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凯恩斯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92
第二讲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一、均衡产出1.模型假设(1)二部门经济: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家户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门(厂商)。
企业投资是自发的或外生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2)凯恩斯定律: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社会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3)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2.均衡产出的概念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总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图2-1均衡产出的决定图2-1中,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投资等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也可用i s=表示。
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 s=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只有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答:(1)凯恩斯定律的含义与萨伊定律不同的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中提出生产和收入决定于总需求。
按照凯恩斯定律,只要存在着需求,社会便可以生产出任何数量的产品与之相适应,()=+++-的意义即在于此。
凯恩斯定律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y c i g x m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
(2)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时代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当时西方社会存在着大量闲置资源,失业问题严重,而工厂却有很多多余的生产能力。
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需求增加,生产确实会增加,因而,对于一个处于经济危机中的国家而言,凯恩斯定律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经济中总是存在闲置着生产能力,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所以他认为政府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稳定经济是可行的,这也是二战以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理论大受欢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完整凯恩斯模型的构成引言:凯恩斯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模型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它主要用于解释经济活动中的总需求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完整凯恩斯模型的构成,包括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思想、模型的核心要素以及模型的应用。
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思想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需求决定产出”。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总需求的波动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供给的变动。
他认为,如果总需求不足,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总需求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凯恩斯提出了一种政府干预的思想,即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实现经济稳定和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模型的核心要素1. 消费支出(C):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凯恩斯认为,消费支出是总需求的最大组成部分,它受到个人收入、利率、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2. 投资支出(I):投资支出是指企业和政府用于购买资本货物和设备的支出。
凯恩斯认为,投资支出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它受到利率、预期、利润等因素的影响。
3. 政府支出(G):政府支出是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实施公共项目的支出。
凯恩斯认为,政府支出可以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
4. 净出口(X-M):净出口是指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凯恩斯认为,净出口受到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经济增长。
三、凯恩斯模型的应用凯恩斯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的宏观表现,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以下是凯恩斯模型的几个典型应用:1. 经济增长分析:凯恩斯模型可以帮助分析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货币政策分析:凯恩斯模型可以帮助分析货币政策对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