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要素的编写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31
规范的构成要素与记述的构成要素在各种领域的规范和描述性文本中,规范的构成要素和记述的构成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规范的构成要素指的是定义了行为标准、规则和约定的元素,而记述的构成要素则描述了某种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过程。
两者在文档编写中起着互补和统一的作用,下面将分别探讨它们的重要性以及在文档中的应用。
规范的构成要素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范围:规范应清晰界定适用范围,明确规则适用的条件和对象。
2.目的:规范应明确目的,即规则制定的初衷和预期的结果。
3.规则:规范应包含具体的行为标准、规则和约定,以保证所述对象或行为符合要求。
4.格式:规范应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使得文档易于理解和执行。
5.修订:规范应包含修订和更新的机制,保证规范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规范的构成要素通常作为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用于指引行为、操作和决策。
它们帮助确保各种活动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一致性。
记述的构成要素记述的构成要素则包括如下内容:1.角色:描述参与者或对象的身份、属性和关系。
2.特征:描述事物的特性、属性、功能等方面。
3.过程:描述事物的发展、演变或变化过程。
4.关系: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依赖和互动。
5.背景:描述事物的历史、背景、环境等信息。
记述的构成要素常常用于说明、解释和讲述。
它们帮助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
规范和描述的统一规范和描述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规范需要基于描述来制定,而描述也需要规范来支撑。
规范的构成要素提供了行为准则和标准,而描述的构成要素则帮助解释和验证规范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在文档编写中,规范的构成要素和记述的构成要素应相互协调、充分体现。
规范性文档中的规则应当能够基于描述性内容进行理解和执行,而描述性文档中的记述也应与规范保持一致,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规范的构成要素和记述的构成要素是文档编写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了文档的基础架构和内容框架,为有效沟通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
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技术规范是各行各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障安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编写技术规范时,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一、明确目标与范围技术规范编写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规范的目标和适用范围。
它应该清晰地阐明规范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适用于哪些情况和对象。
通过明确目标与范围,可以确保规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详细描述要求技术规范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是详细描述要求。
这需要对所规范的技术环节或对象进行逐一分析,并确定具体的技术规定。
规范对于各项技术要求应该明确、准确,避免模糊或可解释性太大的表述,以确保规范的可执行性。
三、标准化与规范化在编写技术规范时,必须遵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原则。
标准化是指按照国内外公认的标准去执行,以确保规范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规范化是指制定特定领域内的规范,以满足特定需求。
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实现了技术规范的普遍性和可靠性。
四、完备性与灵活性技术规范应该尽可能地完备,能够详尽地覆盖所有需要规范的内容。
同时,它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允许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适应。
只有在完备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确保规范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五、可测量性与可验证性技术规范应该具备可测量性和可验证性。
这意味着规范中的要求应该可以被量化和测量,以便对其执行情况进行验证。
只有通过对规范的测量和验证,才能确保规范的可行性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持续更新和改进技术规范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规范也需要不断跟进和完善,以确保其始终与最新的技术和需求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技术规范的关键要素包括明确的目标与范围、详细的要求描述、标准化与规范化、完备性与灵活性、可测量性与可验证性以及持续更新和改进。
合理编写和执行技术规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技术发展以及保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准编写规范在进行文档创作时,遵循标准的编写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标准的编写规范不仅可以提高文档的质量,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档内容。
因此,本文将就标准的编写规范进行详细介绍,以便文档创作者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首先,标准的编写规范包括文档的格式要求。
在编写文档时,应该使用统一的字体和字号,确保整个文档的格式统一。
另外,文档的标题、正文、图表、参考文献等部分也应该按照规范进行排版,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档的结构和内容。
其次,标准的编写规范还包括文档的语言要求。
在进行文档创作时,应该使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
另外,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也非常重要,应该力求上下贯通,语气一致,通顺流畅,以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文档的内容。
此外,标准的编写规范还包括文档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进行文档创作时,应该尽可能确保文档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不实信息。
另外,文档内容也应该完整,不应该存在缺失语句、丢失序号、丢失字体段落不完整等情况,以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文档的内容。
最后,标准的编写规范还包括文档的综合质量要求。
在进行文档创作时,应该力求整体逻辑贯通,避免出现首先、其次、最后这样的逻辑词语,以免影响文档的阅读体验。
另外,文档中也不应该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广告、联系方式、商业化、网站链接、搬运痕迹等,以免影响文档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总之,标准的编写规范对于文档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
遵循标准的编写规范不仅可以提高文档的质量,还可以使文档更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文档创作者在进行文档创作时应该严格遵循标准的编写规范,以确保文档的质量和可读性。
规范性要素得编写一、规范性一般要素(一)标准名称1、编写要求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与标准得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得主题,使之与其她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得细节。
任何其她必要得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构成与形式1) 构成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得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通常,所使用得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得特定方面)2) 形式: 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3、要素得选择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2) 引导要素得选择3) 补充要素得选择4) 分部分标准要素得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得内容与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得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以提要求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得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得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得格式,已表明就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1、编写要求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得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得对象与所涉及得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得适用界限。
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得界限。
2、作用与内容1)作用标准得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与“有什么用”(界定适用得界限)3、表述1)以陈述句、规范性得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就是名称得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得目得。
5)范围得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得表述形式:第一句为标准得内容概要,应表述为:“本标准……得尺寸。
”——规定了—……得方法。
”……得特征。
”——确立了—……得系统。
教师教案的规范编写与要素
1. 引言
教师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书,它是教师授课的重要工具之一。
规范编写教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2. 规范编写教案的要素
2.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基础。
教案中应明确阐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以及具体的研究成果评价方式。
2.2 教学内容
教案中应明确列出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扩展阅读或参考资料等。
教学内容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2.3 教学步骤
教案中应详细描述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示范、练、巩固和作业等环节。
每个步骤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清晰明确。
2.4 教学资源
教案中应注明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资源,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2.5 学生评价
教案中应设定合理的学生评价方式,用于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质量。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小测验、作业、讨论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研究。
2.6 个性化教学
教案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应不同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提高研究效果。
3. 结论
规范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重教案的设计和编写。
合理安排教学目标、内容、步骤和评价方式,以及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家标准审编基础——技术要素(一):规范性技术要素作者:薛斌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第06期按照特殊性和普遍性这一纬度对要素进行划分,可以将标准中的要素分为技术要素(即规范性技术要素)和通用要素两类。
“技术要素”的内容具有特殊性。
技术要素及其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过程与标准化对象、标准的使用者及制定标准的目的有关,因此每个标准的技术要素的具体内容都会不同。
“通用要素”的内容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各类标准,只要选择了某个通用要素,其要素的标题就会相同,要素内容的表述形式具有共同的特点。
一、不同类型标准的技术要素技术要素是表述标准技术内容的,是某标准区别于其他标准的关键要素。
标准中技术要素之外的要素的编写都与技术要素的内容有关,都源于这类要素。
标准的技术要素可分为核心技术要素和其他技术要素。
核心技术要素决定了一个标准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标准其核心技术要素就会不同,它是一个标准之所以成为某类标准的决定性要素。
一个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之外的技术要素可以统称为其他技术要素。
不同类型标准的技术要素见表1。
一项标准不一定包括表1中的所有的技术要素,可以包含表1之外的其他技术要素。
按照标准的表述需要,表1中的技术要素可以合并或拆分,其标题可做相应调整。
技术要素的构成及其在标准中的编排顺序根据所起草的标准的具体情况而定。
二、技术要素选择的考虑因素和原则(一)技术要素选择的考虑因素技术要素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三点:1. 确认标准化对象标准化对象与标准中规定的技术内容密切相关,也就是标准化对象不同,标准中的核心技术的内容就会不同,标准中的其他技术要素也会不同。
2. 明确标准的使用者标准化对象相同,但编写标准所针对的使用对象不同,选择的技术要素也会不同。
标准针对的是生产者,则会选择性能要求;针对的是管理部门,则可能涉及健康和安全要求。
3. 确定标准的编制目的同一个标准化对象,如果编制标准的目的不同,所选择的技术要素也会随之不同。
标准编写规范在进行文档创作时,遵循一定的编写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提高文档的质量,还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使用文档内容。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标准的编写规范,帮助文档创作者提升文档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文档的格式应当清晰规范。
在编写文档时,应当使用统一的字体、字号和段落格式。
标题、正文、列表、表格等内容应当有明确的格式规范,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地定位和理解文档的内容。
另外,文档中的图片、图表等内容也应当符合统一的规范,以确保文档的整体美观和易读性。
其次,文档的语言应当准确简洁。
文档创作者在编写文档时,应当尽量使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模糊的词语,以免给读者造成困惑。
另外,文档中的句子和段落应当紧密衔接,逻辑清晰,避免出现丢失语句、丢失序号等情况,以确保文档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此外,文档的内容应当围绕主题展开。
在编写文档时,切忌出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如广告、联系方式、商业化等内容。
文档创作者应当严格遵守文档的主题,尽可能利用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确保文档的内容准确、清晰,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扰。
最后,文档的综合质量要高。
文档创作者在编写文档时,应当注重整体逻辑,力求上下贯通,语气一致,通顺流畅。
避免出现首先、其次、最后等逻辑词语,而是通过合理的段落结构和过渡句,使整篇文档的逻辑性更强,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使用文档内容。
综上所述,标准的编写规范对于文档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遵循清晰规范的格式、准确简洁的语言、围绕主题的内容和高质量的综合表达,文档创作者可以提升文档的质量和效果,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使用文档内容。
希望本文介绍的标准编写规范对文档创作者有所帮助。
规范性要素得编写一、规范性一般要素(一)标准名称1、编写要求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与标准得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得主题,使之与其她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得细节。
任何其她必要得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构成与形式1) 构成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得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通常,所使用得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得特定方面)2) 形式: 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3、要素得选择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2) 引导要素得选择3) 补充要素得选择4) 分部分标准要素得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得内容与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得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以提要求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得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得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得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得格式,已表明就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1、编写要求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得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得对象与所涉及得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得适用界限。
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得界限。
2、作用与内容1)作用标准得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与“有什么用”(界定适用得界限)3、表述1)以陈述句、规范性得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就是名称得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得目得。
5)范围得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得表述形式:第一句为标准得内容概要,应表述为:“本标准……得尺寸。
”——规定了—……得方法。
”……得特征。
”——确立了—……得系统。
规范性要素的编写一、规范性一般要素(一)标准名称1. 编写要求标准名称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正文“范围”之前和标准的封面。
名称力求简练,并应明确表示出标准的主题,使之与其他标准相区分。
名称不应涉及不必要的细节。
任何其他必要的详细说明应在范围中给出。
2. 构成和形式1) 构成标准名称应由几个尽可能短的要素组成,其顺序由一般到特殊。
通常,所使用的要素不多于下述三种:最多三个要素: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对象所属领域)(标准化对象)(对象的特定方面)2) 形式: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3. 要素的选择1) 主体要素必不可少2) 引导要素的选择3) 补充要素的选择4) 分部分标准要素的选择补充要素成必备,应加第几部分4.表现形式标准名称应正确反映标准的内容和用途,名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标准的主题加下列表现形式:——以提要求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范”、“规则”、“守则”等表示;——以表示流程步骤为主的过程类标准用“规程”,例如“操作规程”;——以表述技术指标为主的结果类标准用“技术要求”或“技术条件”;——产品标准(结果类标准)用产品名称直接作为标准的名称。
标准具有标准编号、封面、规定的格式,已表明是标准文件,不应在名称中再加“标准”二字。
(二)范围1.编写要求范围为必备要素,它应置于每项标准正文的起始位置(第1章)。
范围应明确表明标准的对象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由此指明标准或其特定部分的适用界限。
必要时,可指出标准不适用的界限。
2.作用与内容1)作用标准的内容简介并起承上启下作用。
2)内容阐述标准“有什么”和“有什么用”(界定适用的界限)3. 表述1)以陈述句、规范性的语言来表达。
2)简洁、完整,成内容提要,但不是名称的重复。
3)不应包含要求。
4)不陈述编标准的目的。
5)范围的陈述应使用下列两句话的表述形式:第一句为标准的内容概要,应表述为:“本标准……的尺寸。
”——规定了—……的方法。
”……的特征。
”——确立了—……的系统。
”……的一般原则。
”——给出了……的指南。
”——界定了……的术语。
”第二句为标准适用性的陈述,应表述为:——“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不适用于……”。
(三)规范性引用文件1.引用的概念当现行标准已有适用的规定,则不需重复抄录其内容,而应采取引用的方法。
规范性引用文件为可选要素,它应列出标准中规范性引用的文件,这些文件一经引用便成为标准应用时不可缺少的文件。
1)引用的原因——避免不协调(因原文件被修订或抄录错误)——避免标准篇幅过大2)引用的文件——首选的文件:标准、ISO、IEC发布的国际文件(包括TS、PAS、TR、Guide)——可以被引用的文件:具权威性、公开可获得——不宜被引用的文件:法规政策性文件、不公开的文件3)引用的性质——规范性引用——资料性引用4)引用的方式——注日期引用引用标准的某具体内容(编号)、不能确定能否接受被引文件的所有变化。
——不注日期引用规范性全文引用、可接受被引文件的所有变化,资料性引用、不提及被引文件具体内容的编号。
5)引用的内容——特定内容的引用●指明所引内容的章、条、图、表、附录的编号●未指编号,但指向所引文件中的特定内容——全文引用所引文件中的全部内容都适用于引用它的标准2. 引用的具体表述1)区分引用性质的不同表述2)提及与标准本身有关的内容3)引用其他文件4)摘抄形式的引用应注来源5)部分之间的引用属内部引用3. 标准第2章的编写1)编写第2章的原因取决于条款中是否引用,是否规范性引用。
2)引导语规范性引用文件一览表应由下述引导语引出:“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规范性文件一览表中表述——列出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应给出年号以及完整的名称。
——列出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不给出年号。
——列出其他文件4) 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一览表中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适用于地方标准的编写) 、国内有关文件、ISO标准、IEC 标准、ISO或IEC有关文件、其他国际标准以及其他国际有关文件。
国家标准、ISO标准、IEC标准按标准顺序号排列;行业标准、其他国际标准先按标准代号的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再按标准顺序号排列。
5) 与国际文件一致性程度标识(采标的标准才标)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果已采标,有对应的国际标准,应注明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其标识方法见GB/T 20000.2。
4. 有关的问题1)引用的准确性:关注所引文件的版本变化2)规范性引用的规范性----不列入起草中依据或参考过的文件----不列入资料性引用的文件----不列入不能公开得到的文件----不列入未发布/出版的文件上述文件可列入参考文献。
二、标准技术要素的选择规范性技术要素的选择考虑三个因素:标准化对象、标准使用对象、制定标准的目的。
确定了标准化对象后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对该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标准化?●哪些内容可以标准化?1. 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解决第一个问题——最重要的原则根据制标的目的——选择标准化对象的哪些特性作为要求的内容2、目的1)适用性目的——保证产品适用性的相关特性(以产品为例)●根据产品特点选择产品特性●根据行业惯例选择技术要求●根据产品用途选择技术要求2)健康、安全、环保、资源利用的目的——强制性要求3)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保证产品正常使用4)品种控制的目的——简化、协调供需方矛盾5)相互理解的目的——确保共同一致的理解6)认证的目的——产品强制性认证或自愿性认证的特性要求7)其他目的——针对特殊行业、个性产品目的性原则就是要解决对需要标准化的对象的哪些内容进行标准化的问题。
以产品标准为例。
任何产品都有许多特性,但是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产品的全部特性写入一项标准之中。
至于选择哪些特性作为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内容,完全依赖于编写标准的目的。
这就是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制定标准的最重要的原则。
无论制定什么标准首先要明确目的性,目的不同内容就不同。
制定标准的目的可以有许多,但是常见的目的并不多。
每个标准的目的可以有一个或几个,但是不能把所有的目的写进一个标准里面。
对于产品标准来讲,保证产品的适用性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目的。
此外还可有其他的目的,如相互理解,健康、安全、环境保护或资源合理利用,认证,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品种控制等目的。
这些目的可以交叉、重叠。
还可根据需要另行确定其他目的。
(1)适用性目的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在标准中需要规定产品的相关特性,如外形尺寸的、机械的、物理的、力学的、声学的、热学的、电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人类工效学等等特性的技术要求。
显然,这些内容不可能全部包含在每一项产品标准之中,每项产品标准只能根据其产品的特点和行业的惯例,涉及上述提到的一部分技术要求或除了这些要求之外的其他技术要求。
(2) 健康、安全、环保或资源合理利用的目的为了这些目的,编写标准时需要规定相应的要求。
按照《WT0/TBT协定》,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是属于技术法规的内容;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则属于强制性标准的范畴。
因此,这些要求应与其他要求相区别,成为单独的标准、单独的部分或单独的章。
由于这些要求的强制性的性质,所以,要求中需要包含带有极限值(如:最大值、最小值)的某些特性或尺寸严格的某些特性,有时可能包含结构细节,如保证安全的连锁装置、轿车后备箱内的通气孔、防错装结构等。
(3) 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为了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的目的而提出的要求可能成为影响产品能否正常使用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在编写产品标准时可能为上述目的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可能成为产品标准中要求的一部分,也可能专门为上述某个目的制定单独的标准。
例如为了保证鞋的“接口”功能,专门编写了鞋的号型标准,以满足鞋与脚的接口要求。
当编制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互换性时,则关于产品的尺寸互换性和功能互换性均应予以考虑。
(4) 品种控制的目的对于广泛使用的物资、材料或机械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和电线、电缆等,由于使用场合千变万化,要求各不相同,往往会对它们提出繁杂和众多的品种和规格要求。
为了协调供方(生产、供应)和需方(设计、使用)之间的矛盾,对某些物资、材料或机械零部件、电子元件和电线、电缆等,进行品种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为了品种控制的目的,往往对外形尺寸或某些特性提出合理的、可供选择的数值,通常给出一系列数据,或给出级差。
(5) 相互理解的目的在产品标准中除了适用性是最重要的目的外,为了保证标准能够正确实施,相互理解的目的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促进使用标准的各方对标准有一个共同一致的理解,通常需要对标准中用到的术语下定义,对符号和标志予以解释,对标准化对象进行统一的分类和命名,对每项技术要求确定统一的抽样(或取样)方法和试验方法。
因此,根据需要标准中可能要包括上述相关内容。
(6) 认证的目的为了认证的目的,可以提出与产品标准不同的要求(包括特性和特性值)。
这些要求应与其他要求明显地加以区别,可编成单独的章,或单独的部分,也可按IS0/IEC指南7规定,专门编制适用于认证的标准。
请注意,这里指在产品标准中,除了其他要求外,还可包括认证的要求,因此要明显地加以区别。
(7)其他目的上述各种目的对于编写产品标准来讲是经常遇到的。
对于特殊行业、个别产品可能还会提出其他的目的。
总之目的确定了,标准中需要涉及的具体特性也就容易确定了。
三、规范性技术要素(一)要求1. 要求与要求型条款1) 要求型条款强调了“满足”的准则2) “要求”中的要求型条款需要“满足”并“证实”2、与“要求”有关的原则1) 性能原则——解决第二个问题——给技术发展留有余地●性能特性和描述特性●对结果(性能特性)提要求●性能特性优先,必要的描述特性不可缺。
例外情况:①用描述特性②涉及安全的产品的有关工艺除了目的性原则以外,涉及要求的标准还需要满足性能原则。
性能原则就是要解决如何对需要标准化的内容进行标准化的问题。
当以产品的适用性为主要目的来编写标准时,根据目的性原则,相应的要求也就明确了,但如何表达这些要求呢?通常用产品的性能特性或描述特性来表达相应的要求。
(1)性能特性与描述特性性能特性是指产品的使用功能,是那些在使用时才能显示出来的特征。
如:汽车的速度、灯管的亮度、吊车的起吊吨位、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等。
描述特性是指产品的具体特征,是那些在实物上或图纸上显示出来的特征。
如:成分或配方、尺寸、粗糙度、纹理方向等。
(2)性能特性优先《WT0/TBT协定》及IS0/IEC导则均指出:只要有可能,“要求”应由性能特性来表达,而不应用设计和描述特性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