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过程与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审计过程与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审计过程与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大纲

(一)审计计划

(二)审计重要性

(三)审计风险

(四)初步审计策略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审计计划

1.审计计划的含义

(1)定义

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2)对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3)审计计划的作用:据以收集证据、提高效率与质量、避免误解。

2.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1)审计计划的内容

①总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与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同意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含:

A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B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C 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D 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

E 审计小组构成及人员分工;

F 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G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

H 其他有关内容。

②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是根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所做的全面规划与说明。通常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表达的。

具体审计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审计目标;

B 审计步骤;

C 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D 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E 其他有关内容。

(2)审计计划的编制

①编制人:审计项目负责人

②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不得随意缩短或者省略审计程序来习惯时间的预算。

③独立编制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能够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与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但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审计计划的审核

①总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

A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

B 时间预算是否合理;

C 审计小构成员的选派与分工是否恰当;

D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操纵制度的信赖程度是否恰当;

E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是否恰当。

②具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

A 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B 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C 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

D 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4)计划审计工作步骤

熟悉情况→分析→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总体审计计划有关)

初步审计策略→熟悉内控→符合性测试及操纵风险→检查风险及实质性测试(与具体计划有关)

3.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1)熟悉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①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借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通常限于对本期审计有重大影响的连续事项,如资产负债项目与或者有事项的分析表等。

②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所获得的信息,应作成书面记录并储存在永久性档案中,供以后审计参考。

③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再次同意审计委托时,通常只需参观、巡视自去年审计完成后,公司经营上已发生重大变化的部分,对有多个部门的被审计单位,参观、巡视可轮番进行。

④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特别能帮助注册会计师熟悉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及所在行业的有关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之一就是同注册会计师讨论审计的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要求增加或者修改注册会计师已计划的审计工作。

⑤询问管理当局。

⑥决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

注意关联方交易的原因:

A 在关联方交易中可能包含了不公允的价格与条件,而影响他人的利益;

B 管理当局也可能蓄意安排关联方交易以“粉饰”会计报表。

关于关联方交易,会计准则有特殊的披露要求,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交易通常比对非关联方交易需收集更多的证据。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关联方清单进行复核,并实施下列审计规定,以发现是否存在其他的关联方:

A 查阅往常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

B 熟悉、评价被审计单位识别与处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程序;

C 查阅要紧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名单;

D 熟悉要紧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与与其有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

E 熟悉与要紧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与与其有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

F 查阅股东大会、董事会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记录;

G 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前任注册会计师;

H 审核所审计会计期间的重大投资业务及资产重组方案;

I 审核所得税申报资料及报送政府机构、交易所等的其他有关资料。

已确认的关联方应让审计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明白,以便他们注意收集有关关联方交易的证据。

⑦考虑有关会计与审计公告的影响。

(2)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①所谓分析性复核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者趋势,包含调查这些比率或者趋势特殊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与有关信息的差异。

②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分析性复核程序有三种用途

..:

A 在审计计划阶段,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

B 在审计测试阶段,直接作为一种实质性测试的方法,以收集与账户余额与各类交易有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

C 在审计报告阶段,用于对被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最后的复核。

分析程序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与报告阶段都要求务必使用。但第二个用途能够任意选择。

③计划审计工作时,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要紧目的:

A 更好的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B 确认资料间特殊的关系与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

④在计划阶段,有效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务必系统地执行下列步骤:

A 确定将要执行的计算/比较

在计划审计工作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精细程度及范围,视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与复杂性、资料的可靠性,与注册会计师的推断而定。

计划阶段执行的分析性复核程序大多使用整个公司全年度的实际资料或者预期资料。但是,关于某些多元化经营的公司来说,按产品生产线与部门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更为有

效。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公司营业有季节性,对月份与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可能比分析全年度的资料更合适。

B 估计期望值(估计可能的结果)

在审计中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基本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之间估计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这个假定,注册会计师能够根据各类不一致来源的数据估计期望值。会计与非会计资料均可用来估计期望值。

估计期望值的过程需要很多推断与业务经营的专门知识,因此,通常由审计小组中的高级审计人员或者经理来完成。

C 执行计算/比较

趋势分析表能够归入永久性工作底稿中。

D 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

分析的要紧目的是确认是否有特殊或者意外的波动。由于重大差异与意外波动有可能是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务必对重大的差异或者波动进行调查。

注册会计师最终都需运用推断与根据重要性原则来确定差异的重要性。

E 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

此步骤包含重新考虑估计期望值时所使用的方法与因素,并询问管理当局。在根据管理当局的回答采取这一行动时,通常应有其他证据事项对管理当局的回答加以佐证。

F 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

不能合懂得释的重大差异通常被视为错报风险增加的信号,注册会计师通常会计划更全面的测试。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可指出高风险领域所在,使审计更具有效率与效果。

对分析性复核程序结果的依靠程度取决于下列因素:

a 分析项目的重要性;

b 与针对相同的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结论的一致性;

c 预期结果的准确性;

d 固有风险及操纵风险的估计水平。

(二)审计重要性

1.重要性的定义

(1)概念

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者漏报

......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

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推断或者决策

......。

(2)务必注意的几点:

①重要性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②重要性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

③推断重要性离不开特定

..的环境;

④重要性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2.重要性的运用

(1)运用重要性原则的通常要求

①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推断;

②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

A 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

B 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

抽样审计下,注册会计师对未查部分是否正确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风险的大小与重要性的推断有关。

③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有两种。

A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时

如今,重要性被看作是审计所同意的可能或者潜在的未发现错报或者漏报的限度,即所同意的误差范围。

B 评价审计结果时

如今,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者漏报或者汇总的错报或者漏报,是否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推断与决策的标志。

(2)金额与性质的考虑

重要性具有数量与质量

.....两个方面的特征,通常来说,金额大的错报或者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者漏报更重要。但在许多情况下,某项错报或者漏报从量的方面看并不重要,从其性质方面考虑,却可能是重要的。比如:

①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者漏报;

②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者漏报;

③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者漏报;

④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者漏报。

小金额

..,可能会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注册会计师对此应当...错报或者漏报的累计

于以关注。

(3)两个层次重要性的考虑

①会计报表层次;

②账户与交易层次。

(4)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①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的推断;

假如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审计风险就会增加,务必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关系;

③重要性水平偏高或者偏低对注册会计师均不利,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慎

重,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3.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评估

(1)对重要性评估的总体性要求

在编制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推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①编制审计计划务必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推断(适当评估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②初步推断的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③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是反向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

越高。

重要性水平不一致于重要的审计项目,审计项目越重要,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越多。

(2)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推断时应考虑的因素,包含:

①以往的审计经验;

②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③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

规模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通常比规模小的企业要大,但相对值通常要比规模小的企业小。

④内部操纵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假如内控可信,可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约审计成本。

⑤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⑥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等。

(3)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①推断的基础,通常包含: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人、净利润等。

A 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推断基础;

B 被审计单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时,不应将当年的净利润作为重要性水平的推断基础,而应选择近几年的平均净利润;

C 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推断基础。

②计算方法

A 固定比率法

B 变动比率法

基本原理:规模越大的企业,同意的错报或者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通常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者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③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假如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一致,应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④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或者上年度会计报表,进行推算或者做必要修正,得出年末会计报表数据,并据此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4)账户或者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关于账户或者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既能够使用分配的方法,也能够不使用分配的方法。在实务中,很多注册会计师选择资产负债表账户作为分配的基础,各账户分得的重要性称之“可容忍误差”。在使用分配方法时,各账户或者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与应当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在确定各账户或者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常,应当考虑下列要紧因素;

①各账户或者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者漏报的可能性;

②各账户或者各类交易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在实务中,注册会计师还应考虑账户或者交易的审计成本因素。

关于重要的账户或者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关于出现错报或者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或者交易,因其审计成本可能较大,能够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约审计成本。

4.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

①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一致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②假如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2)错报或者漏报的汇总

①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

②推断的错报或者漏报;

③尚未消除的前期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

④考虑期后事项与或者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

(3)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常的处理

①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以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

②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

假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或者仅部分调整会计报表,尚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并未得到实质性的减少,或者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尚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

保留意见:可能影响某个使用者的决策,整体公允

否定意见:可能影响大多数使用者的决策

(4)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的处理

①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

②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会计报表。

(三)审计风险

1.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概念

审计风险(AR)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构成要素

审计风险包含固有风险、操纵风险与检查风险。

①固有风险(IR):是在假定不存在有关内部操纵时,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单独或者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

②操纵风险(CR):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单独或者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漏报,而未能被内控防止、发现或者纠正的可能性。

③检查风险(DR):某一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单独或者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3)三者之间的关系

审计风险三要素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AR=IR×CR×DR

在特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与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综合水平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

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注册会计师对此无能为力,但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熟悉,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

..,在此

.........的高低做出评估

基础上,注册会计师便可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以便将检查风险与总体

.......

审计风险

...水平。

....降至可同意

(4)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关系概述

①固有风险、操纵风险(评估的)与审计证据数量是正向关系;

②检查风险、审计风险(要求的、可同意的)与审计证据数量是反向关系;

③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水平是反向关系;

④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数量是反向关系。

(5)审计风险的评估应用过程

固有风险的评估→初步评估操纵风险→符合性测试与操纵风险的进一步评估→实质性测试与操纵风险的最终评估→检查风险的评估→检查风险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检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2. 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1)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

①管理人员的品行与能力;

②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情况;

③管理人员遭受的特殊压力;

④业务性质;

⑤影响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2)评估与账户余额或者交易类别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

①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

②需要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予以佐证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的复杂程度;

③确定账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与推断的程度;

④容易遭受缺失或者被挪用的资产;

⑤会计期间,特别是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特殊及复杂交易;

⑥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与事项。

3. 操纵风险的初步评估

对操纵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宁可高估操纵风险,不可低估操纵风险。

4.符合性测试与操纵风险的进一步评估

(1)注册会计师如拟信赖内部操纵,应当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以评估操纵风险。否则便可不实施符合性测试。

(2)初步评估的操纵风险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部操纵设计合理与有效运行的证据。

5.实质性测试与操纵风险的最终评估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与其他审计证据,对操纵风险进行最终评估,并检查其是否与操纵风险的初步评估结论相一致。假如高于初步评估水平,应当考虑是否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

6.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

由于审计风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综合评估,可作为检

查风险的评估基础。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水平越高,注册会师就应实施越全面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并着重考虑其性质。

7.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的影响

不论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对各重要账户或者交易类别进行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最终取决于根据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综合水平所确定的可同意的检查风险。

表7-1 检查风险与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的关系

8.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

(1)检查风险影响审计意见类型。

(2)假如通过实施有关实质性测试后,注册会计师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者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至可同意水平,说明:

①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

②实质性测试无法确定有多少重大错报或者漏报;

③难以确定会计报表的部分或者全部认定是否真实、公允。

那么,他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者拒绝表示意见。

(四)初步审计策略

1.初步审计策略的构成要素

(1)操纵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2)须熟悉内部操纵的范围;

(3)估计操纵风险时须执行的符合性测试;

(4)为使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适当的低水平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计划水平。

初步审计策略不是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审计程序的全面安排,而是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方法做出的初步推断。

在初次

..审计中,对上述构成要素中的第3、4个要素,通常不列出所需执行的具体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而只是很简单地就这两种测试的“相对的重点”作初步的结论。而

在再次

..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假设往常年度使用的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在本年仍然适

用,但最终的决定仍是在审计过程

....中做出的。

2.初步审计策略

表7-2 要紧证实法与较低的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

3.策略与交易循环的关系

(1)策略只是审计单个认定可选用的方法,不是整个审计的方法。

(2)对受某个交易循环中的某类交易影响的一组认定,使用同一种策略。

由于实务中,很多的内部操纵都是针对某个交易循环中的某一类交易来设计的。

表7-3 交易循环与交易类别的划分

三、本章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审计计划的编制人是()。

A.主任会计师

B.部门经理

C.审计项目负责人

D.审计项目参与人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注册会计师具体审计计划审核事项的是()。

A.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B.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

C.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D.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

3.下列各项中,要紧与具体审计计划的制定有关的步骤是()。

A.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

B.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

C.考虑审计风险

D.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

4.分析性复核中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步骤的要紧目的在于()。

A.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

B.收集与账户余额与各类交易有关的特殊认定的证据

C.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审核

D.确认是否有特殊或者意外的波动

5.在下列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不应过多地依靠分析性复核程序的是()。

A.分析项目不重要

B.分析性复核结果与针对相同的审计目标执行的其他审计程序的结论不一致C.分析性复核预期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D.固有与操纵风险低

6.下列关于重要性的论断中,正确的是()。

A.重要性概念是针对审计的对象而言的

B.重要性概念务必从会计报表编制者角度考虑

C.对同一客户所进行的多次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应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水平

D.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B.重要性水平越低,应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因此为保证审计质量,将重要性估计得越低越好

C.与规模小的企业相比,规模大的企业的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通常更大,相对值通常更小

D.假如内部操纵较为健全,能够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约审计成本

8.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推断时,应当考虑的因素不包含()。

A.内部操纵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B.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者漏报

C.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D.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9.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汇总的错报或者漏报不包含()。

A.前期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已作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

B.已发现的错报或者漏报

C.推断的错报或者漏报

D.被审计单位未作适当处理的或者有事项

10.审计风险及其构成要素与审计证据的关系能够表述为()。

A.可同意的审计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少

B.可同意的检查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多

C.评估的固有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少

D.评估的操纵风险越高,所需的审计证据越少

11.评估与会计报表层次有关的固有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的因素包含()A.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报表项目

B.会计期间发生的特殊及复杂交易

C.在正常的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漏记的交易与事项

D.业务性质

12.假如实质性测试结果说明,操纵风险水平高于操纵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

A.重新熟悉内部操纵

B.重新执行符合性测试

C.考虑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

D.重新确定可同意的审计风险水平

13.当可同意的检查风险较低时,实质性测试应以()为主。

A.分析性复核与余额测试

B.分析性复核与交易测试

C.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与余额测试

D.余额测试

14.假如通过实质性测试后,注册会计师仍认为与某一重要账户或者交易类别的认定有关的检查风险不能降低到可同意水平,那么应当()。

A.发表保留意见或者否定意见

B.发表保留意见或者拒绝表示意见

C.追加审计程序

D.扩大审计实施范围

15.在对某一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所须设定的四个策略构成要素中叙述有误的是()。

A.操纵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B.须熟悉内部操纵的范围

C.估计操纵风险时须执行的符合性测试

D.为使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适当的低水平所须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计划水平16.在对下列账户有关认定的审计中,通常使用较低的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的是()。

A.预提费用

B.工资费用

C.待摊费用

D.应付债券

17.下列关于要紧证实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注册会计师在相信与某认定有关的内部操纵的设计与执行良好时,可使用要紧证实法

B.在再次审计中往往比初次审计中对更多的认定可能使用要紧证实法

C.注册会计假如认为执行更大范围的程序来熟悉内部操纵与符合性测试所需的成本大大小于执行更小范围的实质性测试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应使用要紧证实法D.在受某一交易循环中的某类交易影响的一组认定中,假如对某一认定使用了要紧证实法,那么对该组中的其他认定通常也使用要紧证实法

18.下列关于较低的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使用较低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下,审计成本比较大

B.与要紧证实法相同,较低的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只是审计单个认定可选用的方法C.在使用较低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下,安排执行扩大的实质性测试

D.在使用较低操纵风险估计水平法下,计划最少地熟悉内部操纵的有关部分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审计计划阶段,使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要紧目的是( )。

A.进一步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

B.评价重要性水平

C.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

D.确定是否要执行符合性测试

2.在编制审计计划前, 熟悉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基本情况的方法包含( )。

A.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B.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C.考虑有关会计与审计公告的影响

D.询问管理当局与内审人员

3.我国独立审计准则规定,确定是否存在其他关联方的审计程序包含( )。

A.查阅往常年度的审计工作底稿

B.询问其他注册会计师及前任注册会计师

C.熟悉要紧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与与其有关的其他单位的关

D.熟悉要紧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与与其有关的其他单位的关系

4.下述关于重要性概念的懂得正确的有()。

A.重要性概念是针对审计意见而言的

B.重要性概念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考虑的

C.重要性的推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D.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5.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务必从( )两个层次考虑重要性。

A.数量

B.性质

C.会计报表层次

D.账户余额层次

6.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包含( )。

A.确定是否同意委托

B.执行审计程序

C.评价审计结果

D.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

7.当错报或者漏报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常,为降低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 )。

A.实施追加审计程序

B.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

C.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者漏报

D.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8.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操纵风险的实际水平,但能够通过修正( ),来改变其对操纵风险的估计水平。

A.熟悉与某项认定有关的内部操纵所使用的程序

B.审计计划的程序

C.执行符合性测试所使用的程序

D.执行实质性测试所使用的程序

9. 在对某一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务必设定的策略构成要素包含( )。

A.估计操纵风险时须执行的实质性测试

B.操纵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C.须熟悉内部操纵的范围

D.为使审计风险降到一个适当的低水平所须执行的符合性测试的计划水平

(三)推断题

1.审计计划仅是对审计工作的一种预先规划,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其作出修订或者补充,但在审计报告阶段就不必再对其作出修订或者补充了。()

2.对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论其业务繁简,也不论其规模大小,都务必制定审计计划。()

3.注册会计师能够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与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因此审计计划能够由注册会计师同被审计单位共同编制。()

4.审计计划由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与批准。()

5.注册会计师对关联方交易通常比非关联方交易需收集更多的证据。()

6.分析性复核程序对合并会计报表、附属公司与分部的会计报表均可运用,但它不适用于会计报表的单个要素。()

7.分析性复核程序在所有会计报表审计的计划、实施、报告阶段都务必使用。()8.分析性复核中趋势分析的有关表格通常归入当期档案。()

9.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情形包含: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时及评价审计结果时。()

10.注册会计师不必关注金额小的错报或者漏报。()

11.编制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推断,以确定初步审计策略。()

12.假如注册会计师认为资产负债表的错报加总为20000元是重要的,损益表的错报加总为30000元是重要的,那么应当以25000元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3.关于重要的账户或者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关于出现错报或者漏报可能性较大的账户,应将重要性水平确定得低一些。()

14.在使用分配的方法下,各账户或者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与应当等于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15.评价审计结果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一致于编制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假如前者大大高于后者,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16.当尚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常,注册会计师务必考虑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者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

17.假如尚未调整的错报或者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那么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者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者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18.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19.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报表整体而言的,而检查风险、操纵风险与固有风险都是针对账户或者交易类别而言的。()

20.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实际水平,但能够改变其估计水平。()21.不论固有风险与操纵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均应对各重要账户或者交易类别实施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

22.初步评估的操纵风险水平越低,注册会计师所应获取的有关内部操纵设计合理与运行有效的证据就越少。()

(四)简答题

1.试述审计计划的作用。

2.试述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推断时应考虑的因素。

3.什么是重要性?什么是审计风险?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

4.为什么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可能不一致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假如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如何处理?

5.为什么注册会计师需要关注小金额的错报或者漏报?

6.注册会计师应当如何汇总错报或者漏报?

7.固有风险、操纵风险与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如何?

8.试述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之间的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日修订) 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1.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1) 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2) 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 注册会计师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以获取合理保证。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考虑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尤其是在下列重要审计环节: (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3)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形成审计意见的影响。 二、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重要性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一)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2.就公共部门实体而言,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通常是立法机构和监管机构。此外,财务报表还可能用于经济决策以外的其他决策。因此,在审计公共部门实体的财务报表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和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受到法律法规或其他监管要求的影响,并受到立法机构和与公共部门项目相关的公众对信息需求的影响。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对基准的运用(参见本准则第十条)

3.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人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人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4.适当的基准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包括各类报告收益(如税前利润、营业收人、毛利和费用总额),以及所有者权益或净资产。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人。 5.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当然,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的重大变化(如重大的企业并购)和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情况的相关变化等作出调整。例如,当按照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时,如果被审计单位本年度税前利润因情况变化出现意外增加或减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按照近几年经常性业务的平均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更加合适。 6.重要性与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财务报表相关;如果财务报表涵盖期间超过或少于十二个月(如被审计单位是新成立的或变更财务报告期间),则重要性与涵盖该期间的财务报表相关。 7.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的5%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总收人或

审计过程与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审计过程与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大纲 (一)审计计划 (二)审计重要性 (三)审计风险 (四)初步审计策略 二、本章重点、难点 (一)审计计划 1.审计计划的含义 (1)定义 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2)对审计计划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3)审计计划的作用:据以收集证据、提高效率与质量、避免误解。 2.审计计划的编制与审核 (1)审计计划的内容 ①总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是对审计的预期范围与实施方式所做的规划,是注册会计师从同意审计委托到出具审计报告整个过程基本工作内容的综合计划。 总体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含: A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B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 C 重要会计问题及重点审计领域; D 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费用预算; E 审计小组构成及人员分工; F 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G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 H 其他有关内容。 ②具体审计计划。 具体审计计划是根据总体审计计划制定的,对实施总体审计计划所需要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所做的全面规划与说明。通常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表达的。 具体审计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审计目标; B 审计步骤; C 执行人及执行时间; D 审计工作底稿的索引号; E 其他有关内容。 (2)审计计划的编制 ①编制人:审计项目负责人 ②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不得随意缩短或者省略审计程序来习惯时间的预算。

③独立编制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能够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计划的要点与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但独立编制审计计划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审计计划的审核 ①总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 A 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 B 时间预算是否合理; C 审计小构成员的选派与分工是否恰当; D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操纵制度的信赖程度是否恰当; E 对专家、内审人员及其他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利用是否恰当。 ②具体审计计划的审核事项: A 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 B 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 C 重点审计领域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程序是否恰当; D 重点审计程序的制定是否恰当。 (4)计划审计工作步骤 熟悉情况→分析→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总体审计计划有关) 初步审计策略→熟悉内控→符合性测试及操纵风险→检查风险及实质性测试(与具体计划有关) 3.熟悉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1)熟悉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①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借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通常限于对本期审计有重大影响的连续事项,如资产负债项目与或者有事项的分析表等。 ②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所获得的信息,应作成书面记录并储存在永久性档案中,供以后审计参考。 ③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再次同意审计委托时,通常只需参观、巡视自去年审计完成后,公司经营上已发生重大变化的部分,对有多个部门的被审计单位,参观、巡视可轮番进行。 ④询问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机构特别能帮助注册会计师熟悉该被审计单位业务经营及所在行业的有关情况。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之一就是同注册会计师讨论审计的范围。在某些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可能会要求增加或者修改注册会计师已计划的审计工作。 ⑤询问管理当局。 ⑥决定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存在。 注意关联方交易的原因: A 在关联方交易中可能包含了不公允的价格与条件,而影响他人的利益; B 管理当局也可能蓄意安排关联方交易以“粉饰”会计报表。

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工程造价信息网文库板块提供最新工程造价相关工作文件下载,涵盖造价案例分析、估算概算、定额清单、成本管理、施工预算、工程结算、168材价查询频道、建筑法规、工程造价员考试资料等专业造价文档。造价168建材网欢迎您的登录! 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一.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 制定的工作计划。 二.分析性复核: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 三.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 四.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 五.重要性的运用 1.一般要求: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 2.金额性质的考虑: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A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或资本帐户存在的错漏报 3.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帐户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 六。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 5.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6.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 7.内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 8.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9.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 七.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1.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 2.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报告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报告 一、审计重要性 1.1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指独立的专业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对企业、组织、个人的财务报表进行综合性的核查和评价的一项专门活动。审计的目的是 评估财务报表是否公正、真实、准确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 1.2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计可以提供客观、可靠的财务信息。通过对财务报表的核实 和评价,审计师可以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用户提供公正客 观的财务信息,避免了可能存在的欺诈行为。 其次,审计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审计师通过对企业财务管 理制度的审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帮助企业改进 管理,提升经营效益。 再次,审计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者 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审计报告可以提供对企业财务状况 的独立、客观的评价,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最后,审计可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誉度。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 进行审计,可以提高市场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可度,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促进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1审计风险的定义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使得审计师无法探明或者错误地表 达其观点的不确定性因素。审计风险由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如企业的内 控制度、管理层的诚信度、业务环境的稳定性等。 2.2审计风险报告的内容 审计风险报告是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根据对企业的风险分析结果,对审计风险的程度和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和报告的文件。审计风险报 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报告会明确风险的类型和风险影响的程度。按照不同的风险分类,对不同风险的可能影响性进行量化评估,并列举具体案例来说明可能 导致的负面影响。 其次,报告会对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控制度、管理 层的诚信度、业务环境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评估,明确可能导致风险的具 体原因。 再次,报告会给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通过对风险的评估,提供针 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帮助企业及时处理风险,并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 影响。 最后,报告会对其他审计程序的安排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说明。对于 其他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审计程序的安排,报告会进行详细的说明,帮助用 户对审计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三、结语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概述 审计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一,审计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师可以确定报表 是否符合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要求,并评估企业的会计政策和财务报表披露情况是否合理。这有助于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表用户对企业财务状况 和经营业绩的信任。 第二,审计可以提供独立的意见和建议。审计师作为第三方独立的专业机构,对企业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根据审计发现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这些意 见和建议对于企业的改进和稳健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发现和纠正企业的财务问 题和管理漏洞。 第三,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通过审计,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企业良好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同时, 审计报告的公开披露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审计风险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目标、环境和过程的不确 定性,可能导致审计师不能获得足够的审计证据或者失误判断,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报表不完整或错误。如果企业的财务报表有误或者漏报关键信息,审计师可能 无法获得正确的审计证据,从而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第二,内部控制缺陷。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审计师可能不能获得足够的可靠审 计证据,并可能错过重要的审计问题,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第三,管理层欺诈行为。如果企业的管理层存在欺诈行为,他们可能会通过虚假财务报表 等手段掩盖实际情况,使得审计师难以发现真相,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综上所述,审计对于企业和社会的意义重大,它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为利益相关 方提供独立、客观的信息。然而,审计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审计师和企业共同努力,加强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保障审计质量和公正性。审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专业 工作,它不仅对企业管理层和股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相关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有着 重要影响。审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计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财务报表是企业向外界披露其财务状况 和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也是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风险和价值的重要依据。通过审计,审 计师可以对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验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合规性。这有助于增加财 务报表的可靠性,提高报表用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任度。此外,审计师还会对企业的会 计政策和财务披露情况进行评估,促使企业更加透明地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企业的治理水 平和市场声誉。

审计目标审计计划与重要性

审计目标审计计划与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客观、 真实、准确的评价。审计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审计的首要目标是评价被审计单 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审计师要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和核实,确保其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2.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目标还包括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达到经营目标而建立的保证财务报 表真实、准确的机构和措施。审计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确定其是否能够有效地管理和监督财务活动,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3.检查合规性:审计目标还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 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审计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审查,确认其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确保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合规。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师为达到审计目标而制定的详细计划和步骤。审计 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审计范围:审计计划首先需要确定审计的范围,即对被审计单 位的哪些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审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和财务报 表的重要性,确定需要审计的范围。 2.制定审计程序:审计计划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即对被审计 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和核实的方法和步骤。审计师要根据被审计单位 的特点和风险,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分配审计资源:审计计划需要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包括审计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任务分工。审计师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确保审计工作的高效完成。 审计计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审计计划能够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这对于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依赖于财务报表来做出决策。 2.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审计计划能够帮助审计师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的检查和核实,审计师可以发现潜在的错误、欺诈和违法行为,提供风险预警和问题解决的线索。 3.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计划能够评价和改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审计师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减少潜在的经营风险。 4.增强合规性意识:审计计划能够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合规,促进被审计单位增强合规性意识。审计师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行为进行审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醒被审计单位加强合规性管理。 总之,审计目标和审计计划的制定对于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增强合规性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风险评估

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0.5%--2%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0.5%--1%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0.5%--1%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如: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可能的报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财政部门,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 2、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或报表项目: 使用者 关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财政部门 (1)资金到位与管理情况(2)支出总额(3)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距(4)决算情况(5)合规性(6)舞弊发生(7)项目试运行情况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资者 (1)资金管理情况(2)决算情况(3)支出总额(4)合规合法性(5)项目试运行情况; 媒体 (1)合规性(2)决算 一般公众 合规性 3、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因为报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关心的项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规性,支出指标也相对稳定,故选择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为非盈利性单位,决定采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规的以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该建设项目确定为非常敏感项目,故取常规指标中的最小值,与采用支出总额的0.5%作为系数确定重要性水平。 计算结果与修正因素:根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该项目支出总额为410万元,重要性水平的计算结果为 410万元×0.5%=2.05万元),为方便计算,将本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在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水平时,要全面、客观地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弊比金额小的错弊更重要,但有时错弊金额不大,但性质上是严重的,如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虚报工程投资支出0.5元占为己有,要比扩大建设规模超概算投资5.0元更为严重,所以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1、审计计划通常由审计项目负责人( ) A、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起草 B、外勤审计工作之前起草 C、了解被审计单位之 前起草 D、接受客户委托之前起草 2、审计计划应由( ) A、主任会计师编制 B、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编制 C、审计项目负责人编制 D、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负责人编制 3、编制完成的审计计划,应当经会计师事务所的( ) A、部门经理审核和批准 B、所长审核和批准 C、审计项目负责人审核和批准 D、主管合伙人审核和批准 4、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考虑( ) A、财务报表的金额和性质 B、错报或者漏报的金额和性质和性质 D、审计收费的金额和性质 C、账户或者交易的金额 5、如果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 ) A、审计风险就会增加 B、审计风险就会减少 C、固有风险就会增加 D、控 制风险就会减少 6、在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中,审计人员能控制的是( ) A、重大错报风险 B、控制风险 C、检查风险 D、抽样风险 7、审计人员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为5%,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40%,则检查风险为( ) A、20% B、70% C、95% D、12.5% 8、不论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审计人员都应对各重要账户或者交易类别进行( ) A、详细审计策略 B、抽样审计 C、实质性测试 D、控制测试 9、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下列各项中最有可能匡助其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 步判读的是( ) A、计划实施实质性测试时确定的预期样本量 B、被审计单位的中期会计报表 C、内部控制调查问卷 D、与管理当局的沟通函 10、编制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应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以确定( ) A、所需审计证据的熟练 B、可容忍误差 C、初步审计策略 D、审计意见类型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的概念 1、审计重要性指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2、审计重要性的作用 首先,审计重要性是确定具体审计内容的依据。一个审计项目有多少审计内容,什么内容列入审计范围,什么内容是重点,较大程度上决定于审计重要性水平。 其次,运用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人员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不一的审计事项,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再次,根据审计重要性来报告审计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重要性水平,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3、审计重要性的评估原则:①重要性评估需要合理运用职业判断。②重要性的评估要兼顾审计效果与效率。③重要性的评估要同时结合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及性质。④重要性的评估要注意小额错报或漏报的金额的累积。⑤重要性的评估要从财务报表和交易帐户的两个加以考虑。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即指出现坏的结果和损失的可能性,他是主观与客观的偏离。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性由于审计风险形成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所以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复杂性复杂性表现为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的;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潜在性审计风险是必然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审计事项,其存在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形式是潜在的。 三、审计重要性与风险的外在关系 重要性与风险的关系:一是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二是重要性与期望的或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与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 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时实际存在或评估的审计风险。 1、实际的审计风险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的,是所审项目本身所存在的风险。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该项目就是审计人员实际面对的审计风险。也就是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计信息的要求越高、越敏感,较小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其判断或决策,则审计人员实际的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重要性水平就应越高。因此,重要性与实际的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

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第七章审计方案、重要性及审计风险 第一节审计方案 一、审计方案的定义 审计方案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到达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方案。任何一个审计工程,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不管其业务繁简,也不管其规模大小,审计方案必不可少。注重:对审计方案的补充、修订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二、审计方案的种类 总体审计方案:针对审计全过程的一个综合性、概括性的方案。 具体审计方案: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具体规划和讲明。 三、审计方案的编制与审核 〔一〕审计方案的编制 1、审计方案由审计工程负责人编制。 2、注册会计师能够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总体审计方案的要点和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并使审计程序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相协调。 3、独立编制审计方案仍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审计方案的繁简程度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和预定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 在编制总体审计方案中,时刻预确实是基本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时刻预算既是合理确定审计收费的依据,又是衡量审计工作进度、判定注册会计师工作效率的依据。 具体审计方案,一般是通过编制审计程序表的方式表达的。 〔二〕审计方案审核 审计方案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业务负责人审核和批准 审计方案审核的内容与审计方案的内容全然一致,可对比经历。 四、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全然情况 第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全然情况 第二步→执行分析复核程序 第三步→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 第四步→考虑审计风险 第五步→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企图略 第六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操纵 第七步→进行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操纵风险 第八步→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所属行业的全然情况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黑龙江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后,注册会计师成为被告的诉讼案件日益增加。一些会计师事务所损失严重,甚至破产,特别是像与安然事件相关的安达信这样实力雄厚、影响很大的事务所亦不能避免。因此,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职业界特别关注如何在审计工作中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又能规避审计风险。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在充分考虑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本文拟在讨论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两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 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关系

Abstract Adul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ion in modern 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concrete standard of adult materiality is called adult materiality level.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and audit risk,exposing both of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m.The degree of audit risk depends on the judgment of audit materiality, while it is affected by audit risk.Ina word,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and audit risk,because it helps learn about the related content of the principles of registered accountants in practice,helps them set up reasonable auditing procedures,lowering down audit risk,and improve audit quality.. Keywords adult materiality level;Audit risk;Precautionary measure;relationship between audl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and audit risk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程序关系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 险与审计程序关系 一、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的具体内涵 尽管目前对重要性原则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认识基本一致,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的财务资料误报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将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在理解重要性的具体内涵时,必须认识到由于审计方法或审计成本的限制,财务报表审计只能起到合理保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考虑在具体的审计环境下,财务报表的某项错报是否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所以运用重要性的关键是确定多少金额及以上的错报会影响到信息需求者的决策。在我国的审计实务中,结合重要性标准的具体含义做进一步延伸界定为重要性水平,这也是审计实务工作者对重要性的习惯性表述,而这种做法与重要性的含义逻辑上一致。因为重要性标准是如果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决策影响程度大,在临界点之上的错报是重要的。反之该项错报不重要。所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重要性程度较高,审计人员必须调整和设计审计程序,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查出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某一特定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出具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而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到多大程度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决策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尺度只有管理当局最清楚。但这个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标准,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不可确知性,只能利用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职业判断进行评估。且目前也没有尺度去评价CPA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接近还是偏离客观重要性水平,所以伴随CPA这种职业判断的审计风险接踵而来,不仅如此,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容许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用统一的量化的重要性判断标准来指导审计实务,将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实践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风险存在必然联系。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较高的鉴证业务,CPA应当确定一个合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CPA考虑到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审计失败承受能力的大小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应足够低。审计实务中,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前者是指财务报表在审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 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是近年来,注册会计师成为被告的诉讼案件层 出不穷。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损失惨重的同时,甚至濒临破产。其中不乏一些像安达信这 样实力雄厚的大所,注册会计师工作失误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严重的甚至导致经济秩序 紊乱。因此,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职业界要求在审计工作中既要注重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规避审计风险。那么,我们的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应当应用审计重要性,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并确定合理的重要性水平。本文拟在探讨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概念 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讨论二者的联系。 关键词 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联系

Abstract Adul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ion in modern auditing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concrete standard of adult materiality is called adult materiality level.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 materiality level and audit risk,exposing both of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and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m.The degree of audit risk depends on the judgment of audit materiality, while it is affected by audit risk.Ina word,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and audit risk,because it helps learn about the related content of the principles of registered accountants in practice,helps them set up reasonable auditing procedures,lowering down audit risk,and improve audit quality.. Keywords adult materiality level;Audit risk;Precautionary measure;relationship between audlt materiality and its level and audit risk 目录 摘 要 ........................................................................... ................................................................. I Abstract ..................................................................... .............................................................. II 前 言 ........................................................................... ................................................................ 1 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

浅析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防范

浅析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防范 作者:裴斐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06期 【摘要】完善高效的审计工作是建立公正环境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审计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审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和问题。本文将对审计的重要性、审计风险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审计风险防范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研究 一、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及审计风险问题成因 (一)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重要性是审计工作范围内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其中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自身就包含着重要性这一概念。在计划审计以及就审计证据对审计意见支持的充分性进行最终评估时,审计的重要性概念非常的突出。在计划以及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测试精确度,应当与财务报表重要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而言,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对于实务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而且各项经济事项非常的频繁,对其进行详细的审计几乎不可能。在该种情况下,抽样审计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审计方式,其中重要性概念为有效解决审计人员在大容量抽样决策问题时,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当合理地确定审计工作的重要性,选择合理、客观以及切合实际的抽样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二,有利于审计工作成本的降低。基于对费用和时间预算层面的全面考虑,实践中审计人员应当对成本、效益进行综合权衡。在重要性原则运用过程中,可适当地减少一些审计程序,最大限度地缩小审计工作的范围,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上,使审计人员能够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方面,以免因过分地强调面面俱到而影响综合审计质量、增加审计成本。 第三,有利于审计风险的降低。在抽样审计基础上,通常审计人员应当对没有审计的部分承担相应的风险,其中风险大小与审计重要性的设定和判断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同时,对审计重要性的恰当判断,可以有效降低审计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对于确保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浅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企业运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信息量不断增加的时代,审计人员的作用日益重要。组织者有责任监督行为的合规性,审计人员负责评估管理者按 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管理,确保他们受到应有的监督。 首先,审计重要性体现在发现风险上。审计能够帮助组织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及时采 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审计往往能帮助企业发现早期的内部控制缺陷,以防止对其未来活动 的不利影响。审计过程还有助于弥补行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确定组织及其管理者的财务状况,澄清组织成就和义务,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保护企业利益,减少低效的投资和可 能会导致风险的技术失误等。 另外,审计让人们看到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快速帮助人们实现发展目标。审计帮助确定活动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强调正确的顺序,规范的操作,以及执行 正确的控制,以便按时完成活动,使其达到目标。 最后,审计还可以帮助领导和管理者建立更有影响力的规划路线图,让他们能充分掌 握未来的发展动向。审计不仅可以帮助组织分析百分比的收益,而且可以帮助决策支持者 比较组织要解决的命题,如财务投资或技术投资等,从而可以通过评估风险和回报,为界 定和发展重要计划提供指导。 同时,审计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审计 人员主观性产生的偏差,包括账务资料不足和缺少必要的审计依据。另外,管理者可能会 遇到一些经济问题,比如政府的影响、投资者的要求以及管理等,审计失误可能会带来巨 大的损失甚至导致企业崩溃。 因此,审计对确保企业财务秩序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在管理组织状况时也应遵循行业 道德和严谨的审计标准。审计的重要性和风险应得到正确的认识,监督审计的专业人士应 具备责任感,审计委员会有责任确保审计结果合规并及时报告。

浅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

浅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 系 以下是关于浅析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的关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在审计理论及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及审计证据是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是审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可见,重要性实质上强调的是错报与漏报的“程度”,而且这一“程度”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能够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改变其原有的决策,则这种错报或漏报就是重要的;反之,则是不重要的。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超过这个界限的错、漏报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这一界限的错、漏报是可以接受的。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其运用的情形有二:一 ·

是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借以保证审计质量。就第一种情形来看,审计人员之所以要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其目的就是要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因为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重要性是一种可容忍错报或漏报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报或漏报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 例如,为合理保证应收账款账户的错报或漏报不超过l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比为了合理保证该账户错报或漏报不超过2万元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要多。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审计风险实质上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错报或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