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79.10 KB
- 文档页数:3
论宋明儒家“生”之伦理的言说特色摘要:较之其他儒家,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作了高度思辩的理论发微,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之伦理思想。
他们通过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周延论证,清晰而透彻地说明了“生”之本源依据;通过“为天地立心”,特别彰显了人道之“生”的意义;通过“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表达了“生生之境”的终极伦理追求。
其“生”之思想的根本在于从深层次上确证人的伦理性存在的意义,提升整体人类的伦理境界。
关键词:宋明儒家;生;伦理;言说特色儒家伦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关于“生”的伦理。
儒家视”生”为天地之德、道之本体,围绕着“生”,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生”之伦理思想。
这一思想先是在《易经》中得到初步的理论说明,后又经原始儒家和汉儒的大力拓展,最终在宋明儒家那里形成“万物一体”的恢弘气象。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对“生”之义理的阐发独到而深刻,立足本源论证而又融摄现实的道德诉求,着眼人伦日用又不乏高远的境界追求。
一、性与天道:对“生”之本源的理论发微天人关系是儒家构造其学说义理的基本方式。
历代儒家言“生”,也都遵循着这一基本方式。
天人关系,在宋明儒家那里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从儒家“生”的思想角度而言,它要回答的主要是“生”的根据问题。
相较于前儒,宋明儒家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确立了一种本体论的进路和取向,从而在超越义上更清晰地说明了天人共“生”的本源依据。
宋明儒者言“生”,尤为注重对宇宙本原和万物生化问题的探讨,并把它们与形而上、形而下的理论联系起来。
他们一方面承接孔孟之意,强调“天”对人之“生”的意义和“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从本体之理和自我之心的相互关系角度来讲“生”的道理。
因此宋明儒者论“生”,一方面表现为现实的天道和人事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精神上的天、性、心、理之间的决定和体认的关系。
这与前儒论“生”是有显著不同的。
在天道与人道之间探讨“生”的意义,这是儒家“生”之伦理的一贯特征。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宋明理学主要特点是什么主要的学派分别有多少本文导读: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无疑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但从总体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两个主要的特点。
(一)思辨化的儒学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因其所具有的三世因果的彼岸性深深吸引了儒学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佛教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发展。
但相对而言,儒家的应变总体上是滞后的。
在唐一代,儒家学者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李翱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佛道二教尤其是外来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但他们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化,韩愈主张“人其人,火其书”,用政府行政干预的方法来禁止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李翱思考得相对深入一些,主张援道入儒、以儒包佛,来解决佛教文化的冲击。
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原始儒家大部分典籍失传,直到近代才出土大量竹简,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先秦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灾异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些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的阴阳灾异和神学化的论证则更显得粗浅,实际上已误入歧途。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列于“六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的道器观,孔子的“仁”学,《孟子》与《中庸》对于“性”与“天”的问题的探讨。
理学家们吸收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熹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等等。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自唐宋之际以来,中国的哲学思想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儒家学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形成了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思想体系。
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与内涵,是我们学习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宋明理学思想的历史演变1、宋代儒学的兴起宋代可谓是中国儒学的全盛时期,不仅儒学经典的研究和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儒家学说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改进。
诸如程颐、朱熹等后来成为宋代儒学代表人物的学者,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着手整理儒家经典,设立讲学,推广儒学思想。
2、朱熹的理学思想宋代儒学的发展到了宋理学的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说的最高权威。
他提出了“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指针。
朱熹在《大学衍义》、《中庸章句》、《礼记集解》等多篇著作中,把儒家学说从道德伦理层面推向了本体论层面,成为儒家思想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明代,王阳明成为了理学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心学”思想,形成另一种儒家思想的流派。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将“知”放在“行”之后,认为人的理性思维与心灵感悟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
王阳明倡导的“心即理,理即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哲学信仰。
二、宋明理学思想的内涵1、理、气、心三合一宋明理学思想提出“理气心”三合一的概念,认为“理”是宇宙的根本,气是理的体现,而“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能力和源泉。
在宋代,朱熹对“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理”是普遍存在的东西,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明代,王阳明则进一步强调了“心”的作用,认为人的心是智慧的源泉,是寻求真理的阶梯。
2、知行合一宋明理学思想中,强调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回应当时朝廷官僚思想的应试教育和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知识和行为的逐渐统一,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的魅力,也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3、正心诚意宋明理学思想强调了“正心诚意”的概念,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真理,是因为他们保持了纯真的内心。
[键入文字]
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
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 良知/ 灵知/ 虚灵/ 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 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
1。
宋明新儒学是如何发生的?请谈谈早期新儒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
到了宋明时代,儒家知识分子面对着儒门淡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佛道两教兼容并包的思想的冲击,“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耳!”,二是其理论受到了佛教的批判和奚落,“云虚无混沌一气等。
名为元始。
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遍成住坏空终而复始。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
已超外典深深之说”,批判其天命观的粗糙。
之后,儒家学者开始了奋勇的反抗。
儒家学者对外采取了攻乎异端的方式,指的是抨击导致儒学中衰的外部根源,包括排佛道、斥时文两个手段。
斥佛道,也就是对佛道两家进行批评,大致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早期采取简答粗暴的方式,中期受孟子“辟异端”方法的启示,采取“修其本以胜之”的原则,晚期则主要从理论高度进行辩驳。
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于是儒者咸宗其语,及欧阳公作《本论》,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哉?’此语一出, 而《原道》之语几废。
”由此可见,欧阳修“修其本以胜”佛老的观念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学人辟佛方法的转变。
斥时文,则是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反对当时华而不实的骈文之风,化骈为散,回到“六经”的朴实文风中,并提倡文以载道,于是出现了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
儒家学者对内则采取了拨乱反正,即从儒学内部进行调整,包括对传统经学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调整,以及儒学理论上的整合创新。
前者涉及从“五经”系统转向“四书”系统,以及从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后者则指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对儒学进行了哲学论证。
这两个方面其实指向一件事,即对先秦儒学思孟一系的重新发掘,有学者将这个发掘的过程称之为“孟子升格运动”。
为了应对新的挑战,人们需要从儒学内部寻找一种思想资源和方法,于是人们在先秦留下的资料中发现了孟子。
新儒学结合了宋明理学和道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后来演变为心学和理学,分别以朱熹和王阳明为代表。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阶段。
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说,也是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陆王心学在明中期以后得到广泛传播。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朝人,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拓展: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渐渐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这些发展演变:①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②倡导“经世致用”学说③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宋明理学: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1、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①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②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2、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①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②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身体之为“窍”:宋明儒学中的身体本体论建构陈立胜(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内容摘要:在先秦儒学与医学之中,身体之“窍”(七窍/九窍)被视为“精神”的“孔窍”、“门户”与“通道”,它们内根于“五脏”,外联于天地之气。
保持“孔窍”的通畅,无论对“卫生”,抑或对“修身”均意味重要。
其中,耳、目、口三窍尤为儒家修身所注重。
阴阳五行理论兴起后,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得到彰显。
在承继前人五脏“开窍于目”、“开窍于耳”、“开窍于口”、“开窍于鼻”、“开窍于二阴”这一思想基础上,理学家一方面深刻挖掘出身体之窍的本体论向度,提出一个完整的“天地之心”的发窍路线图:“天地之心”发窍于人心(“良知”/“灵知”/“虚灵”/“灵窍”)-人心(通过五脏六腑)发窍于耳目口鼻四肢这一连续性的发窍结构,并借助于汉儒身体之“窍”与天地万物之“窍”之间的同构关系思想揭示出天地之心-人心(灵窍)-七窍一体结构的时间性(“七窍”、“灵窍”律动与天地万物律动的同步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丰富的“七窍”与“心窍”修身经验,这些经验极大丰富了孔孟“四勿”与“践形”功夫。
儒家强调身体之窍、心窍的“虚”、“无”性格,与萨特所代表的意识现象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儒家“通身是窍”的理念折射出儒家的“主体性”乃是扎根于生生不已、大化流行之中与他者、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相互应答的身心一如的存在,这种主体性本身就嵌在身体之中,无论是“惕然动乎中,赧然见乎色”之耻感,抑或是“恻然动乎中”之“不忍”、“悯恤”、“顾惜”之同感,乃至生意津津之一体生命的生机畅遂感、乐感,皆是深深嵌入身体之中“觉情”与“实感”。
儒家身体的这种本体论向度,不仅迥异于Hans Jonas所批评的存在主义的虚无主义精神气质,而且为克服这种虚无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七窍;心窍;身体;宋明儒学;虚无主义一以“窍”指涉身体的外部器官,在先秦早已流行。
《庄子》中就有“人皆有七窍”(《应帝王》)、“百骸九窍六脏”(《齐物论》)、“九窍”(《达生》、《知北游》)等说法。
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唐末五代时期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理学的产生出于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的目的,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2.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⒈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1)理是根本,理先于气。
(2)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离不开气。
(3)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2.修养诊: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1)区分教育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2)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3)仁者无私无畏,大智大勇,光明磊落,仁民爱物。
(4)仁者境界毫遁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1)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道(2)认为秦汉以来的帝王都是无道之君,导致政治黑暗。
(3)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三.理学的发展(发展为心学)1.心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主张用自己体验而不是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逻辑思辨论证此命题,即“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3)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3.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世称阳明先生)(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