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基础课程学习总结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8.17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IZ理论40个创新原理

一.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军事及科技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高校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际中担当技术方而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中的创新原理形成了系统的原理体系,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按步骤、有规律地进行创新活动,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引导创新的最佳工具,将TRIZ 理论引入学生培养体系中,开展以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可以将新

落到实处。

二、TRIZ理论

TRIZ理论诞生于1946 年,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当时,以阿奇舒勒为首的前苏联数十家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组成的攻关团体对约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析,以其中的4万份专利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提炼,并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了一套以技术系统进化原理为核心的&体系化的&实用性强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即TRIZ理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1985年,解决发明问题规则系统( TRIZ-85) 的发布,标志TRIZ理论体系建立与完善。

TRIZ理论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曾作为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着巨大作用。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称为“点金术”,前苏联自I9}o年起,开始为中小学生进行T RIZ理论教学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苏联解体后,大批T RIZ研究者移居美国等西方国家,T RIZ流传于西方,受到极大重视,T RIZ 的研究与实践得以迅速普及和发展。西北欧、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出现了以T RIZ为基础的研究、咨询机构和公司,一些大学将T RIZ列为工程设计方法学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T RIZ理论和方

法己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它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己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TRIZ理论的40个创新原理

1946年阿齐舒勒进入苏联海军专利局工作,有机会接触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工程领域内的大量专利。在分析这些专利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些专利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而且解决的也是不同的问题,实现的是对不同系统的改进,但是,这些专利是利用了某些相同的方法。也就是说,很多的原理和方法在发明的过程中是重复使用的。于是,他就想从大量的专利中找出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方法。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他对于世界上不同领域的专利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取出了在专利中最常用的方法和原理,共总结出40种,他称之为40个发明原理。

下面是对这40个创新原理的具体介绍,大部分创新原理包括几种具体的应用方法。

1.分割原则

a.将物体分成独立的部分。

b.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

c.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

2.拆出原则

从物体中拆出"干扰'部分("干扰"特性)或者相反,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

与上述把物体分成几个相同部分的技法相反,这里是要把物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3.局部性质原则

a.从物体或外部介质(外部作用)的一致结构过渡到不一致结构。

b.物体的不同部分应当具有不同的功能

c.物体的每一部分均应具备最适于它工作的条件。

4.不对称原则

a.物体的对称形式转为不对称形式。

b.如果物体不是对称的,则加强它的不对称程度,

5.联合原则

a.把相同的物体或完成类似操作的物体联合起来,

b.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

例:双联显微镜组;由一个人操作,另一个人观察和记录。

6.多功能原则

一个物体执行多种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体。

例:提包的提手可同时作为拉力器(苏联发明证书187964)。

7.‘玛特廖什卡'原则

a.一个物体位于另一物体之内,而后者又位于第三个物体之内,等等。

b.一个物体通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

8.反重量原则

a.将物体与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体结合以抵消其重量。

b.将物体与介质(最好是气动力和液动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9.预先反作用原则

如果按课题条件必须完成某种作用,则应提前完成反作用。

例:杯形车刀车削方法是:在车削过程中车刀绕自己的几何轴转动。其特征是为了防止产生振动,应预先向杯形车刀施加负荷力,此力应与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力大小相近,方向相反" (苏联发明证书~536866) 10.预先作用原则

a.预先完成要求的作用(整个的或部分的)

b.预先将物体安放妥当,使它们能在现场和最方便地点立即完成所需要的作用。

上述课题41的解决方案可作为该原则的例子:

11"予先放枕头"原则。

以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手段补偿物体的底可靠性。

12.等势原则

改变工作条件,使物体土升或下降.

例:有一种装置不必使沉重的压模升降;这种装置是在压床上安装了带有输送轨道的附件(苏联发明证书264679).

13、"相反"原则

a、不实现课题条件规定的作用而实现相反的作用.

b、使物体或外部介质的活动部分成为不动的,而使不动的成为可动的.

c.将物体颠倒.

14.球形原则

a.从直线部分过渡到曲线部分,从平面过渡到球面,从正六面体或平行六面体过渡到球形结构,b.利用棍子、球体、螺旋。

c.从直线运动过浑到旋转运动,利用离心力。

例:把管子焊入管栅的装置具有滚动球形电极。

15.动态原则.

a、物体(或外部介质)的特性的变化应当在每一工作阶段都是最佳的。

b.将物体分成彼此相对移动的几个部分。

c.使不动的物体成为动的.

例:"用带状电焊条进行自动电弧焊的方法,其特征是,为了能大范围地调节焊池的形状和尺寸,把电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