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周边空间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 11-93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10月1日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桥梁设计准则》的通知建标[1993]320号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1)城科字13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桥梁设计准则》,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CJJ 11-93,自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归口管理,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等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5月3日1 总则1.0.1 为了在城市建设中设计道路桥梁时妥善处理与建桥有关的问题,保证桥梁的质量及发挥桥梁的效益,制订本准则。
1.0.2 本准则适用于城市道路的新建永久性桥梁和地道设计。
改建的桥梁亦可参照执行。
1.0.3 城市桥梁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使用要求、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需要,按照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
1.0.4 城市桥梁设计除执行本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一般规定2.0.1 城市桥梁可按其多孔跨径总长或单孔跨径的长度,分为特大桥、大桥、中桥和小桥等四类,见表2.0.1。
总宽度大于或等于30m的城市桥梁,可在原分类的基础上提高一类来考虑。
城市桥梁按总长或跨径分类表2.0.1注:多孔跨径总长,仅作为划分特大、大、中、小桥的一个指标。
梁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桥台伸缩缝之间的距离;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型式桥梁为桥面系车行道长度。
2.0.2 城市桥梁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因技术、经济上的原因需分期实施,则应保留远期发展余地。
2.0.3 城市桥梁设计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对特别重要的桥梁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
防洪标准较低的地区,若按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导致桥面高程较高而引起困难时,可按实际情况考虑,但仍须确保桥梁结构在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下的安全。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庭院作为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居住者的生活质量。
本方案旨在为路桥区提供一个简约风格的庭院施工方案,以满足现代人对简约、自然、舒适居住环境的需求。
二、设计理念简约庭院设计追求简洁、实用、生态、和谐,以现代简约风格为基础,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庭院空间。
三、施工方案1. 项目概况(1)庭院面积:XX平方米(2)庭院风格:现代简约(3)主要功能:休闲、娱乐、观赏2. 施工流程(1)前期准备1)设计图纸审核:对设计图纸进行详细审核,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施工图纸深化:根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图纸的深化设计,明确各施工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施工标准。
3)材料设备采购:根据设计要求,采购所需材料、设备,确保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4)施工人员培训: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施工质量。
(2)施工阶段1)场地平整:对庭院进行平整,确保地面平整度达到施工要求。
2)基础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基础施工,包括排水、供电、照明等设施。
3)庭院结构施工:a. 围墙施工:选用优质石材或木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围墙施工,确保稳固、美观。
b. 庭院地面:采用透水砖、人造草坪等材料,营造自然、舒适的庭院地面。
c. 庭院小品: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庭院小品(如凉亭、座椅、花架等)的施工。
4)景观绿化施工:a. 树木种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木,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
b. 花卉配置: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适宜的花卉进行配置,营造四季如春的庭院景观。
c. 水景施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水景施工,包括喷泉、池塘、小溪等。
5)庭院设施施工:a. 照明设施:安装节能、环保的照明设施,满足夜间照明需求。
b. 排水设施:确保庭院排水畅通,避免积水。
c. 安全设施: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确保庭院使用安全。
(3)施工验收1)质量验收: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验收,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标准。
Planning & Designing︱146︱2017年6期城市后排绿地空间探究 ——以南宁市民族大道为例 李 程 尹德成 王博雅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1摘要:城市道旁后排绿地是人行道至建筑用地之间的公共空间,是使用功能尤为复杂的区域,涉及住宅、商业、公建乃至隧道、天桥、地铁口等。
本文选取南宁市民族大道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总结在城市修复、修补中道旁后排绿地与周边环境空间结构关系,因地制宜地发挥其绿色空间功能,为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建设;道旁后排绿地;南方城市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6-0146-011 研究背景民族大道之于南宁,仿如长安街之于北京,世纪大道之于上海,第五大道之于纽约。
大道沟通了市区由邕江至绕城高速的交通,形成城市东西方向的交通主轴线,沿线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及功能布局,其建设是南宁市发展的缩影,承载了城市的历史记忆。
在战略层面,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南宁领衔大北部湾地区的崛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需要建设与其地位相符的、能充分展现新时期城市崛起面貌的核心地区。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地铁修建和新增建筑对南宁市绿斑的破坏尤为明显,近年来由于轨道一号线施工,交通施工围挡涵盖了民族大道沿线的主要节点,导致路线不畅,车道被挤压,道旁后排绿地也遭到严重破坏,在轨道建设交付场地后,沿线绿地空间需要尽快进行修复,恢复并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其中后排绿地是民族大道绿地空间面积最大,涉及功能最多的区域。
2 后排绿地周边空间2.1 慢行系统慢行系统是构成后排绿地丰富形式的要素之一。
民族大道目前有22处过街设施,其中利用地面过街13处(其中3处为人行专有地面过街通道),利用立交节点过街5处,利用地下通道过街3处,利用天桥过街1处。
沿线辅道宽5.5—7.0m,供非机动车和沿线单位车辆出入。
白玉路桥方案白玉路桥是一个位于城市中心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了两个繁忙的区域。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通行效率,我们制定了一套全新的白玉路桥方案。
一、概览为了确保城市交通的顺畅运行,我们决定对白玉路桥进行扩建和改造。
这一方案将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改进措施:1. 延长桥梁:对现有白玉路桥进行延长,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车流量和行人通行需求。
2. 增加车道:在桥梁上增设额外的车道,以增加通行能力,并为过往车辆提供更大的便利。
3. 新建人行道:在桥梁两侧新建人行道,为行人提供安全通行的空间。
4. 设立公交车站:在桥梁的适当位置设置公交车站,方便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5. 加强交通信号控制:通过安装先进的交通信号灯系统,优化交通流,并有效减少交通拥堵。
二、桥梁延长方案为了实现白玉路桥的延长,我们计划在原有桥梁的两侧分别增加延长部分。
这些延长部分将与现有桥梁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桥梁系统。
延长部分的设计将采用与原桥相同的桥型和结构,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车道增加方案在桥梁上增加车道是改善通行能力的重要措施。
我们计划在现有车道的两侧各增加一条额外的车道,并采取适当的划线措施,确保各车道之间的清晰分隔。
同时,我们还将优化车道宽度,以适应不同车型的通行需求。
四、人行道新建方案为了保障行人的安全通行,我们将在桥梁的两侧新建宽敞的人行道。
这些人行道将分别与机动车道相分隔,以确保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隔离。
我们将采用坚固耐用的材料来建造人行道,并按照无障碍通行的原则进行设计,以方便行动不便的人士通行。
五、公交车站设置方案为了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我们计划在白玉路桥上设置公交车站。
这些车站将依据客流量和交通流动情况进行合理位置布置,以确保市民可以方便地乘坐公交车。
我们将在车站周围设置候车亭和指示牌,提供相关的交通信息,方便市民了解公交线路和换乘信息。
六、交通信号控制方案为了优化交通流动和减少拥堵,我们将安装先进的交通信号灯系统。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摘要: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定义为“城市中向大众开放,为大多数民众服务的开敞空间体,是人类及其与自然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文化特色原则、绿色生态原则及集约节约的原则。
路桥行政中心绿轴设计总体上形成了“一轴一带四组团”空间结构,一轴即绿色景观轴,一带即蓝色滨水带,四组团即休闲游憩组团、公共活动组团、市民广场组团和办公花园组团。
路桥行政中心绿轴并没有采取传统意义的对称式处理,而是采用了以公园绿色作为基底,将建筑集中而又相对分散地布置其上的方式。
方案采用发散性的射线作为整体的基地要素,试图延续路桥这个活跃的商业城市“开放、大气、现代”的城市文脉特征。
关键词:城市开放空间;以人为本;文化特色;绿色生态;集约节约;发散性;Abstract: The concept of urban open space is defined as “the city open to the public open space services for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the body, human and nature c 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exchange places.” Urban open space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 features, green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intensive conservation. The overall green axis of bridg e and road administrative center takes sharp of the space structure of “one axis, one ribbon with four groups”,the one axis is the green landscape,the one ribbon is the blue riparian zone, the four groups are recreational groups, public events group, the public square group and office garden tour. Road and bridge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of the green axis does not take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symmetric processing, instead of using a park green as a base, construction and relatively dispersed layout on the way. The program uses a divergent ray base elements as a whole, trying to continuation of the road and bridge this active commercial city “open atmosphere” of the urban context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urban open space; people-oriente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green ecology; intensive conservation; divergent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开放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方案的形成(1)总体概念以路桥区行政中心的组织模式与尺度为基础,结合行政中心形象要求,规划提出:人本、人和、人气——活力城区的规划理念。
人本:(1)与中央政府的施政理念一致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都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入了国家的发展目标,这是非常具战略意义的转折。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都逐渐认识到,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是要为了让城市更漂亮,让就业机会变多,……更是要让人民能在漂亮的城市置业安家。
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里,当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潜能地追求个人的幸福时,无数个人的行动最终将聚合起来变成一种群体行为,这实质上就变成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前途。
所以个人的发展是城市、国家发展的基础,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时,人的潜力,社会的活力将被释放,整个国家将因此充满希望。
(2)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办公环境1 办公环境2(3)舒适的居住空间构思的要素:水系:通过水系的贯穿与整合,形成良好的水网,优化城市住区的空间与景观关系绿地:利用城市绿地与滨水绿地的组织,形成绿色格网,引导城市开敞空间空间:通过多种类型空间组织,营造不同体验的场所,体现人本、人气、人和的政府形象(4)非对称布局:对称布局过于严肃庄严,而非对称空间能来达到空间稳定而不肃穆的气氛,规划通过总体布局的均衡,参与性设施的安排等,营造良好的亲民空间。
居住环境一居住环境二(4)完善的配套设施配套设施一配套设施二人和:交往路径、交往场所、防卫性与属地感①交往路径:规划通过对交往路径的有意营造,使居民增加见面率,增进小区居民交往,并能区分小区本地居民,因此也能增强小区的可防卫性。
交往路径图概念图②交往场所:根据居民不同的交往需求,在交往不同层面设置不同的交往场所,组团设置邻居交往空间、小区设置邻里交往空间,居住区设置住区交往空间,城市设置市民交往广场等空间。
路桥周边空间设计
作者:樊维娜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5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空前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聚集,用地不断增加,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导致城市内部的交通线路不断增长。
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的步行转变为以机动车出行为主。
而高架桥的出现很好的缓解了这一问题,但是,由于高架桥本身的特点,使得城市整体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原有的空间格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了对高架桥周边空间分析及合理化设计。
关键词:高架桥;周边空间;空间分析;合理化设计
一、由于高架桥的出现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城市内部的机动车数量巨幅增加,交通面临空前压力。
特别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内,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现象,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出现了在原有道路用地上,对道路空间进行复合利用,修建高架路桥的交通方式,使不同方向的车流在不同的高程上行驶,各行其道,相互之间不干扰;特别是在拥堵的交叉口处,使原来的平交路口变为立体交叉,从而大大提高了车速和路口的通行能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另外,从经济成本和建设速度上来说,高架路桥的修建比其他交通方式有着更为显著的优点,这也是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修建的一个主要原因,它是最为快捷地解决交通问题的首选方式。
二、高架桥周边空间极其特点
高架路桥的周边空间包括桥下空间以及与桥下周边其他城市要素组合成的综合环境。
一方面,它既给人一种室内的庇护感又有室外的敞开感;另一方面,它贯穿于城市空间之中,对周边环境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目前,我国高架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尺度庞大、空间压抑
宽阔的路面一方面满足了快速、大流量的车行要求,形成了/新的带状城市空间序列;另一方面,宽阔的车道加上粗短的混凝土立柱形成的柱廊把城市生硬地分割开来,对街道两旁建筑之间的视觉联系和空间联系产生了强大的阻隔作用,破坏了城市空间的流畅性,削弱了两边环境互相的可识别性。
2.空间特色单一、缺乏细部
高架路桥通常设计简单,大多只考虑到了其功能性而没有考虑到其美观性,施工粗糙,颜色单调,造型雷同,缺少特色,难以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
导致空间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可识别性降低。
对城市整体的美观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桥下空间相对闭塞、环境问题严重
高架道路常有的宽阔桥面在提供了遮荫避雨的保护性空间的同时却又造成了该空间自然光照不足;地面通风不良,废气不易扩散;缺乏雨水冲刷,积灰严重;地面车辆受高架道路的遮盖,声波折射音量加大,噪声问题较为严重。
随着交通的立体化,交通产生的污染也被立体化、层次化了。
三、目前对高架路桥周边空间利用类型及分析
1.沿高架路桥种植绿地,营造高架景观
其绿化以耐阴、低矮的草本和灌木为主,植坛高度一般为 0.5m。
但由于植被选择不当、缺乏维护等原因,多数植被生长不好、翼展不大。
如果将绿化做好,可以营造出宜人的环境,这将对改善周边环境很有帮助。
2.绿化当中的建筑用地
平目前此类建筑多为高 2m 左右的管理用房或停车用房以及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自由市场、废品回收站、运动场地等。
这类空间一部分确实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方面,但往往由于缺乏全面合理的设计及有效的组织管理而对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这一形态对实现高架与城市的协调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来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就有可能使人们从心理上逐渐接受高架道路这一不近人意的建筑形态,最终在人们的观念中达到与传统建筑形态相融合的效果。
3.与高架垂直交叉的道路用地
这类用地是桥下空间的重要部分,常常在高架下设置公交专用道路(如上海市延安路高架)以提高公交通行速度,从而解决大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
不尽人意的是,这使得弱势的行人横向穿越变得十分困难,而对于无障碍通行简直可谓“天堑”。
四、合理化设计
1.顾全整体
通过总体、全面地考虑,实现高架空间同周边建筑空间的一体化。
即一开始就把高架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通过整体的考虑,最终高架空间与其他空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列。
高架路桥的形体颇具水平方向的张力又体现一定的韵律感和力度感,是很有个性的一种空间类型,同建筑空间协调组织后,一方面建筑可以作为绵延的高架路线中一个个精彩的节点,使高架空间不显乏味;另一方面,高架又能与建筑形成横向上的视觉对比,使建筑在视觉上无限延伸。
最常见的就是轻轨沿线的站台,由于功能上的需要,轻轨站台顺理成章地和轻轨高架线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往往成为城市区域地标。
这一措施中高架空间是被当作和其他空间
具有相同的积极性加以利用,而非仅对其已有现状消极地进行改良,达到了最高层次的协调。
但要求高架和周边建筑的同步开发,需要总体规划以及多方协调。
2.合理控制尺度
高架与周边建筑至少应当协调好三方面的尺度关系:(1)景观尺度。
应尽可能保证行人在高架地面层处完整地观看到对面的建筑物。
(2)环保尺度。
即高架同周边建筑物最小的相邻距离应留足让污浊空气和噪声消散的距离,在这段距离内可设置相当规模的绿化以促进环境的净化。
(3)保证高架具有合理的高度。
若能尽量使其不影响正常视角的视域范围,则会减少对行人的压迫感。
但同时也要考虑高度对桥长和引道长度的影响。
现实情况中,考虑到经济、技术等因素,要同时满足这三个尺度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作为一种权衡利弊的参考,应当对高架的尺度给予足够的重视。
3.注意细节,加强人性化设计
高架是架筑在空中的大体量构筑物,以桥下行人的角度观看到的桥面是一个过大的阴影面,极易对人产生压抑感,纵向的立柱又往往把视线引导到这个阴影面,更导致了行人视觉心理的不适;加上设计简单、施工粗糙造成的颜色单调、造型雷同、毫无变化,导致了空间缺乏丰富性、趣味性,更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因此,除了对高架的功能加以考虑之外,还应当适当进行美学设计,尤其是桥下部分,应注重细部、色彩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引导性的建筑体量对行人的视线加以引导。
立柱部分的细节设计是增加视觉亲和力最有效的设计区域。
在满足力学要求和成本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变化立柱形状来达到丰富细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还可以考虑在重点部位加以装饰来作为视觉的集中点。
另外,富有美感的海报、广告牌由于是面的元素,视觉上无方向性,其平面设计对视觉有不同程度的吸引,因此也可以起到去除单调感的作用。
五、结束语
只有根据城市不同的地理文化环境,结合高架桥自身的特点,对高架桥周边的空间进行合理化设计,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高架桥的出现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彭泽宇.浅谈高架路桥周边空间的分析及合理化设计[J].科技资讯.2009,11:77.
[2]陈科晶.对高架路桥周边空间的分析及合理化设计[J].山西建筑.2008,27:50-51.
[3]张丽.基于反消极性的城市高架路桥下空间利用研究[M].2010,01.
[4]陈丰,陈燕萍.广州市高架路(桥)交通噪声防治对策研究[J].广东科技.2008,1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