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1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由12个班学生自己报名组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生活中的物理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素养。
三、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18课时)第一章、力学篇第二章、热学篇第三章、电学篇第四章、光学篇第五章、科技与物理四、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
六、具体措施:1、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
2、多发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七、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八、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安排周次内容课时备注1 生活中的物理1 12 生活中的物理2 13 生活中物理3 14 教室里的物理知识 15 厨房里的物理知识 16 微波炉原理 17 微波炉的安全使用 18 日光灯的原理及简单故障维修 19 了解冰箱的构造 110 超声波的应用 111 磁浮火车 112 家电要慎用!常见电磁辐射大揭秘 113 太阳能发电是怎样的 114 电灯的发明 115 数字电视离百姓越来越近 116 电风扇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117 生命探测仪为地震救灾贡献力量 118 中国神舟飞船中的几个物理知识 11920生活中的物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2、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3、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有关现象,并学会用物理知识来解释教学内容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2024年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力的作用效果》,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知道力的作用方式,理解力的相互性。
2.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与运动问题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定义、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相互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小车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与力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弹簧、滑轮等物品,提问:“同学们,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力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2.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相互性。
详细过程:教师通过PPT展示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相互性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展示成果。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展示。
4. 力的测量: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
详细过程:教师讲解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品的力。
详细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非接触力。
3.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 力的测量:测力计原理、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拉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压力使物体发生形变,摩擦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一、课程开发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科学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开设指导思想: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三、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生四、总课时数:5课时五、课程开发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科学与生活中的物理》该教材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物理研究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该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各个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每个章节都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案例,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以下是教材中重点涵盖的几个方面:1. 力学:介绍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牛顿三定律和运动学原理。
2. 热学:探讨热能和温度的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等相关内容。
3.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
4. 电磁学:讲解电荷、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5. 声学: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等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了图表和实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知识。
研究目标该教材的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和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帮助学生建立与科学和物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扎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等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兴趣和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促进互动研究和知识分享。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该教材提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物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探究式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研究: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实验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4. 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该教材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牢固的物理学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活中的物理物理组朱阳阳一、物理与现代科技(1)3D打印:一台机器打造出任何所需要的设备,尽管这听上去显得有点科幻,但是借助于3D打印技术当下已经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
在2014年3D打印出过建筑、手机保护套、汽车、发动机引擎配件等等,3D System的首席执行官Avi Reichental表示:“这是一项能够让我们实现任何东西的技术。
”1986年,Charles Hull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
1995年,美国ZCorp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唯一授权并开始开发3D打印机。
2011年7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打印机。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的飞机。
2012年11月,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首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人造肝脏组织。
2013年11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3D打印公司“固体概念”(SolidConcepts)设计制造出3D打印金属手枪。
(2)虚拟现实三维眼镜Glyph美国埃夫根特公司(Avegant)出品的Glyph是一款虚拟现实的三维眼镜,但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特别,是通过把影像的光线投射在人眼上,然后在视网膜上成像。
该公司将这技术称为“虚拟视网膜屏幕”(VRD)。
该公司称,使用VRD技术,人眼直接接受入射光线,因而该设备的视觉体验与普通屏幕全然不同,更像是透一扇窗看外面的景色,会非常真实。
用户不容易感到眼部疲劳,也不会有屏幕贴近眼前的压迫感,会觉得更舒适。
目前Glyph的原型产品能达到1280×768的分辨率。
(3)把艺术品挂在家中--Electric objectsElectric objects打造了一块23英寸的1080P屏幕的E01设备,极简造型黑色或白色的框架,2GB RAM 以及双核处理器,用户只需手机 App 或 web 端选择一款艺术品或是自己上传一件钟意的艺术品,就能在几秒钟内,凭借原始影像数据技术,把选定的作品投射到墙面上。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朋友,你是否知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包含着奇妙的物理知识。
下面,请随我一起,进入多彩的物理世界。
马路上的物理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站在马路旁,当一辆鸣笛的汽车向我们开来时,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呢?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波,由于声源产生的声波能引起人耳膜振动。
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人听到的音调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1、波源接近观察者波源接近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2、观察者接近波源观察者接近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观察者远离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3、观察者和波源没有相对运动在波源和观察者没有相对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他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光波,电磁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的用处。
例如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又称多普勒-斐索效应。
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成为红移。
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成为蓝移,并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运动的方法。
研究完了多普勒效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光的其他现象。
晴天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晚霞为什么又红又黄?太阳光先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层的空气与水蒸气,会把阳光向四面八方分散的发射,这叫做散射。
空气分子对波长越短的光,就越容易散射。
当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的蓝,靛,紫光就被散射,在地球上日间的人(B 点)看到这些散射光,天空就呈蔚蓝;红,橙,黄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就能通过较厚的大气到达A 点(黄昏),所以A 点的人看到红橙黄的晚霞。
初中物理与生活有关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二、教学内容1. 物理与生活的关系2. 力的作用效果3. 惯性现象4. 浮力原理5. 能量转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现象、浮力原理、能量转化等基本物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安排几个与生活相关的物理实验,如:用力拉弹簧测力计、抛物线投篮、吹乒乓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滑冰时要穿冰鞋、为什么汽车要装安全带等。
5. 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强调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知识,阐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 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与生活相关的物理题目,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篮球、乒乓球等。
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理现象和实例。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测试题姓名成绩一、选择题:以下各题所列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方括号内(共60分,每小题6分)1. 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运行,在这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结果是( )A.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B.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大C.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小D.测不出物体的质量2. 秋高气爽的夜里,当我仰望天空时会觉得星光闪烁不定,这主要是因为:( )A. 星星在运动B.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C. 地球在自转D. 大气的密度分布不稳定,星光经过大气层后,折射光的方向随大气密度的变化而变化3.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发电厂进行轰炸时,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出大量的纤维状的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赞成电厂停电。
这种炸弹的破坏方式主要是:( )A. 炸塌厂房B. 炸毁发电机C. 使设备短路D. 切断输电线4. 小刚家中的几盏电灯突然全部熄灭了,检查保险丝发现并未烧断,用测电笔测试各处电路时,氖管都发光。
他对故障作了下列四种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 灯泡全部都烧坏B. 进户零线断路C. 室内线路发生短路D. 进户火线断路5. 下列物体都能导热,其中导热本领最好的是:( )A. 铁管B. 铝管C. 铜管D. 热管6. 室内垃圾桶平时桶盖关闭不使垃圾散发异味,使用时用脚踩踏板,桶盖开启。
根据室内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可确定:( )A. 桶中只有一个杠杆在起作用,且为省力杠杆B. 桶中只有一个杠杆在起作用,且为费力杠杆C. 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用都是省力杠杆D. 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一个是省力杠杆,一个是费力杠杆7.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执行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射入眼中的光一定是由像发出的B. 像一定是虚像C. 像一定是倒立的D. 像一定是放大的8. 生物显微镜的镜筒下面有一个小镜子,用来增加进入镜筒的光强。
活用多种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校本选修开
发案例
王晓琳
【期刊名称】《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26
【摘要】开发校本课程对课程资源有较高要求,我们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学校的社团资源、社会科技发展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等,当然还包括其他如文字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知识的热情.
【总页数】1页(P80)
【作者】王晓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开发高中地理选修II校本课程的探讨——以《厦门海洋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J], 杨思窍
2.开发高中地理选修Ⅱ校本课程的探讨——以《厦门海洋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 杨思窍
3.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r——初中物理《汉水巴山》校本课程的开发 [J], 徐悟
4.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以“高中数学物理方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 [J],
俞丽萍
5.普通高中化学实验技能类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金属冶炼与玉环冶金工业"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J], 高丽丽[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本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灵活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旨在补充和拓展学生在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乐趣,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物理学史: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物理实验:选择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物理知识拓展:对学校物理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4. 物理与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学习便利。
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实施1. 课程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的课时,确保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 课程地点:学校教室、实验室等场所。
3. 课程师资:由物理教师担任主讲,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
4. 学生参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生活与物理》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必修)
课程资源:选编
开发人: 陈兰甲
学习对象:八、九年级
学习时间:每周一课时
一、课程简介与背景:
简介:《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巩固延伸”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二、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校《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一)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物理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
上一会儿就烧坏了。
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
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
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
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
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还有好多类似的物理现象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让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二)厨房中的物理现象
每位同学都进过厨房,但是注意过厨房里的科学知识吗?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热
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三) 与自行车有关的物理现象
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②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④自行车哪些地方安有钢珠?为什么安钢珠?2、自行车上的杠杆、轮轴知识。
3、自行车上的气压知识。
4、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5、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
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
好奇妙啊,你不想了解更多吗?
(四)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可见,物理力学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是很有用的,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处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力,教师只要将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树立崇尚科学、研究科学、
应用科学精神。
(五)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物理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六)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
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
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等等。
这些都是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七)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
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从生活用电到交通运输、工厂企业用电,都来源于发电机,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
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
假设没有电,电动机将不能转动,电力机车不能行驶,电器都不能工作,人类社会将会倒退。
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安全用电原则,我们就可以驯服它,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八)其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其实,生活中其他的很多方面也都存在有趣有用的物理现象,例如:劳动中的“物理”、民间谚语中的“物理”、灾害中的“物理”、广告中的“物理”、漫画中的“物理”、烹饪中的“物理”、购物中的“物理”等等。
总之,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掌握身边的物理知识,能够让我们对物理这门科学有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将终生受益。
四、进度安排:
(一)、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物理现象第二、三周(二)、厨房中的物理现象第四、五周(三)、与自行车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六、七周(四)、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八、九周(五)、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十一、十二周(六)、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十三、十四周(七)、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十五、十六周(八)、其他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第十七、十八周
五、课程实施
1、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课题,由每班物理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2、教学方法的选择: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3、教学的组织形式:面向全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指导。
4、场地:各年级教室
5、班级规模:30人左右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