患者及骨质疏松老年人,发生并发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较少,但内侧副韧带损伤占比较大,需对其韧带破损状况进行实时观察,主要因外侧平台骨折后,患者骨正常支撑能力丧失。
因此,需对其患者进行检查,防止出现误诊。
其二,半月板损伤。
此类并发症较为常见,半月板受损之后,其主要在关节囊附着部位发生严重撕裂。
其三,血管神经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发生严重位移时,增加腓总神经受损,造成严重后果,需对其加以重视。
1.3影像学检查1.3.1X线检查患者发生胫骨平台骨折之后,需及时进行X线条检查,主要将骨折具体部位及类型予以明确,为后期患者诊疗做以支撑,但其X线条上仅呈现骨实际结构,主要以互相重叠为表现,关节面骨折实际状况难以判定,具体塌陷实际距离存在不确定,无法准确显示韧带、半月板损伤。
1.3.2CT扫描患者胫骨平台骨折之后,患者进行CT扫描,对其诊断十分关键,按照其检查结果,将其骨折分为6型,不仅涉及外侧单纯劈裂骨折、塌陷型骨折;而且包含平台粉碎型骨折、内测平台骨折等。
右胫骨平台骨折
右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伤害,可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以及严重的疼痛。
此类骨折发生于右胫骨头最上端处,由断裂或断裂的骨组成,浅表性骨折可以使关节受到严重伤害,并可能导致慢性滞后或不可逆的受伤。
因此,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主要集中在减少伤口感染,减轻局部疼痛和恢复功能上。
右胫骨平台骨折的症状包括疼痛和出血。
尽管疼痛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但当患者转动脚腕或踝关节时,其可能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此外,患者可能会遇到胫骨肿胀和变形,尤其是在活动时会表现得更明显。
另外,患者可能会有紫红色的皮肤或渗出液,这些都是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标志。
右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类。
在手术治疗方面,包括重建右胫骨平台,重建或修复断裂的软骨,以及降低关节内窝的压力。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止痛药、抗炎药和非甾体抗炎药来降低疼痛和发炎症状。
此外,为了预防感染,还可以使用抗生素。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还应在家中采取正确的自我管理护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疼痛和有助于早期康复。
对于轻度骨折,患者可以通过使用松紧带绑定好胫骨,避免运动,以及使用冰敷来减轻疼痛。
患者还应根据治疗医生的指示使用特殊的膝关节支具,以限制膝关节的运动,并利用关节活动疗法,使关节扩张和伸展。
总之,右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关节伤害,发生后可导致功
能受损,疼痛难以忍受,因此,治疗及时以及正确地进行自我管理护理非常重要。
在治疗方面,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减少受伤,协助患者康复。
因此,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及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及早治愈,减少受伤的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指胫骨骨折发生在胫骨平台部位。
胫骨平台是人体下肢的一个关键部位,它承受着身体重量的大部分,因此胫骨平台骨折需要及时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式根据骨折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适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稳定骨折,即骨折片没有明显偏移或错位的情况。
采用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打石膏固定:在骨折片没有明显偏移或错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打石膏固定的方式使骨折片稳定并保持正常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对患者的伤害小,但需要长时间的康复期。
2. 牵拉治疗:牵拉治疗是通过应用适当的牵力使骨折片复位并保持正常位置。
牵拉治疗通常结合石膏固定使用,可以辅助骨折愈合,但也需要较长的康复期。
3. 动力学治疗:动力学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应用适当的力量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在骨折部位施加适度的压力,促进骨折片的愈合。
动力学治疗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适用于特定病例。
手术治疗适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不稳定骨折,即骨折片明显偏移或错位的情况。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切开复位:切开复位是通过手术切开软组织,将骨折片复位至正确位置。
复位后,医生使用金属板、螺钉或钢钉等器械将骨折片固定在一起。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恢复骨折片的形态和功能,但需要进行手术切开,术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
2. 关节镜下手术:关节镜下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关节镜引导下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
关节镜下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恢复期短,并可以提早开始康复训练。
3. 外固定术:外固定术是通过外固定器将骨折片稳定在正确位置。
外固定术适用于严重骨折的紧急治疗,可以快速复位和固定骨折片,减少软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恢复骨折片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来决定。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2-03-20T09:58:49.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任立堂王德印王培亮李连波夏虹遇恒新[导读] 目的讨论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任立堂王德印王培亮李连波夏虹遇恒新(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42-02
【摘要】目的讨论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
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治疗应力求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完整性,矫正膝内翻或外翻畸形,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即胫骨上端的髁部骨折,胫骨内髁或外髁骨折的发生率不同,由于正常膝关节轻度外翻,故胫骨外髁骨折多见。
2007年3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胫骨平台骨折56例,其中外髁占70%,内髁占12%,双髁占18%。
1 临床表现与诊断
1.1 症状和体征
骨折后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骨折无移位者则局部症状较轻,常需由X线摄片确诊。
骨折移位者,局部症状较严重,常产生严重的血肿,渗入关节腔及其周围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中,造成膝关节和小腿上段严重肿胀,可伴有广泛的瘀斑。
膝关节内积血明显则浮髌试验为阳性。
在损伤后1~2天,由于局部严重肿胀,周围皮肤张力显著增加,常产生皮肤水疱,妨碍骨折复位和固定。
另外,膝关节常呈现膝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及侧向异常运动。
1.2 并发症
1.2.1 韧带损伤:据文献资料统计,合并侧副韧带损伤占4.2%~22%,交叉韧带损伤占5.8%。
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和两侧平台骨折病人并发膝关节韧带损伤较少见。
侧副韧带损伤,则损伤局部压痛明显,侧向移动试验阳性(单髁骨折者,其侧副韧带损伤在对侧。
外侧平台骨折合并侧副韧带损伤较多见。
但应注意此韧带的假阳性破裂征象,因为外侧平台骨折后,已丧失骨的正常支撑力量,即使内侧副韧带无破裂,也容易呈现侧向异常活动。
因此,要仔细检查,避免误诊)。
交叉韧带损伤,则抽屉试验阳性,若X线片见交叉韧带下端有撕脱骨折块,便可直接诊断。
1.2.2 半月板损伤:较多见。
劈裂骨折伴半月板损伤时,半月板与胫骨嵴常仍保持附着,而在关节囊附着部位发生撕裂。
平台塌陷骨折或劈裂塌陷骨折可伴有严重半月板损伤,甚而随塌陷骨折向下移位,嵌入骨断面之间。
1.2.3 腓骨上端骨折:可分为挤压性和撕脱性骨折。
前者较多见于外侧平台劈裂骨折或劈裂塌陷骨折,或两侧平台外翻型骨折,由于劈裂骨片向外方移位时,腓骨上端受挤压力,引起腓骨头或颈部骨折,骨片呈粉碎性,腓骨头向下移位。
撕脱骨折可并发于内侧平台骨折,腓骨头是外侧副韧带的附着点,内翻张力使外侧副韧带呈现紧张,常牵拉腓骨头,产生撕脱性骨折。
1.2.4 血管神经损伤:胫骨平台骨折移位严重有可能引起腓总神经,或者腘动、静脉损伤,引起严重后果,临床上要加以重视。
1.3 影像学检查
1.3.1 X线检查:能够显示骨折部位及类型,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在X线片上骨的结构互相重叠,关节面骨折的真实情况有时难以很好地显示,对塌陷和劈裂距离的测量不够准确,也不能显示韧带、半月板的损伤。
1.3.2 CT扫描:在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Arthur根据CT检查结果将平台骨折分为6型:I型,外侧平台单纯劈裂骨折;Ⅱ型,外侧平台单纯塌陷性骨折;Ⅲ型,外侧平台劈裂塌陷性骨折;Ⅳ型,内侧平台骨折;V型,前后边缘骨折;Ⅵ型,平台粉碎性骨折。
CT扫描不仅能够正确对骨折分型,而且对塌陷程度和劈裂移位距离的测量比较准确,同时还能显示半月板损伤,但不能显示没有移位的半月板损伤及半月板水平方向的裂伤。
多数学者认为平台塌陷≥5mm及移位≥5mm为手术指征,因此CT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病人预后的估计很有帮助。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利用先进的图像重建技术和CT扫描相结合,构成三维 CT重建。
三维CT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的立体结构、骨折情况,从而能够为临床分型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1.3.3 MRI:对于检查膝关节半月板、十字韧带及侧副韧带损伤意义重大,MRI检测半月板撕裂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超过90%。
对过去曾做过半月板修复的病人来说,其特异性会降低,有些医生认为关节造影术检查这类病人仍然是需要的。
然而,对于那些可能需做半月板外科切除术的病人,大多数检查者为了慎重起见,仍然行MRI检查。
MRI对前交叉韧带病理情况评估的准确率已达95%。
令人遗憾的是,与通常对病人进行的物理检查一样,MRI不能帮助区分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或完全性断裂。
MRI能精确地显示出髁间轨迹内重建的ACL,并能确定骨内通道的位置。
后交叉韧带为一轻度弯曲的纤维组织带状物,在矢状位MRI系列图像中表现为粗细一致的均匀低信号结构,当韧带发生不连续或在其实质内有液体信号则表示撕裂。
2 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治疗应力求恢复胫骨关节面的完整性,矫正膝内翻或外翻畸形,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大多数学者指出,对于移位骨折,影响其长期效果及治疗方法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骨折移位和压缩程度。
关节面骨折的可接受移位程度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Brown等在劈裂骨折的实验模型中显示:当关节面出现3mm的台阶时,将引起关节软骨接触部位的压力明显增加。
对于关节面台阶超过2mm的骨折,Tscherne建议行手术复位治疗。
但是,关节面塌陷达到或小于8mm的骨折,Hohl发现通过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所获得的临床结果相似。
Bonnett将关节面塌陷或移位超过5mm列入手术指征。
大部分学者同意当塌陷或移位超过10mm时,即具有手术垫高并恢复关节面外形轮廓的指征。
对于稳定性骨折,如果关节面塌陷小于5mm,则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都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当关节面塌陷5~8mm时,决定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年龄及对膝关节活动的要求。
如果为年长且好静的病人,适合非手术治疗;如果年轻的或爱好活动的病人,则尝试进行关节面的手术重建更为恰当。
Lansiger等经过长期随访研究后提出平台骨折是否手术,并不取决于X线改变,而应注重临床表现,尤其是膝关节的稳定性。
膝关节不稳不仅与平台的塌陷有关,更重要的是有无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损伤和松弛。
若伸直位膝关节侧向活动较健侧增加10°以上,就为不稳,应手术矫治。
手术原则是整复移位,加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手术治疗的3个要点是: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骨。
参考文献
[1]孙华斌.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防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9年06期.
[2]胡学信,陈一心,陈晖,骆东山,宋知非.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移植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3]方跃,池雷霆,王光林,杨天府.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入路的探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