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语文朗读中处理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议语文朗读中的处理技巧好的朗读,应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既读准了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又辅以发音的一些特殊技巧,那朗读的效果就更好、更感人。
发音的特殊技巧有哪些呢?一、气音表示惊讶、感叹等感情或者模仿某种声音时,往往用到一种气大于声,类似耳语色彩的声音,这就是气音。
朗读中遇到文中有“悄悄地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可采用“气音”的读法。
有时在一些特定情境里的语句也可采用“气音”的朗读技巧。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当老班长昏迷不醒时,为了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
这时候,“我”去钓鱼。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
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朗读这段“心里念叨”的话时,若采用“类似耳语”的气音读出,一则表明了这是心理活动,不是明说,再则与当时钓鱼的环境非常吻合。
若真的大声“朗读”,岂不是把鱼“读”跑了吗?二、颤音颤音就是气流通过声门时。
控制声门,使之开放和阻塞急速交替而形成的稍带颤抖的声音。
在朗读中遇到表示悲愤、哀求或十分激动的情绪时可使用颤音。
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临牺牲时奄奄一息地说:“……我……我不行了……”读这段话采用“颤音”的技巧。
才能表现出老班长有气无力、说话艰难的情景。
三、拖腔拖腔就是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地拉长些。
在朗读中,下列情况常用“拖腔”:表现领悟。
如:啊——原来如此!表现感叹。
如:啊!我们祖国多美啊!表现惊呼。
如:唉呀——出事了!表现回忆。
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四、变声因过于悲苦、惨痛、哀伤或冲动而使声音变异,这就叫“变声”。
亦即词语“失声痛哭”中的“失声”。
如《金色的鱼钩》中,“我”看到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这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读“我”喊的这段话时,只有用“变声”的技巧。
“失声地喊起来”地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因感动而语不成声的效果。
语文朗读方法及技巧
1.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
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
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
它往往是为了强调、
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
3.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
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正确”即要求学生读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
“流利”即要求学生掌握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记号,以引起对本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以达到读的“流利”。
“有感情”即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靠语调的抑扬顿挫,靠朗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
以上这些朗读技巧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因为同样感情的句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重视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要想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那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如:1、教学看图学文这类课文时,可让学生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
即凭借画图,突出感知对象,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
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时,可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熟读精思,深究内涵。
3、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的精华部分,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欣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怎样的心情云欣赏,欣赏些什么,再让学生跟着朗读。
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熟悉语言规律,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提高鉴赏能力。
4、有些课文为了表扬好的和批评丑恶的,常常利用相反意义的句段结构予以衬托或用对比手法展开思路。
对于这种段落可让学生采用男女生对比读法,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语言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和语感培养。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掌握一些语言技巧。
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指导。
语言的表达不仅仅是通过文字,更是通过声音来传达。
在朗读指导中,要注重语音语调的指导。
要通过模仿、比较、操练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词语的读音和句子的语调。
还要注意区分不同语音和语调对语义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语言的含义。
要注重节奏感的培养。
朗读的节奏感是指在朗读时控制语速、停顿和重音的能力。
节奏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分节、标点、音调变化等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节奏感的韵文或文章,让学生模仿节奏进行朗读。
通过不断地操练,学生可以培养出较好的节奏感,提高朗读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要注重语气语态的把握。
语气语态是指朗读时所表达的情感和语气。
在朗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音量的轻重等方面,适应和表达不同的语气语态。
在朗读叙述性文章时,要适当地运用平和、稳定的声音,传达出客观、中立的情感;而在朗读描写性文章时,要发挥情感表达能力,使声音有起伏、变化,让听众产生强烈的感触。
要注重语境理解的提升。
朗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机械重复,还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表达。
在朗读指导中,要通过讲解和解读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并且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能够在情感与表达之间形成自然的统一。
还要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文章的语境和情感要求,找到适合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需要关注语音语调、节奏感、语气语态和语境理解等方面的语言技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语感培养。
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初中语文朗诵技巧传授第一篇范文在初中阶段,语文朗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和节奏韵律,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朗诵技巧。
一、理解文本内容在开始朗诵之前,首先要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基调和故事情节。
只有对文本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朗诵过程中更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二、把握情感内涵朗诵的灵魂在于情感的传递。
学生在朗诵时,需要根据文本内容把握情感的起伏变化,使朗诵更具感染力。
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真挚、自然,避免做作和夸张。
三、注重节奏韵律朗诵的节奏和韵律是表现文本美感的重要手段。
学生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性质和情感变化,合理安排停顿、重音、语气和速度等,使朗诵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朗诵过程中,要注重句子的完整性,避免断句不当和语调单一。
四、丰富语言表达学生在朗诵时,要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朗诵的表现力。
同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和语速的把握,使朗诵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五、肢体语言的运用肢体语言是朗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展现个性。
在朗诵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肢体语言的适度运用,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使朗诵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反复练习与反思朗诵技巧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反复练习和反思。
学生应在朗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此外,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专业朗诵艺术家,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朗诵技巧的掌握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把握情感、注重节奏、丰富语言、运用肢体语言等方面下功夫。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反思,相信学生在朗诵方面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关于初中语文朗诵技巧的传授。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的增加和学业成绩的压力,因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至关重要。
掌握课文朗读的技巧引言:语文学习中,课文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掌握课文朗读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语音语调、停顿节奏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朗读。
一、语音语调的处理语音语调是课文朗读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正确的语音语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意思,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以下是几个处理语音语调的技巧:1. 注意语调的起伏在朗读过程中,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思的变化,合理处理语调的起伏。
对于陈述句,语调应该平稳自然;对于疑问句,应该提高语调的末尾;对于感叹句,应该增强语调的力度。
通过合理运用语调,可以让学生的朗读更生动有趣。
2. 重点词汇的强调在课文中,有些词汇是重点,需要学生特别强调。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提高语调的音量、加重语调的力度等方式,使重点词汇更加突出。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重点内容,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二、停顿节奏的把握停顿节奏是课文朗读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的停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意思,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以下是几个把握停顿节奏的技巧:1. 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是划分句子结构和意义的重要依据。
在朗读时,要根据标点符号的位置和类型,合理安排停顿的时间和长度。
例如,在逗号处可以稍作停顿,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分割和衔接。
2. 词组和短语的连读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词组和短语的连读,避免过多的停顿。
通过正确地连读,可以使句子的节奏更加流畅,增强语言的连贯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整体意思。
三、情感表达的准确性课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朗读时要能准确地表达出其中的情感。
以下是几个准确表达情感的技巧:1. 语气的把握在朗读过程中,要根据课文的情感色彩,准确把握语气的变化。
例如,在描写悲伤的课文中,要用柔和的语气表达;在描写喜悦的课文中,要用明朗的语气表达。
通过准确把握语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的表达,并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七年级语文朗读的技巧与节奏之如何掌握朗读的技巧和节奏语文学习中,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朗读技巧和合理的节奏掌握,不仅能够保证文本的传达准确性,还能够提升表达的感染力和美感。
下面将介绍一些七年级语文朗读技巧和节奏的掌握方法。
一、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朗读中要注意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发音准确是良好朗读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注重单词的正确发音,还要注意连读和重音的处理。
语调的把握也非常重要,要根据文本的情感表达,合理地运用升降调和停顿,以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变化和层次感。
二、掌握合理的语速和节奏朗读时要掌握合理的语速和节奏,以保证文本的表达顺畅自然。
适当调整语速,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需求,对快慢进行灵活控制。
节奏感的掌握也很重要,应该注意使用适当的停顿和延音,使读者在听到朗读时能够感受到文本的韵律美。
三、准确把握重音和音调朗读中要准确把握重音和音调。
重音可以突出句子中的重要词汇或关键词,增强语义的表达效果。
音调的运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辞、情感和语义。
通过合理利用重音和音调,可以使朗读更有感染力,更贴近文本的内涵。
四、注意表情和停顿的运用朗读不仅要注重声音的表达,还要注意表情和停顿的运用。
通过适当的停顿,可以使句子的逻辑更加清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同时,朗读时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也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使内容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五、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技巧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技巧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
可以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来培养准确、流畅的朗读能力。
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录音教材、朗读训练软件等,进行自我评估和进一步提高。
总之,七年级语文朗读的技巧和节奏的掌握对于语文学习的有效展开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正确的发音和语调、合理的语速和节奏、准确把握重音和音调、注意表情和停顿的运用,以及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和技巧,可以让朗读更加生动、准确、有感染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指导策略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训练,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朗读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指导策略。
一、朗读的意义和作用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具体来说,朗读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语气等,从而培养语感。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朗读需要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朗读技巧指导策略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应该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正确发音,把握语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避免出现方言、错别字等问题。
同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握语速,快慢得当,让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声音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2.把握语调,注意重音。
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语调的变化,注意重音的运用。
例如,在表达悲伤、愤怒等情绪时,语调应该低沉、缓慢;在表达喜悦、兴奋等情绪时,语调应该高昂、快速。
同时,要注意重音的运用,如强调某些关键词语时应该重读。
3.处理好停顿和语气。
在朗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和语气。
一般来说,较长的停顿应该用于强调某些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重要转折点;语气则要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变化,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引言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一系列技巧,如发音、语调、停顿等,以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二、朗读技巧的指导1.正确的发音:朗读的基础是清晰的发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拼音规则,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发音。
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听录音、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语调的运用:语调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通过控制语调,可以传达文本中的喜怒哀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模仿,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的语调,如升调、降调、平调等。
3.停顿的处理:适当的停顿可以增强朗读的节奏感,突出重要的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如句号、问号、感叹号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适当停顿。
4.速度的把握:朗读的速度取决于文本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预测文本的难度,适时调整朗读的速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
三、多样化的朗读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朗读活动。
例如:1.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2.小组比赛:组织小组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3.课本剧表演:将文本转化为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家庭作业:布置与朗读相关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
四、家长的参与与支持家长在孩子的朗读训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朗读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家庭训练的方法。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家中多进行朗读练习,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如设置专门的朗读空间、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等。
议语文朗读中的处理技巧
好的朗读,应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既读准了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又辅以发音的一些特殊技巧,那朗读的效果就更好、更感人。
发音的特殊技巧有哪些呢?
一、气音
表示惊讶、感叹等感情或者模仿某种声音时,往往用到一种气大于声,类似耳语色彩的声音,这就是气音。
朗读中遇到文中有“悄悄地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可采用“气音”的读法。
有时在一些特定情境里的语句也可采用“气音”的朗读技巧。
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当老班长昏迷不醒时,为了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
这时候,“我”去钓鱼。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
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朗读这段“心里念叨”的话时,若采用“类似耳语”的气音读出,一则表明了这是心理活动,不是明说,再则与当时钓鱼的环境非常吻合。
若真的大声“朗读”,岂不是把鱼“读”跑了吗?
二、颤音
颤音就是气流通过声门时。
控制声门,使之开放和阻塞急速交替而形成的稍带颤抖的声音。
在朗读中遇到表示悲愤、哀求或十分激动的情绪时可使用颤音。
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临牺牲时奄奄一息地说:“……我……我不行了……”读这段话采用“颤音”的技巧。
才能表现出老班长有气无力、说话艰难的情景。
三、拖腔
拖腔就是把某些字词的读音有意地拉长些。
在朗读中,下列情况常用“拖腔”:
表现领悟。
如:啊——原来如此!
表现感叹。
如:啊!我们祖国多美啊!
表现惊呼。
如:唉呀——出事了!
表现回忆。
如: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啦——
四、变声
因过于悲苦、惨痛、哀伤或冲动而使声音变异,这就叫“变声”。
亦即词语“失声痛哭”中的“失声”。
如《金色的鱼钩》中,“我”看到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这时“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读“我”喊的这段话时,只有用“变声”的技巧。
“失声地喊起来”地读,才能表现出作者因感动而语不成声的效果。
五、喷口
这是从戏曲借鉴来的一个术语。
所谓“喷口”。
通俗地说就是适当地憋住气,把音节的声母读得富于弹力,整个音节从口中喷出。
在表示极度愤慨、惊讶、激动以及要加强气势的地方,可用“喷口”的技巧处理。
例如《将相和》的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中,秦王有意侮辱赵王,要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蔺相如目睹此景“生气极了”,走到秦王面前,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当遭到秦王的两次拒绝后,蔺相如无比愤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
离。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在朗读蔺相如这段话的末一句时,在“跟您”与“拼”之间应略作停顿,然后双唇紧闭,憋足气,旋即爆破成音,“拼”字喷口而出。
这样,就能较好表现蔺相如毫无畏惧、怒火中烧的激愤之情。
六、吞气
在表示比较忧伤、痛苦或抑郁的感情时,可把气息下吸。
通过声门发出吞咽气流的声响,这样能增加悲伤痛苦的情调,这就是吞声。
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奄奄一息时说的:“小梁,别浪费东西了。
我……我不行啦。
”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了老班长说话时已“奄奄一息”,有气无力,为表现其说话时的困难,在读“我……”时适当“吞气”,则更具表现力。
七、泣诉
在表现悲苦、惨痛、哀伤等情感时。
往往使声音带上一定的呜咽、哭泣的色彩。
这种声音叫泣诉。
“泣诉”往往是通过“颤音”、“吞气”、“变声”等技巧综合表现出来的。
如“送他的同志呆了一下,突然放声哭起来,紧紧拉住医生的手说:‘医生,医生,俺求求您,请您一定把他治好,俺兰考三十八万人民离不开他呀!”朗读这段加点的语句时。
要分别运用颤音、变声、吞气等手法,才能表现兰考人民送别焦裕禄时那种呜咽哭泣的情境。
八、带笑
在表示欢快或者嘲讽等而发笑的情态时,使声音带些笑的色彩,即所说的话是“笑着”说的,这就带笑。
_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有
“笑着说”这类提示语的,一般应加上“带笑”的色彩。
例如《数星星的孩子》中“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
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
你能数得清吗?”句中奶奶的话就应该是“笑着说”的。
九、拟声
用口语模仿某种声响即为拟声。
在朗读中常常遇到高喊、呼叫以及动物的叫声等地方,在范读时切忌真实呼喊和模仿,但也尽可能和这些声音接近,比较真实地传达出文中的情境。
例如《要下雨了》中“哗,哗,哗,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一句,只有用虚声模拟雨声才形象逼真。
十、轻音量
在朗读中为了表示强调,突出某些词语,常用重音表示;但有时故意用较轻的音量读出,也能收到这种效果,尤其有的篇章结尾,运用“轻音量”读,从而使得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运用“轻音量”,其轻音可落在某些词语上。
在一般情况下是全句在读法上采用渐弱的形式。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末句:“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