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11.49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下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4-06-09T15:08:40.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51期供稿作者:温兰英[导读] 子宫切除术的病例选择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肌瘤患者及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发展为癌变的子宫肌瘤患者。
温兰英 (辽宁省鞍山市妇儿医院产科病房 114014)【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及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及20例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区别,从术中、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病情的恢复、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对比。
结果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中、术后的出血量明显少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的体温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也均少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
结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较比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更有优越性,临床效果可以肯定。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1-0086-02 子宫肌瘤是30至50岁已婚妇女常见的生殖器官良性肿瘤,具有易多发,易增大的特点,用保守或肌瘤剔除术的方法均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对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在争求患者同意的情况下,我们采取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或宫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以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治疗子宫肌瘤正被临床医生所关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共收治了50例子宫肌瘤患者,其中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20例,行宫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30例。
1.2子宫切除术的病例选择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肌瘤患者及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发展为癌变的子宫肌瘤患者。
1.3方法1.3.1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方法使用双极电凝作为手术工具,按着附件的处理、阔韧带的处理、膀胱腹膜反折、子宫血管的处理、宫骶韧带及主韧带切断、阴道壁切断、阴道断端缝合这几个步骤来切断组织并给予止血,最后将子宫完整切除并取出。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苏亚璞【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上蔡协和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18例子宫肌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59)和观察组(n=159),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质量量表(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优于开腹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26)024【总页数】2页(P4507-4508)【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手术【作者】苏亚璞【作者单位】上蔡协和医院妇产科河南驻马店 46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肌瘤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主要由平滑肌组织增生引起。
该病多发于30~40岁的女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
临床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育龄女性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该病癌变概率较低,但临床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子宫肌瘤患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发病早期阴道出血,随着肿瘤的增长,患者后期剧烈疼痛。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常采用开腹手术治疗。
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切除术该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优势在于微创,减轻患者痛苦,有助于预后生活质量的改善[2]。
本研究通过对31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比较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上蔡协和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318例子宫肌瘤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且自愿签署手术同意书。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治疗价值比较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疾病,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高,多需通过手术予以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子宫肌瘤手术方法包括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我科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子宫肌瘤手术患者共计68例,32例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经分析结果发现,与开腹手术患者比,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比明显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可见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更具安全性,给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
一、子宫肌瘤及其发病原因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常见良性肿瘤,青春期女性发病率低,在绝经之后肌瘤可消除或萎缩,统计显示该病发生率为25%左右[1]。
一般情况下,患者肌瘤多有包膜,为白色,和周围的正常子宫组织之间有明显分界。
子宫肌瘤大小、生长位置、瘤体数量和患者临床表现之间密切相关,一般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较大肌瘤可导致患者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表现。
现阶段临床研究领域对子宫肌瘤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领域内专家公认观点是,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雌激素密切相关,一般生育时间晚、妊娠期应用激素、遗传因素等均可导致子宫肌瘤发生。
子宫肌瘤癌变风险较低,为0.4%~0.8%左右[2],但仍需保持警惕。
病情进展下,子宫肌瘤患者承受的困扰逐渐增加,故而对此类患者应尽早以B型超声或腹腔镜检查明确诊断,之后根据患者生育情况、基本情况展开个体化治疗。
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一)疾病治疗方法在为子宫肌瘤患者展开治疗时,需结合肌瘤大小、数量、位置、患者生育情况等展开个性化治疗。
目前子宫肌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过去常用的抗孕激素药物如米非司酮、雄激素及他莫昔芬等药物虽可促使子宫肌瘤缩小,但易引发较多不良反应,故而近年来药物治疗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减少,手术为该病主要且常用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5-29T15:37:07.5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3期作者:柏兴利[导读]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41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情况,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32%)明显少于对照组(14.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7.32%)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子宫肌瘤【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3-0019-02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30~50岁女性,随着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该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临床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平滑肌细胞突变等有着一定的联系[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或缩短、痛经、贫血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肌瘤病灶逐渐增大,有引发癌变的几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针对该疾病,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开腹手术应用最为广泛,但该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较慢,术后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临床经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张 芳昌黎县人民医院 河北省昌黎县 066600【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对腹腔镜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比较进行探究。
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作为本次探究主体,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全部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实验组患者行腹腔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数据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性显著,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优势较为明显,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以及术中出血量低的特点,该治疗方式应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其中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女性发病率极高。
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无任何明显临床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可通过超声检查查出,部分患者可出现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腹痛或腹部包块等症状[1]。
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有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发生恶变,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肌瘤剔除术,能够使未生育的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对保证生殖器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开腹手术,对患者腹部组织能够造成较大的损伤,术中出血3 结果腹部超声检查,是当前常见的诊断手段,分析获得的结果,对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息肉和组织增生诊断准确率达62.9%、40.0%、83.8%和83.3%的水平,平均约为76%;阴道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癌、息肉和增生情况,准确率分别约为 81.0%、80.0%、100.0%、97%,平均约93%。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剔除子宫肌瘤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开腹行子宫肌瘤剔术患者和同期52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手术指征[2]:①患者均要求保留子宫;②子宫体积小于妊娠12周;③直径大于3cm的多发子宫肌瘤少于5个;④肌瘤生长部位为浆膜下或肌壁间突向浆膜面;⑤单发子宫肌瘤直径不大于10cm;;术前均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及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1.2 研究方法1.2.1 开腹组手术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按《妇产科手术学》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操作[3]。
1.2.2 腹腔镜组手术全身麻醉或全麻加硬膜外麻醉,气腹穿刺,气腹压1.88kpa(14mmhg),腹部作三点穿刺,需缝合时,选择左侧脐旁开7cm处为第4穿刺孔。
有蒂的浆膜下肌瘤:用1号dexon线在体外做套圈,将套圈放人腹腔套扎肌瘤蒂部,用推节器将套圈推紧后将肌瘤切下,创面电凝止血。
无蒂或壁间肌瘤:先用单极电钩将肌瘤包膜或肌壁划开,剥离瘤体。
根据宫壁切口大小行双极电凝止血或缝合;缝合方法有8字缝合、连续缝合、连续锁边缝合:如切口较深则双层缝合,内层缝合瘤腔止血,外层包埋缝合,加强止血.并使伤口平整以减少粘连。
然后冲洗腹腔,排出co2气体,取出腹腔镜器械,缝合穿刺孔。
1.3 研究指标1.3.1 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1.3.2 术后恢复包括肠道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1.3.3 并发症包括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1.4 随诊观察半年后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诊b超检查,以了解患者子宫肌瘤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检验。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王彦英王淑周瑞民457081河南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优缺点及手术适应证。
方法:行腹腔镜及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个数、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腹腔镜组102.6ʃ42.1分钟,长于开腹组74.8ʃ34.4分钟(P<0.05),开腹组剔除肌瘤数目5.1ʃ2.8个,多于腹腔镜组2.2ʃ1.4个(P<0.05);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3.2ʃ0.6天,腹腔镜组6.1ʃ0.8天,明显短于开腹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和术后病率明显少于开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为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开腹手术剔除肌瘤多、适应证广。
临床医生应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适应证选择恰当术式。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41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0 50岁的妇女。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保留子宫的常见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由单一的开腹向微创发展。
对同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年1月 2010年1月收治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60例,其中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86例,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
患者术前均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确定肌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和活动度。
腹腔镜组平均年龄35.6ʃ4.8岁,开腹组平均年龄36.8ʃ4.2岁。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气腹穿刺,3个穿刺套管分别置入脐下缘、左下腹、右下腹,置镜和操作器械,30%垂体后叶素注射于子宫肌瘤周围的宫体部。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4例,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离术)和对照组(开腹肌瘤剔除术),6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分析临床价值。
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能尽快解除子宫肌瘤患者临床症状,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点,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临床诊治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其危害主要是引起感染、化脓、粘连或炎症,有的还导致不孕或流产,子宫肌瘤虽为良性肿瘤,但仍有少数妇女发生恶变,其恶变率约1%。
由于受到发病部位、患者年龄、肌瘤大小及功能保存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治疗方法不尽一致。
对于40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为对此治疗的临床价值做进一步分析,将此疗法与之前的开腹肌瘤剔除术做个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7~2010年收治子宫肌瘤患者64例,其中观察组采取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离术,年龄32~42岁,平均37岁;在发病部位上浆膜下肌瘤17例,肌壁间肌瘤9例,黏膜下肌瘤3例,其他3例。
对照组采取开腹肌瘤剔除术,年龄32~45岁,平均38.5岁;发病部位上浆膜下肌瘤15例,肌壁间肌瘤11例,黏膜下肌瘤4例,其他2例。
两组从年龄、病理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改变、白带增多及腹部肿块伴有下坠感,肌瘤向前或向后生长,可压迫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
肌瘤向两侧生长,则形成阔韧带肌瘤压迫输尿管引起输尿管或肾盂积水。
在体征上主要在子宫壁上触及突起的肌瘤。
适应证:开腹肌瘤剔除术主要适用于45岁以下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单个或多个子宫肌瘤及病变引起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合并贫血的患者。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顾文秀【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随机双色球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和对照组(51例,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t=6.231,5.245,4.645,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5.667,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肠梗阻、切口疼痛、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7.8%)明显低于对照组(21.6%)(χ2=16.485,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效果更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虽然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相对稍长,但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8(037)008【总页数】3页(P68-69,72)【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分析【作者】顾文秀【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溧阳 21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子宫肌瘤多发生于30~50岁女性,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疾病,很多患者早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很容易被忽略,这样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1]。
子宫肌瘤患者常常表现出腹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增多、贫血、经期延长等症状,随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恶变,这样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保留患者生育能力,保护生殖器官完整性,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3]。
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摘要】目的:对比探究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区别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于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入院治疗,需要进行子宫肌瘤剥除术的患者66例。
其中有33例患者采用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另外33位患者采用的则是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临床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对比分析临床数据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组患者在术后出血,发热,住院时间等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剥除术。
结论:与传统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相比,腹腔镜剥除术创伤小,愈合好,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大多数子宫肌瘤患者,但是不能完全代替。
【关键词】腹腔镜;开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临床疗效对女性而言,在生殖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即为子宫肌瘤,一般都发生在30~50岁之间的处于育龄期的妇女[1],病发率高达20%~30%。
其中40~50岁的发生率更是可以达到51.2%~60%。
可见该疾病的发生率之高。
该病会使得患者出现不孕,月经紊乱等不良症状[2],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
以往处理该疾病均采用子宫切除术。
但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多数女性均出现晚婚晚育现象,而使得更多的女性希望能保留子宫,而选择肌瘤剥除术。
传统的开腹手术是较成熟的方法,但是存在损害大等缺点,故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方法开始兴起。
为了能够了解两种治疗子宫肌瘤方法的优劣,特进行本次实验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研究结果。
可认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有临床深入研究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现将临床实验过程以及数据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07年3月~2012年8月期间入院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66名,患者的年龄处于30~47岁之间。
患者需要b超检测所患的肌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数量多少。
同时需要检测是否出现宫颈恶性病变。
排除患有恶性病变者,患有其他内科合并症,手术禁忌等影响临床研究结果的因素。
对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7-08-01T14:10:35.2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0期作者:赵晓艳[导读] 研究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不同治疗效果。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妇科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不同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病患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50例。
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实验组病患则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
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实验组病患手术所需要的时间要长于常规组,但是手术中的出血量要明显少于常规组病患(P <0.05)。
结论:在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时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0-0211-01 子宫肌瘤是妇科中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是由于子宫的平滑肌细胞发生增生的现象,而造成少部分的纤维结缔组织变成一种支持组织而存在在病患的子宫当中[1]。
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来对病患进行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得到不断的运用和推广,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不同治疗效果,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病患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50例。
常规组病患年龄段在28岁至3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5±2.4)岁,在肿瘤的数目中属于单发的病患有29例,属于多发的病患有21例;实验组病患年龄段在29岁至4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5±2.4)岁,在肿瘤的数目中属于单发的病患有31例,属于多发的病患有19例。
1.2 治疗的方法
常规组病患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为在对病患进行麻醉处理之后让其采取平卧的姿势,在其腹部下方的正中央处进行切口,在找到子宫中肌瘤存在的位置之后将肌瘤进行切除。
完成切除之后使用0号线将病患的子宫进行缝合并且固定,在进行止血处理之后对病患的腹腔进行冲洗,然后将切口进行缝合。
实验组病患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为在对病患进行麻醉处理之后让其保持头低脚高的截石体位,在其肚脐的上方使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对气腹进行制造,当病患腹腔内部的压力达到13mmHg至15mmHg之后这表明气腹制造成功,将气腹针拔出,然后放置腹腔镜。
在腹腔镜的引导下进行相关的穿刺处理,并使用助手钳进行协助将举宫器放入病患的气腹当中,用于寻找肿瘤所在的位置。
在确定肿瘤的位置之后,在肌瘤的边缘处注射含量为30%的垂体后叶素。
在将切除的边缘部位进行确定之后,使用同样含量的垂体后叶素在病患子宫肌瘤的假包膜层进行注入,然后使用电刀将病患子宫的肌层切开,将肌瘤进行分离处理,使用齿抓钳将肌瘤夹住之后,再使用电刀将假包膜进行分离,直到将肌瘤进行完全分离之后,使用电刀将瘤蒂进行电凝处理。
使用0号线将病患的子宫进行缝合并且固定,然后将穿刺点进行扩大,将肌瘤粉碎之后从套管中进行取出,然后对病患的腹腔进行冲洗,等到病患腹腔内部的二氧化碳完全排空之后,将穿刺孔进行缝合。
1.3 观察的指标
对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的标准
本文对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21.0,计量的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的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以P<0.05为标准,表示数据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对比
实验组中治疗显效的病患有22例,治疗有效的病患有2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常规组中治疗显效的病患有18例,治疗有效的病患有24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
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治疗的效果(P<0.05)。
2.2 两组病患手术的时间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对比
实验组病患手术的时间为(67.3±12.6)分钟,常规组病患手术的时间为(46.7±9.8)分钟,实验组病患手术的时间要长于常规组病患手术的时间(P<0.05);实验组病患手术中的出血量为(57.4±11.5)毫升,常规组病患手术中的出血量为(87.3±13.7)毫升,实验组病患手术中的出血量要明显少于常规组病患(P<0.05)。
3.讨论
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在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药物对于其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其治愈的概率比较低,并且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在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的方式来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2]。
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在手术的过程中其操作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手术中的视野比较开阔,不仅能将子宫肌瘤进行彻底的切除,同时还能观察周围的组织是否有存在变异的现象。
但是该种手术方法对病患所造成的的创口比较大,手术中的出血量也比较大,对病患身体的恢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技术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得到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在临床上症逐步使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来取代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创口小以及手术中出血量少的特点,对病患身体所带来的负担比较小并且治疗的效果好。
在本文的研究中发现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所用的时间要长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手术,这是因为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前期需要做好相关的腹腔镜准备工作,例如对病患进行气腹的制造以及穿刺和放置套管等。
但是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组,而手术中的出血量也要少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在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时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茜.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1):96-97.
[2]李征.腹腔镜下与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06(28):78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