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一 王好战请以战喻 教案4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1.36 KB
- 文档页数:6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和价值;•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能够分析王好战的战争哲学和政治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及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将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三、教学过程A. 导入环节1.观看视频:《我是士兵》,引发学生对于战争和军事领域的思考。
B. 渗透环节1.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各国之间的战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2.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通过讲解《庄子》、《老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王好战的哲学思想: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特点和其在战争和政治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C. 迁移环节1.现实应用:分析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国际关系和政治实践中的应用,探究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2.个人思考:学生可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和经历,探究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
D. 还原环节1.思考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情况,并通过展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教师点评:对于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王好战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估1.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先秦诸子及王好战的了解情况和兴趣度。
2.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课后体验: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对于自己的启示和指导,并撰写体验感想。
4.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材;2.相关教学视频和文章。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先秦诸子思想的特点,掌握王好战的哲学思想并实现其应用于战争和政治领域的方法和方式。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教案选取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的“战国纵横家”部分,旨在通过对王好战思想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
2.掌握《强法》《自立》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要点,理解王好战的立场和观点。
3.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比较的能力,探究王好战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好战思想的渊源和背景,把握其与周、汉思想的关系。
2.理解《强法》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法律的观点。
3.理解《自立》一文的主旨和要点,以及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1.通过对《先秦诸子选读》中“战国纵横家”部分的介绍,呈现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2.通过《历史上的今天:公元前475年,少年已不再是太子》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对先秦诸子的思想产生的影响。
第二课时:《强法》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先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强法》一文,并让他们在读完一遍之后,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提出的法律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初步理解。
3.对王好战的法律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课时:《自立》的分析和比较1.让学生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的《自立》一文,并提出以下问题:–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人的自由和价值的观点是什么?–王好战对于“仁”、“礼”有何评价?2.分组讨论并汇报答案,班级共同归纳答案,形成对王好战思想的深入理解。
3.以课堂辩论的形式,对“自立”和“强法”两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王好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组织学生进行王好战思想的小结,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数罟..(cùɡǔ) 2.洿.池(wū)3.庠.序(xiánɡ)4.良人(jiàn)5.墦间(wū)6.施施(yí) 7.攘.邻人之鸡(rǎnɡ) 8.苗槁.(ɡǎo) 9.浡.然(bó)10.嗜.好(shì)二、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须发花白 2.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通返,返回,回家 3.蚤.起 通早 4.施.从良人之所之 通迤,斜行 5.卒.然问曰 同猝,突然 6.由.水之就下 通犹,好比,如同 三、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2.所仰望..而终身也 古义:依靠,指望今义:指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3.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古义:用……方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是非..君子之道 古义:这不是今义:对错 5.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古义:伸长脖子今义:引导、带领 四、一词多义1.兵⎩⎪⎨⎪⎧①非我也,兵也兵器②草木皆兵士兵2.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开仓救济②百发百中 发射③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3.直⎩⎪⎨⎪⎧①直不百步耳只,只是②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③中通外直不弯曲4.数⎩⎪⎨⎪⎧①数罟不入洿池数cù,密②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屡次③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shù,几5.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合用,能够③以待来年然后已 连词,表目的④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6.其⎩⎪⎨⎪⎧①问其与饮食者代词,他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副词,大概③如知其非义 代词,这7.而⎩⎪⎨⎪⎧①弃甲曳兵而走连词,表修饰关系②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顺承关系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连词,表转折关系④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8.施⎩⎪⎨⎪⎧①施从良人之所之读yí,通“迤”,斜行②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读yí,喜悦自得的样子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动词,实行④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动词,用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每天2.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鼓:击鼓(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4)王无罪.岁罪:归罪(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富贵:富有显贵之人2.形容词作动词(1)谨.庠序之教谨:小心地办好(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轻:减轻(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骄:轻视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羞:感到羞耻(三)数词作动词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统一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示判断)3.是非君子之道(“非”表示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作状语,后置) 3.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5.而相泣于中庭(“于中庭”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 心 焉 耳 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血了!错误!⎦⎥⎥⎤一起作状语的标志。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王好战,请以战喻》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措施。
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高一又学过《寡人之于国也》,对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对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等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此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引申到现实生活,当今社会。
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继续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难点:准确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老师做好教学课件,学生做好预习,疏通文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了解作者、作品。
1.课件展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请学生诵读,引出孟子。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王好战,请以战喻》(板书课题)。
2.作者、作品介绍。
请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字子思)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提出“性善论”,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王好战,请以战喻》人物简评引入儒家亚圣——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人〔今某某邹县〕。
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
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
虽然他也曾受到黄金之礼,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真信用其道。
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终于未得任用。
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X、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生前虽未能实现其平治天下的愿望,但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他的性善说成为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那么;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无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最高指导原那么;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人民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社会和谐理论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教学要点:1、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讨论法2、点拨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的门人曾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
〞汉代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郭沫假设在《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譬喻的3种表现形式;2、领悟孟子譬喻独特的表达效果;3、从譬喻入手,把握孟子“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教学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性学习之一:了解孟子譬喻的表现形式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王好战,请以战喻》这篇课文中的四则选文,并且熟读了课文。
这节课,我们将从“比喻”这个角度切入,力求比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切实感受一下孟子比喻的艺术魅力,还有他通过比喻所传递出来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孟子好用比喻,善用比喻的特点,古人早就发现了。
比如东汉的学者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这里的譬喻就是比喻的意思,清代学者方宗诚说孟子“设喻奇幻,有锋铓。
” 那么,本课的4则选文中,孟子到底使用了哪些比喻呢?请同学们将课文再浏览一遍,迅速找出这些比喻。
2、交流A梁惠王认为自己比邻国君王用心——战场上逃了五十步的士兵笑话逃了一百步的士兵。
(他们的行为其实没有本质差别);B罪岁——罪兵(向外找原因或者说推卸责任);C那个不择手段去乞食,尊严丧尽,却恬不知耻地骄其妻妾的齐人——当时社会官场上钻营富贵利达的卑鄙无耻之徒。
D 宋国君臣只肯稍微减轻关市之征——小偷由日攘一鸡改为月攘一鸡(宋国君臣知错不改)E “民遇仁君”——“旱苗遇雨”(强烈的渴望、喜悦之情)。
F “民归君王”——“水之就下”(归趋的势头都很强劲)。
4、思考:四则选文,用了 6个譬喻,的确体现了孟子论辩好用譬喻的特点。
同学们在寻找、体验孟子比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孟子的譬喻和现代人使用的比喻似乎有不一样的地方?(A、孟子比喻的形式很丰富,有以句为喻的,比如用“水之就下”比喻“民归君王”;有以段为喻的,如五十步笑百步;还有以整篇文章为喻的,如齐人乞墦。
B、孟子以事来比喻多于以物来比喻,这便带来了他比喻的寓言色彩。
比如五十步笑百步,罪岁与罪兵,齐人乞墦,月攘一鸡,不仅带有一定的故事性,表达了一定的寓意,而且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顺带刻画出来了!)二、探究性学习之二:感悟孟子的譬喻“长于”何处A、长于譬喻的表现之一:执着地“以喻言志”。
重点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一王好战请以战喻4————————————————————————————————作者:————————————————————————————————日期:《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品读《孟子》感悟人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选文内容;结合选文分析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选文,积累知识自主阅读选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品读选文,合作探究品读选文,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获人生启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难点: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话题的导入一:品读经典,人生感悟。
易中天教授读孔子获一颗爱新构建和谐,得任。
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孔子和《论语》有了怎样的感悟?交流和大家分享。
易中天教授读孟子获“一股正气平定天下,得义。
”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对话孟子,你将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共同学习《王好战,请义战喻》话题的导入二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及孟子散文特点(1)孟子的故事材料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简明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选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利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重点难点】鉴赏故事表达的精妙,把握寓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回忆孟子的有关文学常识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餍瞷施墦讪
2再读课文,注意节奏、语气。
3分组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文言根底知识
并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 齐人之妻是如何对其“良人〞起疑的
(2)既生疑,必将察之,文中是怎样描述“真相〞的?
(3)其妻妾为何先“讪〞后“泣〞?
学生交流汇报〔答复以下问题并梳理积累文言根底知识〕
一虚: 之三实:餍瞷卒
通假字:反蚤施希
古今异义:饮食富贵其余仰望
文言句式:a而相泣于中庭〔状语后置〕
b良人未之知也〔宾语前置〕。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判断句〕〔4〕从课文结尾评论看作者写作此文意在挖苦什么?〔5〕这那么寓言是通过什么手法到达挖苦效果的?
三.表演?齐人有一妻一妾?改编的课本剧
四.小结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齐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选读
炫耀引疑心
跟踪明真相
哭骂现丑态
孟子显寓意
语文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
2. 孟子及孟子散文特点(1)孟子的故事材料1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 “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2)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孟子散文特点说理结构严谨比喻生动形象感情充沛激昂论辩雄辩有力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1231.23123456A.5.1.2.3.1.2.1.23①出,语人曰②卒然问曰③今夫天下之人牧④孰能与之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⑥天下恶乎定⑦如有不嗜杀人者二.品读选文,合作探究1 .探究问题(多媒体出示)(1)用一个词概括这则选文。
王好战,请以战喻一、教材分析本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一课的文章。
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掌握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孟子的思想及其文章特色。
二、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薄弱,对孟子的思想及其散文特点理解不深。
因此,应引导学生掌握有关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孟子思想及其论辩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文章说理特点。
3、理解寓言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在合作讨论过程中中掌握孟子思想及其文章艺术特色(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孟子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四、教学重难点1、孟子文章艺术特色2、孟子思想及其现实指导意义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2、学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法六、设计思想1、导入直接导入,集中学生注意力2、教法学法以合作讨论为主3、练习设计拓展,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七、教学策略与手段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八、教学准备1、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预习、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讨论2、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选文1(二)教学要点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初步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王道”学说和说理特点(三)导入直接导入,播放幻灯片1(四)孟子介绍学生回答后,师播放幻灯片2(五)学习选文1,播放幻灯片3(六)时代背景介绍,播放幻灯片4(七)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言知识。
(此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小结)1、词类活用,播放幻灯片5、62、古今异义词,播放幻灯片73、特殊句式,播放幻灯片8、9(八)合作探究1、孟子提出的“王道”措施的句子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播放幻灯片102、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上一问的答案来进行归纳,播放幻灯片11)3、最后一层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孟子想告诉统治者什么?点拨:对比,比喻;施行仁政。
(板书)(九)课堂小结选文1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教学设计
——品读《孟子》感悟人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继续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选文内容;结合选文分析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自主阅读选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知识。
品读选文,合作探究品读选文,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拓展延伸,深入探究获人生启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2.难点:联系选文,结合自己生活经历,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话题的导入一:
品读经典,人生感悟。
易中天教授读孔子获一颗爱新构建和谐,得任。
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孔子和《论语》有了怎样的感悟?
交流和大家分享。
易中天教授读孟子获“一股正气平定天下,得义。
”的感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对话孟子,你将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悟呢?共同学习《王好战,请义战喻》
话题的导入二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引入,回忆孟子的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及孟子散文特点
(1)孟子的故事
材料1“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材料2“孟母断织”: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
有顷,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9)
(2)孟子的思想
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告子》上)
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3)孟子散文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激昂
论辩雄辩有力
二.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疏通每则文意。
3.品读选文,读出自我感悟。
三.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1.自主诵读选文二
要求:以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选文,圈注字音,重点字词。
2.全班齐读选文。
3.疏通选文文义。
方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自主测试。
(多媒体出示)
(一)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1)其良人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2)必餍酒肉而后反:满足、饱食。
“反”通“返”
(3)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窥视,暗中看。
(4)卒之东郭墦间:坟墓。
(5)与其妾讪其良人:讥讽。
(6)施施从外来:喜悦自得的样子。
(二)翻译下列句子。
A. 良人未知之也。
B.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C.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有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5.齐读选文。
三.品读选文,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则寓言故事。
齐人乞墦
2.结合选文,说说“齐人”是怎样一个人,分析寓言的寓意。
“尽”。
“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必”,乞食行为的经常性,他的无耻深入骨髓。
“遍”,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说富贵者。
为下文铺垫。
“乞”行为的卑劣,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
“顾”真是贪得无厌,无耻至极。
“施施”,洋洋自得,恬不知耻。
“骄”外表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他的厚颜无耻,欺骗虚伪,刻画的深入骨髓。
寓意:孟子以齐人的形象来讽刺那些无耻的钻营富贵利达的人们,即一般官僚。
乞墦的行径就是一幕官场现形记。
3.选文运用聊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两重对比:一是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坟场的“乞”与妻妾面前的“骄”,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傲慢自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在人生准则上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自己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能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
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更深层次上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四.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辩“齐乞何能有妾妻?”有何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故事,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未必合理。
如果从理上分析,这个问题是荒谬的。
但从突出主题和情节安排看,妻妾二人的互讪互助,表达效果要比一个女人自怨自艾更突出。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齐读选文。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三.诵读选文,积累知识
1.自主诵读选文四
要求:以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选文,圈注字音,重点字词。
2.全班齐读选文。
3.疏通选文文义。
方法:学生翻译,互动解决,自主测试。
(多媒体出示)
(一)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①出,语人曰
②卒然问曰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④孰能与之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⑥天下恶乎定
⑦如有不嗜杀人者
二.品读选文,合作探究
1.探究问题(多媒体出示)
(1)用一个词概括这则选文。
枯苗盼雨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提示: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之野心,却无王者之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平定天下容易吗?这三个问题问的很大,让人难以回答。
可见他连一些常识都没有。
他也是一个嗜杀人的国君。
史料上评价他是“一生无所作为的平庸之君”。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 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提示:在孟子犀利、辛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
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2.学生阅读文本合作探究问题
3.交流展示
4.点拨交流:
三.拓展延伸,深入探究
汉代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试分析本文中寓言和
比喻的艺术魅力何在?
结合思考练习一探究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孟子》,而且了解了《孟子》这部书的特点。
首先想告诉大家读书读经典的一种方法——比较阅读。
其次,我们的品读过《论语》《孟子》后,我们是不是发现其实这些圣贤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以前总用崇拜膜拜的目光对他们敬而远之。
而当我们真正用心和他们交流时,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离我们很近,就像我们邻家的老爷爷一样,当看我们犯错时给予我们谆谆教导(可举例说明读孔子孟子后俩位留给我们的印象)。
就暂时让这孔子和孟子这两位长者来开启我们的心智。
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些大师们还在后面等待着给予我们以指引。
这些经典已经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希望大家能够用心去体悟他们给我们的智慧,并用我们的一生去实践它,才能真正读懂经典。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