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动物的保护色》

科学:《动物的保护色》

科学:《动物的保护色》
科学:《动物的保护色》

科学:《动物的保护色》

【活动目标】

1.在寻找、分辨讨论中了解动物保护色的特征和作用。

2.对动物因适应环境而变色的奇妙现象感到好奇,有进一步探索动物奇特本领【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增强对动物的感知;了解幼儿对动物知识的认识。

(二)环境准备:有电脑和电视机。幼儿椅子围坐成半圆形,椅子后面放置3张桌子(幼儿分组)供操作用。

(三)材料准备:幻灯片《动物的保护色》、各种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枯叶蝶、北极熊、竹节虫、蚱蜢、青蛙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小鸟找食物

(观看PPT,讨论)

重点提问:

(一)小鸟饿了,想要出来找食物吃,它来到树林里,你们看看它找到了什么?(瓢虫)

(二)红色的瓢虫一下子就让小鸟找到了,可是小鸟还没有吃饱,我们一起帮小鸟找找,还有什么食物可以吃呢?(蚱蜢)

(三)为什么蚱蜢一开始小鸟没有找到它呢?

小结:因为蚱蜢有保护色,绿色的保护色与周围的环境颜色比较相近,比较不容易被小鸟发现。一些动物为了隐蔽和保护自己,身体形成和周围一致的颜色,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价值分析:观看PPT,导入主题,激发幼儿了解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二、分辨讨论:动物保护色

重点提问:

(一)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有保护色呢?(幼儿说,老师点出图片)青蛙躲在荷叶上的图片,发现了什么?(青蛙和荷叶颜色相近)

枯叶蝶:像枯叶一样,躲在枯叶中,可以躲避敌人的侵袭……

(二)四幅图片:沙漠、森林、大海、极地,看看在各地生活的保护色动物有哪些(猎豹、狮子、鳄鱼、枯叶蝶、北极熊等)

(三)游戏:谁的眼睛最最亮

规则:三个小朋友为一组,每组一张图片,用最快的速度,拼出图片并找出藏在图片里的动物朋友。

小结: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有和环境很相近的保护色,主要起隐蔽自身躲避敌害和便于觅食的作用。

价值分析:知道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了解动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迁移经验:奇特的本领

重点提问:

(一)动物的保护色真有用,人类受到动物保护色的启发,发明了什么呢?(迷彩服、坦克、变色镜、夜用警服等)

小结:动物利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人类根据动物的保护色运用到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

(二)动物除了保护色的本领之外,还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呢?我们下次再来交流。

价值分析: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动物保护色的重要性,并且有进一步探索人类向动物学本领的兴趣。

20世纪重大科学发现

气体液化及超导现象发现 1823年法拉第第一次观察到液化氯,其后各种气体的液化和更低温度的实现一直是实验物理学的重要课题。但实验的规模始终不能满足需要。 1873年,范德瓦耳斯(Van der Waals)在他的博士论文“气态和液态的连续性”中,提出了包括气态和液态的“物态方程”,即范德瓦耳斯方程。 1877年,盖勒德(L.P.Caillettet)和毕克特(P.P.Pictet)分别在法国和瑞士同时实现了氧的液化。 1880年,范德瓦耳斯又提出了“对应态定律”,进一步得到物态方程的普遍形式。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英国皇家研究所的杜瓦(J.Dewar)于1898年实现了氢的液化和固化。 1895年德国人林德(C.V.Linde)和英国人汉普逊(W.Hampson)利用焦耳-汤姆生效应(即节流膨胀效应)开始大规模地生产液氧和液氮。著名的林德机成了低温技术的基本设备。 但是经过多年努力,用了许多办法都未能实现氦的液化。

图1. 卡末林-昂纳斯 氦气液化 卡末林-昂纳斯 Heike Kamerlingh Onnes 1853-1926,荷兰莱顿大学低温物理 学家,超导电性的发现者,1913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因对低温下物质 特性的研究,特别是这些研究导致 了液氦的生产和超导电性的发现 1853年9月21日出生于荷兰格罗宁根一位砖窑主的家庭里。 1870年进入格罗宁根大学,第二年即获科学学士学位。 l878年通过考试获科学硕士学位。 1879年以论文“地球旋转的新证据”获博士学位。 1882年他被任命为莱顿大学的实验物理和气象学教授。他在莱顿大学建立了低温实验室,二十世纪之初,莱顿低温实验室成了世界闻名的低温研究中心。卡末林-昂纳斯三十岁成为阿姆斯特丹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液化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1926年2月21日卡末林-昂纳斯在莱顿逝世,享年73岁。 近代物理学重大发现 卡末林-昂纳斯的主要科学成就是全面研究了低温下物质特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导致了液氦的生产和超导电性的发现。他很重视培养人才,为此创立了一所技工学校,让学生晚上学习,白天在实验室工作。他培养的玻璃技师不但满足了本国的需要,还受聘到许多国家的物理实验室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来实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一、理念——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显著特征。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基本内容的现实情景,让数学内容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掷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多是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展开的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内容便于教师教给学生系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这些内容是否真实而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却往往考虑甚少。由于学生平时极少接触高深的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感悟,如果对这部分结构较为复杂的知识不事先进行铺垫就直接教学,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而对他们感悟、理解并完善认知结构带来一定的障碍。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最终走向社会,如果数学内容的题材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呈现的形式能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就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并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满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姓名:班级: 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A处),用力点(B处),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说说用力情况。 标杆尺 阻力点用力点 用力情况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 1 2 3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斜面省力的实验(一)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的木板1块,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实验记录: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高度2cm 高度3cm 高度4cm 使用力的大小 5 N 5.6 N 7.3N 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三、斜面省力的实验(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长度不同的的木板3块,小木块3个(高低相同)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木板长度20cm 木板长度30cm 木板长度40cm 使用力的大小12 N 7.6 N 6.5N 1、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四、滑轮

(1)(2)(3) 图1是滑轮,作用是。 图2是滑轮,作用是。 图3是滑轮,作用是。 1、研究问题: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2、我的推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3、实验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 纸梁厚度1倍厚度3倍厚度6倍厚度 垫圈数量2个5个11个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我们还可能通过改变和增加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图1 图2 1、如图1,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的实验,在静止的指南针上方拉一根与指南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立刻发生,切断电流后,小磁针。这个现象早在1820年,由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偶然实验中首先发现的。 2、图2与图1比较,在通电后的小磁针偏转角度大一些,这个现象说明了 。 3、通电的线圈还能作为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存在。 七、电磁铁(一)

20世纪影响人类十大发明

20世纪影响人类十大发明 无线电:格列莫·马克尼(意大利)、波波夫(俄国)发明时间:1901年 洗衣机:费希尔(美国)发明时间:1901年 电灯:约瑟夫·斯旺(英国)、爱迪生(美国)、米兰尔(美国)发明时间:1878-1913年 电视:费罗·法恩斯沃斯(美国)、约输·贝尔德(英国)、弗拉迪米尔·兹沃利金(俄国)发明时间:1908-1928年 磁带录音机:马文·卡姆拉斯(美国)、弗里奥默(德国)发明时间:1935年 电子计算机:阿塔纳索夫、莫奇利、冯·诺依曼(美国)发明时间:1946年 微波炉:美国雷声公司发明时间:1947年 机器人:乔治(美国)发明时间:1961年 试管婴儿:帕特里克·斯特培托、罗伯特·杰佛里·爱德华兹(英国)发明时间:1978年 20世纪最重要的10项发明 1.原子弹 1945年8月,毁灭地球的播朵拉盒子在日本广岛与长崎被打开,当时国际强权一心只想以这种威力极大的致命破坏武器去压倒对方。美国首先在1945年7月于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苏联紧接着在1949年成功试爆,英国是1952年,法国是1960年,中国是1964年。 2.航天飞机 1959年苏联的无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陆月球,并且拍回了大量的照片。而美国60年代末阿波罗登月的壮举,却是人类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后,美国在太空探险方面逐渐将苏联抛在后头。航天飞机出现后,人类前往外太空的成功几率大为提高,科学家预言公元2000年之后人类将开展外太空旅行。 3.电视

1923年,电视机的灵魂——显像管诞生了。电视技术广泛应用是在40年代,1954年则开创彩色电视的纪元,60年代以后几乎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电视台。这个方盒子为人类制造了无数欢乐的时光。 4.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试射成功的,紧接着美国的探险者1号在1958年1月31日试身成功,从此以后这些随着地球自转运行的人造卫星愈来愈多地漂浮在大气层外。原来运用在军事科技上的人造卫星,后来慢慢演化出通讯、绘图、侦测、气象等不同用途的卫星家族。 5.阿伍匹林 早在15世纪的希腊医生就用柳树皮中研磨出来的粉末做为草药版的阿斯匹林始祖。到了本世纪末,这个减轻身体疼痛的配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德国拜耳药厂创立的“阿斯匹林”商标,成为这个药方的专有代名词,20世纪愈来愈忙碌的现代社会中,阿斯匹林这颗白色圆形药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6.民航客机 现代生活中国际旅行必备的交通工具——飞机,多是由军用运输机改良而成的商用客机。1949年第一架商用客机载36名乘客飞行于欧洲上空,开启了民航世纪的新页面。时至今日,交通运输市场对于飞机旅行的需求越来越大,民航客机已成为人们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 7.个人电脑 电脑掀起的第三次革命,彻底改变人们工作与思考的形态,70年代末电脑厂商开始开发较小型的个人电脑,到了80年代初市场上有了大众化的电脑消费产品。个人电脑加快社会数字化脚步,几乎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被电脑完全感染.没有人能够拒绝电脑进人生活之中。 8.移动电话 曾经是英雄电影中大哥专属配备的“大哥大”,已成为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的一种私人通讯联络方式。全球经济的发展,让移动通讯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产业之一。而手机随时随地联络的便利性,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沟通方式。 9.克隆羊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

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 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1)、先用(小刀)把洋葱切开。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 (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 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世界科技进步历史年表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00万年前,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技术。 2万年前,人类发明弓箭。 1万年前,人类进入定居农业社会。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4241年,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前4000年,埃及人已掌握陶器制造、冶金术、酒醋制造、颜料染色。 前2500年,埃及人用沙和苏打制取玻璃。 前21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六十进位制、乘法表。 前2000年,埃及人发明十进制,整数和分数计算法,三角形和圆面积计算法,正方角锥体和锥台体积计算法;发明防腐剂以保存木乃伊。 前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两个变量的一次和二次方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周朝。 前770-前476,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6世纪,希腊的泰勒斯(Thales,前625-547)发现琥珀摩擦生电,发现磁石吸铁现象。 前6世纪,希腊毕达哥拉斯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提出了地球球形说,研究了音律。 前6世纪,印度人计算出2的平方根为。 前594年,希腊梭伦改革,确立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工商业兴起。 前551年,孔子诞生。 前5世纪,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完成古代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62年,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埃利亚学派指出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论。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4世纪,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综合研究,在《天论》一书中提出了地球中心说。认识到声音是由空气运动产生的。发表《动物自然史》等书,记载有500多种动物,第一次把生物学置于广泛观察的基础之上。 前4世纪,希腊的菲洛劳斯提出中心火说,是日心说的萌芽。 前4世纪,中国的庄子(前369-286年)中记载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提出了“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事不竭”的观点。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3世纪,希腊欧几里德发表《几何原本》13卷。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东刘小学谢文萍 摘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经验当“脚手架”,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学生一定会亲近数学,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

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生活到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长方体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长方体的运用及好处。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操作题

科学实验题 第二单元 1白糖加热变化实验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我们会听到(嗤 嗤的响声),看到(冒气泡),说明(有气体产生)。 (2)、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壁外壁,感觉(有点凉)。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物质一一二氧化碳,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3、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 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 一种新物质------------ 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4、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5、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 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 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硫酸铜溶液也铁钉的反应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看到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的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 (铜)。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浅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实验四: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0世纪重要科学成就

20世纪重要科学成就 原子1900年,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发现,原子在裂变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他把这种能量称为“夸特”,这一发现被誉为世纪性发现。不锈钢1903年前,钢不仅易锈,而且易被腐蚀。1903年到1912年间,不锈钢一出现便成了杰出的工业金属。而今,不锈钢已不仅仅用于工业,还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与人体。空调以前,中国皇帝夏日纳凉要取高山之冰,1911年,美国人W·卡里尔发明了空调,人开始胜天。阿司匹林1897年,德国人费利克斯·霍夫曼合成乙酰水杨酸,两年后登记的商品名为阿司匹林,一个世纪后成为最大众化的药品。汽车1913年,美国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正式启用他的汽车组装流水线,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这个世纪拥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件大事。飞机1901年8月14日,第一架动力飞机开始飞行。1933年,世界上第一条正规航线开通,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电灯1913年.钨丝取得专利后,电灯开始大放光明。传真1902年,传真第一次传送,传真用于商业始于1926年。电影电影成为一种娱乐始于1895年12月28日,最早流行的有声电影《爵士歌唱家》l927年10月在纽约上映,第一部彩色电影《虚荣城市》1935年在英美同时上映,第一部宽银幕电影1953年问世。复印机1907年,世界上最早的照相复印机在美国纽约出现,1959年,施乐914型静电复印机面市后复印机开始被广为应用。彩色相片上个世纪就有了彩色照相的原理,但直到本世纪40年代才有了第一批彩色胶卷,彩色相片走过了漫长的跨世纪之路。电视当今世界上人均拥有量极高的电视(平均每10人拥有一部) 始于1927年,始于美国人之手。因特网本世纪发明的全球最大的由众多网络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与电视机一起,让每天发生的世界性新闻及时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拉开了信息时代的大幕。激光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诞生。隐形眼镜发明于中世纪的眼镜,直到1945年隐形眼镜的出现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1964年,软质隐形眼镜发明。心动记录器1958年,瑞典人奥克·森宁发明了心动记录器,60年代开始应用,至今,被它挽救的生命不计其数。电子计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开始研制,1943年制造出第一台类似于现今电子计算机的计算机。盘尼西林1929年,英国的弗莱明首次研制,1941年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伤的士兵,被誉为仅次于原子弹的发明。避孕药1959年避孕药被研制出,人类开始控制自身的出生率。塑料在本世纪前不存在的塑料已成了我们这个世纪不可少的东西,它始于1909年美国人L·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的制作方法。雷达从1935年起,人们开始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测定远距离的或看不见的目标。无线电1901年意大利人马克尼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通讯,1948年半导体收音机被发明。X光从1895年就存在的X射线到本世纪的头10年才应用于医疗,才发挥出了它巨大的能量。核能1939年实现,1956年始用于发电。手表人类历史上改变次数较多的发明之一,能戴起来的较舒适的手表出现于1904年。人工肾维伦·科夫1945年设计了第一个人工肾,这种血液透析装置延长了无数肾功能衰竭者的生命。机器人1983年,联邦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制造生产了第一个机器人。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的航天时代。信用卡金钱史上,信用卡的出现是自货币出现后的最大革命。首张信用卡是20年代印发的,普遍使用的信用卡是1950年印发的。输血1900年卡尔·兰德发现人的血型后使输血成了可能。克隆技术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在此之前,人类充满想象力的所有创造中,唯一的缺憾是“人不能造人”,所以人类长期以来把这项最神奇的制造归功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克隆技术的诞生,使20世纪的最后神话开始走向破灭。除了上述的一些重要发明外,本世纪人类的另外两个巨大成就也将名垂史册: 联合国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人类找到了通向和平的道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血的教训,联合国应运而生。我们已在波黑战争、柬埔寨内战、中东和谈中看到了这一作用。世界贸易过去的许多国际争端大都是为了争夺资源,战争的代价常常昂贵到得不偿失。国际贸易使全球资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培养。现在教学的例题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应用题或文字题,已变成了各种形象生动、鲜活直观的生活情境:买东西、去旅游、做游戏、找规律等等事例;像这样,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层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就变得生动有趣。我们教师使用起这样好玩的教材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到特别有兴趣。 一、贴近生活,让数学变得富有魅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完人民币的理解这个课后,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各种用品创办小小商店,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购物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书本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提炼,也是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一种视角,搭建一座平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理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入手,体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应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所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知识的

建构活动。数学也所以变得富有魅力。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研究的乐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持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新教材中,增强心算、允许估算,计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发现了5+8其实用8+5来想更好,把5拿来分成2和3;有的学生认为刚学了9+5=用它来推算出结果更简单;更有学生掰起手指头一手比8,一手比5,重叠的是3,那就是13。在我们看来有的似乎不能够理解,但在学生的应用中它们却很自如,原因源于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体验,多样化的知识由此产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弗来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准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教材知识的表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而学生获取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动态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当一名组织者,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学习要求;充当一名引导者,提示研究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充当一名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位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都能得到锻炼与表现。

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2012年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试题(提纲) 此套试题兼容了不同教材版本实验,主要涉及一些基本操作 一、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材料:1个矿泉水瓶子、3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杯子、纸若干。 实验步骤:实验一: 1、将瓶子装满水,向瓶子里插入两根吸管,用橡皮泥堵住瓶口; 2、通过吸管向瓶内吹气。 (可插入一根吸管,双手握住瓶子,将水挤出) 实验二: 1、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玻璃杯子的杯底; 2、将杯子竖直扣入水中; 3、观察纸巾是否会被水浸湿。 (注意在杯子倒扣水中时不要倾斜,纸巾要塞放杯底,并放牢。) 实验结论:空气会占据空间,也就是说同一空间不会被两种物质同时占据。(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二、实验名称:给试管里的水加热 实验材料:试管架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试剂瓶石棉网 实验过程: 1、向试管倾倒水;(倾倒方法正确;液体量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2、用试管夹正确夹好试管; (试管夹的夹法、夹试管的部位、手握法) 3、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点燃方法、先预热、外焰加热、试管口不要朝向自己也 不要朝向有人的方向。) 4、加热至沸腾后将水倒入污物瓶,将试管(带夹)放石棉网上冷却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三、实验名称: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水。 实验过程: 1、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水中,不能碰到烧杯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准确读数,注意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4、现在测得的温度是:() 整理器材:污物等放入污物瓶,仪器归位摆放整齐,擦净桌面。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及评分表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烧瓶(10分)②水槽(或烧杯)(5分)③气球(5分) 2、气球受热的变化(40分) ①在烧瓶口上套一个小气球(20分) ②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20分) 3、气球受冷的变化(30分) ①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大小变化(15分) ②解释气球大小变化的原因(15分) 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能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气球大小变化证明: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气体的热胀冷缩 (四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试题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班别座号成绩 完成下列操作 1.讲述仪器用品名称(20分) ①条形磁铁(10分) ②指出一块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涂色的条形磁铁)(10分)2.观察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35分) ①将两块涂色的条形磁铁两极相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20分) ②判断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填写实验记录(15分) 3、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35分) ①将涂色条形磁铁与未涂色条形磁铁靠近(10分) ②判断未涂色条形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用S和N标上记号(15分)4.整理仪器(10分) 仪器用品整齐放回原处。

实验记录 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极相互,异极相互 后白塔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考核评分表 试题: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三年下册) 学校:班级:考核日期:年月日

监考员签名: 后白塔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技能操作测试试题班别座号成绩 实验目的: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铁架台、测力计、杠杆尺、钩码等。 实验步骤: 1、用测力计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测出所用的拉力。 3、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朝不同的方向用力。 实验现象 1、用测力计竖直提起50克的钩码,用力_____牛。 2、用定滑轮提起50克的钩码,所用的拉力____牛。

20世纪的人类十项经典发明

20世纪的人类十项经典发明 20世纪的人类十项经典发明 1. 原子弹 1945 年7月美国首先在1945年7月于新墨西哥州试爆成功;苏联紧接着在1949 年成功试爆,英国是1952年,法国是1960年,中国是1964年。 2. 航天飞机 1959年苏联的无人太空船首次成功登陆月球,并且拍回了大量 照片。而美国60年代末阿波罗登月的壮举,却是人类踏上地球以外星球的第一步。自此以后,美国在太空探险方面逐渐将苏联抛在后头。航天飞机出现以后,人类前往外太空的成功比率大为提高,科学家预言公元2000年之后人类将开展外太空旅行。 3. 电视 1923年电视机的灵魂——显像管诞生了。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40年代,1954年则开创彩色电视的新纪元。60年代以后,几乎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电视台。电视机为人类制造了无数欢乐的时光。 4. 人造卫星 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由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试射成功的。紧接着美国的探险者一号在1958年1月31日试身成功。从此以后,这些 随着地球自转运行的人造卫星愈来愈多地漂浮在大气层外。原来运用在军事科技上的人造卫星,后来慢慢演化出通讯、绘图、侦测、气象等不同用途的卫星家族。 5. 阿斯匹林 早在15世纪的希腊医生就用柳树皮中研磨出来的粉末作为草药版的阿斯匹林始祖。到了本世纪末这个减轻身体疼痛的配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德国拜耳药厂创立的阿斯匹林商标,成为这个药方的专有代名词。20世纪愈来愈忙碌的现代社会中,阿斯匹林这颗白色的圆形药片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 6. 民航客机 现代生活中国际旅行中必备的交通工具——飞机,多是由军用运输机改良而成的商用客机。1949年第一架商用客机载36名乘客飞行于欧州上空,开启了民航世纪的新篇章。时至今日,民航客机已成为人们便利的交通工具。 7. 个人电脑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 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 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 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 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盘子里,每 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 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3)每盘放2个,9÷2=4(盘),多1个;(4)每盘放4个,9÷4=2(盘)多1个;(5)每盘放5个,9÷5=1(盘) 多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于是很快 的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 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的接受新知识。 二、数学理解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 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 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 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 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 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 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