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七下论逆境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论逆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逆境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逆境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培养学生分析和应对逆境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让学生明白在逆境中也能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逆境的含义和影响,掌握应对逆境的有效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转变对逆境的消极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一位运动员在受伤后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重返赛场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位运动员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的心情?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知识讲解(15 分钟)(1)逆境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逆境的定义,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不利的环境。
(2)逆境的特点:列举一些常见的逆境情境,如学习成绩不理想、与朋友发生矛盾、家庭经济困难等,让学生总结逆境的特点,如不确定性、挑战性、压力性等。
(3)逆境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讲解逆境对人的影响。
逆境可能会让人感到痛苦、失落、沮丧,但同时也能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见识、激发人的潜能。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 人,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逆境,以及当时的感受和应对方法。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4、案例分析(15 分钟)展示几个不同的案例,如一位学生因为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另一位学生则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通过努力学习最终取得进步。
比较•探究《论逆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是通过论证的方式让青少年对人生中的逆境有一个正缺的认识。
使青少年树立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的勇气。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逆境,相信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
4、引导学生领会“最美好的品质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对待逆境。
难点:掌握相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在比较中学习,在探究中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
由章太炎故事导入。
章太炎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
他的一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事业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不少趣事。
16岁那年,章太炎去参加“童子试”。
当时考试的题目是:论灿烂之大清国。
考场上安安静静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许多考生伏在桌上,苦苦地思考,大写起歌颂清朝政府的文章来。
章太炎坐在那里,想起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凌;又想到清朝政府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等。
这怎么能证明大清国“灿烂”呢?于是他拿起笔,把一直压在心里的愤怒尽情地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并且呼吁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振兴中华民族。
不到一个小时,章太炎就第一个交了卷。
主考官见他这么快就做完了文章,不由得暗暗称奇。
章太炎刚要离开考场,主考官忽然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喝道:“慢着,你好大的胆子!你知罪吗?”章太炎不慌不忙,平静地说道:“我写的,都符合当今中国的实情,也都是我的真心话。
请问,我有什么罪?”话音刚落,考场里一阵骚乱,考生们开始议论起来。
主考官想驳又驳不倒他,气得脸色发青,又怕事情闹大,可能会连累自己,只好叫人把章太炎赶出考场。
章家的仆人看见这种情形,知道闯下了大祸,吓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却若无其事地离开了考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章太炎敢怒敢言的精神。
(一)北师大版七下《论逆境》同步练习论青年和老年培根①一个年岁甚轻的人可以是富于经验的人,他不曾虚度生活的话;这毕竟是罕有的事。
②一般说来,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
这两者在深刻和正确性上是有显著差别的。
③青年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发明力。
然而,热情炽烈而情绪太敏感的人,往往要在中年以后方能成事,凯撒和塞普提摩斯就是例证。
曾有人评论后者说:他曾度过一个荒谬的——甚至是疯狂的青春,然而他毕竟成为罗马皇帝中极能干的一位。
具有沉稳性格的人则在青春时代就可成大器,奥古斯都大帝等即是如此。
另一方面,对于老人来说,富于热情和活力也是难能可贵的。
④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老年人的经验,引导他们熟悉旧事物,却蒙蔽他们无视新情况。
青年人易有所发现,但行事轻率却可能毁坏大局。
⑤青年的性格如同一匹不羁的野马,藐视既往,目空一切,好走极端。
勇于革新而不去估量实际的条件和可能性,结果常因浮躁而改革不成却招致更大的祸患。
老年人正相反。
他们常常满足于困守已成之局,思考多于行动,议论多于果断。
为了事后不后悔,宁愿事前不冒险。
⑥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在一起。
从现在的角度说,他们的所长可以互补他们各自的所短。
从发展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人身上学到他们不具有的优点。
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使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
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1.仔细阅读第①段文字,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6分)2.第②段开头的“一般说来”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3.简要回答”不羁的野马”在文中的含义。
(5分)4.根据文意,写出青年的长处与不足。
(6分)长处:不足:(二)尽力而为还不够①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
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讲了下面这个故事:②有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课课型:比较·探究课课时: 1上课时间:作者:单位:《论逆境》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论逆境》是第五单元“逆流勇进”主题下的比较·探究课,这篇文艺随笔式的文章,阐述了逆境能塑造人的美德。
分析本单元作品中作者富含哲理的语言,探究优美语句的写法,能够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更好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轮读课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跳读课文,探究思路”;然后“品读课文,探究写法”;最后“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课前预习】1.搜集培根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外作家关于逆境的名言警句。
2.搜集有关议论文的有关知识。
3.布置学生先自行利用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读懂文中引用的相关语句。
【相关课程标准】“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意,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重点)3、联系现实生活,自我探究,树立正确面对逆境的态度。
【评价任务】1.运用代表展示的形式完成课前预习的落实情况。
2.不同形式的读,小组合作,完成目标1的落实。
3.通过交流探究,代表展示,学生对目标2,3的体验较好。
【教学设想】北师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激流涌进”主题下的比较·探究部分选了培根的《论逆境》。
根据教情和七年级学情,我安排一课时来完成,突出北师版“鉴赏阅读”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培根有关名言警句。
导入语: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我们该怎样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培根的《论逆境》,相信我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板书:培根《论逆境》二、预习展示过渡语: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把你积累的有关知识用简洁的语言说给大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逆流勇进论逆境快乐学案北师大版●目标导航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观点。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名师引领【背景介绍】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阅读点拨】本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
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
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同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观点精辟,见解深刻。
【思路分析】(1)内容结构: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11-12自然段)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写作特点:第一、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
例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人性”的论点。
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具体生动。
第二、本文还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第十一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令人信服。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李雪剑日期:2010-5-23课题:论逆境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拔导学过程:一、明确目标(有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二、课前热身知识链接:(补充的知识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我们要用心理解哦)1、议论文相关知识1、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论据可分为: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如: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
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用___来比喻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2、了解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三、课堂探究(本节课的重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你会掌握的很好)(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下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找出或者概括出来吗?2、文中写道:“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论逆境》学案 5.18课前热身:(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加油!相信你们是最棒的!)提示:对于作者,主要从名、时、地、评、就等方面入手。
请将你理解或收集到的培根的相关资料积累在下面,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
培根:1、相关背景请将你理解的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在下面,看看谁的语言简洁、扼要。
3、导读资料(细心揣摩,对你后面的学习有用哦。
)(1)对议论文文体的理解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实行分析、评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2)议论文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所以,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
论点必须准确。
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
论据也能够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
(3)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3.比照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比照,在比照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论证了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使用的。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相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论逆境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论逆境,作者:培根(英国)。
专文强调了逆境对人的锻炼作用。
首先引用名言,提出论点:“超越自然的奇迹,当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出现的”,并用赫克里斯的事例实例加以佐证。
以下是整理的论逆境北师大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所有人借鉴与参考!《论逆境》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拔课前预习:搜集整理一下相关知识:1.议论文相关知识1.定义:做题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想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立论的材料,是当代作家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论据可分为:(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调节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实证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两极化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念,概括的结果。
如: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据的过程和方法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论说,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会证明论点;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
更鲜明强调地证明了观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阐发作比喻来证明论述。
初一语文《闲话章太炎》《论逆境》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闲话章太炎》《论逆境》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檄.文xí怠.慢dài邀yāo贬biǎn诟gòu侃kǎn 嚼jiáo藩fān嫉jí宦huàn谗chán2、多音字3、词语包藏祸心:心里暗藏着做坏事的主意。
檄文:古代用于征召、通告或声讨的文书。
怠慢:冷淡、轻慢或招待不周。
邀:约请。
贬:与褒相对,给予不好的评价。
诟:辱骂;耻辱。
倒戈:在战争中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蟊贼:指为害社会的人。
4、作者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二)阅读能力目标1、学习圈点勾画细节的读书法。
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三)写作能力目标学习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
(四)思想教育能从文章语言文字着手,理解思想内容,感受伟人的风采。
三、教师建议(一)从《论逆境》中找出格言式句子,分别以《黄河化险》、《闲话章太炎》中的事例给予说明。
从毛、陆的《咏梅》词可联想到《论逆境》的什么句子?如“最美好的品质正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的大智大勇等、周恩来的沉着等、任弼时的责任心等、全体人员的纪律性等;如“人的美德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章太炎彻底地公开反对袁世凯。
从毛、陆的《咏梅》词均可联想到“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逆境中被显示的”。
详见练习一。
(二)《闲话章太炎》中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章太炎的“名士气”,最精彩的是哪一个?几乎所有的小故事都是表现“名士气”的例子。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七年级主备:李雪剑日期:2010-5-23
课题:论逆境
学习目标:1、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能够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
2、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拔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有目标才有行动的方向!)
二、课前热身
知识链接:(补充的知识是学习课文的关键,我们要用心理解哦)
1、议论文相关知识
1、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论据可分为: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如: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与论点的关系:证明与被证明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体现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通过___与___对比,突出观点。
更突出强调地证明了观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用___来比喻___,使观点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引论本论结论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2、了解作者(简要写出你对作者的了解)
三、课堂探究(本节课的重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你会掌握的很好)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下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能找出或者概括出来吗?
2、文中写道:“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二)合作研讨(交流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展现自己的时候到了!)
一个小组的学生在黑板前展示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提问质疑。
四、巩固提升
试概括出下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责任常常是双向的。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的责任。
比如,社会有对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的责任。
能够承担责任的被称赞为勇者。
古人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才有历史上种种惊天动地之举,而不能承担责任的是懦夫。
要承担责任,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不信,让我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
5美元。
这12。
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
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
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
5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的还给我。
”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
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李根。
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
责任是诚信的表现。
尽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该承担的我们都必须承担。
让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时,高呼一声:“扛起来吧,做一个坚强的勇者!”
中心论点:
五、课堂反思
我们刚接触了议论文这种新文体,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考,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