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1-1)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周《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25.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气压?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二、讲授(25分钟)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四、总结(5分钟)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地球仪2. 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3. 相关案例资料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回顾经纬网、五带等基本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2:基本概念(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步骤3:分布规律(10分钟)步骤4: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内容。
步骤5:小结与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设计细节1. 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设计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 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可以是课后练习题,也可以是实际问题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课后访谈: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分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中的气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含义。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讲解高压带、低压带、盛行风带和极地风带等不同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季节性变化和纬度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春、夏、秋、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讲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分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篇: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根据动画演示,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以研究大气环流为例,归纳出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2. 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 讲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气压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3. 讲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讲解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等风带的成因,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降水等方面的影响。
5. 实际应用举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气象预报等方面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气压带和风带实际应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