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的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沈葆桢这才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马尾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全面动工。
“扬武”号巡洋舰,福建船政第一艘完全自产的大型远航巡洋舰下水时,两岸无声,大家屏息静气,眼睛随着“扬武”号轮下的波涛转动。
直到“扬武”号安全靠岸,人群才响起欢呼声---这意味着中国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先进国家抗衡的实力!在沈葆桢主持船政的8年多时间里,共有5艘商船和11艘兵舰成功下水。
船厂由最初的200亩地发展到600多亩,拥有包括造船、驾驶等30多个工厂,3000多工人。
在他手中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在他手中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比如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林增泰等海军舰长,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他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还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三坊七巷个人感悟三坊七巷个人感悟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区,也是福州市的标志性景区之一。
作为一名福州人,我曾多次到访三坊七巷,每次都会被它那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以下是我的个人感悟。
第一部分:三坊七巷的历史渊源作为福州市最具代表性的老街区之一,三坊七巷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了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则更是以商业繁荣和文化名流而著称于世。
在这里曾经居住过很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如唐朝诗人李白、宋代理学家朱熹、明朝大臣徐阶等等。
第二部分: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历史文化名胜区,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可以了解到福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此外,在三坊七巷还有很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底蕴的平台。
第三部分: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作为一处历史名胜区,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非常明显。
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典型的闽南木结构建筑、石板路、青瓦白墙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真实而深入地记录。
第四部分:三坊七巷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我看来,三坊七巷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区,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这里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这样的结合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第五部分:个人感悟作为一名福州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
每次来到三坊七巷,我都会被它那独特而浓郁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 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宫巷马尾船政厂区因此1866年的9月,沈葆桢还在福州城的三坊七巷里住着。
左宗棠走进宫巷去找沈葆桢了,不是去一次,而是一连去了三次。
其实,沈葆桢也看到船政是自强的重要举措;虽然并无官职守孝在家,沈葆桢却格外关心船政的进度。
三坊七巷博览苑介绍词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城中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座具有浓厚老街风情的特色街区。
博览苑则是指在这里展示、传承和弘扬福州文化的场所。
在三坊七巷博览苑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福州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风华。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区的中心位置,东临青衣江,南靠鼓楼,北临后峰山。
三坊七巷的名称源于这里的街巷数量,三坊即西坊、中坊、东坊,七巷即大南巷、小南巷、大北巷、小北巷、十五巷、十七巷、十九巷。
这里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传统福州建筑为主,独特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三坊七巷博览苑中,我们可以参观到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可以进入博物馆,了解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实物,包括古代器物、书画、文献、民俗等,让人们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们还可以参观各种展览和展示,了解福州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
这些展览和展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福州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除了参观,三坊七巷博览苑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参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坊,亲手体验福州的传统工艺,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表演,欣赏福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三坊七巷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庙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加。
三坊七巷博览苑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体验活动,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设施。
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品味福州的传统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此外,博览苑还设有休息区、导览服务、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参观体验。
三坊七巷博览苑作为福州的文化名片,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成为福州市民自豪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到福州的传统工艺和美食。
同时,通过这个博览苑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促进福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福州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一、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拥有众多文化名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意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福州市传统的居民区,也是福州市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明清街区特点的城市传承文化遗产区,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窗棂之一、三坊之盛、福州之大观”。
三、名人故居介绍1. 严复故居严复,清代文化名人,散文家、诗人等。
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严复故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五凤派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故居建筑狭长、深邃,布局紧凑,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典范。
2. 郑成功故居郑成功,明朝时期的名将,著名的海上抗清英雄。
他被尊为“海上之神”,是台湾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泉秀巷,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郑成功故居的建筑格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
3. 黄宗羲故居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理论为“天心说”、“人心说”和“性命守道”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的郑家大巷中,是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4. 冯雪峰故居冯雪峰,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家,影响了一代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诗人王子”。
冯雪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精致,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四、结语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更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中的多位文化名人故居,见证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
福州三坊七巷调研报告福州在海峡西岸有座古老而美丽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
别称榕城,它位于福建省的东部,闽江下游,这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现为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有500多万。
在榕城福州鼓楼区的繁华闹市里有一片白青玉砌,木屋阁楼的古老街区,其部局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它就是被建筑界誉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三坊七巷。
一、昨天(一)、三坊七巷街名的由来“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全貌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
城内一般是以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国内建筑界把三坊七巷古民居称作“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是当之无愧的。
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福州从壳丘头、昙石山文化、中原文化,再到冶城以至外城、府城文化,几经奔腾回旋,汇合至三坊七巷,终至凝固,形成古建筑、古文化的精华。
三坊七巷高大粉墙,石板小路,坊巷纵横;深院大宅,层楼叠院。
每座高墙大院内又有三或四进的大庭院。
回眸三坊七巷,在深深的庭院里,我们仿佛闻到古代书香门第,飘溢出的书香墨味;我们似乎听到“六子科甲”,“五子登科”门前的金鼓齐鸣。
我们犹似看到林则徐,郁达夫,郑振铎,胡也频,邓拓等驻足书店,搜宝寻玉;我们如同看到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的《天演论》,林觉民的《与妻书》……许多名师来自三坊七巷,许多生长在三坊七巷的人,博古通今,才略惊天动地。
福州三坊七巷简介来源: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络中⼼福州⼀直试图成为⼤城市,⼤的意思是包容所有。
由于地处盆地,加上历朝历代重农抑商的传统,虽然临海靠港,⼜是近代五⼝通商的⼝岸之⼀,福州既不象泉州那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也没能象厦门⼀样,依靠地理优势和⼈⽂特点,充分发展了现代商贸;福州更象⼀个偏安的⼩城,在满城浓郁的榕树荫下默默度着光阴,但这不妨碍建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福州的市中⼼,在繁华的东街⼝商业区西⾯,留下⼀⼤⽚保留有近100座占地千平⽶以上的明清年代府第建筑,这⼀⽚统称为“三坊七巷”的街区,被称作是福州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古城中坊巷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南⽅现存⽐较完整的⼤规模古街区之⼀,这些⾼墙乌⽡的宅第和⽣活在⾥⾯的⼈们,⼀直是这个千年古城最有⽂化⽓息的地⽅,⾄今存留在三坊七巷的⼤量名⼈故居,在被商业⽓息⽇渐侵蚀下,依然如颗颗珍珠,透过时间的蒙尘闪烁出不灭的光芒。
历史上福州市的商业中⼼在南后街,这条绿荫如盖的古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唐朝以后,为了控制⼤量躲避中原战乱流⼊闽越⼀带的⼈⼝,也为了发展商贸经济和抵抗外蕃⼊侵,当时的闽王王审知开始规划建设福州新城,新城以南后街为南北⾛向的中轴线,东西两边延展开三坊七巷,西边从北到南是⾐锦坊、⽂儒坊和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依次排列在东⾯,三坊七巷在明清时期达到繁华的顶峰,商贾如云,⽂⼈墨客落难王公如过江之鲫,直⾄今天,我们还不难从三坊七巷⾥众多⼤宅第的门楣上、窗槛间依稀见到当年奢华景象。
穿过朱红⾊的牌楼⾛进⾐锦坊闲逛,⼣阳斜照下是条长长的巷道,宽不过四⽶,两边抹着⽩灰的⾼墙顶上爬⼭虎丛⽣,间杂着⼏簇开得⾮常灿烂的紫的粉的三⾓梅,⼀扇扇朱红⼤门仿佛关闭了⼀个世纪,即便是开着的⼩门看进去也幽暗深邃;榕树下偶尔会碰见三两头发花⽩的⽼⼈围坐玩⼀种四⾊纸牌,抬起头对你客⽓地笑笑,那眼神就象⼩时候外婆家隔壁的阿婆,亲切⽽且遥远。
三坊七巷导游词讲解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一处传统老城区,位于福州市中心,距离福州市政府仅一步之遥。
其中的建筑及街巷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它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是福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景点。
一、历史三坊七巷建于唐代,到清朝时达到鼎盛时期。
它是福州市内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是福州市重要的文化街区之一。
三坊七巷的名字来源于街道的特定数量,即三个街坊和七个巷。
这里曾经是当地富商大贾的聚居区,居住着许多富有的家族。
民居建筑以明清时期特色窗户为主,特别是富有人家的建筑,装饰更为精美。
近年来,三坊七巷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福建十大经典旅游线路”,并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父”郑振铎的支持,成为福州市的著名旅游胜地。
二、景点1.红花岗红花岗是三坊七巷的一个小街区,坐落在巷穿南北的中段。
景点有沉香阁、百老汇酒吧等,是青少年、艺术家最喜欢光顾的区域。
这里有许多文化创意产业,你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也可以感受到这里独有的艺术氛围。
2.鼓东鼓东是三坊七巷最为繁华的地区,坐落在巷的中南段。
其名字来自于早期居民养鼓耕田的习惯。
这里有许多古典建筑和庭院式民居,还有中国南方最精致的红砖建筑群之一——满庭芳。
这里也是福州市最早的商业区之一。
3.华林寺华林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中段的莲峰岗,始建于唐代,这里最精华的建筑就是华林佛殿。
这座佛殿由明代福建省籍佛教士林希元先生兴建,是福州市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禅宗寺院之一。
这里是福州市的重要佛教名胜和文化遗产,也是福州市一处广受游客喜爱的休闲、旅游胜地。
四、小贴士1.早晨或傍晚前来最佳,湿热的季节可选择早上9点后来,以免中暑。
2.鼓东地区交通较为拥挤,建议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旅游。
3.三坊七巷早期曾是福建的重要文化街区,有许多民谣歌曲来叙述当时的情景。
以上是对于三坊七巷的简单介绍。
三坊七巷是福建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了这里的历史与传统。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嘿,大伙儿听听,今儿咱们聊聊福州那地界儿的三坊七巷,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跟您平时逛的商场、公园可不一样,它里头藏着的是几百年的老底子和满满的文化味儿。
一走进三坊七巷,嘿,您就像穿越了似的,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老宅子一排排,就像是岁月老人精心布置的画卷儿。
您可别小看这些房子,它们里头住过的,可都是些大人物,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一个个故事多得跟那巷子里的石板一样,数不清。
咱们先说这“三坊”,坊啊,就是古代人住的街区,跟咱们现在的社区差不多。
三坊里头,最有名的得数衣锦坊,为啥?因为这儿出了个“林则徐爷爷”,您知道不?就是那位虎门销烟的大英雄。
想当初,林爷爷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一身正气,硬是把那害人的鸦片给烧了,给咱中国人长了脸。
每次走在这衣锦坊,我就感觉像是能闻到那股子历史的硝烟味儿,还有林爷爷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再来说说“七巷”,七巷里头的光禄坊,那可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您想啊,以前那些个书生,每天就在这巷子里头摇头晃脑地背诗文,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准备科举考试。
据说啊,这光禄坊里头的空气都带着书香味儿,让人一进来就觉得心里头特别安静,特别想读书。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巷子里头的那些老手艺人了。
您要是赶上好时候,还能看到他们在那儿做糖画、捏泥人,手艺那叫一个绝!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那些老师傅们做糖画,一根竹签,一勺糖浆,在他们手里转啊转,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了,馋得我直流口水。
而且啊,三坊七巷还是个美食的天堂。
您要是走累了,随便找家小吃店坐下,来一碗热腾腾的鱼丸汤,或者尝一尝地道的福州肉燕,那味道,简直了!我保证,您吃了这一口,还想下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去三坊七巷,总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老居民还是游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是认识了好久的老朋友一样。
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可真不好找。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记录着福州的点点滴滴,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
福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文儒坊
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
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
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郁达夫在此居住和写作]
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
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
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
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
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杨桥巷
古名登俊坊,因西通杨桥而改名,现扩建为杨桥路。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觉民故居,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
冰心小时候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在林觉民故居附近有座双抛桥,传说古时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不得如愿,双双投河殉情,故名“双抛”。
乾隆二年重建此桥。
前几年,福州在旧城改造中决定拓建杨桥路,按照截弯取直的方案,“双抛桥”必须拆掉。
为了保护这个历史古迹,市政府要求建设部门修改了原定的设计,结果多花了300万元。
周围的居民说:“300万元买了个双抛桥”。
从而给双抛桥的传说增添了新的佳话。
郎官巷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
郎官巷
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
原名修文巷,宋代改称兴文巷、文兴巷。
以闽国时建育王塔于巷北而改今名。
塔系木构,后不知毁于何时。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置坊口。
黄巷
[因聚居过黄姓人家而得名]
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
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
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
安民巷
位于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
〖福州地方志〗记述:“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
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宫巷
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
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平方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
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
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单是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就今人叹为观止,如漏花窗户采用缕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过木格骨骼的各种精心编排构成了丰富的图案装饰。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饰以重点雕刻。
各种精巧生动的石刻在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上随处可见,可算是福州古建筑艺术集大成者。
吉庇巷[喻意“吉祥安宁”的巷名]
吉庇巷
俗呼"急避巷"。
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
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
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
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