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29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堂练习1、凯恩斯因有效解决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问题而被称为“战后繁荣之父”;而到了 70 年代“滞涨”出现后,他又被称为“战后滞涨病之母”。
凯恩斯主义失灵从侧面说明了( A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并非万能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可调和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D.应不断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2、1979年,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后采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四是打击工会力量,限制罢工。
据此可知,撒切尔夫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B )A.物价持续下滑,失业人口剧增B.经济发展缓慢,通货膨胀严重C.工人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D.经济增长过快,政府开支巨大3、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经济复兴计划”,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
这表明里根总统(D)A.放弃建设福利国家B.倡导自由放任政策C.大力发展“新经济.D.减少国家干预经济”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被称为社会的减震器,主要是因为( D )A.解决社会矛盾,消除两极分化B.刺激社会消费,缓和了供求矛盾C.改善劳资关系,刺激经济发展D.维护社会稳定5、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B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C.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D.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6、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C.反对实行同家资本主义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7、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变化并呈上升趋势。
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9·赣州模拟)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C.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人心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2.(2019·榆林一模)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3.(2019·茂名一模)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进行减税改革,削减个人所得税率,由原来的70%削减为50%,1986年以后进一步降到28%;企业所得税率则从46%下降到33%。
此举可能会()A.缩小美国的贫富差距B.扩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C.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增加外来资金的流入量4.(2019·河南联考)1976年,巴尔出任法国总理并作出规定,冻结物价三个月,在1977年4月前不得提高公用事业费用,对高收入者提高税额。
据此判断,巴尔出台这规定的目的是()A.克服盲目竞争的危害B.应对经济“滞胀”局面C.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D.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5.(2019·衡阳联考)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
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A.强化政府的职能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C.维持一定的失业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6.(2019·荆州质检)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黄金时期: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3)调整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概念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2.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是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4)评价①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助长了部分人的惰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福利国家”的利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3.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②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出现了10年的持续增长,“新经济”问世。
(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教材断点补遗]撒切尔夫人改革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第34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选择题1.(2019·浙江五校联考)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间发表的一次演说中说:“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
我将一劳永逸地抹掉福利的恶劣名声。
”克林顿所说的“那种福利”( D ) A.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B.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C.必然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D.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利制度是指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实行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D项正确。
福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并不是背离了资本主义制度,A项错误。
福利制度不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B项错误。
C项中“必然”的说法过于绝对,一定限度的福利制度,并不会导致高税收和高赤字,排除。
2.(2019·重庆求精中学)1957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坚定地表示:“我们绝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的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并且,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
这说明当时英国( C ) A.主张经济全球化B.力图遏制经互会的扩张C.抵制加入欧共体D.不愿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解析]据材料中“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等信息可知英国反对全球化,故A项排除;“经互会”在材料中无体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英国一直声称不能‘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欧洲大陆国家’”可以得出英国不想牺牲自己利益去加入欧共体,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加入欧共体并不意味着放弃自由贸易政策,故D项排除。
3.(2018·洛阳)1946年法国实行了电力工业国有化,将1390家私营电力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了法国电力公司(EDF),并被授权为半垄断式国营企业,在输电和电网方面享有垄断权;在发电方面,除工业企业自备电厂和罗讷河国家公司的水电站外,其余也都由EDF管理和经营。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真题2013—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分析考情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经济改革都集中在2017年,前几年几乎没有命题。
本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紧密,在今后的复习中仍要关注主干知识,注意现实热点与教材内容的衔接。
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1.(2017·全国卷Ⅲ)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 A【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A项正确。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2.(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
3.(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作业时间:月日1.下图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经济逐渐兴起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答案:B 解析:由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并不能推断出整个西欧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故A项错误;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受制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的是关于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工业比重变化与发展中国家无关,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缺乏论据,故D项错误。
2.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1950年的2 304.8万下降到了1960年的1 563.5万。
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 )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由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体现农业人口减少,但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业、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于是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出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反映出经济体制仍然充满活力,故D 项错误。
3.下表反映了美国(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各产业的分布比例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B.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D.两极对峙格局促使产业结构变化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表格体现的是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化,并不能体现出经济增长的快慢,故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这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的,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对外贸易问题,故排除C项;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革命而非两极格局,故D项错误。
[训练目标] 1.战后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措施、原因。
2.国家干预经济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
3.社会福利制度的利弊。
4.美国新经济。
小题精练1.(·常州质检)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2.(2016·南通、扬州二模)1960年,日本政府提出“所得倍增计划”,其特征之一是把经济分为民间部门与公共部门,并明确规定政府的责任为扩充道路、港湾、都市计划、下水道、国民住宅等社会资本,以及充实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这表明日本()A.全面仿行罗斯福新政B.缓解了经济滞胀局面C.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干预D.建成了发达福利国家3.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调整无疑借用了罗斯福新政的某些理念和措施,但这种借用在7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的遗憾。
从罗斯福新政到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的经验教训,使面对困境的政府与经济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调整,以便找到更加合理的思路。
“更加合理的思路”是指()A.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B.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政府积极发展人民资本主义D.大力革新现代企业制度4.(2015·张家港一模)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
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
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5.(2016·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末)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业和信息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
第29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9·赣州模拟)二战前美国总统竞选中,候选人的品德、魅力是取胜的关键。
二战后,该因素的重要性明显下降,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B.对苏联威胁的担忧C.福利政策已经深入人心D.第三产业不断兴起2.(2019·榆林一模)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美国3.5%,英国3.5%,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
其经济的高速发展皆因为()A.信息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B.刺激需求、扩大消费以推动经济发展C.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经济增长D.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3.(2019·茂名一模)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进行减税改革,削减个人所得税率,由原来的70%削减为50%,1986年以后进一步降到28%;企业所得税率则从46%下降到33%。
此举可能会()A.缩小美国的贫富差距B.扩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C.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增加外来资金的流入量4.(2019·河南联考)1976年,巴尔出任法国总理并作出规定,冻结物价三个月,在1977年4月前不得提高公用事业费用,对高收入者提高税额。
据此判断,巴尔出台这规定的目的是()A.克服盲目竞争的危害B.应对经济“滞胀”局面C.扩大福利国家的规模D.保护下层民众的利益5.(2019·衡阳联考)奥地利经济学家米瑟斯认为,由于“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所以“如果失业工人从福利国家或劳工联合组得到帮助救济,灾难可能会变得更大”。
可见,米瑟斯实际上主张()A.强化政府的职能B.废除社会保障体制C.维持一定的失业D.反对降低福利水平6.(2019·荆州质检)20世纪80年代初,英、美等国都出现了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能源出现危机B.市场作用发挥失灵C.凯恩斯主义的缺陷D.全球冷战的影响7.(2019·湖北七校联考)里根提出:“科学技术是美国竞争力的基础。
”1983年里根专门成立了工业竞争能力总统委员会,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信息革命过程中,美国捷足先登,成了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火车头。
据此可知() A.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B.该政府政策推动了美国技术创新C.该政府政策加剧了企业恶性竞争D.该政府政策使传统产业纷纷倒闭8.(2019·浙江模拟)从1992年到1999年,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个就业机会。
到20世纪90年代末,失业率从1992年的8%降低到4%。
这一现象得益于()A.凯恩斯主义风靡美国B.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行C.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应用D.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9.(2019·济宁模拟)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
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10.(2019·株洲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考验。
对“经济增长乏力”的正确理解是()A.国家干预过多,主动性不足B.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繁荣C.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D.增长模式变化,新经济出现11.(2019·长春一模)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12.(2019·湖南联考)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新旧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的变化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C.经营者革命提高了劳动者素质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
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
从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
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
”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美]《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材料三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罗斯福时期与里根时代美国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差异。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
14.第三产业经历了一个兴起、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1.A。
根据材料中的“二战后……选民更多关注候选人对国家财政资金如何分配的许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国家直接、间接与垄断资本发生关系,实现对国家经济的管理和调节,A项正确。
2.B。
刺激需求、扩大消费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黄金时期,B项正确。
3.D。
减税改革有利于引进外来资本,D项正确。
4.B。
材料中“冻结物价”的措施,说明当时出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不提高公用事业费用说明当时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滞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知,巴尔出台这规定是为了应对经济“滞胀”的局面,B项正确。
5.C。
综合材料中的“失业救济会推迟失业者再就业的速度”和“可能会变得更大”强调维持一定的失业反而会推动就业速度,C项正确。
6.C。
据材料中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的失灵,C项正确。
7.B。
1983年里根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动了美国技术创新,B项正确。
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D 项正确。
9.B。
材料主要讲述了1950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障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B项正确。
10.C。
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降低,C项正确。
11.D。
英国这份“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可以看作是对英国过去福利的一种发展和完善,D项正确。
12.B。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与材料中“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相符,B项正确。
13.(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
(2)差异:罗斯福——社会保障的基金完全来自国家财政收入。
里根——由政府、企业主和雇工共同承担。
评价:积极方面,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消极方面,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会带来“福利腐败”问题。
14.信息一:战后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
信息二:1953年以前,第二产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中,以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第二产业的地位较为突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高科技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