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52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一、课程开发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科学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开设指导思想: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三、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生四、总课时数:5课时五、课程开发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科学与生活中的物理》该教材的主要目标是为中学生提供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物理研究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与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该教材分为多个章节,涵盖了各个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每个章节都通过实际的例子和案例,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以下是教材中重点涵盖的几个方面:1. 力学:介绍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例如牛顿三定律和运动学原理。
2. 热学:探讨热能和温度的概念,以及热传递和热力学等相关内容。
3. 光学:涵盖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
4. 电磁学:讲解电荷、电流、电磁场和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
5. 声学: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等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了图表和实验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知识。
研究目标该教材的设计旨在达到以下研究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和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帮助学生建立与科学和物理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扎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等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兴趣和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合作,促进互动研究和知识分享。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该教材提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物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探究式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发现,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研究: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和实验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4. 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应用,该教材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牢固的物理学基础,为未来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
《物理与生活》教学计划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年级由12个班学生自己报名组成,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在生活中的物理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素养。
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
四、具体措施:1、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
2、多发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5、接触自然,欣赏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
6、采访有关人士,了解地方人文知识,发展对家乡的热爱情怀7、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8、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9、了解社会资源,并能有效利用。
10、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11、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
五、活动安排:按照教材内容,每节课一课时学习理论,一课时制作小制作。
生活中的物理物理组朱阳阳一、物理与现代科技(1)3D打印:一台机器打造出任何所需要的设备,尽管这听上去显得有点科幻,但是借助于3D打印技术当下已经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
在2014年3D打印出过建筑、手机保护套、汽车、发动机引擎配件等等,3D System的首席执行官Avi Reichental表示:“这是一项能够让我们实现任何东西的技术。
”1986年,Charles Hull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印刷机。
1995年,美国ZCorp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唯一授权并开始开发3D打印机。
2011年7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打印机。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的飞机。
2012年11月,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首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人造肝脏组织。
2013年11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3D打印公司“固体概念”(SolidConcepts)设计制造出3D打印金属手枪。
(2)虚拟现实三维眼镜Glyph美国埃夫根特公司(Avegant)出品的Glyph是一款虚拟现实的三维眼镜,但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特别,是通过把影像的光线投射在人眼上,然后在视网膜上成像。
该公司将这技术称为“虚拟视网膜屏幕”(VRD)。
该公司称,使用VRD技术,人眼直接接受入射光线,因而该设备的视觉体验与普通屏幕全然不同,更像是透一扇窗看外面的景色,会非常真实。
用户不容易感到眼部疲劳,也不会有屏幕贴近眼前的压迫感,会觉得更舒适。
目前Glyph的原型产品能达到1280×768的分辨率。
(3)把艺术品挂在家中--Electric objectsElectric objects打造了一块23英寸的1080P屏幕的E01设备,极简造型黑色或白色的框架,2GB RAM 以及双核处理器,用户只需手机 App 或 web 端选择一款艺术品或是自己上传一件钟意的艺术品,就能在几秒钟内,凭借原始影像数据技术,把选定的作品投射到墙面上。
中学物理课程校本教材目录开发前言 (2)第一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 (3)第二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堂教学 (5)第三课体育中的物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0 第四课电饭锅工作原理及保养常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第五课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第六课了解冰箱的构造 . (19)第七课磁浮火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第八课超声波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第九课载人航天三大难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7开发前言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备课组一、课程背景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
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物理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二、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18课时)第一章、力学篇第二章、热学篇第三章、电学篇第四章、光学篇第五章、科技与物理三、重点、难点: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
四、具体措施:1、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
2、多发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践。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五、本课程教学的评价教学内容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注意过没有? 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注意过没有? 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这是为什么?有机会试试看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高一物理一、课程背景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
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生活中的趣味物理(高一年级,一学期,24课时)第一章、趣味物理讲座1、步行者和蒸汽机车的奥秘2、应该怎样跳下行驶着的车?3、电磁列车4、引力有多大?5、在铁路的弯道处6、失重现象7、假如没有摩擦8、冰棍和冰激凌9、趣味物理小实验第二章、科普知识1.超声波及其应用2.人造地球卫星3.示波管4.质谱仪5.晶体二极管6.失重与宇宙开发7.恒星的生命历程8.雷达9.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10.潮汐产生的原因11.日光灯12.光圈指数中的规律13.ABS汽车防抱死装置简介第三章、我们身边的物理现象第四章、生活中的物理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本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将纳入课时计划,保证师资和时间。
甘浚中心学校校本课程教案授课教师:李怀军课题:第一节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教学目标】: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培养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自行车这一熟悉的交通工具,提出开放性试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力、热、电、光等知识的能力【课时】:1【教学过程】:导入: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但看似简单的自行车却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来分析。
新课教学出示课题:自行车中的力、热、电、光等知识首先请同学们讨论自行车有关的力学知识:(引导提问学生发言、讨论)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一、力学知识1、摩擦方面(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
(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
(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2、压强方面(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6。
5×104Pa。
(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压强。
(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简介朋友,你是否知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都包含着奇妙的物理知识。
下面,请随我一起,进入多彩的物理世界。
马路上的物理现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站在马路旁,当一辆鸣笛的汽车向我们开来时,听到的声音会越来越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为什么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呢?我们知道,声音是一种波,由于声源产生的声波能引起人耳膜振动。
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人听到的音调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1、波源接近观察者波源接近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2、观察者接近波源观察者接近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
观察者远离波源时,观察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即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3、观察者和波源没有相对运动在波源和观察者没有相对运动时,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几个完全波,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就接收到几个完全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他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光波,电磁波等等。
多普勒效应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的用处。
例如光波的多普勒效应,又称多普勒-斐索效应。
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成为红移。
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成为蓝移,并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运动的方法。
研究完了多普勒效应,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光的其他现象。
晴天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晚霞为什么又红又黄?太阳光先经过地球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大气层的空气与水蒸气,会把阳光向四面八方分散的发射,这叫做散射。
空气分子对波长越短的光,就越容易散射。
当太阳光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的蓝,靛,紫光就被散射,在地球上日间的人(B点)看到这些散射光,天空就呈蔚蓝;红,橙,黄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就能通过较厚的大气到达A点(黄昏),所以A点的人看到红橙黄的晚霞。
怡课系列课程类别:怡智培优课程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物理初三物理乳山市怡园中学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物理》一、意义和目的:随着初三、初四物理课程的开展,实验在物理教学课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实验在教学中起着探究问题和验证问题的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习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宗旨,体验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动手做实验的乐趣,所以开展《我爱生活》教学很有意义,深受不同情况的各种学生的喜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通过我爱生活课程的开设,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猜想、探究、验证课程中学习、成长,即开拓视野,又启迪思维、激发兴趣。
让学生感受实验的精彩和魅力的同时,感悟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激发了他们乐于动手、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祝愿他(她)们在利用小器材,施展大智慧中探究出一片广阔天地!(二)课程纲要简介:生活中有很多真假难辨的现象,让人捉摸不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验能给你最终答案。
从物理学角度讲: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验操作也是最理科基本的学习技能之一,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
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结果和小组讨论,猜测结果可能是什么?可靠性与否?培养其思考能力;在实验验证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眼、脑、手的协调能力,但在实验求证过程中总会遇到意外情况,学生们七手八脚,甚至争论的面红耳赤,这时要鼓励他们善于合作的精神,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最终在结果面前面露微笑,心服口服。
我爱生活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1、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贴近生活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会参与思考与探究的过程。
2、教材: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纲要编写教学活动用书,并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和物质资源的储备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合学校实验室现有器材,不充足的师生共同准备。
3、培养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的良好氛围。
4、其他资源:搜集生活中存在疑问的生活现象。
第一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工具。
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快感令不少人着迷。
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
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
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这次同物理学打交道不用动脑子,只要收紧你的腹肌,保护好肠胃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的身体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无法亲身体验过山车带来的种种感受,你不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山车的运动和乘坐者的反应。
在开始旅行时,过山车的小列车是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
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着轨道行驶的惟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
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是由于它的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来的。
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
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它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能。
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这就是为什幺要设计成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要低的原因:过山车已经没有上升到像前一个小山丘那样的高度所需要的机械能了。
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
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
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
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下。
生活中的物理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章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3.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塞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4.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5.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6.在火车上观看窗外开阔的原野,从视差的分析,远处的物体相对观察者移动缓慢,近处的快,远处景物朝火车前进的方向旋转。
7.看电影时,从各个角度都能看见银幕上的画,是因为银幕产生了光的漫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