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29.50 KB
- 文档页数:6
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观察记载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 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水稻品种试验实施方案一、前言。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环境条件、病虫害抵抗力、产量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为了选育出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进行水稻品种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水稻品种试验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试验地点选择。
水稻品种试验的地点选择非常重要,应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种植区域作为试验地点。
同时,试验地点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等也应该符合水稻生长的要求,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试验品种选择。
在进行水稻品种试验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
这些品种应该来自于不同的育种单位或者不同的地区,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试验设计。
水稻品种试验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试验地点、试验品种、施肥水、病虫害防治等。
在试验设计时,应该遵循科学的原则,尽量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五、试验方法。
水稻品种试验的方法应该包括试验地点的准备、试验品种的播种、施肥水的管理、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等内容。
在进行试验时,应该严格按照试验方法进行,保证试验过程的规范性和可比性。
六、数据采集。
在进行水稻品种试验时,应该及时、准确地采集试验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水稻的生长情况、产量表现、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内容。
通过数据的采集,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价提供有力的支持。
七、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价。
在进行水稻品种试验后,应该对试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为后续的品种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八、结论。
水稻品种试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试验可以选育出更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科学的实施水稻品种试验方案对于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就是水稻品种试验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水稻试验方案一、供试肥料:河南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实际检测含量为N5.4%、P2O51.0%、K2O2.5%、OM84%、H2O11%),固态,产品执行标准NY 884-2012,肥料登记证:豫农肥(2015)准字7254号。
价格元/吨。
二、供试作物:水稻品种:三、供试土壤:四、试验方法:分小区试验和示范试验。
(一)小区试验小区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小区试验重复次数3次,每个小区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各试验小区间开沟包膜隔离。
试验地块周围留足保护行。
试验用植株选择要求健壮、规格等级相同,处理内容以外的栽培管理措施按照当地大面积生产实施,并控制一致,每小区相同措施均在同一天完成。
①常规处理:基肥:复合肥(15-15-15)50.0Kg/亩,撒施。
追肥:2次。
分蘖期:尿素5.0Kg/亩,氯化钾4.0Kg/亩;孕穗期:尿素6.0Kg/亩,氯化钾5.0Kg/亩。
②参试肥料梯度1:基肥:生物有机肥175.0Kg/亩。
12%过磷酸钙47.9Kg/亩,60%氯化钾5.2Kg/亩。
(该肥料方案与常规处理的基肥方案氮磷钾基本一致)追肥:2次。
分蘖期:尿素5.0Kg/亩,氯化钾4.0Kg/亩;孕穗期:尿素6.0Kg/亩,氯化钾5.0Kg/亩。
③参试肥料梯度2:基肥:生物有机肥350.0Kg/亩。
追肥:2次。
分蘖期:尿素5.0Kg/亩,氯化钾4.0Kg/亩;孕穗期:尿素6.0Kg/亩,氯化钾5.0Kg/亩。
④参试肥料梯度3:基肥:生物有机肥525.0Kg/亩。
追肥:2次。
分蘖期:尿素5.0Kg/亩,氯化钾4.0Kg/亩;孕穗期:尿素6.0Kg/亩,氯化钾5.0Kg/亩。
(二)示范试验在种植区进行新的生物有机肥施用示范,示范面积5亩。
示范同小区试验的处理③。
试验田块周围留足保护行。
具体如下:盛德有机肥:五、观测记载项目:各项农事操作、作物播栽时期、重要生长阶段、经济生物性状指标、产量等。
六、结果分析:小区试验用F检验并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中稻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一、试验目的中稻(Oryza sativa L.var.中稻)是中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产量和不错的适应性。
而中稻的常规稻品种是指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经过选育和改良的适合一般耕作条件下栽培的水稻品种,其生长周期一般为120-140天。
进行中稻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对于培育更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质水稻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试验地点及条件本次试验选取了中国南方一个适宜种植中稻的区域作为试验地点,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中稻的生长和发育。
三、试验设计1. 试验分组本次试验将选取10个不同品种的中稻作为试验材料,分为2组,每组5个品种。
其中一个组作为对照组,栽种当地种植效果好的品种,作为试验品种的参照标准;另一个组作为试验组,分别栽种不同的中稻品种进行对比试验。
2. 栽种方式试验选取了满足水稻生长条件的田块进行栽种,按照一定的密度和间距,每个品种栽种50株,保持相同的施肥、灌溉和农药防治条件。
对试验田进行必要的土壤处理,保证土壤质量适宜水稻生长。
3. 数据记录和分析在水稻生长期间,对试验田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包括生长状态、叶色、茎秆粗壮度、穗长、穗重、籽粒饱满度、籽粒产量等数据。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各品种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
四、试验结果分析1. 生长状态经过观测和记录,在试验组的中稻品种中,有几个品种的生长状态较好,叶色翠绿,茎秆粗壮,穗长较长。
而在对照组的品种中,也有一些品种的生长状态不错,这些品种可能成为当地中稻的适宜种植品种。
2. 产量表现在试验的收获期,对试验田进行了收获和籽粒产量的统计。
结果显示,试验组中部分品种的籽粒产量明显较对照组的品种高,这说明这几个品种在该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产量潜力。
3. 综合评价根据数据分析,结合试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水稻品种表现,可以初步得出一些结论。
实验一水稻杂交育种程序参观一目的要求了解水稻育种的程序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
二材料和用具本院水稻育种科研试验田全部材料,笔记本,铅笔。
三内容说明水稻育种方法很多,主要参观杂交育种程序。
(一)原始材料圃种植水稻育种原始材料的地段叫原始材料圃,主要是种植国内外搜集来的原始材料。
每年不断地引入新种持,丰富基因库。
通过系统观察、细致研究,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具有单一的或综合的优良性状的亲本。
种植的方法按类型(高杆矮杆、粳稻、灿稻)种植。
每份种20-30株,重点材料应每年种植,严防机械混杂,严格保纯,一般材料一室内贮藏能保持其发芽力的情况下,每年分批轮流种植。
每年从原始材料圃选出若干材料作亲本的种于新本圃。
亲本圃应根据需要分期播种调节花期,加大行距,便于操作。
(二)选种圃种植杂种后代的地段为选种辅圃1.杂交一代(F1)(1)F1的播种:由于杂交所得种子数量少,加之又是米粒,故杂交种子发芽不好,易腐烂。
所以杂交种子最好播在塘瓷盘中育苗,然后载于试验田。
每一组合栽成一区,一般F1种10-20株左右,复合杂交则F1应有100株以上。
在每一个杂交种附近应种亲本和对照品种,均有单本植。
(2)观察记载:记载各重要性状,特殊性状以及有无及杂种优势。
(3)去假杂种:在生长期中,着重去假杂种,去杂假种根据父本的指示性状进行。
(4)收获脱粒:一般按组合分虽收获脱粒,但如假杂种的真伪尚不能准确鉴定时,要分株收获脱粒。
2.杂交二代(F2)(1)F2的种植规模:由于F2是变异范围最大的一代,一般每个组合种植2000-10000株,以组合为单位种植。
行长5尺,行距8-10寸。
种植行数依组合要求总株数而定。
每20或50行加入两个亲本或对照品种。
种扦一行作为比较的标淮,一律采用单本植。
(2)观察记载:F2的分离现象是必然存在的,如某一组合没有出现分离现象则可能是假杂种应淘汰。
对株型,生育期,穗部性状,抗病性等重要性状的分离进行描述和评价,作为组合取舍和个体选择的依据。
水稻品种试验田间记载及室内考种项目与标准
水稻品种试验田间记载的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品种名称:记录所试用的水稻品种的名称。
2. 株型特征:描述水稻植株的外形特征,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叶姿等。
3. 生育期:记录水稻品种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长度。
4. 生物学特性:记录水稻品种的生长特性,例如分蘖能力、赘穗率等。
5. 产量表现:记录水稻品种的产量情况,包括单株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等。
6. 抗性表现:记录水稻品种对病虫害、逆境环境等的抗性表现。
7. 味道品质:记录水稻品种的米质品质,包括外观、口感、风味等。
室内考种项目与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发芽率:测定水稻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发芽率,一般标准为90%以上。
2. 幼苗生长情况:观察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包括根系发育、叶片形态等。
3. 耐逆性:将水稻幼苗暴露在逆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干旱等,观察其生长状况并评估其逆境抗性。
4. 实根长度和表根长度:测量水稻幼苗的实根和表根的长度,评估水稻的根系发育情况。
5. 胚轴长度:测量水稻胚轴的长度,评估水稻胚芽的发育情况。
6. 叶绿素含量:测定水稻幼苗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评估水稻
的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合成能力。
7. 幼苗生物量:称量水稻幼苗的生物量,评估其生长状况和养分吸收能力。
以上仅为常见的水稻品种试验田间记载及室内考种项目与标准,具体内容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和研究目的进行调整。
中稻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中稻是我国主要稻作品种的分类之一,以其耐热、抗病、产量高等优势受到广泛青睐。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稻的生产效益,需要进行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以筛选出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生产的高产优质品种。
本文就中稻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试验概述2.试验主要内容:筛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生产的高产优质中稻品种;3.试验时间:从年初开始,分为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两个阶段,约为6个月左右;4.试验地点:不同地区的稻田和实验室。
二、试验设计2.试验组成:本试验分为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别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均选用10-20个常规中稻品种;3.试验指标:主要包括生长势、抗病力、产量、品质等,其中产量和品质是最为关键的指标;4.试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条件下,选取相应的试验场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组设置20个不同品种的试验地块和随机地块,按照相应的肥料管理和田间操作规程进行试验;(2)室内试验:通过室内试验来验证田间试验的结果,同时还可以利用室内试验进行一些精细的检测和分析,例如生长势、抗病力等科学指标的测定。
三、试验结果分析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筛选常规中稻品种的最主要手段,这也是最接近生产实际的试验方式,因此其结果对于新品种开发和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田间试验中,需要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然后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室内试验:四、总结本文对中稻常规稻品种筛选试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能够为新品种的开发和推广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也能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科学体系和试验规程,才能确保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栽培技术Za ip e ijis h u 为了更科学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2018年选择12个已通过国家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在永泰县清凉镇种植筛选试验。
结果野香优676、野香优航148、广8优673、晶两优534、聚两优676、中浙优8号、甬优5552、元优919、嘉丰优2号、荃优212等品种表现良好,适合当地推广种植。
通过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10个,为当地水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1试验基本情况1.1试验地点:永泰县清凉镇渔溪村,海拔70M ,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方便,交通便利,土质属傍湲灰泥田。
1.2参试品种:野香优676、野香优航148、广8优673、晶两优534、聚两优676、中浙优8号、泸优明占、泸优2013、甬优5552、元优919、嘉丰优2号、荃优212、宜优673(CK )。
1.3田间设计安排:每个小区面积36.4m 2(14×26m ),一字排开,对照在中间,四周设保护行,所有小区在同一个田块上,为单季稻种植,前茬种蔬菜,参试品种统一于5月10日播种,6月10日插秧,秧龄30天。
种植规格23cm ×25cm ,试验地水肥管理一样,病虫害防治统一。
1.4试验记载、测产: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抗性、小区实割测产等,见表(一)。
2结果与分析生育期:参试品种生育期为127~143天,最长的是元优919号,为143天,比对照长13天,最短为泸优明占,为127天,比对照短3天。
农艺及经济性状:对各参试品种进行农艺及经济性状考察,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株高为115~132.7m,最高是嘉丰优2号,最低是泸优2013。
参试品种有效穗数为14.1~17.8万/667m 2,最多为广8优673,最低为泸优2013参试品种每穗总粒数为169.2~214.6粒,最多是嘉丰优2号,最少是泸优2013。
参试品种结实率为77.2%~88.1%,最多为荃优212,最少是泸优明占。
水稻施用2011017含腐植酸水溶肥料
肥效试验田间记载表
一、试验地基本情况
1、地点:县乡(镇) 村(田块农户名)
2、土壤名称:
3、成土母质:
4、质地:
5、耕层厚度:
6、前茬作物:
7、常年造亩产量:
8、排灌条件:
9、常年施肥水平:10、基础土壤情况(包括PH值、N、P2O5、速K及试验所密切的养分)
二、供试作物品种及肥料品种
1、供试作物品种:
2、供试肥料品种、产地、养分含量:
三、田间规划
1、小区面积:长(m)×宽(m)= m2
2、栽培规格:株行距╳厘米,每区行,每行株。
1、整地及移栽:
2、施肥主要记载各处理每次施肥的时间、肥料品种、施用量
基肥:
追肥:
3、病虫害防治(如处理间有差别,请分别描述):
4、灾害性天气记载:
5、其它田间操作情况记载:
6、灌溉时间、次数及数量:
7、收获时间及收获方式:
五、观察记载
1
2
3
5、小区产量记载表。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水稻1、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试验的有关定义、试验设置、品种、试验田选择、田间设计、栽培管理、记载、抗性鉴定、米质检测以及汇总总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其他品种比较试验、引种试验可参照执行。
2、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17891 优质稻谷3、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试验品种 testing variety(5TS-150A稻麦单株脱粒机)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名称的水稻群体。
本标准中的试验品种包括常规稻和杂交稻。
3.2 对照品种 contral variety符合试验品种定义,在生产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用于与试验品种比较的品种。
3.3 品种试验 variety test(托普云农固定式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是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的不同自然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地区土壤特点、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地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试验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米质、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
生产试验是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一步验证的试验。
4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试验设置4.1 试验组4.1.1 季别: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和一季稻(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
农作物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试验的有关定义、试验设置、品种、试验田选择、田间设计、栽培管理、记载、抗性鉴定、米质检测以及汇总总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和省级水稻品种试验,其他品种比较试验、引种试验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4404.1 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17891 优质稻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试验品种 testing variety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名称的水稻群体。
本标准中的试验品种包括常规稻和杂交稻。
3.2 对照品种 contral variety符合试验品种定义,在生产上或特征特性上具有代表性,用于与试验品种比较的品种。
3.3 品种试验 variety test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区域试验是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的不同自然区域,选择能代表该地区土壤特点、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生产水平的地点,按照统一的试验方案和技术规程鉴定试验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米质、抗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托普云农测产考种箱)从而确定品种的利用价值和适宜种植区域的试验。
生产试验是在区域试验的基础上,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性等进一步验证的试验。
4 试验设置4.1 试验组4.1.1 季别:分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和一季稻(包括中稻和一季晚稻)。
4.1.2 类型:按品种类型分籼、粳,按用途分食用、专用等。
4.1.3 生育期:分早熟、中熟、迟熟等。
品种试验应根据季别、品种类型、生育期分组进行。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玉米、水稻)观测目录第一章观测的组织1.1总则1.2观测地段第二章发育期观测2.1发育期观测的一般规定2.2观测的发育期2.3稻类发育期标准2.5玉米发育期标准第三章生长状况测定3.1测定时期和项目3.2生长高度的测量3.3植株密度测定3.4生长状况评定3.5主要作物有关产量因素测定3.6大田生育状况观测调查第四章产量结构分析5.1产量结构分析的一般规定5.2水稻产量结构分析5.4玉米产量结构分析第五章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的观测和调查6.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观测6.2主要病虫害观测6.3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调查第六章主要田间工作记载7.1观测时间7.2记载项目和内容7.3质量和效果评定第七章观测记录簿、表的填写8.1农气簿-1-1的填写8.2农气簿-1-2的填写8.3农气表-1的填写附录:农业气象观测簿、表格式第一章观测的组织1.1总则1.1.1观测的目的和意义作物观测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作物的观测,鉴定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品质的影响,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以及作物的气候评价等提供依据,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根据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农业服务的需要,选择气候、土壤、作物以及生产水平有代表性的站组成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网,常规的农业气象观测在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上进行。
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和科研需要所进行的观测,各地可自行确定观测内容和观测方法。
1.1.2观测的基本要求1、必须遵循平行观测的原则。
一方面观测作物环境的物理要素(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另一方面观测作物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产量的形成。
气象台站的基本气候观测,一般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必要时可进行农业小气候观测),因此,作物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大气候观测场应保持基本一致。
2、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
既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又要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作物生育的关键时期和气象灾害、病虫害发生时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一、试验概况1、试验田基本情况(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 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国家水稻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方法及标准(试行)
一、试验概况
1、试验田基本情况
(1)土壤质地:按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填写。
(2)土壤肥力:分肥沃、中上、中、中下、差5级。
2、秧田
(1)种子处理:种子翻晒、清选、药剂处理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3)播种量:秧田净面积播种量,以公斤/亩表示。
(4)育秧方式:水育、半旱、旱育等及保温防护措施。
(5)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6)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治虫等措施及药剂名称与浓度。
3、本田
(1)前作:冬闲田、绿肥田、水稻(小麦、油菜、蔬菜等)生产田等。
(2)耕整情况:机耕、畜耕、耙田等日期及次数。
(3)田间排列: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区试)、大区随机排列(生产试验)。
(4)重复次数:区试重复3次,生产试验不设重复。
(5)保护行设置:对应小区(大区)品种。
(6)小区(大区)面积:实插面积,以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7)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8)行株距:以寸x寸表示。
(9)每穴苗数:1粒谷苗、2粒谷苗、3粒谷苗、4粒谷苗等。
(10)基肥:肥料名称及数量。
(11)追肥:施肥日期及肥料名称、数量。
(12)病、虫、鼠、鸟等防治:防治日期、农药名称(或措施)及防治对象。
(13)其它田间管理措施:除草、耘田、搁田等措施及日期。
4、气象条件:生育期内气象概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
5、特殊情况说明:如病虫灾害、气象灾害、鸟禽畜害、人为事故等异常情况及其对试验的影响,声明试验结果可否采用。
二、试验结果
在填写书面记载表和制作电脑文件时,中籼、晚籼、晚粳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统一编号顺序、早籼区试及生产试验各组按试验方案中的品种顺序填写,以便电脑汇总分析。
1、生育特性
(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2)移栽期:实际移栽日期,以月/日表示。
(3) 秧龄:播种次日至移栽日的天数。
(4)始穗期:1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齐穗期:80%茎秆稻穗露出剑叶鞘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6)成熟期:籼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7)全生育期:自播种次日至成熟之日的天数。
2、主要农艺性状
(1)基本苗:移栽返青后在第Ⅰ、Ⅲ重复小区相同方位的第3纵行第3穴起连续调查10穴(定点),包括主苗与分蘖苗,取2个重复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基本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生产试验、筛选试验不查苗,要求记载项目见记载表。
(2)最高苗:分蘖盛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每隔3天调查一次苗数,直至苗数不再增加为止,取2个重复(单元)最大值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最高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3)分蘖率:(最高苗-基本苗)/ 基本苗x100,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4)有效穗:成熟期在调查基本苗的定点处调查有效穗,抽穗结实少于5粒的穗不算有效穗,但白穗应算有效穗。
取2个重复(单元)的平均值,折算成每亩有效穗,以万/亩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5)成穗率:有效穗/最高苗x100,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6)株高:在成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穴(生产试验20穴),测量每穴之最高穗,从茎基部至穗顶(不连芒),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7)耐寒性:早稻苗期在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变化记载苗期耐寒
性,中、晚稻孕穗抽穗期及后期遇寒后根据叶色、叶形、谷色及结实情况记载中后期耐寒性,分强、中、弱3级。
(8)群体整齐度:根据长势、长相、抽穗情况目测,分整齐、一般、不齐3级。
(9)杂株率:在抽穗前后适当阶段调查明显不同于正常群体植株的比例,以百分率(%)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10)株型:分蘖盛期目测,分紧束、适中、松散3级。
(11)叶色:分蘖盛期目测,分浓绿、绿、淡绿3级。
(12)叶姿:分蘖盛期目测,分挺直、一般、披垂3级。
(13)长势:分蘖盛期目测,分繁茂、一般、差3级。
(14)熟期转色:成熟期目测,根据叶片、茎秆、谷粒色泽,分好、中、差3级。
(15)倒伏性:记载发生日期、面积(%)和程度。
倒伏程度分直、斜、倒、伏4级。
直: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斜:茎秆倾斜角度小于45 度;倒:茎秆倾斜角度大于45度;伏:茎穗完全伏贴于地。
(16)落粒性:成熟期用手轻搓稻穗,视脱粒难易程度分难、中、易3级。
难:不掉粒或极少掉粒;中:部分掉粒;易:掉粒多或有一定的田间落粒。
3、主要经济性状
收获前1-2天,在同一重复的保护行非边行中每品种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穴(中籼和单季晚粳2穴),作为室内考种样本。
生产试验、筛
选试验不考种。
(1)穗长:穗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取3(或2)穴全部稻穗的平均数,以厘米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2)每穗总粒数:3(或2)穴总粒数/3(或2)穴总穗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
(3)每穗实粒数:3(或2)穴充实度在三分之一以上的谷粒数及落粒数之和/3(或2)穴总穗数,保留小数点后1位。
(4)结实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x100,以%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5)千粒重:在考种后完全晒干的实粒中,每品种各随机取两个1000粒分别称重,其差值不大于其平均值的3%,取两个重复的平均值,以克表示,保留小数点后1位。
4、产量测定
按品种成熟先后及时收获,分小区(大区)单收、单晒、称产,稻谷完全晒干(含水量籼稻<13.5%,粳稻<14.5%)扬净后称重,以公斤表示,保留小数点后2位。
5、对主要病害的田间抗性
(1)叶瘟: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2)穗颈瘟: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3)白叶枯病: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4)纹枯病:分无、轻、中、重4级记载,记载标准见附表1。
6、品种综合评价
根据品种在本试点产量、抗性、熟期、米质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对品种作“好(A)、较好(B)、中等(C)、一般(D)”4级评定,并简要说明其主要优、缺点。
附表1、田间抗病性记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