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常见的动物(第三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7.68 MB
- 文档页数:32
常见的动物-青岛2017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常见的动物,通过学习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狗、猫、鸟、鱼、兔子等常见的动物;•能够描述这些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主要特征;•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三、教学安排1. 教学时间本节课采用40分钟的授课时间。
2. 教学环节环节内容时间导游戏:猜动物5分钟入讲授介绍狗、猫、鸟、鱼、兔子等常见的动物10分钟实验观察小鱼的生活习性10分钟讨论(1)对比不同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2)讨论如何保护动物10分钟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简单复述5分钟四、教学内容详细1. 导入环节以“猜动物”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为学生描述一个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学生按照描述猜测名称,看哪个小朋友能先猜出来。
2. 讲授环节老师给学生展示狗、猫、鸟、鱼、兔子等常见的动物的图片,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主要特点。
并用一些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
3. 实验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小鱼,让学生观察小鱼的生活习性,比如它们游泳的方式、在水中的动作等等。
通过观察小鱼的生活习性,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的差异。
4. 讨论环节(1)对比不同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通过让学生对比不同动物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来加深学生对这些常见动物的认识和理解。
(2)讨论如何保护动物通过讨论如何保护动物,来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5. 总结环节老师简单复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2020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2章观察生物2.4-3常见的动物——无脊椎动物目录 (1) (4) (5) (7) (11)一、无脊椎动物的分类1.原生动物:体形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动物,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
2.腔肠动物:身体辐射对称的多细胞动物,有口无肛门,全部水生,如水媳、水母。
3.扁形动物: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大多雌雄同体,如血吸虫、涡虫。
4.线形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有口无肛门,如蛔虫、蛲虫。
5.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有口有肛门,如蚯蚓、水蛭。
6.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大多有贝壳,如蜗牛、河蚌、田螺。
7.节肢动物:身体、足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蜜蜂、蜘蛛、螃蟹等。
8.棘皮动物:体具棘皮且全部生活在海水中,如海星、海胆、海参等。
节肢动物的足和触角都分节不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贝壳,有的退化为内壳【知识拓展】节肢动物的类型节肢动物是生物圈中种类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无脊椎动物,常见的有以下四类:(1)昆虫类:如蝗虫、蜜蜂、蝴蝶等。
(2)甲壳类:如虾、蟹等。
(3)蛛形类:如蜘蛛、蝎子等。
(4)多足类:如蜈蚣、马陆等。
【知识拓展】蚯蚓的呼吸: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渗进体壁然后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
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呼吸过程如图所示。
二、昆虫1.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的一类,也是地球上成员最多的一个家庭,现有100多万种。
2.昆虫的特征:体内无骨骼,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
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重要提示】①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不能随动物一起生长,所以节肢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②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其胸、腹部的气门是气体交换的门户。
③蜘蛛属于节肢动物,但不属于昆虫,即昆虫仅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