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丸上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2课大连丸上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摊.开(tān)嗅.觉(xiù)皱.折(zhòu) 颠.动(chàn)B.舷.板(xián) 警察署.(shǔ)背脊.(jǐ) 狭窄.(zǎi)C.迷恋.(liàn) 频频..(pínɡ pínɡ)起锚.(māo) 广茫.(mànɡ) D.甲.板(jiǎ) 急躁.(zào)鸦.片烟(yā) 蠕.活(rú)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围拢狂暴哈尔滨B.抚摸棍棒辣椒水C.凶残顶撞警察暑D.激荡沉默满洲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600年前我国的航海先行者郑和以智慧为舵,意志为桨,和平为帆,披肝沥胆....数十万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B.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是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C.“目前,汉语绝对是炙手可热....。
”亚洲协会副主席迈克尔·莱文说,“汉语甚至已成为美国偏远地区的人们都想说的一种语言。
”D.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振兴中华,赶超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夙愿。
B.尽管许多梦想没有实现,但我曾真诚地向往过,为此努力过,付出过心血,自己对这样的经历来说,始终是宝贵的。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二、精品阅读(一)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第二节糖类一、教学内容1、课标中的内容《有机化学基础》主题3 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第1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蔗糖、纤维素的水解产物。
2、教材中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四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烃和烃的衍生物,在化学必修2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应注意知识的联系。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葡萄糖与果糖,第二部分蔗糖与麦芽糖,第三部分淀粉与纤维素,其间穿插了一些探究实验。
本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也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有感性认识,已经学习了醛类、醇类等知识,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经过高一及前三章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的糖类物质,引出糖的定义,结构特点;从葡萄糖的生理功能引入葡萄糖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得出葡萄糖的结构特点;最后通过糖尿病的检测实验加深对葡萄糖的认识。
在糖类性质的学习中注重联系以前学习的醛类、醇类等知识,进行类推、迁移,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课堂内的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单糖、二糖、多糖性质的研究过程,理解糖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充分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积极性,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法代替演示实验,以小组合作代替验证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
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三上第4课《“站报纸”游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站报纸”游戏》是辽师大版综合实践活动三上第4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学生进行“站报纸”游戏,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详细的游戏规则,又有丰富的活动建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各类游戏。
但在团队协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站报纸”游戏的规则,能熟练参与游戏。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站报纸”游戏的规则,积极参与游戏。
2.难点:在游戏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参与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创新。
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反馈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场地准备:选择一个宽敞的场地进行游戏。
2.器材准备:准备足够的报纸、剪刀、胶水等材料。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游戏规则及活动建议。
4.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站报纸”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游戏规则,引导学生了解游戏的基本玩法。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掌握游戏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优秀团队进行表扬,鼓励其他团队向他们学习。
《大连丸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萧军和东北作家群,梳理课文的主体结构,鉴赏课文主要艺术表现手法,鉴赏课文独特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鉴赏、品味艺术技巧。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鉴赏多种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东北作家群简介
萧军原名刘鸿霖。
笔名除萧军外,还有三郎、田军等。
萧军于1907年出生于辽宁义县下碾盘沟村(今属凌海市)。
1922年在哈尔滨化名“三郎”在各报纸上投稿为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家乡被日寇占领,人民遭受着苦难,自己也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遇到危险,于是和爱人不得不离开故土,辗转到了青岛和上海。
萧军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著名的“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是反映东北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的名作之一。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体会人物对话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特别是从整体上把握敌人的细致盘问、寻找破绽的伎俩,把握“我”的机智镇定、沉着无畏。
同时明确如下问题:
1
共分三部分:
盘问———即日寇的汉奸走狗对“我”的“问讯”。
这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一步。
搜查———即汉奸对“我”携带物品的逐件搜查。
是敌人刁难手段的第二步。
期冀和喜悦———写紧张过后的期冀和脱离沦陷区以后的喜悦。
2
①“‘怎么是“大概”呢’他的眼睛一向是细着的,现在圆起来了。
脸上的肉一向是皱折着的,现在是铅一般地平展开;他身后的人们也同样睁好他们不同形的眼睛———我还看到挂着枪的,用手去抚摸他们的枪;手里有棍棒的,也颤动了两颤动……”
简析:肖像描写、行动描写。
流露出“我”对走狗的憎恨与厌恶
的思想感情。
②“他的手伸在我的眼前了。
———那是一只肥厚的、有点凶残意味的手。
”
简析:外貌描写,突出“我”的厌恶之情。
③“末春的阳光和着风,愉快地从舷板上的圆孔投到舱内的席子上。
”
简析:环境描写,衬托出当时“我”的机智镇定。
④“记得当时我什么已经全绝望了,只要他把我带到‘水上警察署’,只要橡皮鞭子抽到我的身上,只要那煤油或辣椒水一注入我的鼻孔……便什么全完了!”
简析:心理描写,与当时“我”的爽快、平静、勇敢形成反衬,同时也暗中刻画了敌人的残忍与刻毒。
⑤“矮胖胖的人,检视我每件衬衫和袜子,他相同一个买故衣者,又相同一个典当业的店员那样仔细。
不相同的只是我们没在论着价钱。
”“把一页页雪白的信纸,全是面了阳光看了又看。
”
简析:行动描写,传神地描写出汉奸的丑恶嘴脸,———他们简直就是一条忠实而仔细的狗。
⑥“什么全检查完了,他看我吃起苹果来了,他们说:‘你倒很开心哪!’”
简析:行动描写,侧面写出“我”对敌人的轻蔑之情。
⑦“他们在频频回着头,好像迷恋着我一般地说:‘我总看他不像好人———’”
简析:细节描写,刻画出敌人急于发现破绽的心有不甘。
3
“‘不,我是“满洲”人———’我又开始平静。
”
①读出逻辑重音。
②体会“满州”加引号的作用。
4
情。
如何表达出来的?
明确:①对话当中:从容镇静,对答如流,表面上被迫应付,但决不示弱乞怜,表现出镇静、有骨气。
②行动上:不卑不亢,敌人耍尽手段,自己则抱定宗旨,令汉奸无可奈何。
③直接抒情:到达“祖国”后,将压抑的情感,尽情地喷发宣泄出来。
三、鉴赏语言特点
1
文中对话多,这些对话由于是对立双方的意志、性格与心理的交锋,因而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2
对汉奸走狗的极端憎恨、厌恶、轻蔑,以及心灵的痛苦压抑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都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得到了具体的反映。
通过“我”与汉奸走狗针锋相对的对峙体现出来。
在对峙过程中,表明上看,汉奸走狗气势汹汹,横行无忌,似乎是强者;而“我”处
处被压制,受欺凌,被百般刁难,似乎是弱者,但实际上,“我”在精神上、情感上则对汉奸走狗构成了一种威压之势,内心充实,无所畏惧,蔑视奸恶,从容应对。
四、总结课文主题
《大连丸上》作于1935年,属于记叙抒情性散文。
文章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的感情。
【分析】
课文《大连丸上》作于1935年,属于记叙抒情性散文。
文章通过记述自己与爱人当初乘“大连丸”号轮船离开东北故乡时,在船上遭受汉奸盘查刁难、险遭不测的经历,写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屈辱和愤怒,揭露了汉奸走狗的奸诈无耻,表达了对敌人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强烈热爱的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经历的事情来了解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本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很好地体现本节课的要求,做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且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结】
教学目标是教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教学实际的统一。
只有依据课
程标准,制定合适的每一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使其能够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标准等,以期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其功能性,是有效的教学目标。
制定对于教学活动具有意义的教学目标,能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学生的一切,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没有扮演主角,那么教学目标就不能够实现。
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创新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开放性是必然的表现形式。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目中有“人”。
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
“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但由于教学内容不同、班级间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其实,就算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才是科学的原则。
4、渐进性原则:新课改设置的每门学科,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但
是这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一堂课不能定太多的目标,并且也不能太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这种调整便应是灵动、机智的。
6、激励性原则: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
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