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以及类型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
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树枝状小血管走行模糊不清或消失,黏膜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轻触易出血。
常有糜烂或浅小溃疡,附着粘液或脓性渗出物。
重型病人的溃疡较大,呈多发性散在分布,可大片融合,边缘不规则。
后期可见炎性息肉,黏膜较苍白,有萎缩斑片,肠壁僵直而乏膨胀性,结肠袋消失。
对重型患者检查时应慎防结肠穿孔。
在确定诊断之前必须多次作粪便检查,除外病原体的存在。
并要注意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克隆病、结肠癌、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病的鉴别。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大便带有脓血。
重型可出现发热、身痛、消瘦、衰弱等症。
根据临床经验,本症主要分为以下几型:大肠湿热型症状:腹痛、下痢脓血,肛门灼热,泻而不爽。
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2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5克、槟榔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炙甘草15克。
寒湿凝滞型症状: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里急后重。
苔白腻,舌质淡,脉滑或濡。
治法:温化寒湿。
方药:胃苓汤加减:苍术1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陈皮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炮姜10克、木香10克、炒白芍10克。
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兼有粘液,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
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胃。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扁豆10克、山药15克、陈皮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炮姜10克。
肾阳虚衰证症状:晨起腹泻、腹痛、肠鸣,便急,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固肠。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12克、肉豆蔻10克、吴茱萸5克、赤石脂10克、五味子10克、肉桂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炮姜5克、诃子肉10克。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活动)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ICD-10:K51.002),临床严重程度为中度活动,临床病程为慢性复发型。
(二)诊断依据根据《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华消化杂志,2018年)。
1.诊断标准: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中度炎症的内镜特征为血管形态消失,出血黏附在黏膜表面、糜烂,常伴有粗糙呈颗粒状的外观及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性出血)。
(3)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
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至形成隐窝脓肿;②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③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无条件行结肠镜检查的单位可行钡剂灌肠检查。
肠腔狭窄时如结肠镜无法通过,可应用钡剂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检查显示结肠镜检查未及部位。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大体和组织学改变可见上述UC的特点。
2.在排除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1)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
(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溃疡性结肠炎的科普知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人们也可以将此病归属到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当中。
通常该疾病的病程比较长,且还会伴有腹痛、腹泻的症状,有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甚至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另外,该病还有反复发作的现象,且还会导致患者并发结肠癌的风险,也是当前最常见且很难治疗的病种之一。
基于此,笔者将围绕溃疡性肠炎的症状、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展开分析,其具体内容如下。
1、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炎疾病中的一种,是慢性结肠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不彻底而产生的一种衍生病,也是一种仅限于结肠粘膜、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大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
1.1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1.1.1发病比较慢,大多呈现慢性、反复发作性,少数人群突然性发病,且还呈现出一种持续进展或者是突然暴发性的过程。
1.1.2腹部疼痛腹部疼痛仅限于左下腹或者是下腹部,且还会出现隐痛、绞痛的痛感,但是便后可以有效缓解。
症状较轻的患者没有明显的腹痛现象。
1.1.3腹泻、便秘出现腹泻症状都是由炎症刺激所导致,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而且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最主要的症状。
症状较轻的患者每天3~4次,大便呈软便或者是糊状便,有时还混有粘液和脓血;症状严重的患者每天数十次或者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
1.1.4消化不良经常会表现出厌食、饱胀、暖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急性期患者还会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体内维生素含量及蛋白质缺少、贫血以及体重大幅度下降等情况。
1.1.5左下腹压痛大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增厚或者是痉挛的肠管。
2、常见并发症2.1便血便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量的多少也是有效衡量患者病情轻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有时也很难绝对定量。
这里所指的大量便血是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肠出血,且还伴有脉搏加快、血压直线下降以及血色素大幅度降低,急需输血治疗。
2.2肠狭窄肠狭窄多数情况下发生病变十分广泛、病程比较长或者是长达5~25年以上的病例,其发生肠狭窄的部位大多位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者是直肠。
溃疡性结肠炎分型标准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以肠道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征。
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溃疡性结肠炎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标准有着深入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标准。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标准主要包括Montreal分型和Paris分型。
Montreal分型是根据疾病的年龄、病程、累及范围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分型的,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A1、A2、A3、S1、S2和L1-L3六个不同的亚型。
而Paris分型则是根据结肠镜下观察到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来进行分型的,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E1、E2和E3三个不同的亚型。
这两种分型标准各有其特点,可以相互补充,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不同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
根据Montreal分型,A1型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年轻人,病变范围较小,临床表现轻微,通常可以通过局部治疗和口服药物控制病情。
而A3型溃疡性结肠炎则是指病变范围较广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炎症。
根据Paris分型,E1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较小,临床表现轻微,可以通过局部治疗和口服药物控制病情;而E3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泛,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来控制炎症。
因此,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标准对于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不同类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型标准有着深入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临床医生的责任和使命。
溃疡性结肠炎一:概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临床特点: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病程为慢性反复发作发病年龄:任何年龄,20~40岁多性别:无明显差异见二:病因及发病机制-----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食物抗原遗传因素:种族间的差异;直系亲属发病率高免疫因素:促发因素---易感者----肠粘膜免疫反应亢进精神因素:紧张、劳累可诱发发作三:病理特点大体部位:大肠,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镜下改变:病变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粘膜弥漫性炎症----小的隐窝脓肿----浅小溃疡-----大片溃疡慢性反复的炎症----炎性息肉-------疤痕形成----------------------------癌变四: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表现腹泻:粘液血便提示为活动期,大便次数及血便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腹痛:轻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其他症状: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体征:左下腹压痛2、全身症状: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常有低度或中度热,重者可有高热及心动过速,病程发展中可出现消瘦、衰弱、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表现。
3、肠外表现: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粘膜溃疡、慢性活动性肝炎、溶血性贫血等免疫状态异常之改变。
五:临床类型按本病起病缓急与病情轻重,一般可分三种类型。
(一)轻型临床最多见。
腹泻<4次/天,起病缓慢,症状轻微,除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粘液血便外,无全身症状,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二)重型较少见。
腹泻>6次/天,明显的血便和粘液脓血便,急性起病,症状重,有全身症状及肠道外表现,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加重,累及全结肠,并发症也较多见。
(三)暴发型最少见六:并发症中毒性结肠扩张: 国内少见,见于暴发型和重症患者,一般以横结肠最严重,诱因多为:低钾、钡剂灌肠、抗胆碱药或鸦片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预后差,易发生急性穿孔直肠结肠癌变: 5%~10%发生癌变,见于全结肠炎、幼年起病且病程漫长者其他并发症: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肛门直肠周围病变七: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Hb WBC ESR CRP 活动期标志2、粪便检查:粘液脓血便;镜检有红、白细胞(重点):为病原学检查,连续3次,目的: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痢疾杆菌、沙门菌、阿米巴、血吸虫等)3、影像学检查(1)结肠镜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
程芳博士:溃疡性结肠炎分型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按照患者的病程长短,发作程度,发作时候累及的范围及病情分期进行综合分型。
因此一个溃结患者的完整诊断是包括以下分型的。
1)溃结的临床类型分为四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型。
初发型——无既往病史的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中间有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急性型——起病急,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比较明显,可以伴有中毒性的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以上四种类型可以相互转化。
2)溃结的临床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重度,中度。
轻度——是腹泻次数每天小于4次,便血轻或无,没有发热,贫血轻或无,抽血化验血沉正常。
重度——腹泻每天多于6次,有明显粘液脓血便,体温高于37.5度。
脉搏每分钟高于90次,血红蛋白低于100克每升。
化验血沉大于30毫米每小时。
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溃结的病变范围
按照解剖部位,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到直肠和结肠交界,可以理解为左侧的结肠)和全结肠炎(超出以上直肠,左半结肠范围都属于)
4)溃结的病情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缓解期指暂时没有症状,活动期指有症状的时期。
缓解期可因一些致病因素或社会环境变化,比如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搬家,工作或处境的变迁,天气变化等加重症状,使疾病转为活动期。
临床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原则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持续性、发作性的慢性结肠炎症,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并伴有溃疡形成。
本文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治疗原则。
一、临床症状分析1. 腹痛与腹泻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腹痛,通常定位于左下腹或全腹。
疼痛的性质可以是绞痛、阵发性痛或隐痛。
伴随腹痛出现的还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便质常为稀便或带血便。
腹痛和腹泻的程度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里急后重和便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感腹部胀满,有里急后重感。
此外,腐败血块或新鲜血液夹杂在粪便中,是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这种便血通常是间歇性的,有时出血量较大。
3. 贫血和体重下降由于长期腹泻和出血,患者易出现贫血现象。
同时,腹泻还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使体重下降。
4. 疲乏无力和厌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疲劳。
由于腹痛和腹泻影响了患者的食欲,导致厌食现象。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治疗原则探讨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等。
其中,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反应,减少症状;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急性发作,但应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用于重度和难治性病例;抗生素可用于防治细菌感染。
2. 膳食治疗膳食治疗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综合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采用低纤维、低渣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
同时,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低渗性脱水。
3. 心理支持与调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因此,患者需接受心理支持与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心理支持可以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方式实现。
4. 手术干预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重度病例,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
此时,手术干预可以考虑,如结肠切除术。
手术的目的是缓解炎症、控制病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分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
1、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起病较慢,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有黏液或脓血便为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便后可自行缓解。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腹泻在每日5次以上,水样便或血便,体温一般超过38.5度,心率一般超过95次/分。
2、结肠镜检查:大多数患者直肠及乙状结肠均受累,甚至全结肠出现溃疡,镜下可见:①黏膜血管水肿、充血、易脆、表面有脓性物附着;②在病变较严重处可见到多发弥漫性糜烂或溃疡;③慢性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或消失。
3、钡剂灌肠检查:①黏膜颗粒样改变或黏膜粗乱;②肠壁不规则,有多发小充盈缺损,肠管边缘呈毛刺样或锯齿状改变,且肠管短缩,袋囊变浅呈铅管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
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
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
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了解更多
/ch/baolean.Asp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
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
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
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
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
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
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
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
本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Sweet syndrome)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国内报道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低于国外。
(四)类型分类
按本病的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
1.临床类型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②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
发作;④急性暴发型,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
上述各型可相互转化。
2.临床严重程度轻度: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5℃、脉搏>90次/分,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h;中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3.病变范围可分为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结肠脾曲以远)、广泛性或全结肠炎(病变扩展至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
4.病情分期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了解更多/ch/ataining.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