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平均分3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6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3平均分(3)-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卡片、小棒等。
学具:小棒、剪刀、彩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平均分”,并解释平均分的含义。
二、探究1.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分配相同数量的小棒,让学生尝试将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每个成员。
2.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每组分配不同数量的小棒,让学生尝试将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每个成员。
3.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和规律。
三、巩固1. 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小游戏:设计一些与平均分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平均分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平均分1. 平均分的含义: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人,使每个人获得的物品数量相等。
2. 平均分的方法:将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3. 平均分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分的练习题。
2. 设计一些与平均分相关的小游戏,与同学一起玩。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三)》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分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平均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平均分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纸牌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平均分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巩固:通过多个实际的平均分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平均分(三)一、先圈一圈,再填空。
(1)○○○○○○(2)△△△△△△△△△△△△6个○,每2个一份,分12个△,平均分成4份,成了()份。
每份()个。
二、想想填填。
1.(1)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份。
(2)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颗。
2.(1)每束有()个气球,()束一共有()个气球。
(2)一共有()个气球,每束有()个,分成了()束。
(3)一共有()个气球,平均分成了()束,每束有()个。
3.(1)有()副手套,每副()只,一共有()只。
(2)一共有()只手套,每()只配成一副,配成了()副。
(3)一共有()手套,分成了()副,每副有()只。
4.附赠资料: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
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
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
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
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今天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
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 (1)15只蜜蜂,每( )只排一队,排成了( )队。
(2)15只蜜蜂,平均排成( )队,每队( )只。
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
”(低效)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
(高效)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
(高效)4.高度依赖书本。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三)》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同时,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2.教学难点:对于平均分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平均分的卡片、实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一些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实际的进行平均分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认识平均分(三)》,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以及除法在平均分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更偏向于直观的实物操作,有的可能更偏向于抽象的符号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让学生掌握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与同学一起完成平均分的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
2.准备一些除法计算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向学生提出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