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市优质课教学案(带拓展练习带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3.98 KB
- 文档页数: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整理如下;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区域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密切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三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
两则阅读资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上海港”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和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分别介绍了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和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最后扼要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现状,即长江三角洲区域在众多领域的协作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比较导入: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
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第7.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其内外联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进行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内容;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认识,增强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难点: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外联系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法:通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内外联系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地理下册》2.教学图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3.教学地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4.实例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实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和实例资料,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交通、城市分布等情况,使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并举手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两课时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图片欣赏:上海、西湖、太湖、南京中山陵同学们知道上述景观都属于哪个地区吗?(学生自由回答)过渡:是的,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上述景观都位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长江三角洲的区域概况。
二、新课学习(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明确: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活动: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学生读图找图)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明确: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东海和黄海,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江海交汇处,南北海岸线的中段。
范围: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江苏省中部和南部、上海市和浙江省北部。
议一议: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既可沿长江上溯到内陆地区,又可同南北沿海地区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阅读材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在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省南部、上海市及浙江杭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千米2。
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回答)明确: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河网纵横。
展示图片:“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明确: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基本情况,并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案例,适合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的联系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借此机会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外界的联系。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点,以及与外界的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特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包括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
2.准备一些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实际案例,如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方面的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地理分区,对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水系图等,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的自然环境特点。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越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越条件与主要方式
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越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自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学方案,简称学案)
自学任务:自学教材“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完成下列问题:
(一)区位条件1.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__________地区,濒临______海和_______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
2.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______市、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_省北部地区
3.优势: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自然环境1.地形、气候:这里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______”。
2.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议一议: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自学设计参考答案
(一)1.下游黄东 2. 上海江苏浙江 3.内陆
(二)1.鱼米之乡 2.(1)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其对外联系;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水产品,有利于渔业的发展;河流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长江下游可以发展淡水养殖业、航运业、种植业;上游河流落差大,可以发展水电业。
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①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②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③这里交通运输,形成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④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⑤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自学诊断:1.形成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河流是()
A.长江和钱塘江B.长江与珠江C.长江和淮河D.黄河与淮河
2.长江三角洲农耕条件优越,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A.温带水果之乡B.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C.亚热带动植物王国D.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优势条件,不包括()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B.经济特区多,对外开放早C.形成了密集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D.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4.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是()
A.珠江三角洲区域B.辽中南工业基地C.长江三角洲区域D.环渤海地区
训练设计(训练实施方案,简称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为了保证深度训练,下面的基础题和变式题一块布置下去)
1、经过常州、无锡、苏州的铁路干线是()A.京九线B.京广线C.京沪线D.陇海线
2、下列美称所表示的地方不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是()
A.“鱼米之乡”
B.“丝绸之乡”
C. “六朝古都”
D.“天府之国”
3、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旱地B.草地C.林地D.水田
4、珠江三角洲、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原因不包括()
A.劳动力素质高 B.交通便利 C.农业基础好 D.科技力量雄厚
5、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
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 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
6、教材58页中活动1、2、3
二、变式训练:(这个题型下节课研究,这里做也行)
读下列长江三角洲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A
(2)工业城市:B 、C 、D 、E 、F (3)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不利条件是
一、单项选择题(共4分)
1.长江三角洲的交通运输()
A.以水运为主
B.以铁路为主
C.以高速公路为主
D.已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海运、内河
航运、航空等的综合运输体系
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叙述是()
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
3.长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
A.毗邻港澳 B.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区位优势于一体
C.矿产资源丰富 D.扼长江出海口,濒临南海
4.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
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
二、综合题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甲省是__________,河流乙是__________,丙湖泊是__________ 城市:A_________ E__________ F__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
分,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灾害。
(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
最大的工业基地______________.该地区发展工业
不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
中__________城市(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
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
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
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设计参考答案:一、1.C 2.D 3. D 4. C 5.C 6.略
二、(1)A 东海(2)B 上海、C 南京、D 杭州、E 无锡、F 苏州
(3)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历史悠久,农业
发达,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发达,人才丰富。
交通条件:位于长江入海口和我
国南北航运的中点位置,海陆空交通便利。
不利条件是:能源矿产缺乏
达标测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D 2、B 3、B 4、C
三、综合题
(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
浙江省,长江太湖城市:南京上海杭州(2)洪涝(3)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能源矿产缺乏
(4)E略
教学设计(教学方案,老师上课如何教的设计,简称教案)
1、知识备课:完成预习任务中的所有问题:
2、完成达标题,
教师可以做学案上,附到备课里就行,以便随时给学生讲解
3、本节主要知识:(1)先体会:长江三角洲由哪些河流冲击而成、主要位于哪三省、亚热
带季风气候、交通方式有哪些、美誉、经济实力等。
再归纳:鱼米之乡,丝绸之乡,交通发
达。
顺其自然归纳: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
概括:这里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1分钟
比较导入: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
何呢?这节课我们开始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二)、引导学生根据自学任务开展自学:自学时间12分钟
要求:1、认真完成自学任务、自学诊断,归纳长江三角洲不同于长江三角洲区域
1、独立自学,不会的可以小声问同桌,不得干扰其它人同学们开始自学12分钟
(三)、组织学生进行训练:15分钟利用12分钟进行训练,完成基础训练,有能力的可以
完成变式训练,学生做8分钟进行展示,3分钟点评,本环节共15分钟
(四)、课堂总结:1-5分钟学生总结并不好,建议老师自己总结,直接讲授就行,强调一
下本节重点:长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
件。
(五)、组织达标测试:8-10分钟
教师要做出达标题答案,学生闭卷做,教师说答案(或出示),交换试卷互批,统计分
数及达标率,重点问题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