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教育教案

安全教育教案

安全教育教案
安全教育教案

安全教育教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地震科普教案学校

年级

教者

第一课时 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2、地球结构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认识地球的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地球的结构,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等名词。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地球仪、地球结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球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球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

指导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观看地球结构示意动画。

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中心的部分叫地核。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千米左右,地壳半径厚度约为35千米左右。

三、小结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层组成的,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地球表面是怎么组成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球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结构示意图

1、地球表面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组成的;

2、地球板块结构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观察地球板块结构示意图,认识地球的表面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板块结构,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板块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板块的形成。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地球结构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球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球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察地球板块示意图

指导观察地球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观看板块演化示意图。

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

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

最大的有六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

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

极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

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

撞。

三、小结

地球表面是由六大板块结构组成的。

板书设计:

地球表面: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

地球板块结构示意图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地震是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影视资料,认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地震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了解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地震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震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出示搜集到的地震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实际中的地震。

引导学生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了解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

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

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

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

的主要原因。

三、小结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

一种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地表震动(自然现象)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剧烈运动引起的。地震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影视资料,体会地震释放能量的剧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震发生的过程,体会自然的力量,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中释放能量的剧烈程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中释放的能量的剧烈程度决定了地震的震级。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地震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震释放的能量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出示地震资料,让学生感受实际中的地震释放的能量之大。

引导学生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1945年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大约相当于5级地震的能量。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释放的能量,是唐山大地震的三倍,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

三、小结

地震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

板书设计: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地表震动(自然现象)

释放能量(决定震级)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怎样认识地震的强烈程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一般有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

强烈地震、大震和巨大地震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观看有关地震的影视资料,了解地震震级(强烈程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震的强烈程度,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的震级(强烈程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震级的含义。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地震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震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出示地震资料,让学生感受实际中的不同地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

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

于、等于3级,小于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级,小于6级

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

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三、小结

一般把地震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大

震和巨大地震等。

板书设计: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地表震动(自然现象)

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地震引起的灾害有哪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破坏事件。主要有火灾、水灾、毒气泄露及瘟疫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观看有关地震的影视资料,了解地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体会自然的力量,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地震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地震次生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地震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震的资料,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心得。

二、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出示地震资料,让学生感受实际中的地震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破坏。

引导学生观看地震影视资料。

地震次生环境灾害是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以及地震引起的海啸等。火灾由房屋倒塌造成煤气泄漏和明火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三、小结

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后,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板书设计: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地表震动(自然现象)

释放能量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动物的异常反应能作地震预报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地震之前有些动物会表现异常,但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与动物异常反应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地震与动物异常反应之间的联系,培养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

【教学难点】

理解地震与动物异常反应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与地震有关的资料

阅读课外收集到的地震的资料,小组间交流。

二、地震与动物异常反应之间的联系

出示多媒体课件,介绍生活中一些有关地震前动物异常反应的说法。

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还有其他干扰因素需要排除,即:季节、气候、生理活动、疾病、动物生活环境的改变等。动物异常的原因很复杂,很多时候与地震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在观察宏观变化时,一定要注意识别真伪。所以我们要对动物异常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后,确认是震前反应时才能作为预测地震的依据。

三、小结

在地震之前有些动物会表现异常,但动物异常并不是一概由地震引起。

板书设计:

地震动物异常反应

其他干扰因素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地震前家庭应做哪些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地震前家庭中应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以尽量减少伤亡和损失。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学习家庭震前预防。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家庭震前预防,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家庭震前预防。

【教学难点】

充分掌握震前预防的各种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影视资料,了解家庭震前预防的方法。

二、家庭震前预防

介绍家庭震前预防的各种方法。

如,学习地震基本急救知识,制订家庭应急预案,准备好防震应急包,包内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饮料、电筒、口罩等),开展家庭紧急避险、撤离与疏散的演练活动等。

三、小结

地震的发生是很突然的,在地震前家庭中应做好必要的应急准备。

板书设计:

震前预防地震尽量减少伤亡和损失

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制订预案准备应急包防震演练……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地震时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演练,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就近躲避,并能实践运用。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影视资料,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二、地震时学会保护自己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办法。

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

板书设计:

就近躲避避震选择:结实、三角空间、可支撑、开阔地……

教学后记:

第十课时地震时怎如何保护头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应保护好头部,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和演练,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保护头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就近躲避,并能实践运用。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影视资料,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头部的方法。

二、地震时保护好头部

震时就近躲避,注意保护好头部,震后要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震时就近躲避,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

板书设计:

就近躲避避震选择:结实、三角空间、可支撑、开阔地……

保护头部:用枕头、坐垫、双手……

教学后记:

第十一课时在学校中如何避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时应就近躲避,听从老师指挥,正确寻找防震地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防震演练,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地震时快速正确寻找防震地点。

【教学难点】

学会地震时快速正确寻找防震地点。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防震演练

创设地震的突然发生的情景,模拟防震。

二、学校中的防震

1、地震时听从老师的指挥,不慌不乱

2、地震发生时,在教室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楼房内的学生可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乱跑跳楼。

3、地震时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4、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沉着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学校中地震时要听从老师的指挥,寻找有利的防震地点。

学校听从指挥:疏散

避震:寻找最有利的地点:课桌下、开阔处……

教学后记:

第十二课时不幸被埋压时如何保存体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震发生突然,不幸被埋压时要学会保存体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保存体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防震知识和方法,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被埋压时保存体力的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被埋压时要保存体力。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资料,了解被埋压时保存体力的重要性。

二、被埋压时保存体力

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被埋压时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学校听从指挥:疏散

避震:寻找最有利的地点:课桌下、开阔处……

埋压:震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遇险时,要节约饮食,延长生存时间。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遇险时需要节约饮食,延长生存时间。

【教学难点】

理解遇险时需要节约饮食,延长生存时间。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资料,了解被埋压时保存体力的重要性。

二、遇险自救之节约饮食

要节约饮食,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使用,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遇险时,要节约饮食,延长生存时间。

学校听从指挥:疏散

避震:寻找最有利的地点:课桌下、开阔处……

埋压:震保存体力等待救援节约饮食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遇险时,要学会止血,以处理紧急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有受伤时止血的主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受伤时止血的主要方法。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资料,学习止血的方法。

二、遇险自救之止血

止血方法有四种:指压(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填塞止血,还有止血带。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受伤时,要会简单的止血方法。

学校听从指挥:疏散

避震:寻找最有利的地点:课桌下、开阔处……

埋压:震保存体力等待救援节约饮食

受伤止血

止血的方法:压迫、加压包扎、填塞、使用止血带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遇险时,要学会包扎伤口,避免失血过多,造成昏迷。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相关知识,了解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遇险自救的基本常识,提高积极应对危险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包扎伤口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有受伤时止血的主要方法。

【教学准备】

影视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视资料

观看资料,学习包扎伤口的方法。

二、遇险自救之包扎伤口

包扎伤口时使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

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干净敷料),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暴露肢端。

教师根据生活实际给予指导。

三、小结

受伤时,要会简单的包扎伤口的方法。

学校听从指挥:疏散

避震:寻找最有利的地点:课桌下、开阔处……

埋压:震保存体力等待救援节约饮食

受伤止血

包扎伤口

包扎伤口的方法:轻、快、准、牢,先盖后包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