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意象.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9
读者稿件馈赠者美德——尼采的独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者:渡雨此前了解尼采走的都算曲径,或从哲学史、或课堂、或借周国平的眼睛去打量,捕获的总归是不完整独行侠剪影。
当读周描述尼采的澎湃归于寂静时,开始看他的独白,以查拉图斯特拉之名。
这是尼采的“自我”、是创造者、是这世间最不信上帝的人、是从山上跑到林间穿过闹市撒播满溢的智慧的大地的信徒、是在贫瘠丑陋的人间谈论精神的三种变形、痛斥三大恶行、谈论上帝死后的种种还执意歌舞的纯碎说教者。
查在他的裹脚布般琐屑又漫长的说教中没有喝过一次水,也许他喝了吧,是尼采觉得不重要就略过了,谁知道呢?读完后,我是有些小想法的,就写了下来。
一、启蒙极端的相似性。
尼采之于查拉图斯特拉正如鲁迅之于狂人,尼采和鲁迅可看作同时期的同一段位的思想大咖,而老查和狂人都是人类眼中的异端和疯子,或在月夜沉思冥想或疾行远奔于山林草莽之间。
他们在疯言疯语中也执意守护心中净土,前者是上帝的弃子,或说是上帝的逆子更妥帖些,“父亲秘密的东西往往会从儿子身上表现出来”,即,“儿子是父亲被揭示的秘密”,他在上帝死后颠覆以往的教条和权威,并就地者建立撒播自己的思想的种子,担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压出了两座驼峰,刚下山的老查是负载超人精神的骆驼,独自跋涉在人间的荒漠,大声疾呼,却听不到回声,当他在梦中惊醒后持镜自视时,呈现的却是魔鬼的嘴脸和冷笑,的确,新思想登场时,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恶魔的化身,是邪恶的异教;好在,几多曲折后,他所追逐自由和强力意志的睡狮渐渐觉醒,在纯净的山林占地为王,并集结了最后的人,那些更高的人,因为他坚信人类的新时代已然到来,故事中老查依旧是理智的引领者和胜利者,现实里,尼采是个离经叛道的革命者和精神溃败者。
后者倒是发现“吃人历史”真相而被正统礼法世界驱逐的老实人,正和了近几年的网络语:“哈哈哈,这是个老实人,我们快来孤立他“,让狂人一家庆幸的是狂人的疯病最终是被“治愈”的,他又能在浑浊的时代洪流中与时俱进了。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对人类存在和道德的思考引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文将探讨尼采在这本书中对人类存在和道德的思考。
人类存在的超越与自我解放尼采认为,人类应该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束缚,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他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超越现有文化、偏见和权威,发现自身真正的潜能。
•尔斯谟主义:尼采提出了"尔斯谟主义"(Ubermensch)的概念,指代一个能够超越常规道德标准、创造自己价值观念的新型人类。
•"上帝已死":尼采宣称上帝已经死去,并呼吁人们摆脱依赖神权和宗教,找到自己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的来源。
道德与善恶观念尼采对传统道德观念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传统道德标准是由强者为了控制弱者而制定的,遵守这些道德准则只会导致个体的虚假与拘束。
•主奴道德:尼采将传统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主人道德是基于力量与优秀的评判标准,而奴隶道德是以温良、谦逊和服从为原则。
•重新定义善恶:尼采认为善恶不应被绝对化地定义,而是因人而异。
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自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活出真我。
静默超越与永劫回归尼采认为超越传统价值观念需要静默和内省,以及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静默超越:尼采相信通过内心沉思和自我发现,个体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境界,并实现自我的解放。
•永劫回归:尼采提出了"永劫回归"(Eternal Return)的概念,意味着每一个历史瞬间都会无限重复。
他认为只有接受历史的无常与重复,才能真正超越宿命和拥抱生命。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展示了尼采对人类存在与道德的独特思考。
他主张个体应该超越传统标准,通过自我解放和重新定义善恶来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价值观念。
同时,超越需要个体的静默超越和对历史的回归接纳。
尼采的这些思想仍然对现代世界有着深远影响,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辩论。
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超越与自由介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创作的一部重要哲学作品。
在这部著作中,尼采探讨了人类自由和超越的本质,并提出了一种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础的追求。
超越与自由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强调了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超越能力。
他认为,通过突破现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个体可以实现精神和意识上的自由。
超越限制尼采批评了传统道德和宗教对个体行为的束缚。
他主张个体应该超越传统观念和规范,寻找真正符合自己内心本性的行为准则。
创造力与自由对于尼采而言,创造力是人类最高形式的发展和表达。
通过发挥创造力,个体可以摆脱社会压力和约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人道主义精神的追求尼采认为,人类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关注他人的幸福和发展。
这种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帮助和支持之中。
关怀与共情尼采强调了个体间互相关怀和共情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和分享他人的痛苦与喜悦,个体可以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
帮助与支持尼采认为,个体应该积极地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通过扶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个体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围绕着超越与自由构建了一种追求人道主义精神的理想境界。
通过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发挥创造力、关怀共情并提供帮助,个体可以寻找到超越自我的真正自由。
这种追求无疑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只有通过对超越与自由的探索,并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引,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真正发展与进步。
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1.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之一,凝结了他关于人类生活、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通过解读该书中的主要哲学思想,探讨如何借助这些思想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超人哲学•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认为人类应当超越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追求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解读超人哲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现有道德观念存在的局限性,并鼓励他们勇敢地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和目标。
3. 永恒重回•尼采认为时间是循环而非线性的,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了永恒重回(Eternal Recurrence)的概念。
•永恒重回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通过理解这一概念,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的行动和选择对于未来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4. 动物气味•尼采提出了"拟人化动物气味"(Animal Odor)的概念,主张人类应当回归到动物本性中,并重新观察和评价现有观念体系。
•学生通过解读这一概念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超越传统界定和刻板印象。
5. 揭示真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试图揭示人类生活中隐藏的真相,并反对盲目信仰和权威主义。
•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只是接受给定答案,而是勇敢寻求真相,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现有观点。
6. 思辨训练•借助《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思辨训练活动。
•利用情景演练来碰撞不同哲学观点之间的冲突,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思想的应用和实际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辩论竞赛,以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辨能力。
7. 结语通过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超越传统观念束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追求真相。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文/向笑·向着太阳,微微一笑原来只知道尼采是一位哲学家,后来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里面有一句“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想给予,不想获得”,因此对尼采算是多了一点儿了解。
虽然鲁迅的原话中还有一句说他(尼采)终是疯了。
但我唯独对前面部分记得深刻。
借由这句话,很早的时候,在我的思想感知中尼采就是神人般的存在,因为一般人不敢自诩太阳。
正好此次推荐书单中有尼采的著作,便找来一读,见识见识这位太阳一般存在的人物能有怎样超凡脱俗的论点。
尼采的确不一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序言中,查拉图斯特拉就对圣者宣称“上帝已死”。
在当今这个言论自由、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这样的论断也许不值一提,但在当时盛行基督教的西方国家,这绝对惊世骇俗。
在宣称“上帝已死”后,他向世人宣讲怎样做一个超人。
在尼采的观点中,“超人”就是要“超越自我”,要发挥自己的无限潜能来提升自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超人必定是大地的意思”。
我认为,“大地”应该是指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他摒弃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天国之理想之类的超尘世观念,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他说:“可能你所能遇到的最坏的敌人总是你自己。
”由此可见,他希望世人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去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不断地让自己进步,而非信奉上帝能派来诺亚方舟拯救你我,改变命运。
他还说:“你必须想要把你在你自己的火里烧死:如果你不先烧成灰,你怎能希望成为新人!”对此,我的理解是: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我们要破斧成舟,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要竭尽全力,并且这种动力和决心都来自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超人”。
而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人是必须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
我很喜欢他说的“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自我实现的心灵之旅导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以寓言和对话的形式呈现,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等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书内容的解析。
第一部分:超越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塑造了一个叫做查拉图斯特拉的角色,他代表着追求力量和超越自我的愿望。
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场景进行对话,查拉图斯特拉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沉睡着的潜力,并鼓励他们摆脱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二部分:自由意志与道德观念尼采在书中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传统道德约束了人们的自由意志,成为对人的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束缚。
他呼吁人们重新审视道德观念,并根据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和价值观来创造属于自己的道德准则。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与超越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尼采对宗教信仰进行了批判性探讨。
他认为传统宗教信仰限制了个体的思考和行动,成为一种阻碍个体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力量。
尼采提倡人们摒弃虚构的神明,寻找真正属于个体自己的信仰方式,并以此来引导自己超越常规、追求更高级别的存在。
结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思想中最具挑战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通过寓言和对话形式帮助读者探索并思考关于自我实现、自由意志、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重要主题。
本书激励读者勇敢地追求心灵之旅,并打破传统观念束缚,超越自我实现的极限。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获得超越常规、更加丰富灵魂的启示。
以上内容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主题《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自我实现的心灵之旅编写而成,每部分内容均使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并符合给定字数要求。
文档采用Markdown语言格式化。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越与自由的哲学追求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Thus Spoke Zarathustra)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以色雷斯山之巅生活着的智者和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为主角,通过他的言行展示了一种超越人类群体意识的哲学追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书中所探讨的超越与自由的主题:1. 超越人类固有观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反思了人们对世界、道德和宗教等领域中所接受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超越这些固有观念的方式。
它强调了个体应该拥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真理的能力,并勇敢地去质疑旧有信仰系统和道德准则。
2. 自由意志与责任尼采认为,超越传统观念需要依靠个体意志和选择。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探讨了自由意志和责任的关系,并强调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起完全的责任,不依赖于外部的权威或规范。
3. 超人的概念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超人(Übermensch)的构想。
超人代表着普通人类可以通过精神力量、个体意志和自由选择实现超越自我的可能性。
尼采认为,超越固有观念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将会引导出一种新的人性,更强大和独立于传统道德和价值观。
4. 自我超越与灵魂之舞《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描绘了一个追求灵魂之舞、不断超越自我的形象。
这里,灵魂之舞代表着个体内在力量的释放与融合,它是一种在自由中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和活力。
5. 理性与直觉的平衡尼采在书中讨论了理性思维与直觉感知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在追求超越与自由过程中,既需要借助理性思考去解构旧有观念,又需要直觉感知去重新发现真理和自我。
这种平衡将帮助个体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结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提出了一种超越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创造力的哲学追求。
通过对超越与自由主题的探讨,此书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意义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理论纵横理论版159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精神三变文/黄自权(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摘要: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精神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孩子。
尼采对整个变形的过程,变形所要打破的对象做了阐述。
但是必须明确,首先尼采阐述的精神不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对象存在的,而是人的精神,所以三种精神应该有三种对应的人的存在方式;其次,精神不是所有人的精神中抽取的共同的东西,而是每个人各自的精神,即每个人的精神都可能经历三次变化;最后,精神三变并不是写好的剧本,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完成。
也正是因为不能保证一定能完成,才给每个人对生存意义的理解赋予了可能性。
关键词:尼采 精神三变 生存意义精神之所以会产生从骆驼到狮子再到孩子的三段变化是因为在尼采生活的时代,上帝死了,尼采呼唤超人的诞生。
而只有上帝死了以后,超人才能诞生。
首先,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作的布局来看,可以说上帝死了,超人才得以诞生。
超人不能作为某种具有超能力的人来理解,似乎如果上帝不死,受到诸神的压制,不允许拥有超能力的人诞生。
“上帝死了”中的上帝,不是人格化的神。
人格化神的破碎在尼采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
如果将这个命题仅理解为基督教人格化神的消解,说尼采在人们的思想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似乎言过其实。
但尼采确实在人们的思想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因为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上帝死了是整传统价值和旧道德的崩溃。
或许,上帝死了所能震动的人不多,但是上帝死了以后每个人不得不面对最高价值缺位,生命意义虚无化的问题豁然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尼采仿佛是在敬告人们:别以为上帝死了与你无关,请问,上帝死了,你怎么办?由此,生命意义的重担压在了每个人的肩头。
尼采不仅要撕开这生命面临的最高价值缺位的伤口给每个人看,他也在努力的提出解决办法,这个解决办法蕴含在尼采的精神三变中。
“对于怀着敬畏之念的精神,强力的、负重的精神,有许多重负:精神的强力渴望重的、最重的负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类超越的力量与苦闷
引言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书中所提到的人类超越的力量与苦闷。
1. 了解《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简介
•书名来源及意义
•内容概述
2. 人类超越的力量
•知识与智慧对人类进步的影响
•自我认知与心灵成长的意义
•挑战传统道德观念与权威制度
3. 苦闷与痛苦的存在
•尼采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社会压力与困境对个体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面对苦闷与痛苦时,应有何种态度和行为方式
4. 超越苦闷:寻找新生命力和意义
•对于内在动力和激情的追求
•远离功利主义的人生观
•个体对世界的重新审视和重建
5. 尼采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自由意志与责任感的辩证关系
•理性思考与主观体验的平衡
•在当今社会中如何运用尼采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结论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揭示了人类超越自我的力量与苦闷,并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观,旨在帮助人们重新发现生命中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探索个体自我超越和改变世界的可能性。
同时,这部作品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有力的哲学思考方式。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在阅读时保持批判性思维,并结合其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论幻觉与迷”一章法理释读作者:于浩曾航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思想发展第三阶段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尼采本人亦将其称作“第五福音书”。
聚焦于该书第三卷,“论幻觉与迷”一章囊括了尼采思想殊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即在隐微术背景之下人的“上升”、“复返”、“形变”。
本文通过梳理“论幻觉与迷”的内容意涵,管窥尼采思想的总趋势,从而对“上升”、“复返”、“形变”这三个形异而质联的概念形成一些认识。
关键词:上升;复返;形变中图分类号:DF08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3.02.0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如尼采自述,是为所有人的书和不为任何人的书。
该书以查拉图斯特拉的言论为核心,勾描出查拉图斯特拉神话式的说教以及外在世界的回应[1]。
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丰富意涵和众多象征为历代学人所孜孜探究,对其按照原书的章节编排、段落铺设逐一考镜源流,铺枝散叶,梳理其意涵与象征是解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一条重要路径。
德国学者彼珀所著的《动物与超人之间的绳索——第一卷义疏》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本文选择了书中第三卷最具代表性的“论幻觉与迷”一章,按原文段落结构,进行意涵和象征上的释读,并在其中找寻尼采两大重要思想“隐微术”和“永恒复返”的线索。
一、查拉图斯特拉的“谜”从查拉图斯特拉在幸福之岛登船开始,他连续沉默了两天。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二卷查拉图斯特拉听到“先知”的预言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尝试把查拉图斯特拉的沉默理解为其自身设定的内在复返的一部分。
尼采将查拉图斯特拉的上山下山同柏拉图哲人王的走出洞穴与返回洞穴一样,设定为往复的抽象运动。
如果将查拉图斯特拉比作一个水桶的话,那么其上山与下山的过程就是水桶装水与倒水的过程。
查拉图斯特拉的沉默就可以说是“水桶”由满变空的一个先兆或者说是一个“阀门”。
浅析《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的意象摘要:尼采在《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阐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其中自由、创造和生命这三个核心问题贯穿始终。
同时,这三个核心命题又集中体现在他多次提到的“孩子”这一意象上。
“超人”是尼采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孩子”是最接近超人的生命状态。
通过游戏,不受任何世俗约束的孩子展现出生命对自由创造的渴求,生成意志的作用使得生命活力在此彰显。
关键词:孩子;自由;创造;生命;游戏《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中扎拉图斯特拉向世人列举出了精神的三段变化过程:“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成孩子。
”[1]20这是尼采第一次在本书中提到“孩子”这个意象,也就此展开尼采对个体生命的最高追求——超人的探索。
尼采并没有规定出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用寓言和比喻的方式,借扎拉图斯特拉之口告诉我们,这样一条超人之路跳出了传统观念上一切康庄大道,需要借助人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生成意志来实现。
对“超人”的追求需要我们在生命活动中去体会和探索,他不能直接指引出明确的方向,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启示:“孩子”是最接近超人的生命状态。
孩子是真正的自由者,他们的身心不受任何约束,是生命保持的最完整的本初状态。
孩童时期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阶段,生命力的表现就是一刻不停的变化和成长。
成长和创造相辅相成,伴随着孩子的生命活动。
因为要创造就需要孩子不断地成长壮大,因为有变化就会有新的创造行为发生。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孩子只受自我意志的支配,肆意进行创造——打破——再创造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通过游戏的方式展现出来。
一、“孩子”尼采的许多思想承袭了赫拉克利特关于“存在”的观点,而尼采“孩子”的意象,也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留存下来的关于“孩子”的话语。
“人生有如儿戏,在十五子棋中摆弄着棋子;王权掌握在孩童手中。
”[2]65这里赫拉克利特提出“孩子”是一个能够作出决断的角色,而人生也不过是“孩子”的一场游戏。
首先“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主宰身份,他没有被规定的立场或价值取向,不会在人生道路上作出违背生命本性的选择;其次“孩子”在人生游戏中,面对一切挑战和冲突,不会计较太多方寸间的进退,只要最终取得据点,完满地完成人生这盘棋。
“人们在认出那些显而易见之物时被欺骗了。
几个捉虱子的男孩对荷马说的话蒙蔽了他:‘我们看到和捉到的就扔掉,而没有看到和捉到的则带走。
’”[2]69这里暂且不论赫拉克利特对荷马的挖苦,他阐释出“孩子”有别于其他人的特点: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是最直观的,而且他们也只用最简单却最具真理的话语来表达。
“酒醉者在孩童牵引之下踉跄而行,他晕头转向,因为他的灵魂是湿的。
”[2]129“醉酒者”的灵魂不具有高尚的理性和智慧,而“孩童”的灵魂是最接近生命的本质的,他们的纯洁保证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他们不会被道路两旁的任何事物诱惑,也不会背着重压、拖着沉重的步伐被逼迫着前行,他们是充满生机的领路者。
二、尼采的“孩子”1. 孩子与自由精神由骆驼变为狮子,开始争取自由,反抗“你应该”的传统价值观,遵从“我要”的新的价值追求。
要创造新的价值就必须先获取自由,抛开曾经盲目的虔诚,发掘创造力。
既拥有自由,又富有了创造力,狮子就蜕变为孩子,孩子是创造新价值的希望。
自由精神是尼采思想的重要部分。
这里的自由不仅仅指我们日常所说的可以自行设定和安排一切事物的状态。
真正的自由不是对外在枷锁的摆脱,也不是抛开一切规定性为所欲为的权利,而是只由内在规定性决定自我的行为活动的一种积极的“由自”的生存动力。
内在规定性区别于任何社会道德的、政治理论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它要求我们只听从生命体内心的呼喊,亦即对生成的追求。
外在的枷锁约束我们的身体行动,世俗的价值规定着我们的行为准则,这一切在自由的假象下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
传统观念一直以来形成的道德体系并不是要被全盘否定,但是不得不承认从某些程度上我们用这些沿袭下来的既定概念限制了生命自由。
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万物都属于永恒生成着的自然之“全”,无善恶可言。
审美的人生要求我们摆脱这种罪恶感,超于善恶之外,享受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欢乐[3]6。
人们往往把自由和可选择相混淆,认为能够自主做出选择就是自由的体现,可是谁能说这个选择的结果不是由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左右的?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和偏好,时时刻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
只有在初期阶段的生命——孩子,才没有被这个无形之中的网包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源自生命的本性。
孩子的意志是自由无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的自我个体。
孩子的自由在于所谓的“无知”和“天真”,他们用最纯净的眼睛看所处的世界,用最简单的方法直观变化的万物,用最真实的语言表达跳动的思维。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总是比大人快乐,而成年人只有在迷醉状态下才能找回这种类似自由的快感。
所以尼采崇尚酒神精神,把它作为自由精神的面貌呈献给世人,我们才能感受早已忘却的那种自由意志,一种狂热和原始本能的释放。
我们说孩子都是少不更事的,但那并不是孩子的无知,而是我们知道的太多,以至于将人的本性丢失了,从这点来看孩子才是最懂人性的个体。
知识本是生命天性中的理性对真理的渴求,但是现在反过来约束了生命的彰显。
生存方式都是后天的选择,是我们从孩童成长而来慢慢改变和养成的。
我们已经默认了非自由的人生道路,没有遵循自然的生成意志,而是沿袭祖祖辈辈的教诲,远离了自我价值的创造之路。
这是一条“通往你自己的道路”,需要你成为一个“自转的车轮”,拥有“具有支配力的思想”,做你“自定的法律的法官和惩罚者”。
[1]672. 孩子与生命尼采哲学是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的,他讴歌生命的伟大,将生命视作一切价值的前提,凡是对生命有积极作用的都是该颂扬的,反之则要被谴责。
传统的形而上学观重灵魂而轻肉体,寻求的是彼岸那个永恒不变的唯一,以慰藉有限的生命个体,肉体终将孱弱衰亡,而灵魂可以不朽。
但是这种理念将我们从现实生活中剥离,我们就像骆驼行走在茫茫沙漠,背负着彼岸世界的美好价值,生命的荒原将我们包围,在重压下过着无意义的生活。
所以尼采批判传统和主张苦行的基督教义,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一个整体,精神活动也是肉体的派生物,“创造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精神,作为其意志的帮手。
”[1]32那些轻视肉体者,是因为他们的生命不再具有活力,不能进行自我的蜕变和超越,不能进行创造,所以他们的精神作为工具想要寻求肉体的毁灭。
生命的本质是流动和变化,生存不同于生成,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追求生成的意志,这种意志要求不断地超越自己,追求高于一切善恶准则的最高的价值。
在生命力高涨时洋溢出的迷醉感,是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的痛苦和灾难相抗衡时的胜利感。
酒神作为丰收之神,代表着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收获满盈时的欢愉,为了伟大的生命起舞狂欢。
代表着形而上学彼岸体系的“老者”,失去了往日的青春活力,他还在林中寻觅根基,寻找着生存意义的根据;而扎拉图斯特拉像个“孩子”一样,迈着舞步走向他,不盲目找寻,只尽情欢愉,并将生命的热情传递给世人。
孩子的生命力处于最丰盈的状态,所以能用洋溢的热情感染他人;老者的也是由孩子成长而来的,但是缺乏创造的成长之路没有生命力的更新补充,所以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衰竭。
“有生命者的地方,就有追求强力的意志”,“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所以“自己必须不断超越自己”[1]129。
生成意志要求生命个体不断超越自己,否则就只能受制于他人。
当我们不再是个孩子,不再进行创造的游戏,就不再拥有自由,而是被捆绑,随着人类的洪流漂走。
超人的道路则不会如此,从孩子到青年再回到孩子,这是一个不断超越的圆周运动,在这里,生命力守恒。
“孩子是一个不断成熟的思想,是变化的一个意象,是超人内在精神的体现,是尼采贯穿其所有思想的一个纽带,是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一个象征。
”[4]尼采认为生命是具有生成性的,是一个动态过程。
而孩子的意志就是充满生命张力的意志,孩子的未定型性决定了他的生成性,他们永远都处在变化生成之中,由纯洁的创造欲推动,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性。
在生成意志的作用下,形成了生命的永动机,意志在这种周而复始的运转下不断壮大。
孩子的勇气和纯洁是成为超人的必备品质。
面对轻视肉体者,只有孩子说:“我是肉体和灵魂。
”[1]31孩子勇于挑战轻视肉体者,挑战多数人的权威,因为他们只忠于自己。
当扎拉图斯特拉烦躁而迷茫时,孩子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清内心的恐惧。
孩子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恐惧,因为情绪是属于自我本身的一种实在,不可以被隐藏。
孩子就是超人的前世,为创造储备能量,为超人孕育生命的根基。
3. 孩子与创造扎拉图斯特拉本人在下山以前就是一个孩子。
作为一个意欲提升人类,并以之为使命的拯救世界者,扎拉图斯特拉的“下降”便是为了治疗人类道德价值的颓废,为了创造新人类,在未来生成“孩子们的国”。
[5]世人要成为扎拉图斯特拉的伙伴,最后就要变得像小孩子一样,虔诚地对待生命,用满怀好奇的探索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创造力在大地上耕耘,建构只忠于生命的国度。
在西方传统中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就以被创造者自居,忘了自主性,失去了创造的欲望。
但是创造不是对现有事物的破坏或者改变,而是价值从无到有的过程,它的对象是人的生活。
生活的基础是生命,生命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就是要深入人的生存中,寻求新的意义,而不是喊着创造的空洞口号。
一方面,这里的创造不同于创新,创新是建立在已有事物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有对比才有新旧一说;创造是在破除一切框架和既定物之后,在与具体的实存事物对抗和互动中实现的,是生命力的本性与已完成的生命之间的对抗。
另一方面,创造也不同于科学发明,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功利主义,旨在人类物质利益的增值,浮于人生的表面,回避人生的根本问题[3]6;创造是根植于人生的意义中的,只听从生命的呼唤,不与任何利害关系牵扯,不被任何既存事物左右。
创造者之路是孤独的,需要与权威抗衡的勇气来面对孤独和挫折。
“孤独者,你走创造者的道路:你想要从你的七个魔鬼为你自己创造一位神!”“你必须想要把你自己在你自己的火里烧死:如果你不先烧成灰,你怎能希望成为新人!”[1]69创造者要直面自身的危险要素,克服自身的魔鬼才能浴火重生,从全新的起点开始创造之路。
创造者要像孩子一样拥有反叛的勇气,自由而无畏。
同时,还要像孩子勇于反复否定之前的自己,在创造活动中找到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创造——还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会将搭好的积木摆上展台,而是推到再搭建一座更高的楼房;也不会让堆起来的沙堡存留太久,而是用沙子重新塑造理想中更雄伟的城堡。
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志,他们不满足于自己构建出来的固定之物,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肯定自我又否定自我,他们享受且只享受这个过程。
他们的创造行为没有任何目的性,只是由内而外的生命力在释放无限的激情,所以他们欢欣高呼,手舞足蹈,一刻也不愿停下活动着的身体,一边向这个世界提出疑问,一边亲身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