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高中地理第2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选修5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4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常见气象灾害(如台风、寒潮、干旱、暴雨等)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危害。
2、掌握中国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分布规律和影响。
3、学会分析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4、培养应对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主要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2)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2、难点(1)复杂气象条件下灾害的形成机制。
(2)如何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三、知识链接1、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2、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类型四、学习过程(一)气象灾害1、台风(1)定义: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2)形成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的作用。
(3)路径:西行路径、西北路径、转向路径。
(4)危害:狂风、暴雨、风暴潮,可能导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交通中断等。
(5)影响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2、寒潮(1)定义: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2)形成原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堆积,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南下。
(3)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受到寒潮影响。
(4)危害:大风、降温、雨雪、冰冻,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不利影响。
3、干旱(1)定义: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2)形成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用水量大等。
(3)类型:春旱、夏旱、秋旱、冬旱。
(4)影响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较为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突出。
(5)危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
4、暴雨(1)定义: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
(2)形成条件:充足的水汽、强烈的上升气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
(3)影响地区: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北方地区暴雨多集中在夏季。
(4)危害:洪涝、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二)洪涝灾害1、形成机制(1)降水过多:短时间内的强降水或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
地理高中十二年级自然灾害教案一级标题:地理高中十二年级自然灾害教案二级标题1:引言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涉及到地表和大气层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因此,对于地理高中学生来说,了解和深入了解自然灾害是非常重要的。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自然灾害的原因、后果和应对措施。
二级标题2:地震2.1 原因地震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原因,包括板块运动、地震波和断层等概念。
他们还需要了解地震的发生频率和地震带的分布。
2.2 后果地震引发的破坏可能包括房屋倒塌、桥梁崩溃和土地滑坡等。
在本节中,我们将让学生分析地震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并讨论如何减少地震的破坏。
2.3 应对措施针对地震的应对措施可以包括建设抗震建筑、开展地震预警系统和开展公众教育。
学生将了解这些措施,并讨论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和社区。
二级标题3:台风3.1 原因台风是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强烈热带气旋。
学生将学习有关台风形成的原因,包括海水温度、大气环流和湿度等。
3.2 后果台风可能引发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带来洪水、土地滑坡和房屋破坏等灾害。
在本节中,学生将分析台风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学习有关飓风风级和警报系统的知识。
3.3 应对措施减少台风灾害的方法包括提前预警、撤离低洼地区、建设风险区域抗灾设施等。
学生将了解这些应对措施,并探讨如何在台风来临时保护自己和社区。
二级标题4:洪水4.1 原因洪水是由降雨量过大或河流溢出引起的水体泛滥。
学生将学习洪水的原因,包括降雨量、地形和河流等因素。
4.2 后果洪水可能导致房屋损坏、农田被淹没和饮水污染等问题。
在本节中,学生将分析洪水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了解如何应对洪水的措施。
4.3 应对措施应对洪水的方法包括提前预警、建设河道护堤、改善排水系统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四节自然灾害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防灾减灾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措施。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情况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灾害自救能力。
2、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分类;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道防灾减灾的一些基本方法。
【难点】分析我国不同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
三、教学方法读图法、数据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资料五、教学用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相关自然灾害资料。
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全国共有29个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遇难1434人,失踪331人。
2010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西南五省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时左右,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北京有79人因此次暴雨死亡,且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间,160.2万人受灾,经济损失116.4亿元。
(二)新课讲授板书:(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什么特征?我国都有哪些自然灾害?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在书上查找答案。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1.识记我国干旱、洪涝灾害的分布特征;寒潮的特点、入侵路径;台风的移动路径。
2.理解我国旱涝灾害的成因。
3.理解寒潮、台风对我国的危害。
我国的干旱灾害 【自主学习】1.特征出现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
2.形成原因 (1)降水因素降水的季节变化(季节性易旱地区)⎩⎪⎨⎪⎧①长江以南:7、8月份伏旱②华北、东北:春旱和春夏连旱③西南地区:冬春连旱降水的年际变化: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地区,发生干旱的几率较大。
(2)水资源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工农业生产用水量提高。
①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
②北方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③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增大;工业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水量增多。
1.我国的四个旱灾中心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及西南地区。
2.我国旱灾最严重的区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提示:华北平原。
原因:①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春季降水少,易发生春旱;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③春季华北地区雨季还未来临,而农耕已经开始,农业用水量大;④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核心归纳】 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旱灾类型旱灾成因自然原因人类活动东北、华北地区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长江以南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西南地区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续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1.利用谚语理解记忆旱灾的区域特点“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东北夏旱“春雨贵如油”——华北春旱“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长江地区伏旱2.图解我国四大旱灾地区的成灾原因【跟踪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理教案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详细内容将围绕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进行讲解,分析这些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2.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其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视频资料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介绍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其影响。
a. 地震:讲解地震的成因、震级、烈度等概念,分析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b. 洪水:介绍洪水成因、类型,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
c. 台风:讲解台风的形成、结构、移动规律,分析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d. 干旱:阐述干旱的定义、成因,分析我国干旱灾害的分布及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某地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灾害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2. 内容:a. 地震b. 洪水c. 台风d. 干旱3. 成因、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b. 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
c. 举例说明台风对我国的影响。
2. 答案:a. 我国地震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新疆、华北、华南等地区。
地理教案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地理》教材第七章“自然灾害与防治”,主要详细讲解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影响;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灾害成因及防治方法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PPT课件、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图片,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影响。
(1)讲解地震的成因、分布及影响;(2)讲解洪水的成因、分布及影响;(3)讲解台风的成因、分布及影响;(4)讲解干旱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自然灾害对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
4. 例题讲解:针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影响,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影响;2.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3.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及影响;(2)分析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的成因及防治方法;(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答案:(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它们分布广泛,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2)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裂带活动;防治方法:加强地震监测、抗震设防、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洪水成因:强降水、地形地貌、植被破坏;防治方法: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湖等。
台风成因:热带海洋气候、大气环流;防治方法:加强预警、疏散转移、提高抗风能力等。
中国自然灾害讲课教案文档全文预览教案:中国自然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我们生活的圈层”,第二章“气候资源与天气”,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具体内容包括: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如某地发生地震、台风等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灾害问题,如某地发生洪水、干旱等,提出应对措施。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中国自然灾害1. 地震: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2. 台风: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3. 洪水: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4. 干旱: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5. 泥石流: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列举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台风灾害,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3)谈谈你对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的认识。
选修5第2章第2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分析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1、理解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2、掌握干旱、洪涝、寒潮、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分布及特点。
【学习重点】每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学习难点】每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的干旱灾害1、我国干旱的主要特征:一是________多。
平均每________年发生一次。
二是________长,经常出现________,时间长达数月,极少数旱灾甚至长达几年。
三是________________广。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________、________高于南方地区。
2、我国旱灾的成因(1)降水方面的因素。
我国季风气候区内,不同地区的降水的________变化是形成全国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区在7月和8月降水较少,易形成________;华北、东北地区,易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西南地区________比较严重。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
我国南方________、耕地少,北方________、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________的不平衡状况,是造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3)社会经济因素。
其一是我国耕地________的增加,灌溉面积的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的增加;其二是我国北方地区________播种面积的增加,北方受________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其三是我国人口增加,导致________持续增大,工业的发展,又造成工业用水量、需水量不断增多。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成因:我国绝大多数河流的洪水是由降雨尤其是_________所形成的,我国夏季的________和________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因素。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1.2023涿州水灾对于华北多地来说,在7月末的暴雨冲击下,不少地方的洪涝灾害还未到结束的时候——在这当中,河北涿州的特大洪水更是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据报道称,8月2日,河北涿州积水区道路被淹,水深最高达6米,接近红绿灯高度。
据官方消息,截至8月1日10时,河北涿州受灾人数已超13万人。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涿州市常住人口65万余人。
此次受灾人数已占总人口的1/5。
8月1日的卫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涿州多地已经遭遇洪水淹没。
那为什么涿州会遭遇如此严重的洪灾?河北涿州属于海河流域,据海河水利委员会8月1日消息,海河流域永定河干支流、大清河北支拒马河、滹沱河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永定河及支流清水河、拒马河支流大石河、大清河水系南支沙河及唐河支流通天河、滹沱河支流清水河等6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
根据水利部门估计,海河流域这几天降雨总量超过400亿立方米,如此惊人的雨量从太行山区流入平原后势必造成严重威胁。
历史上,1963年638暴雨结束后,下游河道水位直到雨停后两天才到最高、雨停7~12天后水流才回归河道,平原洼地的积水直到9月才基本消退,没下多大雨的天津和洪水抗争了一个月;2021年7月河南暴雨结束后,卫河两岸水位依旧持续上涨数日、平原洼地积水也花了近一个月才基本退去。
在这场暴雨中,拒马河、胡良河、大石河、小清河流域均出现了特大暴雨,累积雨量均大于500毫米,易县紫荆关镇733.5毫米,不排除山区局部800-1000毫米。
在这样的情况下,拒马河发生历史第二大洪水,张坊流量6200立方米/秒,北拒马河洪峰4500立方米/秒;大石河发生历史最大洪水,出现漫堤,最大流量超过3100立方米/秒。
另外两条河流量不详,但因为河流很短,推测不会很大。
以北拒马河、大石河两河洪水简单相加并扣除部分漫堤流量,涿州河道内最大流量应该是达到了7500立方米/秒以上,为历史最大洪水之一。
北拒马河、大石河枯水季流量一般只有4-5立方米/秒,一般洪水时是几百立方米/秒,所以这次洪水是枯水季流量的上千倍,一般洪水的十倍。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
情景设计
气象灾害是影响面最广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干旱、暴雨、热带气旋、风雹、冷冻、雪灾、热浪、干热风、连阴雨、沙尘暴、浓雾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台风、寒潮对我国农业的危害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一、旱灾
1.旱灾的三大特征
(1)出现的次数多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严重的旱灾1056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
(2)持续时间长
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旱灾,并经常出现季节连旱,时间长达数月。
(3)影响范围广
1950年-1995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平均每年农田干旱面积达2000万公顷,因旱灾每100亿千克。
做教材第3页活动题
【点拨】: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探究活动: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江淮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2.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1)降水方面的因素----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长江以南
华北、东北
西南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水土资源不平衡
(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思考: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的原因?
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
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
人口的增加
二、我国洪涝灾害
1. 洪水的成因
锋面雨带、热带气旋→降雨(尤其暴雨)→洪水
2. 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南方地区
【点拨】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南方雨季时间长
思考:南方的雨季为什么比北方长?
【补充】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所以造成:
1、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2、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期一般也越往北越短。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七、八月份盛夏时节又因雨带北进出现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挺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
3. 洪涝灾害的发生季节—春夏秋,以夏季最为集中
阅读教材39-40页
找出98年长江流域水灾的原因
4. 洪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
【点拨】上游地区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重,造成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
?
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蚀现象
2.特点: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
模大、范围广
3.源地: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
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
南爆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
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5.寒潮的危害
由寒潮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地区
影响
北方
南方
草原
干旱
交通、通信
【补充】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大量杀死潜伏在土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四、影响我国的台风
1.台风的形成
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
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
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
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
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2.台风的发生时间
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
3.台风的路径
【点拨】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4.台风造成的影响
有利:减轻干旱、缓解高温酷暑
不利:大风、暴雨、风暴潮
【小结】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干旱、洪涝、寒潮和台风这四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我们主要掌握这些灾害的成因、危害和解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