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7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1)乳化作用的应用【教学难点】(1)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原因【课前准备】多媒体、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OLOPA(不要怕)应急冰袋成分:氯化铵和水原理:利用氯化铵溶解于水吸热使用方法:按包装袋上的手势捏破内袋。
所有物质溶解都吸热吗?二、新课学习二、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视频: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目的测定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实验用品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实验步骤:(1)测量水的温度(2)加入溶质(3)玻璃棒搅拌(4)测量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探究现象记录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这说明在溶解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原来,在溶解过程中会有两种变化。
一种是扩散过程,即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时会吸收热量。
一种是水合过程,即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时会放出热量。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如NaOH溶解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如如NH4NO3溶解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如NaCl溶解物质的溶解吸热与放热在生活中有着应用:如冰袋、旅行时加热食品等。
三、乳化现象视频:乳浊液的形成及乳化现象在两去试管中各加入5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向其中一去试管中滴入几滴清洁剂,用胶塞紧试管,振荡,观察现象。
第九单元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以及简单实验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资源分析本节课以探究的方式呈现,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固态NaCl、NH4NO3、NaOH分别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再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溶剂一般指水),在宏观方面则表现为放热和吸热。
理解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策略分析在教授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时,应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然后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一方面可以认识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同时又能体验研究的乐趣,探讨研究问题的方法并检验自己设计的方案的正确与否。
在分析中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来想象扩散和水合的过程。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一、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当Q扩散> Q水合,水溶液温度降低,吸热;例如:NH4NO3当Q扩散< Q水合,水溶液温度升高,放热;例如:NaOH 当Q扩散≈Q水合,水溶液温度不变;例如:NaCl二、溶解时其他变化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溶液的概念、特点以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掌握溶液的形成原理,为后续溶液的浓稀、溶液的性质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特点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能运用溶液的概念和特点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2.溶液的形成过程。
3.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溶液样品等。
2.PPT课件。
3.教学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什么是混合物?混合物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溶液——一种特殊的混合物。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展示溶液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同时配合生动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溶液的概念。
操练(15分钟)1.教师演示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步骤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观察并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什么区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和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有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猜想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讨论与交流讨论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的原因。
猜想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活动与探究(一)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活动与探究(二)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实验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说出理由,提高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学生比较实验方案,提高实验设计的能力。
总结与归纳总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学生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和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有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8.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实验准备仪器: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药品:水,食盐,硫酸铜固体。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质?根据课本第30页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第30页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记录:【展示交流】归纳整理:阅读P31第一段内容吸热>放热;吸热<放热;吸热=放热。
三.自我检测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啤酒B.矿泉水C.汽水D.液氧2.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烧碱C.食盐D.熟石灰3.下列“水”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清纯的井水B.淡化的海水C.净化的河水D.实验室配制试剂用的水4.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填吸热或放热),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
(填吸热或放热)5.分别将NaCl、NH4NO3、NaOH固体加入到水中,使它们充分溶解,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明显降低的是。
6.在蔗糖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在碘酒中,溶质的小微粒是,在食盐水中,溶质的小微粒是。
四.巩固练习:请将下面B选项中与A选项中相关说法的序号,填在A项中对应的括号内。
A项①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②碘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③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⑤用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B项a. 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b. 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 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洗涤剂能将油污乳化成小液滴而洗掉d. 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e. 同种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五.拓展延伸:质溶解于水时,有的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9.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教学设计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
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
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水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
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
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